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如何?

百花争春我为先


又好又坏,好的一面给家人朋友提供了一个更加私密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坏的一面各种朋友圈广告满天飞,不过坚持不忘初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上上之策


渝城花事


我的朋友圈里面基本上都是同龄人,都是我读书以来所熟悉的朋友。

没有充斥太多的微商和各种刷屏的广告。

每天看看他们发朋友圈描述他们的生活,情感状态,我觉得挺好的。

发个朋友圈,大家可以在评论里调侃,开车,增加联系。

就是少了围脖那种可以发表情包的,使得我的表情包毫无用武之地,

我恨不得大家用表情包对话。哈哈哈哈


Hanjoun频道


曾经非常喜欢,每天都要看,偏偏不差;

变成偶尔看看,隔三天差五天只看一次;

这一年多来,是“彻底放弃”,原因是朋友圈已经变成“广告基地”!


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的微信好友可以对发布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

我的智能手机是2013年11月底开始使用的,第一个手机应用软件是是“微信”。很多朋友的微信号是手机号注册的,我经常拔打的二、三十个电话号码,我从来没有存储在手机上,为了加朋友们为微信好友,我把脑子里记的二、三十个电话号码全存在了手机上,然后逐一加他们为微信好友。

2014年、2015年时,我微信好友全是我认识的朋友,微信朋友圈中,每天有晒美食、晒娃、晒旅游的,还有分享音乐、分享好文章的(人们爱称之为“心灵鸡汤”)。那时非常喜欢看朋友圈,每天一有空就掏出手机看朋友圈的最新动态,篇篇都看。

2016年“微信”开始出现在我的朋友圈中,转发、点赞送礼品的活动时不时都有,我也参加过很多个,也收到过一些礼品,但也有骗人的。这一年,我还是朋友圈的每一条动态都要看。

2017年,应该是我朋友圈中“微商”活动最猖獗的一年,朋友圈经常被一个微商刷屏。为此,我把微信好友中多名微商的微信设置成了“不看他的朋友圈”。

还是2017年,这年的10月份,我感觉朋友圈中有用的信息太少了,都是广告,成“广告基地”了。然后就变成了三、五天看一次朋友圈,已经不是逐条阅读了。

2018年年初起,我彻底不看微信朋友圈了,手机上下载了“今日头条”的应用软件,开始天天刷头条。


微信的用途是很广泛的,“朋友圈”只是微信其中一个功能。微信红包、转账付款我还一直在用。孩子学校还会把每天的作业发到“微信群”中,我天天都要在微信群中查看孩子的作业。还有微信计步、微信定位、语音视频聊天等这些功能我都会用到。

微信朋友圈,从2014年的最爱,到2018年彻底放弃,现在,还是不看朋友圈,并且我的朋友们也很少在朋友圈中发布有可看性的内容了。

现在的朋友圈,就是“广告基地”!


人在风上走


朋友圈就象一个大家庭,它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微信朋友圈是和朋友分享生活的快乐,让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关心。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让常时间不联系的朋友在朋友圈互动,记录生活的点滴,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人在云上走


朋友圈、对于早期的朋友圈只是一个外围的体系、只是我们生活的一小插曲、只是熟人的朋友圈。如今的朋友圈则是一种形象和人格的象征,每一条动态的生成都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圈子,朋友圈也可以说成是一个树洞、它可以记下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一切。也可以说是塑造一个品牌形象的ip、随着互联网不断的荣升,有很多的个人或者企业都在用朋友圈获得私域流量从而达成了一个营销和推广的效果。 就比如微信朋友圈来说,微信朋友圈分内有几个功能可以设置朋友可以看 三天、一个月 半个月 三个月 ……等这些功能。还有的一些功能也在不断的优化中,在生活中朋友圈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品味 和生活。然而在今天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的人都会把朋友圈设置三天动态可见。


Hello强哥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接下俩我谈谈对朋友圈的看法!

在移动社交应用风靡全球的时代,我们能从近期热门的微信中看到什么营销的商机呢?从微信的特点看,它重新定义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果将微博看做品牌的广播台,微信则为品牌开通了“电话式”服务。微信朋友圈是微信推广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如何做好微信朋友圈?泉诺微信营销平台认真首先需要给自己明确定位:交流扣扣群:781860100

一:做好精准定位微信朋友圈是用来做什么,这点必须首先明确。不论你是要建立个人品牌,还是利用朋友圈销售产品,或者营销服务,明确要做什么是很关键的想好了做什么,咱们就开始第一步: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名称。在一开始,就要定位好你的微信名称。实名是最好的,让人能很快产生信任感。如果不是实名,那最好也是能反应你个性的,或者是你用了很长时间的网名。只要一定下来,就不要随意的去更换。这本来就是个人品牌的一部人,让人觉得你可信,不善变。这样的人,才值得交朋友。如果你经常将名字换来换去,今天叫欧阳锋,明天又叫江南七怪,那你到底是谁?就如同你经常换电话号码,你觉得你可信吗?另外,当有时候你看到这样的微信名称:xx代购丶xx包包,你会不会加他为好友?有可能你看到她的头像很诱惑,所以就加了。你是被色诱的,但人家的目的是销售给你产品,大家抱着不一样的目的,你觉得这样的名称有用吗?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加这样的微信好友?除非你是对产品特别有需求。关于名称定位,从一开始就按照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思路去定位。

