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負債的人越來越多呢?錢都去哪兒了呢?

蘇楓櫻


隨著消費觀念的變化,現代的90後、95後、00後們,已經不像我們的父輩那樣懂得量入為出,制定合理的開源節流規劃。相反,他們更喜歡享受當下,寅吃卯糧,花明天的錢圓今日的夢。

但是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入不敷出,自己的工資並不能完全支撐自己的花銷,於是就有了各種借貸,各種負債。

現代的借貸平臺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不像早先時候只有去信用社銀行進行借貸。就我所知,除了一些利息很高的私人貸款平臺之外,支付寶上有網商貸,今日頭條上有放心借,360上還有360借條等等。所以,這些便捷的貸款渠道給大家更多借貸的理由。

除了年輕人之外,很多經營公司之人也要進行借貸,他們的借貸更多是為了公司的運營和發展。就像老話說的,很多大企業家每天睜開眼睛就要揹負著幾千萬甚至幾億的債務。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是支付寶等支付方式的流行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大家對借貸的過度依賴。怎麼講呢?

當我們用現金進行交流時,往往對金錢有一種更加直觀的感受,而用一些支付平臺的時候金錢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幾千幾萬在我們看來也許都沒什麼區別。

所以,花錢大手大腳有些時候也與支付方式密切相關啊!

大老闆們的做法無可厚非,我們無法評論。但是個人,最好還是做好理財規劃,不要過度透支。因為如果負債過多,對以後的發展畢竟是百害而無一利!


遇見小mi


當今社會負債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了,這主要有二個原因:一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也在同步上升,舉個例子,有錢人可以輕鬆買臺蘋果手機,無需貸款,而低收入群體或者在校學生也想要一款高檔手機,就可以通過分期付款這種負債方式,也能提前實現購物目標。

二是,現在各種貸款方式有很多,除了向銀行借貸之外,還可以向小貸公司、P2P借貸,實在不行連校園貸、地下錢莊都可以高息貸款給你,現在可以借錢給你的地方越來越多。不像七八十年代,除了親朋好友之間借點錢,其他地方你想借錢,也沒人借給你。

所以,現在負債的人越來越多,主要是人們負債的理念發生了改變(過去的人不敢欠債,生怕還不出),為了提前享受到某件商品,可以提前通過負債來達到目標。實踐證明,居民適度的負債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的發展。但過度負債,就意味著透支了未來,反而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金融安全。

現在問題來了,那些負債的人,都會把錢放到哪裡去了呢?首先,房地產。我國這些年貨幣超發,資金主要都流向了房地產領域。目前,居民家庭資產中,房地產佔據77%,而其他金融資產只佔到23%。這意味著,居民把大多數的錢都投向了買房置業上面了。今年上半年銀行一半的貸款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產業。所以,家庭負債主要在房產上面。

再者,車貸,現在很多家庭在買了房之後,還要買車子。當然,很少有人一次性付清的,多數年輕人喜歡車貸分批付清。預計2018年中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39萬億元,增長率為19.2%。所以,車貸市場又是銀行與非銀金融企業爭奪的主要戰場。

除了車貸之外,現在很多人在購買大型家電時,也喜歡分期付款,比如電視機、電冰箱,雖然也只有幾千元,但是對於月光族來說,一時半會也拿不出來,而通過分期付款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現代家庭來說,負債是一種時尚選擇,無債一身輕倒是被認為是比較呆板的生活方式。

最後,校園貸和現金貸。現在一些在校學生,他們並沒有工資收入,卻喜歡大手大腳花錢,每個月錢不夠花怎麼辦呢?就只能是拆東牆補西牆,要麼信用卡透支消費,要麼借了校園貸或現金貸大肆揮霍,出了事情就由父母來替他們還債。這些人借錢只圖眼前快活,被討債公司追上門來時卻傻了眼。

最近幾年,負債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有受到西方消費金融理念傳入中國,也有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低收入群體要追求提前享受只能走負債之路,更有現在個人融資渠道的通暢,不同收入群體大多都能借得到錢,要是沒人肯借錢給你,也何來個人高負債之說?不過負債要量力,適度負債有利於促進消費,而過度負債會導致社會不穩定以及金融體系發生危機。


不執著財經


我們從幾個群體中去分析一下:

