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如何?

百花爭春我為先


又好又壞,好的一面給家人朋友提供了一個更加私密的交流互動的平臺,壞的一面各種朋友圈廣告滿天飛,不過堅持不忘初心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上上之策


渝城花事


我的朋友圈裡面基本上都是同齡人,都是我讀書以來所熟悉的朋友。

沒有充斥太多的微商和各種刷屏的廣告。

每天看看他們發朋友圈描述他們的生活,情感狀態,我覺得挺好的。

發個朋友圈,大家可以在評論裡調侃,開車,增加聯繫。

就是少了圍脖那種可以發表情包的,使得我的表情包毫無用武之地,

我恨不得大家用表情包對話。哈哈哈哈


Hanjoun頻道


曾經非常喜歡,每天都要看,偏偏不差;

變成偶爾看看,隔三天差五天只看一次;

這一年多來,是“徹底放棄”,原因是朋友圈已經變成“廣告基地”!


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還可以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的微信好友可以對發佈的照片進行“評論”或“贊”!

我的智能手機是2013年11月底開始使用的,第一個手機應用軟件是是“微信”。很多朋友的微信號是手機號註冊的,我經常拔打的二、三十個電話號碼,我從來沒有存儲在手機上,為了加朋友們為微信好友,我把腦子裡記的二、三十個電話號碼全存在了手機上,然後逐一加他們為微信好友。

2014年、2015年時,我微信好友全是我認識的朋友,微信朋友圈中,每天有曬美食、曬娃、曬旅遊的,還有分享音樂、分享好文章的(人們愛稱之為“心靈雞湯”)。那時非常喜歡看朋友圈,每天一有空就掏出手機看朋友圈的最新動態,篇篇都看。

2016年“微信”開始出現在我的朋友圈中,轉發、點贊送禮品的活動時不時都有,我也參加過很多個,也收到過一些禮品,但也有騙人的。這一年,我還是朋友圈的每一條動態都要看。

2017年,應該是我朋友圈中“微商”活動最猖獗的一年,朋友圈經常被一個微商刷屏。為此,我把微信好友中多名微商的微信設置成了“不看他的朋友圈”。

還是2017年,這年的10月份,我感覺朋友圈中有用的信息太少了,都是廣告,成“廣告基地”了。然後就變成了三、五天看一次朋友圈,已經不是逐條閱讀了。

2018年年初起,我徹底不看微信朋友圈了,手機上下載了“今日頭條”的應用軟件,開始天天刷頭條。


微信的用途是很廣泛的,“朋友圈”只是微信其中一個功能。微信紅包、轉賬付款我還一直在用。孩子學校還會把每天的作業發到“微信群”中,我天天都要在微信群中查看孩子的作業。還有微信計步、微信定位、語音視頻聊天等這些功能我都會用到。

微信朋友圈,從2014年的最愛,到2018年徹底放棄,現在,還是不看朋友圈,並且我的朋友們也很少在朋友圈中發佈有可看性的內容了。

現在的朋友圈,就是“廣告基地”!


人在風上走


朋友圈就象一個大家庭,它是人際交往的橋樑,微信朋友圈是和朋友分享生活的快樂,讓大家相互瞭解,相互關心。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讓常時間不聯繫的朋友在朋友圈互動,記錄生活的點滴,這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人在雲上走


朋友圈、對於早期的朋友圈只是一個外圍的體系、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小插曲、只是熟人的朋友圈。如今的朋友圈則是一種形象和人格的象徵,每一條動態的生成都關係著我們生活的圈子,朋友圈也可以說成是一個樹洞、它可以記下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的一切一切。也可以說是塑造一個品牌形象的ip、隨著互聯網不斷的榮升,有很多的個人或者企業都在用朋友圈獲得私域流量從而達成了一個營銷和推廣的效果。 就比如微信朋友圈來說,微信朋友圈分內有幾個功能可以設置朋友可以看 三天、一個月 半個月 三個月 ……等這些功能。還有的一些功能也在不斷的優化中,在生活中朋友圈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我們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品味 和生活。然而在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裡有很多的人都會把朋友圈設置三天動態可見。


Hello強哥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接下倆我談談對朋友圈的看法!