第二步:给自己选个吸引人的头像微信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哪个群体呢?你可能想不到,微信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小姐。这和微信刚开始的宣传和定位有关系,约炮神器嘛。摇一摇,搜附近的人,然后就有营销大师开始忽悠了,头像做色诱的,吸引大量男性加好友。然后在一定时间,更换掉名称和头像,在做其他营销。不过关于头像定位,从一开始就按照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思路去定位。色诱的路,终究走不长久。就如同你做一件不阳光的事,或者真有一天你出名了,被人翻出这段历史,大众会怎么看你?第三步:设置好微信朋友圈背景墙微信朋友圈,还有一个小细节应该注意的,就是背景墙。还是有营销大师这样在教:设计你的微信背景墙,做成广告牌……我的思路是:无销售式成交。今天,哪怕我的背景墙就只是一副山水画,只要你觉得我可信,你需要我的东西,你一定会找到我的。但是我今天如果不信任你,甚至觉得你就是有意营销我。哪怕你的背景墙放了再多的联系方式和广告,我就是不打电话联系你。将背景墙做成广告牌确实也有效果,增加了一次品牌曝光机会。但我的观点是:尽量弱化广告,而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来关注你,看的不是你的背景墙,而是这个微信号背后的人可信度有多高。第四步:做好内容定位设计好了名称丶头像和背景墙,接下来就要发布内容了。关于内容要注意几个点:不发消极的丶关于宗教政治的丶低俗的等这些触碰红线的东西。另外不发:抱怨的丶心灵鸡汤类的丶成功学类的。我们是通过这个微信号分享的内容,来判断这个账号背后的人。他究竟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整天抱怨的。是充满正能量的,还是消极低俗的。不发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是因为这些东西自己吸收就行,并不一定你觉得好的,别人就需要。大家希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丶有血有肉的,可信的人。定位好了这些内容,包装好了自己之后,咱们还是回到原点:你需要通过这个账号,做什么?是树立个人品牌,还是卖产品?树立个人品牌,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行业专家,还是细分领域明星?你树立的个人品牌,希望谁看到?看到你什么?咱们就是要通过这个账号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你有那些绝活,通过这个账号就全部展现了出来。有这方面需求的人,就能很快找到你。找到你后,他会去看你之前发布的内容,从而来判断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那如果是卖产品呢?先说几个不能卖的吧。高仿丶假货丶违禁产品这些。除了不阳光的东西,其他的都能卖。我是这样认为的:微信营销,核心本质还是营销。只要是营销,任何产品就都能做,只是换了个平台而已。对于产品定位,咱们先想好自己有什么资源,可卖什么,产品卖给谁。假如你卖面膜,那你的客户定位就是女性。如果在细分一些,是保养类,还是功效类,这些客户,他们上微信的习惯是什么?他们喜欢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只有定位好了产品,剩下的就是做文案丶找客户,服务客户的过程了。微信,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的空间,让我们与客户交朋友,显得更快捷方便。

我每天去赞一下,评论一下我的客户所发布的朋友圈动态,总有一天他会关注我吧?他觉得这个人还很关心他,你说能不能形成成交呢?所以,用微信和客户去真心交朋友,那当品牌成功得到关注后,便可以进行到达率几乎为100%的对话,它的维系的能力便远远超过了微博。此外,通过LBS、语音功能、实时对话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丰富的服务,制定更明确的营销策略。基于这种功能,微信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设计的语音通信属性,其平台化的商业价值显然更值得期待


My蚂蚁思维


朋友圈”中,一派光鲜亮丽;现实生活,却显寡淡无趣。当科技发展生活巨变,当虚拟与真实日渐交错,生活或在迷失的边缘徘徊。也许,唯有明晰虚与实的界线,跳出“朋友圈”中的狭隘天地,才能重新触摸、感受生活的真实,品味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诚然,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时代面貌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巨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晒朋友圈”亦成了人们展示自我,认识他人的全新交际途径。指间在屏幕转动,晒生活、晒幸福、晒观点,简单随意之间,便提高了自己的“被关注度”,满足了表达的需求和欲望;同时,点赞与评论之间,更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然而,当虚假的包装横行、晒图变成修图,当分享成为炫耀、交流成为宣泄,当垃圾信息泛滥、谣言生成、伪科学散布,虚拟的“朋友圈”似乎正走向扭曲,而沉迷于虚拟的“朋友圈”,也让我们在网络的洪流中迷失自我,与生活的本质渐行渐远。囿于“朋友圈”中的我们,终不能有所感悟,不能顿悟挣脱。

余华有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本质在于自我意义的追寻和个人价值的提高;生活的美好在于真实,在于心的成长与感悟,在于那些具体而微的动人之处。生活的本质与美好,皆存在于现实,而非虚拟的“朋友圈”中。纠结于浏览量与点赞数,拘泥于他人的评论与回复,便陷入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泥沼,便迷失于虚拟网络的重重迷雾,与真实、与美好、与生活背道而驰。跳出朋友圈中的评价,或许我们才能收获一个更加充实丰盈而富有趣味的生活。

