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薛学铭


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界的药王,孙思邈一生经历西魏、北周、隋、唐总共四个朝代,据说享年141岁。他撰写的医学巨著《千金方》,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不过,药王虽然妙手回春,但在他那个年代,社会上却有一种药一直危害着人们,但药王却始终对此束手无策,所以他在临死前,就特意告诫后人:“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而这个被孙思邈要求烧掉的药方,被称为“五石散”。

那么,这个五石散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以至于连堂堂药王都束手无策!

有句话说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叫做“是药三分毒”。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的药,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都,即便是如人参这样的大补之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伤害到人体。至于这个五石散,就更是代表中的典型。



最初,这个五石散的药方,是由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其主要成分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种石类药物,再加上桔梗、文蛤、鬼臼、太一余粮、干姜、附子、桂枝数十种草药组成。因为服用它后身体会发热,所以当时主要是用来治疗寒症的辅助用药。

等到东汉末年时,一些无病的人,也尝试服用五石散,不过只是少数道家炼丹之士;再后来,这个五石散的药方子被道士们加以改良,在里面加入了少量砷元素,以至于服用后不仅身体会发热,而且还会觉得精神特别亢奋,按照书上所说,叫做“亦觉神明开朗”,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爽字了得。

所以等到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就开始变得风靡起来,再加上曹操养子何晏的大力推广,据传言,说何晏服药后可以连着几日不睡觉,还连续几日御数女而不困,由此五石散也成为上流阶层的“贵族神药”,深受魏晋名士们的喜爱。

但殊不知,这个五石散中加入的砷元素,实际是一种剧毒的物质,是古代制作砒霜的原料。它的药性非常强,会引起人体的体表发热,如果发热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出汗散热,那么就会有性命之忧,因此服用五石散后,必须要脱去衣物,然后进行长时间的步行来散热,甚至在冬天里也要如此。



正因为此,我们经常会在书中看到,那些魏晋风流名士们,在大雪天里脱去衣服,一边喝酒一边散步,给人感觉放荡形骸、洒脱随性,似乎非常酷,但孰不知这其实是中毒的表现。

不仅如此,五石散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副作用,那就是这种药具有“成瘾性”,一旦吃了就会上瘾,再想停下来,就会非常困难。

因为,五石散服用后会让人体内的肝肾脾胃也会受损。而人体器官一旦受损后,人就会变得颓废,无精打采,此时就需要五石散持续提神。

于是周而复返,服用五石散的人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只能等到毒发死亡,才能得以解脱。据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毒害的人中,不仅有晋哀帝这样的帝王,也有皇甫谧这样的名医,至于其他的诸如裴秀等名人,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五石散的危害之大。



等到了孙思邈生活的年代,魏晋风流早在五胡乱华的过程中消失殆尽,但是富家子弟食用五石散的风气,却并没有就此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代药王,孙思邈亲眼目睹了太多服用五石散的悲剧,因此他便和当时很多著名的医生都在积极反对滥用五石散。

纵观孙思邈的一生,他是非常痛恨五石散的滥用,他常告诫身边的人,要慎用五石散,甚至他还多次告诫服药者“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即是断肠草,服用30分钟左右即可发病,量大的时候可以致死。孙思邈拿断肠草和五石散相比较,可见五石散毒性有多强!

后来,孙思邈还向唐朝的皇帝上书阐述五石散的危害,希望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帮助大家戒掉五石散。也正是源于对五石散的痛恨,孙思邈在临终之前才继续不忘告诫徒弟及后人,如果遇到五石散的方子一定要毁掉。

索性的是,在孙思邈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等到唐太宗后,五石散的食用之风终于渐渐消失,除了那些不怕死的道士还在自己的道观里面食用各种改良版的五石散外,民间百姓已经基本没有人再食用五石散。但可惜的是,千年之后,西方列强的鸦片又打了进来。


我是赵帅锅


话说当年,孙思邈外出行医,自己病倒了。孙思邈得了什么病呢。其实是得到了丹毒。当时唐代很多人都想长生不老,很多医生都在那里炼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是这样记载的:人们都说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应该统统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吃了之后,这个脑袋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


