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厲害?

用戶58908522447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360年5月2日出生,1367年正準備登基稱帝的朱元璋決定給當時他已出身的七個兒子的乳名改為正式名字,就是在這一年7歲的四皇子正式被命名為朱棣。1376年17歲的朱棣和一幫兄弟奉父皇朱元璋之命去外地就藩,他的封地是燕京北平,封號燕王。就封燕王之後的朱棣致力於同逃回草原的蒙古北元舊部之間的戰爭以捍衛明朝邊疆,在這一過程中他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作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僅手握一方軍政大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為了諸王之首。

當初朱元璋在分封諸王時為抵禦北方蒙古勢力的捲土重來而刻意加強了捍衛北方邊疆的秦、晉、燕、寧諸王的勢力。在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宿將的過程中北方各地的軍政大權逐漸為諸王一手操縱。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以燕王朱棣為首的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

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應該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一開始是佔盡優勢的——畢竟他手中掌握著大明王朝的正規軍,而朱棣手中只有北平一鎮之兵。也許是因為朱允炆自以為穩操勝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將領”不許傷害燕王,不可使朕揹負殺叔父的罵名“。朱棣得知此事後每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平叛大軍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於平叛大軍總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燕王的軍隊擊敗。儘管朱棣一再戰勝前來討伐他的軍隊,但他也無力擴大自身地盤,畢竟對手的實力比他不是強一點兩點。就這樣靖難之役打了三年之後朱棣的地盤沒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軍隊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沒轍,雙方就這麼相持著。在這樣的局面下朱棣的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建議他: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輕騎挺進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軍渡江攻克鎮江後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負責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主動迎接燕軍入城,至此南京陷落,與此同時宮中發生了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這場大火中不知所蹤。

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佈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繼位後首先要處理的當務之急其實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樣——就是處理和地方藩王的關係:當初朱允炆就是因為處置不當逼反了朱棣,如今朱棣當了皇帝依然要削藩,只不過他做得更加巧妙。繼位之初的朱棣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以安撫諸王。但當其皇位較鞏固之後就繼續實行削藩之策: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朱元璋時代為強化皇權專制而廢除了歷代沿襲的丞相制度,從此中央六部直接由皇帝領導。這樣做的負面效果是事無鉅細都得皇帝親力親為,以致於皇帝自己加班加點也無法將政事處理妥當。有鑑於此的朱棣完善了內閣文官制度: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這一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效仿,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文官制度的原始雛形。

北平作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經營多年,朱棣繼位後一直有心遷都於此。同時北平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過渡地帶一直是明朝的邊防重鎮,朱棣擔心若定都南京會使後世子孫沉迷於江南的繁華富庶而忘卻北方的邊防安全,從而不利於明朝的整體國防建設。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營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北京故宮(當時稱紫禁城),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天壇、太廟等如今的北京地標性建築。

朱棣遷都北京後組建了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其中的神機營就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部隊,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朱棣時代明文規定明軍的日常訓練科目為:五分習刀劍,三分習弓弩,二分習火器。儘管此時明軍還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裝備,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軍裝備了火器,這意味著火器在明軍之中已不是零散的臨時性裝備了。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朱棣派遣吏部封驗司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陳誠鑑於當時西域流傳的明朝迫害蒙古人和回教徒的謠言而特意精選“故元遺臣後人”隨行。使團從北京出發,經玉門關進入西域,歷經1年多長途跋涉,一路上陳誠以大明國使的身份先後冊封達什幹、迭失迷、賽蘭、沙魯海牙等國國王。次年十月使團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帖木兒國王沙哈魯特設盛大儀式歡迎陳誠一行。會見期間陳誠以其優雅的大國使節風範得到了沙哈魯的敬重,然而帖木兒帝國內部出身元朝重臣的“仇華派”勢力公然指責明朝是驅元而起,素來是蒙古人仇敵,此來不可不防。陳誠則針鋒相對道:“國之運祚,在德不在威”,接著一一列舉元朝的各族舊臣在明朝受到優待的事實並令使團裡的回族官員薩都木當場“現身說法”。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月陳誠一行人返國後向朱棣獻上記錄其出使心得以及中亞各地風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隨同陳誠使團前來的還有中亞乃至西亞各國派來朝見的使團,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人數多達300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自此鞏固下來。陳誠還向朱棣建言:開放與西方各國的互市貿易。朱棣採納了陳誠的建議:在新疆哈密、甘肅涼州等地設立“互市”,允許西域各國商隊來此貿易。這一政策的連鎖反應是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原本因戰火而廢弛的伊朗西部古驛道,使之一直連貫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區。至此從元末開始荒廢的絲綢之路重現商旅繁榮的盛景,中國的絲綢遠銷西亞和東非地區,中東甚至歐洲的商品與文化典籍也漸次輸入中國,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宋元數學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傳後在這一時期由阿拉伯數學家重新傳回中土。此後明朝雖國策變動,但這條商路始終未斷,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陝西西安和甘肅涼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雲集的“國際化都市”。

陳誠一生五次出使西域,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陳誠第四次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500人返歸北京時朱棣特意派6000精銳騎兵從肅州開始一路護送回京。次年使團抵達北京後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10萬大軍,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又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項目。此舉使觀禮的27個國家的使節在目睹明軍之強大後都紛紛表示歸附。

