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和春秋戰國的謀略

自從酒這種特殊的飲料發明以後,就與從事戎馬事業的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上陣之前飲壯行酒,凱旋之後飲祝捷酒,結盟訂約飲發誓酒,打了敗仗喝悶酒,誘殺對手以鴆酒,真叫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在七八十年代有部電影,叫做

《好事多磨》,那裡面有位老政委,記得他對他的新姑爺一海軍一青年軍官說過:當兵的哪有不會喝酒的!如此看來,自古至今,軍人總免不了同酒打交道。既然酒是軍人行動中不可多得的媒介,那麼酒與設計定謀就自然產生了某種聯繫。在《東周列國志》裡,講到以酒施謀的情節不下十幾處之多。第四十八回裡,就講了個以飲酒作樂麻痺對手,誘敵就範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東周舞臺上的酒文化吧。

酒文化和春秋戰國的謀略

楚穆王自從逼死楚成王篡奪王位之後,亦懷有稱霸中原之志。於是趁晉國國王初立,國內爭紛無力他顧之機,派鬥越椒為大將率兵伐鄭。鄭穆公聞楚兵臨境,一面派人赴晉求救,一面派大夫公子堅、公子龐、樂耳三人領兵拒敵,並囑咐據堅固守,不要主動出戰。楚軍連日挑戰,鄭兵只是不理。楚軍副將艻賈對鬥越椒說:自城濮戰役以後,楚國的士兵已經很久都沒有進攻國鄭國了,鄭國還有晉國這樣有利的盟友和我們為敵。我們必須要抓住晉國人來之前這段寶貴的時間,誘鄭兵出戰而將其擊敗,否則拖延下去對我們是不利的。說完,便胸有成竹地向鬥越根道出了一個誘敵之計。鬥越椒從其謀,乃傳令軍中:"糧食已經沒有了,到附近村子裡去搶糧食,用做我們的軍糧吧。"他自己就坐在帳中飲酒作樂,每天從清晨飲到深夜,整天大吃大喝,一醉方體。

酒文化和春秋戰國的謀略

鄭國的公子堅等人見楚兵不來和他們決戰,心中疑慮,便出偵察員打探。探者彙報,楚兵四處探存糧食財物,鬥越椒一天到晚在營中鼓樂飲酒,酒後就謾罵,說那國人是些酒囊飯袋,壓根不敢打仗。公子堅聽了這個消息,心想,楚兵四處掠奪,其營必然空虛。楚將天天酒,心中必然疲憊不堪,今夜前去劫營,一定能獲全勝。公子龐和樂耳也同意他的分析和決定。於是三人分作三隊,整齊排列。將到楚營,遠遠望見燈燭輝準,笙歌嘹亮。呼端一聲,殺進營去。樂人們四散逃走,可鬥越椒卻坐著不動,上前一看,原來是個草人。公子堅知道中計,急待回軍,但為時已晚。鬥越與艻賈一前一後,夾擊鄭軍。軍裡抵擋得住?公子堅三人均當了俘虜。鄭公無奈,只好投降了楚國。

酒文化和春秋戰國的謀略

這是一個以酗酒作引子然後設計制敵的例子,而因貪誤事,甚至喪師敗績的例子也不鮮見。《東周列國志》裡說為晉文公屢建奇功的大將魏,因醉酒墜車折臂致,不久即因內傷發作,嘔血鬥餘面亡。而這部著作裡還寫了楚中軍元帥公子側好飲,一醉竟日不醒。楚共王知道他有這個毛病,每當出征都命他戒酒。這次與晉軍對陣,楚共王被晉軍射中左眼,公子側表態要給共王報仇。映上,待從谷陽進酒,為避嫌把酒說成辣湯。公子側枯腸之溫開懷暢飲,須然大醉。楚共王遣內侍連續十來次召他去商量第二天的戰事,卻呼之不醒,扶之不起,無奈只好連夜退兵。公子側醒酒之後,懼罪自殺。這件事《左傳》上亦有記載

酒文化和春秋戰國的謀略

酒有如此的魔力,可能與人的七情六慾有著某種內在聯繫。人稱酒能消愁提神,抒懷添情,勵志壯膽,是說酒的積極一面。"李白斗酒詩百第",是說酒可以助人成詩。酒耳熱,仰而計成,是指酒也可以激人生謀。《水遊傳》裡武松醉打蔣門神,說明酒可隱藏殺機,麻痺對手。但酒這玩藝,畢竟不是什麼善物。砒霜,毒箭,麻醉藥……都曾用來比喻酒的兇惡歹毒。古往今來,被酒引入歧途,上了斷頭臺的,何計其數。有多少英雄豪傑因飲酒而遭殃,釀成了千古憾事。因此說,善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把酒作媒介,當幌子,心中始終保持著理智;頭腦簡單者,即見酒忘義失職,誤陷酒池肉林,任人擺佈捉弄。難道事實不正是這樣嗎?

參考文獻:《東周列國志》從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寫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統一六國止,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歷史.內容相當豐富複雜。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 》、《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基本人物、基本史實,只作了少量虛構,正如原書“序, ,中所說:“

《東周列國》一書,稗官之近正者也。”它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成為一部完整的歷史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