当时,孙思邈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来一个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当时云阳县令是他的朋友,请了好多医生看,没看好。后来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药方,就好了。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时说:石在身中,万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头,一万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后来又说:宁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识者遇此方则须焚之,勿久留也。


当然,孙思邈的话有的人没听。比如李世民想长生不老,就吃了这个药方,不到五十岁就死了。雍正帝还开了一个炼丹厂,自己吃死了,又送给李卫吃,三年后,李卫也死了。因此,孙思邈教焚毁五石散,其实是对人民负责。可惜,后世的皇帝不少不听话。


商业风尚人物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五石散。五石散又叫更生散或单称散。因配方中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石料而得名。相传此方发明于汉代,在魏晋时期得以盛行。汉代时五石散大概是由追求成仙的人乱炼丹药发明的一种药剂,使用的人宣称能够治病强身,但实际上只能增强人的色情欲望。到魏晋时期大明星何宴(思想家、文学家)将五石散药方进行了改进,实现了五石散由药品到毒品的转换,也就类似于现在的“白粉”、“大麻”,使用后能够使人极度兴奋、燥热急痴,更能使人上瘾,长期服用会导致精神恍惚、发狂痴呆、甚则死亡。

然而这款现代版的白粉有了大明星何宴的带动再加上价格不菲,竟然成了流行品,更是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为了追求一时的快乐和繁华,几乎成了该时期的全民追求,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嗑药”了吗,书圣王羲之、晋衰帝司马丕都是典型受害者。

然后,再介绍下神医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

因药王重视养生,所以能够活到141岁的高龄,他去病救人、心怀苍生的医德,药理精通、起死回生的医术,无人能比、丰厚博深的阅历都使他认识到五石散的危害远远大于其益处,但是它使人成瘾和利益丰厚的特点肯定会吸引一些医德缺失,利欲熏心的人,所以他老人家叮嘱徒弟一应定要毁了五石散药方。

感恩像药王一样的先贤圣人,打赢了这场历史上最早的这次“禁毒”运动,才保证了中华民族有了如此璀璨的成就。




历史悄悄话


药王孙思邈在医学历史上贡献很大,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有着古代医学百科全书的美誉。药王本事虽大,但在那个年代,有一种药却一直危害着人们,而药王却毫无办法,只能在临死前告诫后人“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这种药被称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由来

五石散最早由医圣张仲景发明,是被用来治疗寒症的辅助用药,后来被曹操的养子何晏改良,成为上流阶层的“贵族神药”。

何晏在服用五石散后“亦觉神明开朗”,起到了提神醒脑的作用,还有传言说何晏服药后“日御数女”,于是这种药就开始在富家公子哥的圈子里流传开了。

五石散的配方版本众多,其中“五石”是指五种石头,目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这五种,但并不确定。不过从史料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五石散中还有砷元素。

《晋书·皇甫谧传》记载了服用五石散后的症状表现为:“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可见这种药的副作用在皮肤上,而砷中毒的表现也是会引起皮肤损害,比如刺激性皮炎,而且通常会在胸部和背部发作,这也正好与记载相吻合。

砷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古代制作砒霜的原料,这种物质存在于矿石之中,而且数量还不小,目前检测出含有砷的矿物质有数百种之多。

由此可见,五石散含有砷一点都不奇怪,而服食五石散之人无异于吃砒霜,如此剧毒之物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去吃呢?主要是这种药具有“成瘾性”。

五石散药性很强烈,服食之后会令人感到全身发热,必须要脱去衣物,然后喝着温酒散步,这样才能令药性散发出去。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服用五石散,不但可以脱去棉袄,甚至可以喝冰吃雪而不觉得冷。这样的药效在古人看来非常酷,孰不知这是中毒的表现。

孙思邈对五石散的无奈

孙思邈一生钻研医学,帮百姓解决疾病的痛苦,但唯有对五石散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五石散虽然毒性强,但不会当场致命,属于慢性毒药,这就让人放松警惕,认为这种药不会致命;

  • 五石散药效强,服用者通常只看到“神明开朗”的效果,却无视“皮肉溃烂”的后果,因此五石散从何晏第一个服用以后,追随者源源不绝;

