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剛:彩虹箭竹


陳大剛:彩虹箭竹


編者按:古藺縣箭竹苗族鄉是古藺縣四個少數民族鄉之一。距古藺縣城26公里,敘永縣城32公里,納黔高速、敘藺公路橫穿境內而過,是古藺通往外界的交通要塞,素有“古藺西大門”之稱。這裡民風古樸,風情濃郁,是一個自然山水與苗族風情融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川南經濟網選編了中國旅遊散文家陳大剛先生以箭竹人文為素材的又一散文力作,以饗讀者,希望您能喜歡。


陳大剛:彩虹箭竹


情重意重箭竹水

“箭竹有山無水”,說的是古藺箭竹苗族鄉政府駐地箭竹坪。這裡地處海拔1100米高的山凹上,北靠海拔1674米的簸陽巖山系,正對海拔1445米的紅樑子大山,找不到一絲一毫溪河的影子。但是,箭竹坪只有方圓幾公里,根本不能代表幅員面積128平方公里的箭竹鄉。

其實,箭竹鄉有水,有名的河就有三條。一是烏龍河(又名小溝河),發源於老鷹巖,經敘永縣震東鄉流入永寧河,是永寧河的發源地之一。另外兩條河瀘家河與沿河都發源於簸陽巖——對於古藺來說,這是必須大書特書的兩條河。

瀘家河的發源地是巖鳳溝,出水洞口只有杯子大,為山泉水,之後,一路彙集了簸陽巖大山中無數溪溝水,經河屯流入雙沙後,改名白沙河,在雙沙壩子邊緣的洞樑子,從200米的高陡巖傾瀉而下,至關田壩入赤水河。這條河的功績有二,一是在洞樑子受阻,泥沙千年萬年淤積,造就了“畫裡鄉村”雙沙壩子。二是每年有上億立方山水注入赤水河——可以說大名鼎鼎的茅臺酒與郎酒中,都有瀘家河水神采飛揚。

而且,這河中還多野生木槐和魚水魚。那木槐是一種生長在四川盆地南沿與雲貴高原北麓山野溪水邊的蛙類動物,又叫“琴蛙”,深褐色,鳴聲咚咚。叫三聲時,其調如簡譜中的“1、3、5”,叫五聲時,若“1、3、5、5、5”,就像學過和聲。月明星稀之夜,其聲如仙樂,讓人聞之要翩然歸去。上游瀘家河的魚屬於冷水細鱗魚,周邊鄉鎮和臨近縣城的老百姓常來這裡捉,撈上來清水一煮,只需放點鹽巴,撒點魚香菜,那鮮美就不擺了——這是一種與天地同生的魚味道,與它的天味相比,城市裡那些油煎油炸並用上10多種佐料整出的魚,就不叫魚了。


陳大剛:彩虹箭竹


另外一條沿河最初為磨槽口三鳳田一山泉,出水泉眼也只有杯子大,之後,也一路彙集了簸陽巖大山中無數溪溝水,自袁家溝入德耀鎮,沿途又收了許多大山來的水,流經古藺縣城後,改名古藺河,之後出永樂,進太平,入赤水河。在70公里的流程中,情意綿綿地哺育出了古藺的稻米之鄉彰德壩子和永樂壩子,特別是哺育了古藺縣城——之前,我曾為先民選擇火星山腳下作縣城而糾結:這裡不是雙沙、大村那樣方圓數公里的大壩子,而且地又不平坦,對外交通也不方便,特別是常年少雨,被稱為“打不溼的古藺”。現在終於明白,是因為有發源於箭竹鄉磨槽口三鳳田的沿河。要沒這河,藺州祖先就是再弱智,也不會把政治文化中心安放在火星山腳下。而且,還有一說,要沒有古藺河每年將近4億立方水注入赤水河,舊時的赤水河作為蜀南黔北主要水路交通的功能可能也要打折。


陳大剛:彩虹箭竹


可以這樣說,箭竹苗族鄉這兩條河對古藺、對赤水河流域的昨天和今天還有明天都恩重如山。

不過,箭竹有山卻是實實在在的。境內大山縱橫,群峰並峙,綿延起伏,深溝狹谷。北有與德耀鎮相連的紅樑子大山,南有與敘永正東相隔的狗爬巖樑子,中部有海拔高1448米的大山山峰,南有簸陽巖。這些山“藏龍臥虎”,有許多絕佳風景。

在白巖山中,居然有一方圓數公里的巨大草甸,如同藍天下一塊碩大的綠色地毯。初春時節,草甸四周山野李花、桃花璀璨如雲如霞,草甸上綠草茵茵,春風一吹,就有一團團、一簇簇紅的紫的白的野花在陽光下擠眉弄眼,讓人看上一眼,就恨不得要溶化在它的花與草中。還奇的是,草甸附近還有一石筍林,有上百大大小小的天然石筍,蔚然壯觀。