在移動社交應用風靡全球的時代,我們能從近期熱門的微信中看到什麼營銷的商機呢?從微信的特點看,它重新定義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交流方式。如果將微博看做品牌的廣播臺,微信則為品牌開通了“電話式”服務。微信朋友圈是微信推廣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如何做好微信朋友圈?泉諾微信營銷平臺認真首先需要給自己明確定位:交流扣扣群:781860100

一:做好精準定位微信朋友圈是用來做什麼,這點必須首先明確。不論你是要建立個人品牌,還是利用朋友圈銷售產品,或者營銷服務,明確要做什麼是很關鍵的想好了做什麼,咱們就開始第一步:設計一個有個性的名稱。在一開始,就要定位好你的微信名稱。實名是最好的,讓人能很快產生信任感。如果不是實名,那最好也是能反應你個性的,或者是你用了很長時間的網名。只要一定下來,就不要隨意的去更換。這本來就是個人品牌的一部人,讓人覺得你可信,不善變。這樣的人,才值得交朋友。如果你經常將名字換來換去,今天叫歐陽鋒,明天又叫江南七怪,那你到底是誰?就如同你經常換電話號碼,你覺得你可信嗎?另外,當有時候你看到這樣的微信名稱:xx代購丶xx包包,你會不會加他為好友?有可能你看到她的頭像很誘惑,所以就加了。你是被色誘的,但人家的目的是銷售給你產品,大家抱著不一樣的目的,你覺得這樣的名稱有用嗎?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加這樣的微信好友?除非你是對產品特別有需求。關於名稱定位,從一開始就按照打造自己個人品牌的思路去定位。

第二步:給自己選個吸引人的頭像微信營銷做得最好的,是哪個群體呢?你可能想不到,微信營銷做得最好的,是小姐。這和微信剛開始的宣傳和定位有關係,約炮神器嘛。搖一搖,搜附近的人,然後就有營銷大師開始忽悠了,頭像做色誘的,吸引大量男性加好友。然後在一定時間,更換掉名稱和頭像,在做其他營銷。不過關於頭像定位,從一開始就按照打造自己個人品牌的思路去定位。色誘的路,終究走不長久。就如同你做一件不陽光的事,或者真有一天你出名了,被人翻出這段歷史,大眾會怎麼看你?第三步:設置好微信朋友圈背景牆微信朋友圈,還有一個小細節應該注意的,就是背景牆。還是有營銷大師這樣在教:設計你的微信背景牆,做成廣告牌……我的思路是:無銷售式成交。今天,哪怕我的背景牆就只是一副山水畫,只要你覺得我可信,你需要我的東西,你一定會找到我的。但是我今天如果不信任你,甚至覺得你就是有意營銷我。哪怕你的背景牆放了再多的聯繫方式和廣告,我就是不打電話聯繫你。將背景牆做成廣告牌確實也有效果,增加了一次品牌曝光機會。但我的觀點是:儘量弱化廣告,而是展現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來關注你,看的不是你的背景牆,而是這個微信號背後的人可信度有多高。第四步:做好內容定位設計好了名稱丶頭像和背景牆,接下來就要發佈內容了。關於內容要注意幾個點:不發消極的丶關於宗教政治的丶低俗的等這些觸碰紅線的東西。另外不發:抱怨的丶心靈雞湯類的丶成功學類的。我們是通過這個微信號分享的內容,來判斷這個賬號背後的人。他究竟是積極向上的,還是整天抱怨的。是充滿正能量的,還是消極低俗的。不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是因為這些東西自己吸收就行,並不一定你覺得好的,別人就需要。大家希望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丶有血有肉的,可信的人。定位好了這些內容,包裝好了自己之後,咱們還是回到原點:你需要通過這個賬號,做什麼?是樹立個人品牌,還是賣產品?樹立個人品牌,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是行業專家,還是細分領域明星?你樹立的個人品牌,希望誰看到?看到你什麼?咱們就是要通過這個賬號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是做什麼的,你有那些絕活,通過這個賬號就全部展現了出來。有這方面需求的人,就能很快找到你。找到你後,他會去看你之前發佈的內容,從而來判斷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那如果是賣產品呢?先說幾個不能賣的吧。高仿丶假貨丶違禁產品這些。除了不陽光的東西,其他的都能賣。我是這樣認為的:微信營銷,核心本質還是營銷。只要是營銷,任何產品就都能做,只是換了個平臺而已。對於產品定位,咱們先想好自己有什麼資源,可賣什麼,產品賣給誰。假如你賣面膜,那你的客戶定位就是女性。如果在細分一些,是保養類,還是功效類,這些客戶,他們上微信的習慣是什麼?他們喜歡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只有定位好了產品,剩下的就是做文案丶找客戶,服務客戶的過程了。微信,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客戶近距離接觸的空間,讓我們與客戶交朋友,顯得更快捷方便。