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率明軍對蒙古勢力展開北伐:1410年(永樂八年)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1413年(永樂十一年)朱棣封韃靼大汗阿魯臺為和寧王。 隨後明軍一直進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1414年(永樂十二年)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據險而守的瓦剌首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朱棣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是為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將其擊敗。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朱棣發動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臺。聽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於上莊堡接受也先土幹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對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擊被後世史書稱為”五出漠北,三犁虜庭“。

1400年越南陳朝外戚胡季犛篡奪了陳朝的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自己則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實際執掌朝政。3年後宗主國大明王朝終於結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爭位的靖難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見各藩屬國的使節。越南使節自然要對本國改朝換代一事作出解釋——在胡漢蒼的授意下越南使節向朱棣解釋稱:陳朝皇室絕嗣,胡氏以陳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帝,請大明天子予以冊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節前去調查,此時已掌握越南實權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應對準備,明朝使節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麼異常也沒查出來。明朝使節回國向朱棣奏報後朱棣就順水推舟對越南胡朝予以冊封。然而沒多久明朝方面就發現:在明朝和越南的邊境上不斷有自稱是越南陳朝遺臣的人越境而來,而他們反饋給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佈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樂二年、越南虞開大元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並嚮明朝方面直陳胡氏篡位的實情,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併成功佔領越南。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永樂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劉江本名劉榮,因替父參軍故冒用父名劉江)。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劉江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臺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劉江獲悉望海堝東南王家山島(今長海縣廣鹿島)夜有火光,斷定倭寇將至,於是急遣馬、步軍至望海堝待機。次日倭寇2000餘人分乘戰船31艘,登岸後成一字長蛇隊形,徑奔望海堝。劉江急命都指揮錢真、徐剛率兵伏于山1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燒倭船,斷其歸路;自率步兵迎戰,誘倭寇入伏。倭寇竄至堝下,劉江舉旗鳴炮發令,伏兵驟起,錢真率騎兵斷敵退路,徐剛率步兵衝入倭陣,大敗倭寇。潰敗倭寇逃入附近櫻桃園空堡。劉江下令圍三缺一,縱敵西遁,乘勢夾擊,斬倭千餘,生俘百餘。殘餘倭寇竄至海邊,皆為江隆所俘。劉江因此功封廣寧伯,至此才恢復自己的名字劉榮。此戰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此後百餘年倭寇不敢復犯遼東。

早在1402年剛在靖難之役中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這其中日本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此時的日本實際上並沒一個統一的朝廷號令全日本,而是分為南北兩朝互相撕逼,在長期的內戰中大量戰敗方的武士嘯聚海上騷擾中國和朝鮮半島沿海地區,被稱之為倭寇。永樂初年倭寇累累侵犯浙江沿海,直至江蘇境內長江口區。朱棣派王抒巡視。王抒時為都御史,赴任後即將倭情上達朱棣。朱棣派鄭和出使日本交涉。1404年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鄭和下東洋成就了中日關係中一件前所未有的開天闢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日本始終遊離於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之外,具體的表現就是:其他鄰國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接受中國的冊封並向中國朝貢,作為中國的藩屬其首領只能稱王,而不能稱皇帝,而日本卻稱天皇並在宋、元兩朝中斷了和中國的一切官方聯繫。當然歷史上也有漢光武帝冊封漢倭奴王、魏明帝冊封親魏倭王等事,不過那時還並不存在統一的日本國家,只能說當時日本列島上的倭奴國、邪馬臺國曾被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但這兩國和後來的日本大和皇室究竟有無瓜葛已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了。然而就是這個心高氣傲到一直不願接受中國的冊封朝貢體系的日本卻在鄭和下東洋時正式接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冊封,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之一。

在迫使日本稱臣的同時朱棣也加強了中國同朝鮮、琉球等傳統藩屬國之間的宗藩關係: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他登基之事。11月朝鮮國王李芳遠派使者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1403年李芳遠又派一個使團要求取得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以此為標誌開啟了明朝和朝鮮之間定期互派使節的慣例:朝鮮人進貢土產品——如人參、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負擔是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作為回報皇帝賜給朝鮮王及其使者豐厚的禮物——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他還授予朝鮮王及其太子以榮譽的稱號。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國國王察度去世。1404年(永樂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寧來朝告父喪,朱棣遣行人時中赴琉球祭弔,繼而頒詔宣佈世子武寧襲爵位,由此確立了琉球國王登基必須獲得明朝冊封的慣例。

如果說日本、朝鮮、琉球等國還處於傳統的東亞漢字文化圈之內的話,那麼鄭和下西洋則將明朝的國威遠播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寶太監鄭和奉朱棣之命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後鄭和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遠航,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造訪了30多個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其中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世人譽之為”國威所至,遠邁漢唐“。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只是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強化了明朝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存在:1407年為便於鄭和艦隊的補給朱棣在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此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當時明朝領土的最南端。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而在更早之前的1403年明朝就已設立緬甸宣慰司,明朝疆域一度囊括了今天緬甸絕大部分領土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而在下西洋後明朝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加強。隨著明朝國威的遠播,前來朝貢的使團日漸增多,朱棣為此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永樂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為欽差太監,讓他率領官軍千餘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前往東北女真部族聚居地巡視。正是在亦失哈的努力下明朝得以在東北女真人聚居區建立奴兒干都司和遼東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故名“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記述自己奉奉命巡視奴兒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樂年間十世班禪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的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朱棣的封賞。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著朱棣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朱棣還試圖把當時宗教人物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請到明廷。到15世紀初宗喀巴主張的一種新的和更嚴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請他來朝廷。宗喀巴拒絕了,1413年朱棣再次發出邀請,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釋迦也失從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隨即獲准帶了豐厚的禮物回藏。格魯派繼續與明朝朝廷交換禮物並派去使團,直至15世紀30年代。朱棣在藏區推行“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政策,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藏區的主權。