  • 五石散会上瘾,这种成瘾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五石散服用后会使人兴奋,同时也损害了身体,比如肝肾首先受损,如果服药后大量喝凉水,脾胃也会受损。器官受损后人会变得更加颓废,无精打采,此时就需要五石散持续提神。

长期服用五石散会造成器官衰竭,比如《晋书》记载服用五石散后“浮气流肿,四肢酸重”,这就是肾脏衰竭的表现。

孙思邈作为医生,他深知五石散的危害,他还告诫服药者“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即是断肠草,服用30分钟左右即可发病,量大的时候可以致死。孙思邈拿断肠草和五石散相比较,可见五石散毒性有多强!因此他告诫徒弟及后人,如果遇到五石散的方子一定要毁掉。


水煮汗青


大家好,我是慕远,为你解答该问题。

五石散的功效

我们先来了解下“五石散”是什么?“五石散”还有一个名字“寒食散”,其实是一味中药。最早记录在《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五,它的主要成分是钟乳、附子、栝楼根、茯苓、牡蛎、桔梗、干姜、人参、防风、细辛、桂心、白术这些中草药,它有什么用呢?服用“五石散”后,具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等功效,会使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温酒,脱衣裸袒,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



在我们现代看来这就是毒品加春药啊,服用之后精神亢奋,脾气暴躁,浑身燥热、皮肤敏感等状态。回到问题本质,药王孙思邈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因为他见到过吃了“五石散”的人后的症状,药王本身对药理非常熟悉,他在行医治病时对开过的药服用之后有什么后果非常明白,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有记载:“石在身中,万事休泰”。他亲眼目睹了服药人的状态,额生丹毒,留有大包,使人上瘾。



药王孙思邈对此即愤恨又无奈,当时的风气就是认为吃了“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至少可以强身健体,但是药王深知“是药三分毒”,更何况这“五石散”几乎都是矿石炼成的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对所谓延年益寿、强身壮体的不死药——“五石散”、金丹一类情有独钟,哪怕被药石屡屡弄得燥热上亢、通体难受,也乐此不疲,为此在唐太宗五十之际便死去。


综上,药王孙思邈非常了解“五石散”的疗效和它可怕的后果,它的疗效可以用其他药物来替代,服用“五石散”的后遗症却南以根治,甚至会导致死亡,作为悬壶济世的医者,他肯定希望这种可怕的药物消失,所以在临终前告诫徒弟一定要毁掉“五石散”的药方?


慕远看历史


神医孙思邈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唐代时期的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而且活了141岁,可以说是非常长寿了。不过孙思邈去世之前,却有一个很奇怪的举动,他临死前抓住自己徒弟的手,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这是为何?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呢,五石散又被称为寒食散,是用五种矿物配置而成的方剂,主治伤寒等症,配方历代都不大相同,主要有石硫磺、石钟乳、紫石英等。

在魏晋时期五石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当时古代的统治者认为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以及达到修仙的目的。

虽然吃完以后会全身发热、脸色发红、精力旺盛、甚至出现幻觉,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是人体矿物中毒,可是在古人看来,认为这是药物发作,因此很多人跟风学着众人吃,就连历代吃这种药的皇帝也很多。

而到了唐代,作为一个活了100多岁的孙思邈看来,他深知五石散的危害,五石散并不能让人长生不老,也不是修仙的仙丹,其实对身体很有害处,相当于一道催命符。

因为服用五石散以后,身体会出现极度亢奋,而且会产生内热,这样吃了以后就不能坐、不能躺着,必须持续走路,这样一段时间全身发热,这样就需要大量往身上浇凉水,吃凉东西,这样冷热交替,非常损害身体的元气,而且伤害身体肝肾。

五石散服用的越久,中毒越深,时间久了,就导致肾脏衰竭,浮气流肿,四肢酸重,最后痛苦死去。

而且五石散还让人上瘾,一旦沾染上就很难戒掉,如果有人上瘾,常年食用,也没有人去劳作或者正常生活了,会导致家破人亡,国家也不得安宁。

神医孙思邈清楚五石散的危害,因此哪怕在自己临终前也再三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这是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后来大家也都渐渐的都知道五石散的害处,渐渐都敬而远之了。