陳大剛:彩虹箭竹


特別有名的是大黑洞,這是獨步瀘州的最大溶洞。大黑洞在團結村境內的大坑頭山中,是一喀斯特天坑。沿321國道順著一條狹窄的小路而下,山上林子四面環繞狀,至中間集體下凹,大黑洞的入口就在那最深的凹口間,好似一個半張的大口。洞深約5公里,冬暖夏涼。入到裡面,起初感覺陰冷潮溼,越往裡走,越覺溫暖。舉目洞內叉路繁多,令人不由得又倒抽了一口冷氣。洞內路時而直上,時而又急下。入洞約200米處,有兩個開闊地,左邊一個差不多有5個籃球場大,右邊一個比10個籃球場還大。開闊地邊側有一洞口向下,洞內陰河曲徑通幽,行約3公里可達烏龍溝涼風洞。由此前行約一公里,可通往天坑東面的響水洞。相傳此洞可通往雲南、貴州,但至今無人探明究竟有多少個出口。洞中景觀自是奇異,各種鐘乳石造型稀奇古怪,千姿百態,又有暗河,水聲淙淙,不知流向何處,說不盡的神秘誘人……其溶洞文化是古藺乃至瀘州一張名片,如今已然是國家級4A旅遊景區。

歲月如歌話往昔

在高速公路未通前,到古藺來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95%以上都先得到箭竹坪報到。這是因為箭竹坪當敘藺路中段最高處,是外界從陸路到古藺的第一關口,素有“古藺西大門”之稱。那些衝出古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求學發展的古藺縣城人,許多都有過這樣一種溫暖的記憶,車到箭竹坪心頭就會一熱,因為下完箭竹坪的坡,就是家了。


陳大剛:彩虹箭竹


箭竹坪的得名,與當地大姓袁家有關。袁姓是最早在箭竹安家落戶的漢族人——關於他們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版本,明末,袁家先祖兩個羅篼挑著兩個兒子,從貴州習水渡赤水河至太平,一路逃荒要飯,順著古藺河而上來到魚洞大山中落腳,伐竹墾荒,生存繁衍。後兩兒共生八子,八子又繁,一部分依沿河生息,其地後稱“袁家溝”,一部分逐漸移居山頂土坪上,逐成村落——因其時山頂土坪生長茂密箭竹,故將其取名為“箭竹坪”。可能是感恩箭竹山水於袁家的恩德吧,袁家素有樂善好施的家風——今天袁家後人袁國雄,屬一方成功人士,修橋補路辦教育,資助貧困人家,他都視為己任,很得當地人口碑。 

不過,最早開發箭竹的是藺地土著苗族。只是當時人數極少,並幾乎都生活在深山中。而相繼袁姓前後,則有多姓苗族人從四面八方入居箭竹——

陳大剛:彩虹箭竹


楊姓於明末清初由湖廣討詔入川,落業於箭竹尖山子腳下,經十七代,現有300多人。

侯姓清初從湖廣討口入川,居尖山子, 現有200多人。

熊姓祖籍雲南鎮雄,清中葉打獵遷入。現有大約130人。

項姓於明末清初從湖廣入川,打獵入古藺德耀鎮二坡和尚寺,後又打獵遷入古藺大寨鄉。民國初年,其中一支又由大寨遷入斑鳩石落業。

陶姓為明末清初湖廣“討詔”入川,居沙子溝陶家灣。

王姓由江西入川,落業於箱子廠,信奉基督教。

…………


陳大剛:彩虹箭竹


這些苗族雖支系不同,但大多有姓氏排行,比如古姓的字輩排行是——

明朝登仕永,應澤康顯運,

成玉文學德,勝貴興其斌,

安邦代太湧,萬世傳金銀……

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紅樑子、大山、狗爬巖樑子、簸陽巖這些深山大嶺中。他們與山相依為命,與山共日出日落月圓有缺。雲貴高原大婁山餘脈的這些山更呵護了他們,恩賜了他們。他們在遷徙的艱辛中落腳,更在生存的熱望中展開,在山中一砍二燒三撒四安(狩獵),建起了村寨,從而讓箭竹的山野有了人氣,有了文化,有了人間煙火,有了生命情懷,尤其是使箭竹的山野水邊“生長”出了苗家風情——蘆笙悠揚,苗舞也悠揚……

到清末時,苗族同胞與來到箭竹的袁姓、王姓、黃姓、楊姓等漢族同胞一起,已經將原本只是長滿箭竹的山凹箭竹坪打造成了遠近有名的鄉場——上百戶人家相依相連,形成了300多米長的街道,客棧、飯館、鹽鋪、布鋪、油坊一應俱全。每到趕場,尤其是七月初三趕苗場的日子,四面八方數千人會聚,熱鬧得連紅樑子山上的雀雀們也要飛來獻歌。