和上述一系列軍事、外交、民族政策相伴隨的還有一件足以彪炳千秋的文化功績: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朱棣在位期間重開大運河、編修《永樂大典》、建哈密衛、設努爾幹都司、冊封朵顏三衛、西南改土歸流、冊封西藏活佛、通西域、下西洋、南征交趾、威服日本、五出漠北......可謂豐功赫赫,然而這一切豐功偉績都需要大筆經費作為支撐。朱棣充分意識到了恢復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朱棣在位時期負責經濟工作的是他任命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然而就是這個夏元吉曾差點沒讓朱棣給殺了——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靖難之役後夏元吉被自己的政敵五花大綁押去見朱棣,說他在靖難之役中助紂為虐。氣頭上的朱棣問夏元吉作何解釋,夏元吉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殉難,臣子理當死節,只是請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為什麼?”夏元吉答:“戶部尚有賬目未點算完畢,此事關乎黎民生計,請容臣三天內做完,再隨先君赴死。”就是這句話使朱棣認定自己繼位後的戶部尚書一職非此人莫屬。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朱棣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夏元吉在反覆考察水情後力排眾議更改傳統治水方法,提議從吳淞河至太湖之間開鑿運河並在沿途設置水閘,控制流量,以求“澇則分洪,旱則灌溉”之效。他這一治水方法直到200年後的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中才被西方國家掌握。在朱棣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等大動作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提議用增加賦稅的辦法解決籌款問題,而夏元吉總是堅決反對這樣的主張並針鋒相對提出了自己的籌款主張“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庶民,且便商賈”,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裁減閒雜人等,實行精兵簡政以減少行政開支;增加對富戶階層的稅收,減免貧民階層稅收;清理各地倉庫,杜絕貪腐行為;由商人向北徵蒙古的出發地集中輸送糧食以換取特許經營的鹽引;停止濫發紙幣,緊縮銀根,以維持明代寶鈔的經濟價值;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到永樂三年(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這是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萬石以上的稅收,按照當時不足一千萬戶的民戶統計: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戶交納的稅糧,平均到當時人口,人均超過一石。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從能力上來看,他是個十分有本領的人。先不說後來的功績。就從他奇襲乃兒不花,兵不血刃的讓人家投降。就能看出他有勇有謀。相比之下,其他藩王都黯然失色。(洪武二十三年,王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徵,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



2.關於篡位,出了建文削藩以外他自己更表現出了主動想做。靖難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大事,把寧王拉入火,以一藩王之力與中央抗衡(其中建文帝太“善良”屢次讓朱棣死裡逃生,這也能看出建文帝很矛盾想平定叛亂,又不想揹負罵名。而朱棣可不能猶豫,一旦開始靖難就沒法停下來。除了成功就是死亡別無選擇!)

3.我簡單讀過龍床這本書,但我在豆瓣上看書評幾乎一致認為在寫朱棣那裡時是不是黑的太狠了,其實不然。如果你要從一個人身上找到點陰暗面後,你就會無限的將他放大。下面會詳細補充。

4.其實隋煬帝和朱棣很類似,在大業8年前,隋煬帝所做的事幾乎可以算是英明神武,但就因為在高句麗的連續戰敗後,國家在經過了太多的大型項目下沒有修養生息,而最後只有把連續戰敗的錯誤丟個人民。然後天下大亂。在永樂時期其實都差不多,在下西洋時多次有很多官員不同意。在北伐蒙古時也一樣。特別是第三次親征,居然出現了四個部的尚書同時不同意,在中國歷史也算是絕無僅有的。最後也出現了唐賽兒起義也是說明民不聊生,(由於靖難的主戰場在山東,到永樂後各種大型項目又主要經過山東,最後北伐又經過山東,山東真是沒法活了。)

如果細細道來,七件國家大型工程也是把盛世粉飾到頂峰。“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擴建北京城、下西洋、疏通大運河、興建武當山、修長陵、興建大報恩市。”“永樂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載將何如。無貧無富總趨役,三丁兩丁皆走途。山田雖荒尚供賦,倉無餘粟機無布。前月山中去未回,縣檄倉忙更催去。去年拖木入閩關,後平山裡天正寒。夫丁已隨瘴毒歿,存者始惜形神單。穉子多孤母多老,幾度臨門望歸早。火伴還家始報音,遺骸已潤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兒嫠婦仍登程。去年丁壯已殞歿,今年孤弱知無生。君門如天多隔阻,聖主哪知萬民苦。但聞木數已將完,王事雖勞莫懷土”。(《襪線集》卷一九)

5,朱棣確實很暴虐成性的,本來他也是漢家皇朝中少有的馬上天子常年征戰有暴脾氣是很正常的但確實太過暴力了,最後無論是明史還是現代很多學者都認為朱棣最大的缺點就是這個殘暴不仁