小聪历史客栈


五石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寒食贴,其实是一种处方药。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初衷非常好,是用来治病的,只是后来被用乱了。


曹操养子何晏首吃药,五石散成为潮流

人们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开魏晋时期。因为很多人认为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现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导、谢安等人。

但是伴随着他们飘飘仙的姿态的时候,总是和另外一个名词联系在一起——五石散。鲁迅曾经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就大肆批判过这种药。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如此批判何晏:其一,他是空谈的祖师。其二,他是吃药的老祖。这里的吃药,说的就是五石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石散是由张仲景所研发的一种中药,在汉朝的时候还都不敢乱吃。但是何晏改了配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药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几种。

吃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状况?和鸦片差不多!

张仲景发明这种药方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给伤寒病人所使用。因为这种药有燥热的功能,所以对于伤寒病证非常有用。但是普通人吃了就不行了。

由于这种药可以转体弱为强,因此何晏有钱之后就开始吃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效仿。当时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和清朝末期的鸦片差不多。根据是否吃了药,来判断这个人富有与否。

因此你有没有能力吃五石散,在当时竟然成为了攀富的一种手段。但是根据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这种药吃起来还比较麻烦。

刚刚吃下去之后没有什么反应,得稍微过了一段时间才有反应,这个过程称作是散发前期。如果没有后来“散发”的过程,那么就是有弊而无利。

因为这种药属于热性,无散发说明热存在了体内,古人尊崇体内“冷热均衡”,因此认为是有弊无利。

另外吃了之后不能休息,必须要持续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发。所以当时把走路称作是行散。有诗为证:至城东行散。其实这首诗也是个笑话,因为不是魏晋时期所作,离开了时代背景,就没有了“行散”之意。

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会全身发热,发热后全身发冷。一般情况下发冷就多穿点衣服,再不济吃点热的东西。然而吃了五石散之后,发冷和平时不一样。

要把衣服脱掉,吃一些冷的东西,再用冷水往身上浇。倘若你把它当成平时发冷处理,比如说多穿点衣服,多吃点热的东西,那肯定必死无疑。

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后,有一样可以不用吃冷的——酒。因此在当时服用五十散之后,要用冷水往身上浇,然后吃一些比较冷的东西,再喝上一些酒。


由于五石散在当时非常流行,基本上魏晋的名流时不时的都会来上一口。所以在后世的记载当中,我们所看到的魏晋名流,基本上都是轻裘缓带、宽衣,后来甚至被推崇为高逸的表现。

但是也有不吃药的人,为了迎合这种时尚,穿衣服也就宽大起来。另外吃了这种药之后,皮肤也变得容易磨破,这是由于体内燥热,需要通过毛孔排气。

当时的名流不穿鞋袜而是木屐。我们所看到很多魏晋名画,里面的人仙风道骨,以为他们很舒坦,实际上内心很痛苦。

再者因为皮肤容易破,破了之后就容易流血,很容易把新衣服弄脏。因此他们道风仙骨的衣服,实际上都是一些旧衣服。而且因为长时间不洗,上面还有很多跳蚤。

吃药吃到居丧无礼,实在是荒唐至极。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做扪虱而谈,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过也正如我们前文所述,这种药是富贵的象征。然而买不起药的还大有人在,买不起药怎么办?那就假装吃了药。

(扪虱而谈”这是王猛的故事。《晋书·王猛传》说:“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所以等到了东晋时期,大街上经常有各种人作假。他们在大街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但凡有人过来问他们,他们就说自己在这里“散发”,以此来显示自己很阔气。

另外由于“散发”之后,要尽快的吃一些比较冷的食物。而且吃的还要快,否则身体会无比的燥热。而且也不分时候,只要吃完药过了散发的时间,就要立刻吃冷的食物。

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一天要吃好几次药,因此一天要吃好几顿饭。而正是因为这种不规律的情况,影响到了魏晋时期的居丧之礼。

何为居丧之礼?据考究发现,在魏晋时期对于父母的礼节非常繁琐。比如说你今天打算拜访友人,要提前打听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但凡有一人去世,和他交谈的时候,不小心说了他名字当中的某一个字。那么你这个朋友要立刻大哭起来,否则会被认为不孝。