陳大剛:彩虹箭竹


在來到箭竹的人中,也許應該提及的還有傳教士——1917年,貴州石門坎基督教會派英國傳教士海烈斯夫婦、加拿大牧師裴光華來到箭竹。從正統的政治層面看,他們可能是代表國家利益與教會利益,甚至是進行文化滲透與侵略。不過,就這幾個具體的人而言,他們在箭竹更多的身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與具有愛心的人。他們落腳在箭竹最為偏僻與窮困的蔓嶺——那是海拔1674米的簸陽巖大山中苗族聚居的村寨。在這裡他們修建了福音堂,佈道傳教。辦起了“華洋拯濟會”,凡生活困難的人家,都能獲得5升大米和一段布料;又免費為窮苦苗家行醫——首開古藺以西醫治病。海烈斯妻子甚至還同苗族婦女一樣著苗裙。而且,他們的女兒裴美樂不幸早逝,就安葬在當地,墓還在——不知月上東山的夜晚,海烈斯夫婦是不是曾面對愛女之墓有過潸然淚下……他們這樣與當地苗族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生活,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放在當下應該屬於聯繫貧困村幫扶的先進典型。


陳大剛:彩虹箭竹


尤其應該大書一筆的是,他們還創辦了古藺第一所苗族學校,招收苗族子弟入學,並將英國人柏格里在貴州威寧石門坎為苗族創制的“坡拉字母苗文”作為教學文字,進行苗文教學,首次讓古藺苗族接觸到了人類文明最為重要的成果之一文字。扶貧先扶智,通過文字,苗族子弟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算術中的世界、語文中的世界、《聖經》中包含的人類應該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這個原來只是由口頭語言傳說本民族歷史的民族,因而有了更亮的眼睛,更寬廣的心胸,更智慧的大腦。這些接受了人類文明成果教育的苗族子弟,解放後有許多參加了工作,在政治層面、文化層面提升了苗族在古藺的影響力。

在箭竹我曾經聽好幾個苗族朋友說到同樣的一件事——據他們的老人們講,英國傳教士海烈斯夫婦與加拿大牧師裴光華是好人,沒有在蔓嶺和徐家林的大山中做過一件歹事,更不要說做傷天害理的事。


浪漫箭竹•風情之旅

最濃苗家攔路酒,

最炫苗家民族風,

最靚苗家哆彩秀,

最美苗家服飾展。

七月初三, 箭竹苗鄉兒女歡迎您

這是箭竹鄉為箭竹統一設置的手機彩鈴。這一時尚設置表明,讓今天的箭竹能夠笑傲川南的,除了自然風物,特別能夠拿來張揚的就是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苗家風情節”。


陳大剛:彩虹箭竹


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三箭竹“苗家風情節”,是與大寨鄉“踩山節”齊名的苗族盛大節日,可以說是古藺苗家風情中的絕代雙嬌。而且,箭竹“苗族風情節”的影響範圍甚至更廣,在某種程度上,己成了川、滇、黔、渝、湘、桂等省市苗族的一個共同節日。

箭竹“苗家風情節”源於箭竹坪“七月初三趕苗場”的民俗,或者說它是“趕苗場”這一千古相傳的民俗文化的時代“升級版”。傳統趕苗場主要為藺地周邊苗族之間的一種傳統商貿交流,古藺至少有10個鄉鎮要趕苗場。2009年開始,箭竹鄉利用自己的地理區位優勢,獨具慧眼開發出了這一傳統節日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高站位,大視角,充分挖掘川、滇、黔、渝“三省一市”苗族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將節日活動準確定位為“浪漫箭竹•風情之旅”,通過苗寨風情遊、探秘大黑洞、愛在箭竹、愛水苗鄉行、聯誼三苗情、原生態歌舞劇、露營苗家寨等活動,集中展示溶洞文化和苗家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婚俗文化,將“趕苗場”昇華為展現獨特苗家文化和民族風情魅力的古藺文化旅遊特色品牌。

為打造“浪漫箭竹•風情之旅”的苗家風情節,古藺與箭竹匠心獨運,出手大方——風情節主場選擇在哆彩山。這裡上有美麗的桃花山,附近又有大黑洞景區捧場;哆彩山踩山坪廣場,佔地約2000多平米,供活動期間的歌舞演出和容納觀眾;投入巨資打造黑瓦白牆式磚木結構院落苗族民居,公路兩旁房屋的外牆繪有苗家風格極濃的彩繪圖案,整個鄉鎮街道兩旁的房屋也被換成苗家的裝飾風格,所有從箭竹鄉經過的人瞬間就撲入濃濃的苗家情懷;又邀請川、滇、黔、渝、湘、桂苗族同胞進行才藝表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擴大活動的影響力;積極將風情節申報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大剛:彩虹箭竹