我每天去贊一下,評論一下我的客戶所發佈的朋友圈動態,總有一天他會關注我吧?他覺得這個人還很關心他,你說能不能形成成交呢?所以,用微信和客戶去真心交朋友,那當品牌成功得到關注後,便可以進行到達率幾乎為100%的對話,它的維繫的能力便遠遠超過了微博。此外,通過LBS、語音功能、實時對話等一系列多媒體功能,品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有豐富的服務,制定更明確的營銷策略。基於這種功能,微信已遠遠超越了其最初設計的語音通信屬性,其平臺化的商業價值顯然更值得期待


My螞蟻思維


朋友圈”中,一派光鮮亮麗;現實生活,卻顯寡淡無趣。當科技發展生活鉅變,當虛擬與真實日漸交錯,生活或在迷失的邊緣徘徊。也許,唯有明晰虛與實的界線,跳出“朋友圈”中的狹隘天地,才能重新觸摸、感受生活的真實,品味生活的真實與美好。

誠然,科技的迅速發展使時代面貌日新月異,生活方式的鉅變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人們提供了巨大便利,“曬朋友圈”亦成了人們展示自我,認識他人的全新交際途徑。指間在屏幕轉動,曬生活、曬幸福、曬觀點,簡單隨意之間,便提高了自己的“被關注度”,滿足了表達的需求和慾望;同時,點贊與評論之間,更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增強了內心的成就感。

然而,當虛假的包裝橫行、曬圖變成修圖,當分享成為炫耀、交流成為宣洩,當垃圾信息氾濫、謠言生成、偽科學散佈,虛擬的“朋友圈”似乎正走向扭曲,而沉迷於虛擬的“朋友圈”,也讓我們在網絡的洪流中迷失自我,與生活的本質漸行漸遠。囿於“朋友圈”中的我們,終不能有所感悟,不能頓悟掙脫。

餘華有言:“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本質在於自我意義的追尋和個人價值的提高;生活的美好在於真實,在於心的成長與感悟,在於那些具體而微的動人之處。生活的本質與美好,皆存在於現實,而非虛擬的“朋友圈”中。糾結於瀏覽量與點贊數,拘泥於他人的評論與回覆,便陷入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泥沼,便迷失於虛擬網絡的重重迷霧,與真實、與美好、與生活背道而馳。跳出朋友圈中的評價,或許我們才能收穫一個更加充實豐盈而富有趣味的生活。

科技與網絡發展的初衷,在於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擁抱科技,但不願成為科技的俘虜;我們熱愛“朋友圈”,卻不能成了“朋友圈”的附庸。倘若虛擬社交替代了現實交往,那便是事與願違,便是無限遺憾。魯迅曾言:“生活是兩顆心的相互貼近。”然而“曬朋友圈”的淺淺淡淡,甚至流於形式的交流,帶來的常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讓這個已經水泥叢林的城市更顯弱聯繫性。試問,拋開朋友圈,我們又對人瞭解多少?沉迷於虛擬社交,任靈魂在虛浮的社交網絡中起伏,我們又怎能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恬靜,我們又何以照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動人美好。

當下,多少心靈在沉迷。飯桌上,沉默無言,只顧埋頭更新“朋友圈”;秀麗山川之前,無心觀賞,匆匆拍照,上傳網絡……但願虛擬社交終只是生活的調味品,願你我得以感受生活真實美好。

