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1992年,綿陽人張師傅開始在射洪賣米粉,他見證了米粉在射洪的崛起。從那時起,他與綿陽米粉都就紮根在了射洪,直到現在。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綿陽米粉,可謂是射洪餐飲中最成功的舶來品之一,它在近30年的美食歷程中,一度改變了射洪人的味蕾。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打開地圖,三臺與鹽亭像“夾子”一樣,牢牢地抓住了射洪的大部分地區。或許正是這種地緣的關係,綿陽米粉在射洪大行其道,幾乎融入了每個射洪人的生活。

而美食的興盛,往往是一曲經濟發展的讚歌。

90年代初,打工潮在射洪興起。很多射洪人第一次有機會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去往外面的世界,有一個城市是旅途的第一站,往往就是綿陽,在那條古老的寶成鐵路邊。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彼時,陸路交通還極非常落後,鐵路幾乎是去往沿海唯一可選的交通工具,而距離射洪最近的火車站,在綿陽。

在人來人往的綿陽火車站,很多射洪人在此上車打工,下車返鄉。射洪這兩個字在綿陽出現的頻率,逐步到達歷史頂峰。

彼時,米粉對於綿陽人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市場已趨於飽和,嗅覺敏銳的餐飲人意識到,人口眾多的射洪,是一塊還未開發的處女地。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90年代射洪城區

不久後,那些蠢蠢欲動的創業者,帶著綿陽米粉的手藝,帶著對於射洪市場的憧憬,讓米粉與射洪第一次產生了交集。

90年代起,伴隨在綿陽打工、經商、讀書的射洪人越來越多,綿陽與米粉的關係被很多射洪人所知曉,對於米粉的認同度也隨著上升。

1992年,太和大道中段完工,此時正逢射洪城市化進程加快,向餐飲行業溢出了大量的機會。這裡後來成為了綿陽米粉在射洪的“主戰場”。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最初,小心翼翼的米粉人初入射洪這片土地時,沒有資本租門面,就自己加工了一輛三輪車,做上碗櫃,架上爐灶,沿著太和大道來回叫賣。好奇的射洪人吃上一碗米粉,或是“打腰臺”,或是作主餐。

口口相傳下,在米粉的飄香裡,在勤勞的吆喝聲下,與往來射洪與綿陽的人流傳頌中,米粉順利打開射洪市場。作為射洪美食文化的重要補充,登上射洪的歷史舞臺。

太和大道中段,從紅專路口賣到北轉盤,米粉兜售的人不僅是1塊錢一大碗的米粉,還在播撒米粉味覺的理念與認同。

近年來,雖然射洪的綿陽米粉也在悄然生變,發展出了米粉的射洪味道,但傳統的牛肉、雞湯、肥腸,仍然是這碗美食的傳統形象。

90年代初的那一撥米粉人曾經轉戰四川很多地方,卻在地緣、經濟、人文歷史的種種原因下,讓射洪成了綿陽米粉“征戰”四川的最南端。向南,過了射洪,米粉就不再是必備品。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

回望歷史,綿陽米粉可謂是射洪餐飲裡最成功的舶來品,它在最近30年的歷程中,改變了射洪人的味蕾。在地圖上搜索“米粉”,是密密麻麻的點狀分佈。

米粉,早已深入射洪人的日常。

到今天,每每有從外地返回射洪的人,下車之後第一件事情往往是“嗦”一碗綿陽米粉,以解除鄉愁。

歷史上,射洪商業發達,但人多地少,糧食尤其是大米歷來需要外調,而射洪以北的綿陽、安縣、江油等地,是涪江沿岸的“魚米之鄉”。

綿陽米粉為何遍佈射洪?

在數百年的大米交易中,來自涪江上游的綿陽等地的商人,將數量龐大的大米運至太和鎮。催生出了涪江中游最大的大米交易市場——米市壩(今射洪市蘇寧背後)。

大米源自這些地方,吃米的習俗自然沿襲上游幾縣,這或許是米粉背後的深層次力量。今天的射洪,“綿陽米粉”猶如烙印一般,存在於這裡的大街與小巷,城市與鄉鎮。

米粉,是過去30年裡射洪人的深刻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