而且居丧的时候,是不允许多吃,也不允许喝酒的。但是但凡你嗑了药,不仅要多吃,而且还要喝酒。因此影响了居丧之礼,形成了居丧无礼的情况。

不过由于吃药主要发生在名流上面,因此在居丧之际,喝酒吃肉,竟然成为了名流的象征,实在是荒唐。


另外还有很多由于嗑药发生的荒唐事情,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过也说明了五石散在当时的危害性堪比鸦片。药王孙思邈才会在弥留之际让弟子把这种药毁掉。

参考资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1927


史之策


孙思邈是否真的活了141岁?他的年龄在历史上存在很大的争议。他到底高龄多少,至今无有定论,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101岁说: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活了101岁。

2,120+说:贾得道在《中国医学史略》推测孙思邈享年应为120岁以上。

3,125岁说:依《旧唐书·孙思邈传》推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为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25岁。

4,141岁说:马伯英郭霭春等人据史料推测认为孙思邈终年141岁。

5,164+说: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孙思邈活了168岁。清刘毓松所著《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的推算认为孙思邈活了164——165岁。

无论何种说法,孙思邈是一位高寿老人自然是一定的。

关于五石散

在古代人们为了追求长寿,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冶炼丹药,特别是到了汉朝,汉武帝时几乎家家开小作坊,人们支起地锅炉,在烟火弥漫中,忙的不亦乐乎。伴随着古人的风风火火,一种叫“五石散”的中药横空出世。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如果想散热只能靠吃冰冷的食物,或者冷水冲洗,穿衣不可多,穿衣多再吃热东西容易死。只有酒可以不用凉吃。五石散又被称为寒石散。



五石散后来被不良的人改造,这个改造寒石散的人叫何宴,他是曹操的女婿,传闻何宴是个小白脸,整日拿着粉扑,满脸扑粉,他爱照镜子十分自恋,他被人戏称为:“傅粉何郎”。就是他,将五石散中加了一些其他的配料。向人们宣扬服用五石散的好处,他说,服用了五石散以后,身体强壮有力,吸引他的朋友互传人效仿。



服用五石散后:

1,麻痹人的意志,让人在服用之后感觉到精神兴奋,会感到从内到外身体发热,神志恍惚。为了更好地散热,他们会把衣服改的极为宽大。不耐热的人往往会禁不住退去衣衫,像个疯子似的满大街乱跑,而且不穿鞋子和袜子。


2,另外“五石散”让人吃了很容易上瘾,它类似“鸦片”对身体损害很大。有人看到何宴,苗条且肤如凝脂,容貌秀丽,都以为他是吃五石散吃的。纷纷效仿,一时间成为魏晋上层名流追求的热潮,他们每吃完五石散就开始发疯,大街上横七竖八躺满被五石散腐蚀的人士,他们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场景不堪入目。从此魏 晋 南北朝 名士服用此散,成为一时的风气。因为上瘾很难间断,魏晋时甚至服丧期间也要吃,但在吃药之后,为了活命,也不顾及颜面,乱吃冷食,喝酒,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3,五石散价格昂贵。因它配置工艺比较复杂,成本很高,价格昂贵,所以也只有身份地位高贵的人才能吃得起,于是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加上人们攀比从众虚荣的心理,有些人甚至为此倾家荡产。

4,有服后残废致死的。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可略见一二。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毒死。服用此药后不能休息,必须走路,所以走路名曰‘行散’(吃冷食,喝温酒,用冷水浇身子,还要出去暴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就因服药而死,学者皇甫谧则变成残疾。

由此可见此药乱服用危害极大,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解散方》但并未彻底断绝。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详细列出了五石散之害,深斥其祸,尽管加入其它成分,可以成为治疟疾的药物。他告诫弟子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出身贫寒,热衷于医疗研究。他根据在民间积累的医疗经验完成著作《千金方》,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第一个麻风病专家……他创造了历史上24个第一。最值得提出的是他的医德非常高尚,所以他不希望此药继续害人。


小姐姐讲史


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得首先知道什么是五石散,五石散的作用又是什么。

官方答案是这样,配方是:\t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都是石头类的,所以这方药剂的名字才叫五石散。