箭竹苗家風情節已經持續舉辦了十一屆。活動盛況空前,吸引了從中央到省市眾多媒體的眼球——

8月19日(農曆七月初三),以“浪漫箭竹·風情之旅”為主題的“2012中國古藺苗家風情節”在瀘州市古藺縣箭竹鄉正式啟動。 

上午9時,熱情好客的苗家兒女齊聚箭竹鄉哆彩山廣場,吹起蘆笙跳起舞,喜迎八方賓客。在熱情洋溢的舞蹈《笙舞飛揚迎賓客》中,“2012中國古藺苗家風情節”拉開帷幕。開幕式上,來自各地區的表演隊伍以歌唱、舞蹈等形式表演了《苗族笙舞秀奇葩》、《銅鼓舞動苗家情》、《咪多咪彩展風情》、《苗家哆彩喜豐收》等節目。同時,苗族同胞還以苗家獨有的方式向前來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獻上美酒,邀請臺下觀眾上臺共跳竹竿舞,現場氣氛熱烈,臺下觀眾掌聲不斷。 

開幕式後,咪哆咪彩才藝比賽活動精彩上演,來自川、滇、黔、渝、湘、桂等地的52名苗族同胞組成了14支隊伍參加比賽。活動期間,遊客們還可以在箭竹苗寨參與到苗家刺繡、打餈粑、射弩、長桌宴等活動中,親身體驗苗家風情……


陳大剛:彩虹箭竹


這是媒體對“2012中國古藺苗家風情節”的報道。報道的文字又把我帶入了箭竹苗家風情節,讓我再次身臨其境,重新夢遊那些夏天的精彩——

我特別感慨的是五彩繽紛的苗家服飾現場展示。那簡直就是苗族浪漫與激情的大表演。苗家服飾堪稱人間服飾文化一絕。一套服飾要經過種麻、捻線、織布、蠟染、刺繡、縫製、串珠等工序。僅一套女服就包含帕子、上衣、領飾、披衫、圍腰、腰帶、裙子、綁腿等部件,而且全部都純手工製成,差不多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一針一線,製作服裝的女子是把春天的青翠、夏天的火紅、秋天的金黃、冬天的潔白都刺繡了進去,更是把愛的企盼、美的憧憬、人生的夢想都縫製於其中。與許多無文字的民族一樣,苗族的歷史文化主要是靠口頭文學來表達的。但與許多無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僅將歷史傳統傾注於口頭文學之中,更將它傾注於圖畫藝術之中,在苗族服飾的刺繡圖案裡,他們情深意長地表現了祖先的創世、民族的祭祀,“敘述”了先民的悲壯歷史和遷徙——百褶裙上有“黃河”、“長江”、“平原”、“城池”、“駿馬飛渡”,兩袖和圍腰上有始祖“蝴蝶媽媽”刺繡……哦,苗族天下獨有的敘事性服飾是“無字史書”,是藝術化的民族“史詩”。


陳大剛:彩虹箭竹


長留在記憶中的,還有這樣一個鏡頭。2018年苗族風情節舉辦時,從大寨方向突然來了一場偏東雨,時間不長,只有10多分鐘。雨過天晴,陽光清亮地炫目,天空藍得要流下來,一道彩虹倏然飛來,靈俏在紅樑子上,天然地為人間苗族風情節創設了一道如詩如夢的背景。我在面對彩虹中驚詫,如夢如幻中,彷彿聽到有悠揚婉轉的蘆笙,如瀘家河、沿河的山泉水一樣在霓虹中流出。幻覺進一步展開,彩虹在飄流,幻化為苗家女子春風中翻飛的彩裙,那彩裙上又飛出無數的蝴蝶。歌聲響起,一對對情投意合的苗族青年男女,牽手相依,走向山野,走向水邊,溶入五彩的霓虹……

哦,彩虹箭竹,浪漫苗鄉!(初旭 鄢光烈、扶勝 供圖)

作者簡介: 陳大剛,古藺火星山下落鴻河邊人。遣詞造句三十來年,得各類報刊雜誌發文百餘篇,並出《站立天地間》《對自己好點》《筆走大中國》《筆走五大洲》四書。其中旅遊文化散文集《筆走大中國》與《筆走五大洲》兩書,從歷史、地理、文化多個角度切入中國與世界著名“自然景點”和“文明景點”,傾注了一生積澱與滿腔心血,充滿了磅礴噴發激情、縱橫捭闔視野、深遂廣博思考,以一唱三嘆筆調與絢麗多姿文字繪製了獨具個性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唱響了一曲深沉而浪漫的人類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