1、做企業或者做生意的

這個群體近幾年也是負債增加,在老賴的名單中也是有一席之地,企業負債的情況有哪些?筆者就曾經接觸過兩位負債的企業家。

故事1:

張總是在長三角一帶做工程,這麼多年下來也賺了一些錢,工程這幾年儘管已經走下坡路了,但是每年仍然能夠恭喜相當的利率和現金流,在3年前的人工智能興起,張總也想著企業轉型,做了一輩子的工程總想做點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況且張總原本就是技術出身,後來陰差陽錯做了工程。做人工智能就選擇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應用在機場、車站等公共領域,而張總這麼多年做工程積累了不少的政府關係資源。

於是張總便開始組建團隊,事情就開始做起來了,很快,就有人來準備投資了,但是張總想把產品做好後能有更好的估值,於是就拒絕了對方的投資,時間就這樣過去了1年多,團隊也越來越大,支出越來越大,但是產品出來了,也在一些地方做試點應用,但是就是沒有簽單,幾千萬的投入,全靠工程來支撐,最後無奈之後把房子抵押了,再繼續維持,這個時候也找過投資,但是經過前幾年的資本泡沫,現在機構普遍募資不足,投資也謹慎了很多,而人臉識別由於一哄而上,早就是一個爛大街的項目,於是融資無望,最後把家裡的車子也抵了。

最後一次見他的時候,還是找我籌劃融資的事情,但是事情不可為,勢已去矣。之前有過一個投資人準備投資,但是技術團隊對股份的要求沒有談攏,最後投資擱置。再到最後就是裁員,把辦公室搬到更便宜的地方,還在苦苦支撐。

張總肯定是負債的,資金去哪裡了?都用來投資項目,招聘員工,都是高技術人才,在沿海一二線城市的工資可不低的。錢都是這麼花掉的,再一個就是後面他開始貸款了,利息肯定少不了,尤其是後面如果向社會貸款機構融資,利息更是高,這些利息自然是進入了貸款機構的兜裡,以及貸款的業務人員。

故事2:

李總夫婦是在中西部地區的一個三線城市,做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製造,當年也是地方的風雲人物,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當地的企業界都是頗受尊重的。前幾年興起的借貸生意,李總夫婦去把錢投給別人,別人給與穩定的回報,而且非常可觀,持續一段時間後,不僅加大了自己的投資,還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融資,再一起投下去(這種遊戲儘管在江浙地帶玩了很多年內了),最後對方的錢沒有再返回來,因為資金鍊斷了,而李總夫婦的本金拿不回來了,關鍵還有親朋好友的資金。

最後公安和法院介入,欠款總額大概2個億,組成了債權人一起協調,能賣的資產都變現還了債權人,兩口子被監視居住在工廠裡面,專心經營廠子,然後還債,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已經這樣生活快1年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每個月的利潤都還了債務,這個不到1000萬淨利潤的工廠,要還清債務真的是要等到入土的一天,但是除此別無他法。

李總的錢去哪裡?他自己也沒怎麼消費,是對方拿著他們投資的錢去用了,要麼是再次投資了,要麼是消費了。

2、個人

張三年近40了,正當年壯,事業小有成就,房車都有,聽朋友說投資一個項目很賺錢,每個星期都有固定 回報,觀察一段時間後,就決定加入了,剛開始投了幾萬,回報穩定客觀,於是就投資了幾十萬,再後來投資上百萬,同時也把身邊的朋友帶了進來,一則大家一起發財賺錢,一則是能夠拿到提成。

正在大家很高興的半年後,錢突然就沒有返還了,張三去問,對方說是系統計算問題,不用擔心,過來幾天後還是拿不回來了,這個時候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這個事情了,事情最後真相了:項目崩盤了。所有的錢都拿不回來了,之前賺的錢也都投進去了,關鍵還有被自己帶進來的朋友的投資。

積蓄沒有了,還負債了,那麼這些錢去哪裡了?當然是這個項目的每個環節都分到了,而項目最終的控制人才是拿到了大頭,他們給你看的豪車、豪宅、美女、遊艇等等都是這些投資人的錢。

小李是90後,工資收入三五千,但是喜歡名牌,喜歡旅遊,於是就刷信用卡,最後再借網絡貸款,最後發現錢還不上了,債務越滾越大,無奈最後只好讓父母來償還,甚至要變賣家裡的房產。

至於錢去哪裡了,你的錢總有人在消費和揮霍。網貸的從業者的高收入,可能比正常的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的收入還要高。從業人員數萬的月收入來自於哪裡?高級管理人員和控盤人的豪華消費來自哪裡?