1、丹砂:又名朱砂,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而且也是提炼汞的原材料。

2、雄黄:又名黄金石、石黄,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有解毒杀虫的作用,也可以治疗疟疾。

3、白矾: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外用解毒杀虫,内用止血、止泻、化痰等。

4、曾青:又名朴青,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明目、镇惊、杀虫等作用。

5、慈石:又名吸铁石,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用法与普通药材不同,不能直接服用。

以上就是五石散的组成,是那个时代想要成仙的人吃的丹药。这些药物基本上都有毒性,这样的药组合在一起吃下去,对身体的副作用应该是有的。

再来说说孙思邈这个神医。

1、他是陕西人,出生于西魏541年,去世于唐朝682年,享年141岁,被称为药王。著名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他的著作。

他能成为一名医生,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久病成医。他小的时候身体特别不好,经常生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差点花光家底。但这也让他立志要做医生,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解除病痛。

20岁的他就已经在家乡有名气啦。等他到了40时候,他发现这个世界太乱了,于是就一个人进了太白山,钻研医术,研究药物,给人看病。

2、他给人看病,最看重的就是预防,其实从他的年龄也能看出来,预防大于治疗是多么正确的选择。

他是提出医生要有医德的第一人。他说医生应该:\t“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医生要胆大心细,灵活正直,这才是合格的医生。

那么孙思邈做为一个这么有职业道德的医生,本着对人的健康而言,他对于五石散这样有毒性的修仙的丹药,又怎么能提倡服用呢,让徒弟毁了这药也很正常。


缇朵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

东汉末年,当朝政局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平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县衙自顾不暇,很多人因此死于非命。


据史书记载:东汉共发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时候,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也见惯了当时的“生灵涂炭”,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济世为怀的医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实,所以他有机会读书,他也确实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更是接触到了很多医学典籍。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随着日积月累,张仲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也日渐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医术、他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和中医方剂,“五石散”就是出自于该著作。



由此可见“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而且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张仲景利用这个方剂救活了很多人。由于这个方剂确实效果很好,就这样一直着流传下,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宽广”。

根据当时东晋人的说法,吃了“五石散”之后,人不但不畏风寒,同时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还能治疗腰酸背痛的老顽疾。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

还有些人服用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等一会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






因为功效独特,一时间让人对“五石散”趋之若鹜。发展到后来,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里没备有“五石散”,会让主人家觉得是没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关于服用“五石散”,由于其药性燥热,食用方法也很讲究,也很麻烦,价格也很贵,所以只在士族贵族中间流行。虽然很麻烦,不过那些贵族都是乐此不疲,在当时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静坐,而是要走来走去。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敏感变高,所以急需散热,方式有不停地吃冷东西、喝温酒、泡凉水澡,或者脱衣不停地运动,用出汗方式来发散热量,直到身体的余热发散完全为止。

“五石散”盛行于 魏 晋 ,就连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在那个时代的熏染下,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对这些“服散”好处多多的传闻深信不疑,随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达到了沉迷的地步。

《晋书·王羲之传》中的记载:“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这里说的是王羲之认识有一个叫许迈的道士,两人经常一起游玩,一起服用石散。由于服用途中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于是不惜踏遍万水千山,就是为了采集好的药石。

(王義之)

关于王羲之服用石散,还诞生了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刚服用完五石散,热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散热,“老丈人”郗鉴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当地文人雅士的风范,于是就决定招他做自己的“东床快婿”。


这当然是故事了。不过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在东晋时期的“上流社会”,确实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为什么孙思邈在临终前告诫弟子要毁了五石散

我们先看看游山玩水、抚琴饮酒,长期服用石散的“书圣”王義之是怎么样的。

长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体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他曾向亲友多次提及:“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

王義之更写了(夜来腹痛帖)来抒发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后悔的情绪在里面,可惜已经为时已晚。王羲之长期服散的结果是:干呕、心痛、吃不下饭、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难以治疗。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后,王義之于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岁。




由于“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该方药效“燥且猛烈”,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中毒,还会导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时透彻骨髓,状若颠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人拔刀相向。

“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正因为他很长寿,活了141岁,见多识广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对人体、社会的危害,“服散”恶习的流行也让他深恶痛绝,所以他在临终前就告诫弟子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