永樂十九年。剛修好的北京紫禁城才三個月,三大殿造雷擊。也許是偶然的極端天氣引起的,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簡單。很快由於當時防火措施很差,而且三大殿是用的大量易燃的建築材料。盡被焚燬。朱棣立即覺得可能是上天懲罰,立即下詔書令群臣直言朝廷政務的缺失,比如敬天事神是否禮數有缺,是否有小人得志、賢士遭殃之事,拍馬屁、唱讚歌的升官,說實話、提意見的靠邊站,刑獄是否總有冤假錯案,百姓的賦稅是否太重、賦役不均,財政支出是否過度、浪費過多,工程建設是否勞民傷財,軍事活動是否頻繁、糧餉供應不上等等許多問題,希望大臣們直言不諱,暢所欲言說錯了也沒什麼關係。 時任禮部主事的蕭儀(上面提到的《襪線集》的作者)就果然耿直的指出了,朱棣這十幾年的修築紫禁城和南征北伐等大工程的弊端,應該暫時讓人民休息十幾年,暫時不要重修,和停止遷都的。朱棣頓時就怒了,最開始做事時都是反覆爭議了幾個月,現在出了事你們就否定。不管你是否忠言逆耳,反正朕是沒錯的,錯的都是你們出爾反爾。在殺蕭儀前,大家們都暢所欲言,蕭儀被殺後,輿論導向自然就變了,誰也不敢再說皇帝了,言官們只好轉而指責當權的大臣們,說他們的工作嚴重失誤。朱棣可能是討厭這些人喋喋不休,於是下令大臣和言官們一律跪到午門外,爭論遷都的利弊。言外之意,你們要爭論都給我跪到午門外邊去,離我遠點,別在我跟前亂哄哄地對罵。你叫人家直接說不要怕,結果把人家殺了。這TM還不殘暴?


6.歷史各種評價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梁啟超(在明粉看法)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明史(傳統歷史看法)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劍橋中國明代史》(外國人看法)


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徵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明史講義》(比較中肯的看法)

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那珂通世(日本人看法)

7.新更,買到龍床讀了一遍朱棣篇寫的很精彩,引人入勝。 但是其中的對建文帝削藩居然一筆帶過。這也能反應朱棣的成功和建文的失敗。
對大臣們,建文帝從來都是禮貌有加,溫文爾雅。即便對敗軍之將李景隆,他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最後發現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命他守衛金川門,結果李景隆第一個開門迎降。)

對百姓們,他不斷減輕賦稅,甚至取消了對蘇州的重稅,(重八爺,對蘇州地區給的稅很高几乎是其他地區兩倍)刪除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並受到後人的好評。
但是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勤勞不懈,一舉一動都遵循聖人之言,他勤勞不懈,諸項措施都本著先賢美意。他減輕天下賦稅,取消嚴刑峻法而代之以寬大的法律。他重用儒臣,試行井田制,全面建設儒家的理想社會。沒想到四年努力換來的是窮途末路。這四年來幾乎沒有一家勤王之師。
想象一下如果朱棣正在即將渡長江時。突然得報,山西某某和山東某某,還有河南某某勤王起義。那你很棒棒喲!(評論區有說是,朱棣最後直接奔南京,不再爭一地之利。而且速度很快,明軍沒有反應過來。雖然有些冒險,但確實有用)
為什麼他被困在京城,天下無一人前來!
1398年6月登基,你知道他有多急!僅僅建文元年還沒過完連續廢掉5個叔叔!其中湘王舉家自焚!這麼殘忍的傢伙你說他仁慈?還有那句著名的“勿使朕負殺叔之名”,好傢伙你都逼死了叔叔全家,還怕多殺一個叔叔!怕是想讓底下的人背鍋吧,人家不背啊!

8,當攻破南京後朱棣不但去了朱元璋陵,還派兵急忙保護他弟弟周王。
周王:“奸惡屠戮我兄弟,賴大兄救我,今日相見,真再生也。”
朱棣:“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靈保佑的結果!” 人家這水平。

結尾為了安撫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宮中收藏的千餘封奏章一把火燒掉,以表示絕不追究他們反對自己的責任。此舉讓人大為感動。大部分建文遺臣都很快轉變立場,成了永樂帝的鼎力之臣。


由於靖難的理由是“誅奸臣”。所以首當其衝,黃子澄和齊泰肯定跑不了,就是他們主張最粗暴的削藩。方孝儒也成為了壬午殉難的高潮和結局。

曉木曰兮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朝可以說是最霸氣的朝代了,而若論明朝的巔峰時期,那無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樂年間。

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書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 治國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實行寬仁的治國政策,深得人心。但當時的時局表面上是風平浪靜,暗地裡卻是諸多勢力虎視眈眈看著大明這塊肥肉。

朱允炆性格優柔寡斷,卻在削藩一事上急於求成,和他的叔父們發生衝突,最後激起朱棣舉兵反對皇帝,成就了靖難之役。

這個歷史的拐點讓我們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開創了一個歷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兒朱允炆後,一直試圖開闢一個不朽的帝國。

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衛所、越南北方開設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脅和不穩定的因素。

利用對於宗教的尊崇,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完善軍事屯田制,確立對後來全世界的政治體制都有所影響的內閣制度。

鄭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鐵血政治,試圖阻止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滲透。

編纂完成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誕生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開通大運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經濟一出,這一出出的好戲,一掃盛唐後的頹勢,有書君看得鼓掌稱讚:建文帝常有,永樂大帝不可多得啊!