陳繼儒有言:“風急雨驟時,立得住,才見腳跟;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願你我在科技洪流中不移根基,不失本色,瞭望生活的美好,照見人生的本質。


懷柔平谷土著


在沒副業之前

朋友圈裡只有親戚,高中同學,大學同學,同事。

有一句話是,你的經濟和你身邊的人有很大關係。確實是這樣的。

後來做了副業,朋友圈開始多了很多人。有碩士,博士,超模,企業家。大咖。各種正能量,愛生活的人群。

我的收入也從以前的月入5000,到現在月入10萬。如果你的三觀不想和親戚好友一樣,那就試著去拓展你的人脈吧。

貴人會出現在貴的地方,去付費群積累自己的人脈,要相信朋友圈有500人和朋友圈有5000人。

5000人的朋友圈

肯定多了很多機會和機遇。


淑語說高言值



我是從2011年3月份開始使用微信的。當時它的語音功能讓很多人感到耳目一新。簡單便捷的朋友圈編輯方式,也很受大家追捧。那個時候,身邊使用微信的人還不是很多。朋友圈裡全都是比較熟悉的好友。


那個時候的朋友圈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圈。大家無論誰發個動態,很容易就看到。因為朋友圈的人不是很多。彼此都能很認真地對彼此的動態進行品評關注。雖然點讚的人不多,也沒有什麼秒贊秒回。但交流起來很溫馨。很快樂。也很願意把生活中的點滴分享到朋友圈。


那時候的朋友圈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從某種意義上說,朋友之間又多了一個彼此瞭解的渠道。


隨時間而來的是朋友圈的不斷擴大。相熟不相熟的,互加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家人,親戚,各類朋友也紛沓而至。老闆,上司,合夥人......


當朋友圈出現分組可見的時候,朋友卷基本上就變了味道。


隨著朋友圈的越來越壯大,你發現,你的朋友圈成了別人跑馬圈地的場所。


微商肆無忌憚地霸屏,親戚朋友到處拉票,到處砍價,集讚的,求轉發的,求擴散的。想看的朋友圈分分鐘淹沒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


淹沒也沒關係,只需要想看,就去主頁找。


可是終於有一天,你發現有了半年可見,有了三天可見。


你還在考慮發個動態,擔心同事怎麼看,老爸老媽怎麼看,親戚朋友怎麼看的時候,想了半天不置可否的時候。那一條橫亙著眼前的橫線。一下子心就拔涼了。


你本想敞開心扉,別人卻設了防。你雖然知道設防不僅僅是對你。但是那種熱情,那種發朋友圈的熱情,一下子跌到冰點。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的朋友圈也多半是零散的生活記錄。


好容易玩一次,開個定位,發滿九宮格,告訴世界,你去玩了。


好容易吃頓大餐,精雕細選,矯情幾句。渴望點贊,時間長了,也只是點贊而已。沒有人真正關心你的內容。就算點讚的,也多半是刷朋友圈看到而已。缺少了點評的朋友圈,流失的不僅僅是真誠。還有浮躁的心。


很少能有人能沉下心來認真地看你的狀態,讀你的悲歡喜怒。


朋友圈裡好友幾千,卻找不到知心二三。朋友圈裡沒有朋友,這絕不是噱頭。


我現在也很少看朋友圈,也很少發朋友圈了。朋友圈從半年可見,設置成一個月可見。

從開始使用微信到現在,過了“七年之癢”,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家人朋友交流、支付的工具。


相對於我本人來說,朋友圈已經失去了朋友的意義。


梅豔芳菲


任何一個優秀產品的變化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微信也不例外,早期的朋友圈更突出熟人朋友關係,更多是個人工作生活信息的記錄、呈現、發佈,體現的是個性化的朋友間關注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圈更多被博客、微博、公眾號等帶媒體性質的內容影響,定位越來越雜,文章的分享和媒體的屬性再逐漸增強,反而體現朋友之間關係的個人信息逐漸衰減了,朋友圈不再侷限於熟人朋友的範疇,社會化媒體屬性在逐漸增強。雖然這與朋友圈初衷越離越遠,但趨勢不可逆,朋友圈的未來的獨特價值究竟是否會被社會化媒體給弱化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