3、房貸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房貸了,辦理了房貸的家庭,揹負房貸是少不了的,這個是很多家庭主要負債的來源。

截止2018年底,央行公佈的數據是,個人房貸餘額總額為25萬元。

房貸導致個人家庭破產的有多少?這個真沒多少,房貸雖然是個人家庭主要負債的來源,但是卻不是主要的風險,導致個人和家庭負債出現風險的往往是那些不知規劃的消費,和資金盤的投資。


壹號股權


學過會計、財務,或者瞭解一點會計知識的人都是到,對於錢,也就是貨幣的核算方法,每個自然人、每個單位、組織、企業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



這張表大致就長這個樣子,哪怕是國家、央行它的資產負債表都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舉個例子,假設你買了1套價值100萬的房,其中首付20萬,貸款80萬,又貸款買了一臺車價值20萬,首付5萬,貸款15萬。那麼在你的資產負債表上怎麼體現呢?


買房買車前,你的資產負債表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你沒房也沒車,但有25萬的存款。注意,這個時候你是沒有貸款的,也就是說你還沒有負債!


然後,當你買房買車後,你的資產負債表就變成這樣了:

這個時候,你有房有車了,但以前25萬存款沒了,被你買房買車花完了。但這個時候開始,你就開始有負債了,負債總額95萬。


這是不計利息的資產負債表,如果算上貸款利息,那就成為負資產了。



房貸按30年計算,到期總共支付的利息也就跟本金差不多了,這樣計算後的淨資產是-55萬。


對吧,看清楚,買房買車前你有25萬的存款,買房買車後25萬存款沒了,還欠了銀行95萬的貸款和80萬利息要還,要還30年。此時,你已經擁有的了房產和汽車這兩種資產!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通過負債(貸款)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房子、車子),同時承擔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的責任。


哦買噶,看看,這張表示怎麼變化的吧。本來手上還有25萬存款,也是25萬淨資產,這以買房、買車一折騰下來,不但25萬存款沒了,還成了負資產55萬。


咦,發現沒有,25+55是不是正好等於貸款利息80萬?


是的,沒錯!為啥負債的人越來越多,因為要生活啊,要買房啊,要買車啊,除此之外你還要吃飯啊,旅遊啊,天啊,不上上班掙錢哪行啊!


錢都去哪了?這幾張表很清楚的告訴你了,錢去了銀行了,以利息的形式!


額,不知道大家看懂沒有,列一列資產負債表,突然感覺普通人的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銀行就個吸血鬼,但是要是沒有銀行這個吸血鬼,很多人將會沒有房子、沒有車子!



不說了,只能奉勸大家理性消費吧,不要動不動就去跟銀行借錢,很貴的!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的支持!


銳眼財經


今天跟一位朋友閒聊,說起收入話題,得知青島某三甲醫院的在編護士一個月收入都要1萬元,而護士長更是能拿到1.5萬元。相對於車間工人不過4000元的工資,這實在是一個有點嚇人的數字。


負債的人越來越多,一個是社會分配問題,一個則是房價上漲帶來的直接後果。


房價上漲,推高個人生活成本的同時,也推高了企業成本。普通人為了能租得起房買得起房,會隨著房價上漲提出更高的薪資要求,利潤微薄甚至已經虧損的企業難以滿足需求,自然會越來越難招到人。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再當工人,一切唱高調的行為都是不靠譜的,工資低社會地位低是唯一原因。


中低收入人群為了買房湊首付都要掏空六個錢包,揹負債務實屬必然。至於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未認識到江湖險惡,消費上沒有節制,不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透支負債。


對於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在經濟體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旱澇保收,工資看著不算多,如果加上遠超普通企業水平的公積金和社保繳費,基本處於社會薪資較高水平。利潤較高的行業,比如信息產業和金融行業,工資水平都很高。至於那些門檻較低,競爭激烈的行業來說,利潤有限,漲薪難度就大,員工生存條件就更差一些,自然會更容易負債。


