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著上影廠電影長大的”這是對七十年上影最大的鼓勵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歌曲旋律響起的時候,黑白影片《鐵道游擊隊》浮現在眼前;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影片《女籃五號》登上大銀幕;反思“文革”的高峰力作《芙蓉鎮》,至今仍是“推動思想解放”的里程碑之作;如同一首清麗憂傷的散文詩,《城南舊事》是改革開放後首部獲國際電影節大獎的中國電影……

不同年齡段的中國人,記憶裡都存儲著一段由上海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影廠)編織的光影回憶。也許一串音符、一段臺詞、一張劇照就能將它喚醒。

與共和國同齡的上影廠,是新中國建設的見證者更是推動者,身上滿載著與祖國同呼吸共成長的時代印記。

“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普通民眾,大家都有一句話‘我是看著上影廠的電影長大的’。”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句話就是對我們七十年曆史最高的褒獎。”

領風氣之先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1895年,世界最早的電影在巴黎誕生,僅一年後電影就出現在上海徐園。

1935年,國難當頭,抗日戰爭一觸即發。一部由上海電影人攝製的電影《風雲兒女》上映,該片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風雲兒女》一經上映,主題曲便在全國傳唱。無數熱血中華兒女唱著這首歌,奔赴抗日戰爭前線。

歷史的硝煙遠去,電影卻凝聚起民族記憶。新中國成立伊始,《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

同年11月,上影廠成立。

在任仲倫看來,上影廠的成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事件,它傳承了上海在上世紀30、40年代優秀的電影人才,並且成為新中國一個重要的電影生產基地。“這七十年,上影廠生產了820多部電影故事片,電視劇800多部,還不包括美影廠、譯製片廠等上影集團其他下設單位的產量。”

“始終出好作品,是上影七十年最重要的貢獻。”任仲倫表示,“從1949年我們的第一部作品《農家樂》開始,到今年的《攀登者》,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代表作出現,而且在當時都是開風氣之先、深刻影響了當時的中國。”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上海電影人寄明寫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最早是上世紀60年代上影廠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後來成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作為“文革”後中國國內公映的首部愛情電影,《廬山戀》訴說了中國人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純真嚮往,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效應。自有正式票房紀錄以來,在2000年,上影廠貢獻了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影片——《生死抉擇》……

“上影廠很大程度上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很像——開放。”任仲倫分析道,“80年代初期的時候,類型片已經很豐富了,如科幻影片、警匪片,諜戰片、愛情片,呈現出多元化的風格作品,領風氣之先。2013年我們建立了上海電影博物館,是由衷的想對幾代藝術家的不斷探索表示一種敬意。”

2003年,上影經歷了轉企改革、建立產業鏈,任仲倫提出“開放逼改革、合作促發展”,傳承上海電影人開放、創新的精神,以此聚集華語電影的各種優秀力量,並且不斷探索產業化改革。“直到今天,我們還和王家衛、李安、徐克、賈樟柯等優秀電影人不斷合作,大家都是看重上影的歷史地位、現實影響和它遵守契約的合作精神。”

“始終以作為一名導演而驕傲”

不久前,電影圈傳來一個悲傷的消息,吳貽弓導演去世了。

“吳貽弓導演大學畢業後就到了上影海燕電影製片廠,他一生主要在上影廠進行創作,執導了《城南舊事》《巴山夜雨》《姐姐》《少爺磨難》等九部電影,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任仲倫說,“他的電影有詩一樣的表達,傳承了中國電影最本質的現實主義的同時,又開啟了電影影像語言的最初探索,在電影的藝術創新裡是一個偉大的成就者。他還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曾任中國影協主席、兩屆中央候補委員……在產業界、政界擔任要職,但他始終以自己是一名導演而驕傲。”

“像吳貽弓導演這樣的電影大師、大家,上影廠還有很多,孫道臨、謝晉、張瑞芳、趙丹、秦怡、牛犇、呂奇民……他們的名字彙聚起來,就是中國電影最燦爛的星空。”

“建設社會主義電影強國,這是國家戰略,也是我們電影人的使命。我們這代電影人遇到了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我們要勇敢擔當。”任仲倫認為。

而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長,今年上半年整個電影市場出現了票房增長下降、觀影人次下滑的現象。“有些指數在下降,在我看來是發展中遇到的正常波折,中國電影發展還是在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不僅體現在票房和影片數量上,更體現在整個產業鏈的完整上。”

今年,任仲倫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一片森林裡,需要那些最高的樹,電影業需要一批傑出的電影企業。“要進入一個大公司時代,呼喚一批強大的電影企業成為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

美國五大電影公司的票房佔北美市場的85%,佔全球市場的26%。而中國電影經營規模名列前茅的電影企業,年營業收入常常為100億元左右,淨利潤為10億元左右。這無疑有很大的差距,但也表明中國電影企業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

“中國需要有5~10家的電影企業成長為航母級的大公司,成為中流砥柱,整個行業才能扛得住電影高風險、高投入的特徵。”任仲倫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隸屬於上影集團的上影廠成立70週年。在中國電影由大國向強國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立志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主力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企業,成為中國電影那些最高的樹。”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