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在如今國學走入公眾視野,《論語》、《全唐詩》走入百姓家的時代,似乎書院也隨著國學的盛行而成為了與之相關的一個代名詞。XX書院的牌匾遍佈街頭,更有不少號稱從“書院”中走出的學生通過媒體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書院在人們心中亦或是國學復興的希望,亦或是辦學者打出的噱頭,關於所謂“走出中高考”的教育也一直紛爭不斷。不過拋開當今書院與普通學校不同的含義,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書院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實際上,古時的書院就是學校,書院的功能和當今的學校是一樣的。

提到古代的書院,最有名的莫過於“四大書院”,其中應天府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端坐三個寶座,而石鼓書院和嵩陽書院則為了最後一個名額時有爭執。不過無論怎麼說,這五座書院都是中國古代書院的代表,我們今天就從這幾所書院來看一看,書院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地方。

首先說說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這個名字看著像南京的文化遺產,實際上是在河南商丘。這個並不是建書院的人地理不好導致的鍋,而且應天府書院這個名字實際上是當時宋真宗賜的,還親筆書寫了匾額。當時商丘就叫應天府,後來因為成為了陪都又稱作南京(不是現在的南京),因此應天書院又叫做南京書院。


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這個看起來名字從頭到尾都和南京密不可分的書院實際上和當今的南京確實沒什麼關係。應天府書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由致力於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的商丘本地人楊愨[què]創建,後來曾因為戰亂一度關閉,又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漸興起,最後達到了“博延眾生,講習甚盛”的高度,並得到了官方的牌子,正式成為了官方的府學。

應天書院的地理位置極好,就如同現在高等學府的老校區大多在市中心一個道理,當年的應天書院也佇立在應天最繁華的街道上,前來求學的讀書人絡繹不絕,每天看書議論,學習氛圍極其濃厚。有了氛圍,就有了學習成績集體提高的第一法寶,隨後就是名師,應天書院也抓住了機會,趁著范仲淹回家鄉守制,把大佬抓來當老師了。

有了大佬坐鎮,應天書院的檔次自然是又升一級,各地才子聞風而至,求學若渴,應天書院手握頂尖教育資源,坐鎮陪都鬧市,可謂風光一時。地段好,氛圍濃,師資又高的學校當然能培養出最好的學生,應天書院在天聖五年的科舉中直接給國家送了一位狀元一位探花,獨領風騷。

正如每一個出狀元的高中都要被媒體大肆報道,應天書院這一波操作徹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喊著“以天下為己任”、“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的口號,招最好的學生,出最多的狀元。


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在高考方面應天書院的確是無人能及,有著“七榜五十六”的神話,帶著點北四中,南黃岡的意味,出了梅堯臣,歐陽修等多位大佬,換到當今絕沒有任何一所高中的成績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雖說古今的教育制度和覆蓋範圍都有所區別,應天府書院的戰鬥力依舊是無比強悍,也難怪范仲淹作為老師有信心在《南京書院題名記》中寫下:“天下庠序,視此而興。” 的豪言壯語。

由此可見,應天府書院相當於一個人才的集散地,用他無與倫比的優秀資源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前來求學,精英們的互相碰撞又出現了新的火花,從而進一步拉高了整體的學術水平,形成了一個無比良性的循環,成為了北宋的第一人才庫。應天府書院為學子們提供的師資和氛圍,是獨自在家閉門造車所不能及的。有學可上比自學成才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更何況是這種舉全國之力,聚舉國之才的神仙地方呢?

再去看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這幾所,操作幾乎是類似的。嶽麓書院有著名的“

朱張會講”,達到了“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空前盛況;

白鹿洞書院更是得到了朱熹常年的青睞,李燔黃幹、陳宓一起講學同樣是難得一見的場面。大佬雲集,學子聽講座,書院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場地,更有機會接觸當世大儒,直接拔高了諸多學子們的學術水平,也難怪現在大家擠破頭都要去一所好大學,道理也是類似的。


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書院的興起,給宋代的教育帶來了無限的希望,本就以文為重的宋代在書院的加持下建立了可持續發展體系,使得大儒名家們世代不絕。不過真正要說書院的建立,並非宋代首創,而是唐代已經有之。

熱愛寫菜譜的袁枚曾經在他的《隨園隨筆》中介紹了書院的來歷:“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可見書院唐朝已經有了,而且是官辦書院。

要說民辦書院,唐代時已經興起了一段時間,畢竟充滿教育夢想的人在本地建個學校還是能做到的。不過有政府承認和民辦還是有區別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的出現,給了公辦學校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有了官府支持,有錢花,有人教,培養人才自然也更加得心應手。

唐代的書院,雖然已有官辦,但其實還是民辦數量上佔優,也沒有達到後來宋代那樣的興盛。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院的出現,給中國的教育體制帶來了很大的轉變,使得學子們找到了根據地,從此更有了發奮學習的動力。

古時的書院,從民間書齋到官辦書院,從咿呀開蒙,到大儒辯論,承擔了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重任,也完善了教育體制,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氛圍,對於古時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之貢獻不可謂不高。


范仲淹當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是學生,閒說四大書院那些事兒

再觀如今的書院,大多數還是打著告別高考的旗號,說是弘揚國學,培養出的人才能力是否全面,能否滿足當今社會的要求還未可知。因此所謂復興書院的說法還有待商榷,但是讓每一所學校都有著書院般濃厚的學習氛圍,盡力給更多的學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任何時代都是應該一項重要工作。想想如今的高中,如果擁有幾位大佬,學子們又每天沉迷學習,有這種盛況,估計領導老師們都要淚流滿面,並且快樂期待高考喜報啦。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