2 軍事方面

朱棣對外族的戰爭,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傑出的皇帝相比,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漢武帝劉徹與唐太宗李世民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漢武帝劉徹的對外戰爭,是建立在父輩積累的經濟財富之上,外加撿到了兩個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但其實真正的戰役中,漢武帝劉徹依然是勝少敗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戰爭,是建立在其李氏門閥的深厚底蘊之上,人才的大力輔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數文能治國,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親這樣的手段來求穩定。

和親固然或多或少地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協的味道,大家也對此舉也是褒貶不一。

而朱棣的軍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經濟之上的。永樂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後剛剛緩過氣的小酸棗,朱棣為了穩定國內局勢,甚至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之後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擊與反對聲中,親自率領軍隊先後進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幾全殲韃靼部

第二次:重挫,幾全殲瓦刺部

第三次:韃靼部不敢與之交鋒

第四次:望風而逃

第五次:望風而逃

當了皇帝后還親自衝鋒陷陣的,朱棣貌似是獨一例吧,他徹底改變了中原騎兵不敵北方部落騎兵這個歷史看法。

補充一點,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的水師堪稱世界最強,英國艦隊和葡萄牙海軍曾試圖挑起戰爭,都被明朝的大炮給轟退。

永樂大帝在位期間,一個普通百姓能毫不懷疑地認為,沒有哪個外族敢不開眼地挑釁我們,我們也不會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外族軍隊,那是何種的驕傲!

3 對後世的影響方面

說起永樂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響,也是最讓有書君欽佩的,就是為後世子孫樹立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

這樣的氣魄,代表著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與責任感,代表著漢民族不屈壓迫、自強不息的心願。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反清復明?

因為在漢人的心目中,宋代表著屈辱,而明之風骨,聽之,心嚮往之。

在實幹、鐵血、風骨的朱棣大帝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百姓安樂,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朱棣就是這麼牛!


有書共讀


朱棣執政期間,做的大事很多,如果換成其他皇帝的話,估計都能亡國好幾次了,但是朱棣做到了,明朝在他手上反而蒸蒸日上,為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簡單的講一下朱棣做的大事。


  1、永樂大典——文治
  朱棣真正名垂千古的依仗。或許人們會忘了他800親兵被迫起義,四年靖難,登基九五的輝煌,但絕不會忘了永樂大典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地位和貢獻,這一切要歸功於朱棣。這是“千古五帝”評價標準——文治武功中重要的參考標準:文治。
  永樂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這是朱棣一輩子做的最偉大一件事,靠著他,朱棣足夠讓千年後的人們記住他。
  2、五徵漠北——武功
  元朝破滅後,蒙古族並未滅絕,而是逃回他們曾經熟悉的大草原,繼續他們的遊牧生活,同時也恢復了過去對中原的劫掠,黃金家族時刻夢想著打回中原,恢復元朝
  的統治。為了穩定邊疆,解決北方的問題,朱棣做了很多準備,包括遷都北京、修繕長城、疏通京杭大運河等。五次出兵漠北,極大的打擊了北元的實力,雖然沒有
  徹底沒絕北元,但為北方的穩定起了長足的影響。
  3、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對明朝最經典的兩句話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天子守國門”說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朱棣為了解決北
  方蒙古的騷擾和戰亂,決定遷都北京,親自鎮守北京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故宮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為日後明清首都和新中國的首都打下了堅實
  的基礎。
  4、修繕長城——國防工事
  大家現在在北京八達嶺參觀的長沙叫做“明長城”,就是在朱棣手上修繕的。大家可能會問,萬里長城不是秦始皇修的嗎?秦始皇是修過,但是一千多年來,秦長城早已破損不堪,不能發揮軍事作用,朱棣下令修繕長城,才有了今天的萬里長城。
  5、疏通京杭大運河——利民工程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期間開鑿,在元朝哪些棒槌手上幾乎毀於一旦,其實毀在元朝手上的何止一條運河呢,“宋朝之後再無華夏,明朝之後再無中華”可不是瞎說的,
  其他的以後會降到,這裡只談運河。朱棣遷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軍隊的駐紮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和消費品,古代靠著驢子拉是不現實的,因為驢子拉一車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車,效率低不說,還成本很大。所以,水運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於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運河,為遷都北京做準備。
  6、三徵交趾——無功而返,勞民傷財
  交趾,當時又叫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朱棣三次出兵征討,效果不明顯,反而使得大軍深陷泥淖,難以自拔,大軍被拖在那裡幾十年,勞民傷財,後來被證明這是朱棣的錯誤決策。

  7、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不用我詳
  細說,他的積極作用難以估量。有人責怪鄭和為什麼不搞殖民主義,我只想說殖民主義是殺雞取卵,和平貿易才是繁榮富強的雙贏局面。我想朱棣做了這麼多耗費民
  力的事情,國家不僅沒有動搖國本,反而出現了永樂盛世,為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我想鄭和下西洋帶動的國際貿易能很好的解釋這一點。
  好了,就到此為止吧。朱棣做的其他事情就不講了,因為在這七件事足以讓人們覺得朱棣這個人。

運河陶山


大明國永樂太宗文皇帝朱棣,在位19年,好人當過壞人也當過,是不折不扣的梟雄皇帝。至於廟號,朱棣剛死的時候廟號就是太宗,成祖是嘉靖皇帝下令改的。歷史上能稱廟號為”祖“的也只有屈指可數,可想而知朱棣的成就還是相當大的,至少功大於過的。

借用《明朝那些事兒》裡評價:他不是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好皇帝!!