貨幣增速是非常快的,堪比高鐵時速。大量貨幣進入房地產市場,還有一部分投入基建。對於有能力或者有人脈輕鬆拿到項目的公司來說,利潤豐厚不在話下,旗下員工自然也能享受高薪。


某些國有企業能夠更輕鬆拿到貸款,即使還不上了也可以進行債轉股消化債務。可以說正是由於沒有太大的還款壓力,才使得這些企業過於依賴貸款,狂飆猛進,有的佔領了更多的市場,有的則產生一堆壞賬,消耗了大量社會財富的同時,也使得民營資本生存難度增大。


說的比較零散,但是基本的意思已經大致說到了,下面總結一下。


1、物價持續上漲,擁有定價權的企業斬獲了豐厚的利潤;

2、稅收漲幅超出了GDP增速,這是社會財富重要流向,也是在編人員收入和福利的保障;

3、80%的家庭財富都已經集中到了房地產上,小小的房子成為居民家庭負債激增的根源;

4、能更容易拿到貸款的企業,和更容易拿到大項目的企業,在社會分配體系中的比重在增大,吸收了大量資本;

5、金融行業利潤快速增長,數十家公司利潤能夠佔據A股半壁江山,說明社會財富大量向金融行業集中;


財智成功


負債的人越來越多主要因素是國家經濟增長需要,鼓勵人民負債。

負債人群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這離不開國家層面的需要。

為什麼國家需要人民負債?

國家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而其中動力最為強勁的為消費,消費佔比達到了68%。

而這三駕馬車投資準確講是國家基建,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基建遍地開花,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已後繼無力。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國在高科技領悟起步晚,現在還不能在國際市場競爭。出口以加工,製造業低利潤商品為主,而創意、設計、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國際物流都被歐美、日本等國家把持。

每年7%的經濟增長率,如何保持。消費必須強勁,人民收入增速慢怎麼辦,提高全民負債。

鼓勵負債,百姓有錢催生物價上漲。首當其衝的是房子,居民負債的70%以上都用於購買房屋。

市場經濟的原理就是,所有參與其中的群體一起負債,通過透支未來的資金實現提前享受未來的生活。

群眾負債購房、企業負債建房、銀行負債放貸。所有參與其中者都已經透支了未來!


無敵小鋼鍋


我們很多人相信有錢人貸款,而沒錢的人存銀行。為了讓自己至少看起來有錢,人們開始學富豪,貸款也把自己搞成一個負翁。當然這是一個笑話而已。

人們不過是中招了罷了。

先給一則消息。

7月4日,標普全球評級發佈評級報告稱,中國內地的信用卡債務快速上升,六年時間裡,信用卡債務(包括相關的現金貸業務)增長了逾6倍。原因是:(1)寬鬆貨幣環境;(2)企業貸款需求減弱,銀行擴大零售貸款業務;(3)市場競爭激烈,機構的風險偏好上升。和信用卡透支直接相關的則是家庭債務。2018年8月,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認為,家庭債務逼近家庭能承受的極限。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為48%,而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甚至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水平,並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2003年,韓國爆發了嚴重的信用卡危機,主要信用卡公司壞賬率高達13.5%,幾乎瀕臨破產,讓韓國經濟和民眾都承受了巨大的打擊。過去幾年金融信貸政策不平衡,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小微企業主處於融資難、融資貴的處境,參與民間借貸或各種方式來辦理信用卡來解決資金問題。高租金、高人工成本、高資金成本等因素導致小微企業低利潤;還有因高房價、高生活成本、高醫藥費、高教育費……造成的高額負債人群,在收入逆轉的狀況下,很可能淪為信用破產者。

首先負債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恐怕是一個無可迴避的現實。

而現實是怎麼產生的,這才是我想說的重點。

今天的銀行業碰到了一顆顆很大的雷。那就是核動力寬鬆所帶來的結果,企業債債臺高築,很多企業幾乎都沒有辦法歸還。但是企業債要是不倒,那就得給利息。實際上銀行連利息也是拿不到的。一家每年利潤到不了1個億的企業,借債有500億,它怎麼能拿的出利息。所以,即使有利息也只能是賬面上的,永續債不是一個恆定數,而是一個逐年增加的數字。這就是我以前的文章中指出的,放水要是沒有壞處,那麼今天就不會有法幣這回事了。