科技与网络发展的初衷,在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拥抱科技,但不愿成为科技的俘虏;我们热爱“朋友圈”,却不能成了“朋友圈”的附庸。倘若虚拟社交替代了现实交往,那便是事与愿违,便是无限遗憾。鲁迅曾言:“生活是两颗心的相互贴近。”然而“晒朋友圈”的浅浅淡淡,甚至流于形式的交流,带来的常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让这个已经水泥丛林的城市更显弱联系性。试问,抛开朋友圈,我们又对人了解多少?沉迷于虚拟社交,任灵魂在虚浮的社交网络中起伏,我们又怎能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静,我们又何以照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动人美好。

当下,多少心灵在沉迷。饭桌上,沉默无言,只顾埋头更新“朋友圈”;秀丽山川之前,无心观赏,匆匆拍照,上传网络……但愿虚拟社交终只是生活的调味品,愿你我得以感受生活真实美好。

陈继儒有言:“风急雨骤时,立得住,才见脚跟;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愿你我在科技洪流中不移根基,不失本色,瞭望生活的美好,照见人生的本质。


怀柔平谷土著


在没副业之前

朋友圈里只有亲戚,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同事。

有一句话是,你的经济和你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确实是这样的。

后来做了副业,朋友圈开始多了很多人。有硕士,博士,超模,企业家。大咖。各种正能量,爱生活的人群。

我的收入也从以前的月入5000,到现在月入10万。如果你的三观不想和亲戚好友一样,那就试着去拓展你的人脉吧。

贵人会出现在贵的地方,去付费群积累自己的人脉,要相信朋友圈有500人和朋友圈有5000人。

5000人的朋友圈

肯定多了很多机会和机遇。


淑语说高言值



我是从2011年3月份开始使用微信的。当时它的语音功能让很多人感到耳目一新。简单便捷的朋友圈编辑方式,也很受大家追捧。那个时候,身边使用微信的人还不是很多。朋友圈里全都是比较熟悉的好友。


那个时候的朋友圈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圈。大家无论谁发个动态,很容易就看到。因为朋友圈的人不是很多。彼此都能很认真地对彼此的动态进行品评关注。虽然点赞的人不多,也没有什么秒赞秒回。但交流起来很温馨。很快乐。也很愿意把生活中的点滴分享到朋友圈。


那时候的朋友圈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之间又多了一个彼此了解的渠道。


随时间而来的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相熟不相熟的,互加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家人,亲戚,各类朋友也纷沓而至。老板,上司,合伙人......


当朋友圈出现分组可见的时候,朋友卷基本上就变了味道。


随着朋友圈的越来越壮大,你发现,你的朋友圈成了别人跑马圈地的场所。


微商肆无忌惮地霸屏,亲戚朋友到处拉票,到处砍价,集赞的,求转发的,求扩散的。想看的朋友圈分分钟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


淹没也没关系,只需要想看,就去主页找。


可是终于有一天,你发现有了半年可见,有了三天可见。


你还在考虑发个动态,担心同事怎么看,老爸老妈怎么看,亲戚朋友怎么看的时候,想了半天不置可否的时候。那一条横亘着眼前的横线。一下子心就拔凉了。


你本想敞开心扉,别人却设了防。你虽然知道设防不仅仅是对你。但是那种热情,那种发朋友圈的热情,一下子跌到冰点。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朋友圈也多半是零散的生活记录。


好容易玩一次,开个定位,发满九宫格,告诉世界,你去玩了。


好容易吃顿大餐,精雕细选,矫情几句。渴望点赞,时间长了,也只是点赞而已。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的内容。就算点赞的,也多半是刷朋友圈看到而已。缺少了点评的朋友圈,流失的不仅仅是真诚。还有浮躁的心。


很少能有人能沉下心来认真地看你的状态,读你的悲欢喜怒。


朋友圈里好友几千,却找不到知心二三。朋友圈里没有朋友,这绝不是噱头。


我现在也很少看朋友圈,也很少发朋友圈了。朋友圈从半年可见,设置成一个月可见。

从开始使用微信到现在,过了“七年之痒”,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家人朋友交流、支付的工具。


相对于我本人来说,朋友圈已经失去了朋友的意义。


梅艳芳菲


任何一个优秀产品的变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微信也不例外,早期的朋友圈更突出熟人朋友关系,更多是个人工作生活信息的记录、呈现、发布,体现的是个性化的朋友间关注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更多被博客、微博、公众号等带媒体性质的内容影响,定位越来越杂,文章的分享和媒体的属性再逐渐增强,反而体现朋友之间关系的个人信息逐渐衰减了,朋友圈不再局限于熟人朋友的范畴,社会化媒体属性在逐渐增强。虽然这与朋友圈初衷越离越远,但趋势不可逆,朋友圈的未来的独特价值究竟是否会被社会化媒体给弱化还有待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