是啊,好人是當不了好皇帝的,朱允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可是他的江山不是被所謂的壞人朱棣奪過去了嗎?

至於朱棣的功績確實堪稱完美,比如: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組建內閣、下令修撰《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修繕長城、疏通大運河、五徵漠北、南征安南等等等等,一個好皇帝應該做的他都做了。

再來說說他的殘暴,是的,確實可以用殘暴這個詞,最有名的就是誅滅忠臣方孝孺“十族”,歷史上也只有這唯一的“誅滅十族”的案例,殺死所有不孝忠他而孝忠建文帝的重臣。再把這些大臣的妻女送去“教坊”充作妓女供官兵輪姦洩慾,景清剝皮,鐵鉉油炸等等酷刑也沒少用。

《教坊錄》有明確記載: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鄧誠等,於右順門裡口奏:有奸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夜生了個小龜子。又有三歲的女兒,奉欽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又奏黃子澄的妻,生一個小廝,如今十歲也。又有史家,有鐵鉉家個小妮子,奉欽依都由她。

一個壞皇帝能做的他也做了。

歷史上對朱棣的評價爭議實在是爭議太大,挺他的人說他奠定了大明300年江山的好皇帝,恨他的人只有一句:他是篡位的,而且嗜殺!更是一個暴君.

但我要說的是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結論如下:

  1. 遷都北京,雖然元朝的大都就在現在的北京,畢竟是外族入主,真正開創由漢人在北方統治整個全中國大陸地區的,這個功勞也只有朱棣可以奪得。宋朝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2. 修建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就是南京紫禁城的放大版,由大都改名為北京,紫禁城的規模和繁榮程度不亞於唐朝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城群。

  3. 組建內閣,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4. 編纂《永樂大典》,永樂二年,朱棣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其編纂宗旨原文如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5. 鄭和七下西洋,永樂三年,朱棣命鄭和下西洋,他所創造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不僅在航海史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最高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經濟、文化及政治上和平友善的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他的就不說了,太多太多的功勞,單單以中國以後600年的時間段來看,他的”千古一帝“的稱號絕對是當之無愧,當然康熙也是千古一帝,那是後話。

謝謝各位看到最後,回答的不是太好,希望各位指正一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非常史官


1.朱棣放鬆海禁,促進國際交往空前大發展。

在這一點上,明成祖比他的父皇朱元璋顯得開明和有氣魄。朱元璋出身僱農,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會點文化,思想意思比較狹隘,稱帝后不務遠略。他厲行海禁,不許下海,出允許周邊幾個國家和地區來中國"朝貢"外,沒有更多的國際往來。明成祖則顯得胸懷博大,他雖然未明令廢除海禁,但在具體執行中卻大大地放鬆了。他遣使四出,廣通友好,並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空前壯舉,在亞非國家間至今傳為佳話。他恢復了被朱元璋廢除的市舶司,恢復了對日交往,並一度基本解決了所謂的倭寇問題。他使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與中國重歸於好,外國來華的使臣“絡繹不絕”。正是在永樂年間,有4個國家和地區的國王7次來華訪問,並有3個國王死在中國,葬在中國,成為中外有好的歷史見證。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交往增強了亞非國家間人民的友誼和了解,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併為中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2.朱棣遷都和營建北京,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隨著幾千年來民族大融合歷程的推進,建都北京已成為客觀歷史要求。明成祖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果斷地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並對北京進行大規模營建,從而大體奠定了今天的格局。自明成祖遷都北京,至今570餘年而未改,充分證明了這個決定的正確和富有遠見。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的歲月中對中華民族起到一種凝固的作用,並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各方面得發展。

3.朱棣浚通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聯繫和發展。

大運河始鑿與隋,當時以洛陽為中心,幾乎繞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對全國的經濟發展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元代進行第二次大規模開鑿,南北大體取直,不在繞道洛陽。但是,當時的京杭大運河並沒有全線通航,古“終元之世,海運居多”。洪武二十四年(1393)因黃河決口南灌,大運河幾乎全部停航。明成祖命宋禮浚通會通河,兼治黃河,陳瑄開鑿清江浦,京杭大運河這才真正全線貫通。從此以後,大運河就成了一條繁忙的水道,南方的糧餉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海運遂罷而不用。在運河兩岸,陸續興起了像淮安,濟寧,臨清等一些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在全國經濟生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人經常以長城,大運河而感到自豪,但人們知道,長城只是起一種防禦作用,而大運河才真正推動了全國經濟的聯繫和發展。正是在這一點上,明成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卓有成效地經營邊疆,促進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朱棣對東北地區進行積極的開發和經營,設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奴兒干都司,把黑龍江中下游大片疆土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當時,在奴兒干都司轄環內修通了四條通道,沿途設有驛站,以便商旅往來。這四條通道南接遼東,直達北京。內地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土特產運往內地,從而使當地與內地的經濟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明成祖積極經營西北,設立了哈密衛,加強了對大西北地區的管理和羈縻。終明之世,西北地區一直比較安定,沒出現大規模的禍亂,這與明成祖的經營是分不開的。明成祖加強對西南土司的管理,並最先實行改土歸流,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形同內地,有力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成祖封贈烏斯藏諸法王,修築西藏地區通往內地的通道,加強了西藏地區和內地的聯繫。明成祖還積極經營南海諸島,對那“千里長沙,萬里石塘”進行勘察和命名,對那裡進一步開發和管轄,其業績將永遠彪炳於中國史冊。