那麼銀行還得活著啊,還得吃飯啊,那得想點辦法。首先是搬運槓桿,把政府的,企業的槓桿,騰挪個地方,那就是通過房地產,將槓桿轉移到普通人群中去。因為企業債已經滿滿了,它們也不可能還錢,更不可能還利息。你要來硬的,那就直接不兜底。不兜底不保本,那是要出亂子的。我們看到幾個栗子之後,這些情況依舊沒有擴大。那就是有理由的。而老百姓的債務,你不還試試。據說這一手下去就是40萬億以上了。對於一個90萬億的GDP來說,44.44%。這兩個數字都是毛的,我想沒必要精細化。說個大概就可以。

房貸的好處是銀行有了一個利潤的來源。按照5.5%平均的年利息,這40萬億借款總額就帶來2萬2千億利潤。2018年上市的銀行,當然也是銀行業裡面的90%左右了,總的利潤是1.5萬億。它們還需要養人,養樓,和日常開支。所以,你可以大致估計出,誰幫著養銀行了。

而2萬2千億的利潤之下,它還得考慮發展。那怎麼搞。信用貸。按照上面的新聞資料,我們普通人的貸款佔GDP為48%,那麼也就是還有3.555%的部分來自信用貸。大致是3.2萬億。你知道我為啥要先上一個新聞給你看看了吧。

當然這3.2萬億依舊不會是信用貸的總額。因為中國的事情,搶食的人總是有,數量還不少。360借款知道嗎,百度還有貸款知道嗎,花唄,借唄,統統唄。各種網絡貸款平臺還要有個數目。這部分的數目到現在還沒有公開過。自己猜去吧。

把貸款盯住個人,那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其他地方找不到利潤了。而且還有可能虧掉本金。180萬億的M2,要是有300萬億的債務總額。那就代表著,錢已經不能再運動了。如果把新派下來的錢,再送去給負翁,那麼印再多也是不夠了。然後,廣告,硬的軟的,就衝著你來了。中招了沒。哈哈。

不管你中招沒,實際上有44萬億以上的錢是中招了。

一個房貸,我們說買房子的想著10年後,20年後,房子翻番。而實際上一個20年以上的貸款,還款本息就是170%以上,要是30年貸款的話,差不多就是200%。也就是拋去20-30年後房子的折舊,這個房子想賣出200%的價錢,幾乎等於痴心妄想吧。

一個消費貸,或者叫信用貸。那就相當於在你的收入上給搭上了一個補丁,通過這個補丁流走了一個費用率。大致是2%-5%的收入叫銀行費用或者利息給吃掉了。

所以,今天的人沒錢,道理很簡單,不是想著買房子發財,就是想著當一回負翁。而錢只是叫銀行,或者其他貸款平臺拿走了。

我只想說,兄弟呀,你廣告看多了中招了。


大舟財經觀


原本社會就是二八法則,有錢人佔了一部分,絕大部分的長尾都是大眾家庭,但最嚴肅的問題來了:大眾創業,大眾怎麼創業呢?一下子就把大眾“在路上”~變成了“債路上”,創業不是大眾想象的那麼簡單,有錢就投點兒,不願意打工了,不開心了,找不到工作了,想急於賺錢,想當大老闆,反正你只要想你就能夠創業嗎?創業讓很多大眾家庭直接進入了坑!

而且,大眾創業所選擇的創業方向還是比較傳統,創業的形式還比較單一,更多的是開個小店,賣一個產品,無法面對全新的互聯網社交化生態型的創業模式,無法掌握如何利用小成本創業?無法有效地分攤創業風險,就連一個合夥制思維都弄得精疲力盡,怎麼辦呀?反而會依賴於各種第三方事物,各種被欺騙,各種被套路,被那些騙子稱為韭菜,而自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張口閉口把自己當成韭菜!

