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一、魏晋:清谈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时代。

清谈,是由汉末的“清议”演变而来,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太学生们常聚集批评时政,形成了“清议”。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盛行,形成了一些就玄学问题进行思辨的风气,人们称之为“清谈”。

清谈,类似于现代的辩论赛,一般要求有一个主持人,有论战双方,还要有观众。清谈要求主方拿出题目,并对题目展开论证,称为“通”;另外一方则对主方展开辩驳,称为“难”。在清谈中,双方唇枪舌战、手舞足蹈,场面十分热烈。清谈一方面具有学术性质,人们阐述自己的观点,让真理愈辩愈明;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思辨游戏,许多论客热衷清谈的目的不在追求真理,而在寻求乐趣。

清谈的形式灵活,没有时间限制,也不拘泥于地点。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十分喜欢清谈,房前屋后、树林里都可以听见他们的高谈阔论,他们常聚集在一起,一边饮酒作乐,一边展开清谈。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二、《声无哀乐论》:一场精彩的清谈

儒家传统的音乐观认为,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人的情感与音乐有着对应关系,听见欢快的音乐人就会高兴,听见低沉的音乐人就会悲伤。比如,有人一听见有人播放《小苹果》这种节奏欢快的音乐,就会感到很快乐。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苹果》这种歌曲太俗气,听着就觉得烦,因此,他们认为音乐并不能代表人的情感。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它是魏晋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中,嵇康以东野主人的身份出现,他主张“声无哀乐”,而另一位秦客代表着儒家传统的音乐观,主张“声有哀乐”。东野主人首先立论,然后对秦客的提问进行逐一发难,两人一共进行了八轮交锋,为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清谈。

《声无哀乐论》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第一段是立论,剩下的七段为驳论。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东野主人首先对“声无哀乐”的观点进行立论,他认为音乐不受人的主观情感的影响。他说: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

他认为,天地之间形成了五行,从而表现出五色、五声。声音好比气味散布在天地间,声音 的本体不会变化,怎么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改变呢?

此外,他认为音乐只是一个称号,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有人会听到哭泣感到高兴,有的人则会听到歌唱觉得悲哀。

因此,人们之所以认为音乐有感情,完全是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哀乐之情在人的心中,就像酒本身不包含情感,但也可以让人兴奋一样。也就是说,所谓音乐有感情,是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音乐只是一种诱发作用。

嵇康的立论,在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混淆了自然之声与音乐之声,自然之声是物理性质的,没有哀乐,而音乐之声是人创作出来的,音乐家在创作乐曲时,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乐曲会体现出音乐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嵇康创作过名曲《广陵散》,在《广陵散》中,他表达了对司马家族的愤怒之情,所以才能将情融入到音乐中。他一定对这种体验深有感触,这点他不会不明白。

但是,嵇康仍然以此立论,可见他另有目的。因为一直以来,儒家的将音乐的功能仅仅视为一种礼乐教化作用,机械地要求音乐附庸于政治。这样必然阻碍音乐的发展。因此,嵇康为了反对儒家的这种音乐观,就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接下来的七个部分是驳论,在这七个部分中,嵇康逐一批判了“葛庐听牛”、“羊舌闻啼”、“师旷校音”、“闻啼知凶”等神秘传说,以及人们对“移风易俗 ,莫善於乐”的曲解,与秦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且认为秦客不仅例证荒诞不可信,而且立论方法也不可取。

嵇康用严密的逻辑、理性的思维、可靠的论据,有力地反驳了秦客的论点。

比如,秦客问难说:“羊舌母听到小孩啼哭,就知道他长大后会败家。”嵇康反驳道:“羊舌母是怎么听出来的?是因为神妙的心思领悟了隐语才明白的呢?还是因为曾经听到小孩的哭声像这样的粗大而不祥,今天的哭声像从前的哭声一样,所以知道他会败家呢?虽说是听小 孩啼哭,却不是从小孩哭声中得到验证的。”

但是,嵇康的论战也有很大的破绽。比如针对秦人的问难,嵇康说:

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

这里,嵇康做了一个类比,吃辛辣的食物流泪与大笑流泪,烟熏眼睛流泪与悲伤难过流泪,同样都是流泪,如果让狄牙来品尝,不会说高兴的眼泪是甜的,哀伤的眼泪是苦的。因为肌肉汗液一受到挤压便流了出来,与高兴和哀伤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是过滤酒的布袋筛子,虽然榨酒的工具不同,但酒味却是不变的。声音也是从身体中发出的,为什么就包含着哀乐呢?

这里,嵇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流泪是自然生理现象,而音乐是人的主观性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但是,在嵇康强有力的驳斥气势中,对方并没有抓住这种破绽。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再如,针对音乐能否代表人的情感这一问题,嵇康从音乐的作曲者和演奏者常常分离的现象出出发,否定了音乐的感染力与人的关系,将这种感染力归于乐曲的和谐。他认为,高频率的声音和快节奏的音乐使人的心情激奋,低频率的声音以及舒缓的节奏,就能使人的心情平静。他说:

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

这里,嵇康认为,如果音乐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就应该自己演奏,而不是让乐师演奏,可是舜却让一个叫夔的乐师演奏,说明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

秦客最后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历来都提倡“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如果音乐不表现情感,那它靠什么去影响人心、改变风俗呢?嵇康回答说,音乐不是用情感,而是用平和的精神去移风易俗。

清谈,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在于秦客的清谈中,嵇康取得了完胜,既显示出了嵇康过人的学识和思辨能力,也展示了他良好的辩论技巧。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说说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三、总结:清谈促进了学术繁荣,开启了民智

嵇康为了反对儒家将音乐视为政治与伦理的附庸,写下了《声无哀乐论》。其中,他明确反对儒家的礼乐教化的音乐观。虽然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嵇康在清谈中,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论辩能力,有力地驳斥了“声有哀乐论”。

南朝齐梁的文学家、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对《声无哀乐论》大力称赞: “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莫也。”

有很多学者评价“清谈误国”,但是,通过分析嵇康的论战,可以看出清谈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魏晋清谈的积极性表现在,一方面留下了《声无哀乐论》等史料,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极大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史;另一方面,清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使得魏晋时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这让人们学会用理性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