文史江湖


在中國歷史上,永樂皇帝是一個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氣度非凡,大有作為的皇帝,一生南北征戰,廢寢忘食,最後死在了遠征蒙古征途之中。

明成祖統治的永樂時代,是明朝初年的一大盛世。這一時期明王朝充滿活力,生機勃勃,國泰民安,國力強盛。明初的綜合國力遠超以前的封建王朝,康熙皇帝稱讚朱棣統治時期“遠邁漢唐”是不無道理的。

1、五次親征。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是少有的。五次親征北元,打垮了北元的中央機構,基本消滅了北元軍事力量,為大明延續20餘年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永樂皇帝的基礎,就沒有大明200餘年江山。

2、七下西洋,譜寫了中華民族航海外交史上壯麗篇章,湧現了鄭和,馬歡等一大批著名航海家。在遠航之中,宣誓了大明的國威,宣傳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主張,擴大了屬國數量,影響遠至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消滅了土匪陳祖義,維護了世界和平,很多國家派出史節回訪,甚至國王親自來華朝拜,彰顯了我大明的國際影響力。

3、維護了中華國土統一。東北設置了努爾幹都司,管轄東北各民族,遠至勘察加,雅酷特,楚科奇半島,各個漁獵,使鹿,使犬部落。南方收復了交趾,設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使交趾獨立於中央400年後重新迴歸。南洋,設置了舊港宣慰司,管轄南洋。西南,設置了老撾司,管轄老撾,設置了三宣六慰(包括老撾),管轄整個緬甸,泰北各民族。西藏設置了三個宣慰司,管轄整個西藏,包括拉達克,今天的不丹、錫金、罕薩、吉爾吉特、巴樂緹斯坦。西北據敵於國門,擋住了瘸子帖木爾的入侵,使中央腹地免造生靈塗炭。北方就不必說了。在七下西洋中,記載了南海各島,為南海屬於中國提供了諸多證據。對納土納群島,阿南巴斯群島,淡美蘭群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科科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查戈斯群島,毛里求斯等,進行了記載,鄭和多次登陸、補給,進行有效管轄,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載的國家,這些領土本著誰發現屬於誰的國際規則理應屬於中國,可惜的是朱高熾即位後很快就以耗費巨大為由,禁止下海,偉大的航海,發現新大陸戛然而止了。

4、編寫《永樂大典》。它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可惜的是,今天只留下副本800餘冊。

5、改革吏治。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6、遷都北京。明成祖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發生於永樂年間,故名。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他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四年,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

此後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7、建造紫禁城。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曆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8、開創了大明盛世。永樂時期也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盛世時期,正是因為明朝初年國庫充盈,社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才使得營建北京,營建長陵,疏浚大運河,建大報恩寺,營建武當山這些浩大的工程得以開展和完成。沒有強盛的國力支撐是難以完成的。此外永樂一朝戰事頻繁,南征北戰,都需要浩大的國力才能支撐下去的,沒有這些堅實的物質基礎支撐,是決不能完成的。永樂之後的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繼承洪武,永樂以來開創的偉業,持守成之策,將明朝的中興大業繼續下去,開創了廣為史學家稱道“仁宣之治”。明朝開國的六十年間,是大明王朝最為繁榮強盛的時代,其中最耀眼的當屬永樂時期。


9、發展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代表了當時中國領先於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其技術之高超,裝備之精良,船隊規模。堪稱當時世界一流。最大船舶已達4000餘噸,整個艦隊人數達2萬餘人。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上膚淺認識,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片雲2


朱棣(1402年一1424年在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發展經濟,開疆拓土,改革政治制度使明初社會迅速安定發展,史稱永樂盛世。朱棣原為藩王(燕王)靠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當上皇帝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有一拼,飽受後人詬病是其人生最不光采的一面。朱棣的英明神武開創一代盛世的歷史功績也同樣受後人稱頌。.朱棣在世時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在政權建設上朱棣進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庭中逐漸發展成內閣制雛型,奠定了明清兩朝政治格局,影響明清五百多年政治體制形式,這套體制也被西方國家沿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做了許多對後世比較有影響的大事。一,遷都北京。北京是朱棣老巢龍興之地統治穩定,是北方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在北建都可北控蒙古向南統御中原,天子守國門。從1405到1421年十多年大規模營建,北京初俱規模成為首都的開始。二,輸浚大運河永樂九年命工部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派員鑿通淮安清江浦一帶運河,使於塞已久的大運河暢通無阻促進了南北經濟發展。三,開疆拓土,(1406年一1407年)趁安南國內亂,三次派張輔掛帥征服安南,置中央政權直接管轄。派宦官亦失哈巡視東北在黑龍江附近沒努兒幹都司下設衛所管轄黑龍江流域和庫頁島並在永寧寺立碑宣示主權。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西南地區國防。為打擊北元殘餘勢力從1410年到1424年)朱棣親帥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北伐韃靼和瓦刺蒙古勢力保證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四,大閱兵,不戰而驅人之兵為善之善者也。明初強敵環伺,周邊國家大部分為北元蒙古姻親勢力,朱棣通過北伐打擊北元勢力提高威威信外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舉行一場規模宏大的閱兵式。朱棣從北京懷來調集十萬精銳軍隊,選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其中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軍隊演習包括騎兵奔襲和步騎合擊戰朮。演習中請來三十多國家使節來觀禮,宣示了大明赫赫國威使這些國家一直同明朝保持友好往來。五,鄭和下西洋。為加強對外聯糸建立朝貢體糸從1405年到1433年明朝派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士乓乘寶船六十四艘西下洋,鄭和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到安南國占城,馬六甲,印度尼西亞蘇門答刺,錫蘭印度洋沿岸各國家三十多個國家,最運達非洲東海岸,而且還在菲律賓和巨港設置行政機構。鄭和船隊先後八次下西洋是世界船海史上的壯舉,比西方航海家遠洋航行早了半個世紀。六,編攥《永樂大典》,永樂元年朱棣命謝縉,姚廣孝,王景和鄒輯等人攥修套大型文化典籍《永樂大典.。這是我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比當時十八世紀《大英百科全書》還早三百多年。朱棣在位期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都是領先世界的,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齊,知人善任,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著明的偉大帝王。