錢越來越難賺了,增量經濟變成了存量經濟,在存量經濟的時期,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急於賺錢,大眾創業加重了窮人負債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會抽出時間的給大家分享一些熱門的問題,用這種方式跟大家交朋友互動, 希望在這個平臺咱們能夠多多的結交一些價值觀相同的網友吧



孫洪鶴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這個問題的確比較大,要準確回答的確有一定難度,但如果只要仔細思考,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這個問題背後的深刻社會根源及社會資金的基本流向。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何負債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高房價、高教育支出、高醫療費用、高養老支出,這幾座大山壓在普通民眾頭上,如何負責不高?尤其是購買一套房子就要掏空前輩六個親人的“錢袋”,還要揹負鉅額的銀行貸款;而且現在的撫養成本也不斷高企,培育一個小孩一、二線城市需要花費150萬元至200萬元,三、四線城市需要花費100萬元至150萬元,這個價格還在不斷攀升,很多的普通家庭為了培育一個孩子就得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消耗掉。

而且,目前的工作也是越來越難找,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景氣,能夠找到比較理想收入的工作崗位也越來越難了。一邊收入增長有限,一邊開銷不斷提高,何時負債的人不越來越多呢?

尤其,貨幣在不斷增發,物價水平在不斷高漲,民眾的收入增長幅度遠遠抵押不了物價上漲的水平,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負債的人數緣何不越來越多?

至於問到錢都到哪兒去了?我可簡單地梳理一下:一是政府通過大量賣地獲得土地財政收入,然後通過房地產開發商的高房價,將民眾個人錢包的錢掏空。二是各類稅費負擔較高,所有實體企業的利潤有相當大一部分流向了財政腰包,現在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大,而企業利潤薄。三是大量的社會資金、銀行貸款等不斷流向了國有壟斷企業及其他利潤高的企業,使得民營企業及普通的錢越來越少。四是教育收費、醫療收費越來越貴,大量普通民眾的錢流向了這些行業的錢包,變成了大學老師、醫院醫生的高收入,但這些人群在社會總人群中的比例是極其低的一部分。五是社會收入分配機制不健全,導致收入分配不公現象加劇,使得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只擁有百分之十五的財富。

在這樣一種社會資金流向及收入分配格局下,負債的人如何不越來越多呢?


開偉觀察


蔣老師觀點:毫無疑問,花掉了。但具體花在什麼地方呢?實體店花在推廣、宣傳上,中小企業花在人際關係上,打工者花在吃喝玩樂上,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口袋沒錢是事實,不但口袋沒錢,還欠了別人錢也是事實。

有的負債是能夠帶來後期收益的,比如房貸,比如貨款,比如融資、比如投資,最近大火的瑞幸咖啡就是一個例子,人家根本就沒有打算靠咖啡掙錢,我們多喝掉一杯咖啡,瑞幸就會多損失10塊錢。

一、融資負債

融資負債,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瑞幸咖啡那樣,不靠咖啡掙錢,只為融資,以確保快速上市,再從韭菜身上把前期所有的錢全部“搶”回來,韭菜就是股民,指的是哪些不按照趨勢和規劃,人云亦云的投資和投機者。

二、房貸負債

房貸負債,這裡面可以分為兩大派系,第一派是大多數,他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房子或資產,但不考慮自身條件,就盲目衝動的購入,其中典型的有零首付、一成首付等等。第二個派系是少部分,也就是想要利用槓桿來撬動更大收入的資本家,從A處融資攜款,再從B處買入,坐等升值,李嘉誠當時就是這麼起家的,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人知道了。

三、貨款負債

說到貨款,那代表的就是做生意的商人了,在以往,三角債務是非常常見的,那時是因為大家都資金短缺,沒有辦法做到現貨現結,必須先讓自己的貨物流轉起來,不至於長期囤積而導致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四、投資負債

投資負債,這裡面也代表了2類人,一類是純屬投資失敗了,比方說我覺得這家公司潛力不錯,傾巢投了一家公司,結果虧錢了。另一類是你投了一家公司或項目,但短期不會獲得回報,在收益還沒見到之前,自身是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的。


五、自身負債

自身負債,就是指那些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就盲目消費而導致的負債,這類人群在當今的90後、95後多為常見,再加上各種軟文、雞湯文的蠱惑,導致自身那顆並不堅決的心動搖,繼而購買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商品。

綜上所述:

以上五點,就基本能夠概括當今時代的負債情況,有些負債是有利、有實際回報的,有些是虛無飄渺的,有些則只為自己片刻的歡愉,滿足那可笑的虛榮心,去網貸、去刷信用卡,選擇自己摧毀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