關東俠客


朱棣時代的永樂盛世代表了大明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朱棣不僅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還是縱橫天下無可匹敵的軍事家。他五徵蒙古,安定北疆;他收復安南,擴充版圖;他通使西洋,萬國來朝;功勳卓著,堪稱古代君王中的典範。

朱棣打小跟著老爹朱元璋革元朝的命,對戰陳友諒、張士誠等亂世梟雄,在實戰中一步步的成長起來。不僅把老爹的政治手腕繼承的很好,而且常年跟著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當世名將南征北戰,既勇武過人也能統帥全局,逐漸鍛鍊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時代英才。

朱元璋死後,帝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本就讓這位野心勃勃的叔叔心理不平衡了,再加上侄兒要大力削藩,朱棣為了生命的延續與榮譽而戰,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的北軍以少勝多擊敗了朱允炆的南軍,榮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帝王寶座。

他是那個時代的國家信仰,“天子守國門”精神的忠實捍衛者。國都從煙雨江南遷到荒涼北疆,即便是年邁也不惜披甲上陣一馬當先,使得瓦剌、韃靼等蒙古政權不敢犯境,成為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他致力於宣揚國威,溝通海洋,開展和平外交。在永樂盛世的推動下,促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盛舉,使得明朝威名遠播,沿途小國心悅誠服並來華學習交流,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

作為朱氏家族中的一員,他可能不是個好兒子、好兄弟、好叔叔,但是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偉大帝王。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評論。


納蘭軒若


朱棣,太祖四子,(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1402年於南京登基,年號永樂,後稱永樂大帝。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簡稱太宗文皇帝。後於嘉靖朝因大禮儀之爭,改廟號成祖。

太祖以放牛娃而君臨天下,念創業之艱,體守成之難,對太子朱標寄予厚望。不幸朱標英年早逝,太祖愛屋及烏,立其子允炆為皇太孫。

明太祖朱元璋

其時,皇太孫朱允炆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卻多懷理想主義,性情溫文爾雅,以寬大著稱,與其祖父相去甚遠。太祖對於其性格懦弱、遇事少有決斷不太滿意,也擔心他以後守不住江山。得知太祖的心思,朱棣便尋找機會在“帝王之氣”上做文章。

太祖的兒子們大都流氓氣太重,在各自的封地紙醉金迷、為非作歹、不守法度,唯有朱棣在燕國安撫民眾,不愛“折騰”,因此“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將軍藍玉徵蒙古回師,為了巴結權勢顯赫的朱棣,將一匹俘獲的名馬送給他。不料,馬屁拍到馬腿上,被朱棣訓斥一通:“將軍俘得名馬,理當先送朝廷。送到我這裡,是不尊重君父”。太祖聞言,欣慰不已。

洪武28年(1396年),太祖68歲生日,兄弟們搜刮了各種奇珍異寶,敬獻父親,朱棣卻只送了幾株嘉禾(結穗特別大的稻禾)。太祖出身貧農,少時吃不飽穿不暖,一度以乞討為生,自然對莊稼特別有感情。嘉禾自古就是祥瑞,因此大喜。

明成祖朱棣

除了在父親面前表演,同時朱棣也非常重視下屬的口碑。靖難之役途中,他見一病卒在路邊呻吟,便將自己的馬讓給病卒騎。隨從們勸阻,朱棣回答說:“人命和馬命孰輕孰重?我豈是看重馬而不看重人呢?”此言一出,燕軍官兵無不感動。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為了讓人覺得他是個仁義的君子,等他登上大位以後,朱棣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奸臣”。當年建議建文帝削藩的大臣以及靖難之役中率軍抵抗他的將領都被滅門碎屍,家中女眷則被送入教坊司充當軍妓,名士方孝儒更被滅了十族。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官員在皇宮右順門口稟奏:某“逆臣”的一個姐姐、兩個外甥媳婦,另一個“逆臣”的妹妹平均每天被20條大漢輪姦,“年紀小的都懷身,節除夜(即除夕)生了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聽了,竟嘻皮笑臉地說:“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他不再表演那些仁慈博愛,因為他已經得到了皇位。

靖難之役路線圖

當然,朱棣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徙富民以加強對豪強的控制,完善文官制度,設監察,遣御史巡按天下,興科舉,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修成了名垂青史的《永樂大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修建紫禁城,遷都北京,以示天子御國門。派鄭和七下西洋,將中華文明傳播世界,宣揚國威。

紫禁城(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