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三國演義》開篇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九九歸一,一統天下。中國人自古崇信“大一統”,“大一統”成為中華文化核心理念,一個標誌性符號和圖騰。幾千年的歷史證明,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理想追求。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這裡的“一”就是“統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大一統”的正式提法最早就見於《公羊傳》,《春秋》開篇首句就是“(魯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對此句的解釋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何謂“大一統”?《公羊傳》進一步闡釋為:“大一統也,解雲: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使“大一統”的政治理想變成現實,“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使得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成為現實操作的可能。

“大一統”思想在漢朝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董仲舒是公羊派大師,反覆強調《春秋》大一統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多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漢朝體現出“大一統”的強大力量,享國四百零五年,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與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之威,彪炳史冊,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動亂分裂的時候,“人心思漢”。

從秦朝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統一是國家發展的主流,分裂是暫時的、次要的。期間有9個統一王朝:秦15年,西漢210年,東漢195年,西晉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漢、唐、明、清四朝。從空間上看,統一的範圍不斷擴大,由中原地區不斷向邊疆擴展;從程度上看,統一的穩定性和可能性越來越大。從時間上看,統一的時間遠遠超過分裂的時間,統一時間長達1600多年,而處於分裂狀況的700餘年中,還出現過許多局部統一時期。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與中國面積差不多的歐洲可以一直四分五裂,分割成幾十個小國家,且呈繼續增多之勢,但在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國家貫穿於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始終。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中國人視國家為監護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職責是保護統一。中國國家的合法性深藏於中國的歷史中,這完全不同於西方人眼裡的國家。”

“大一統”是中國人的歷史信仰,“大一統”思想的基石是強大的文化認同。“大一統”的過程就是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構建起強大的生命基因。孔子提出“ 華夷之辨”, 曰“”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 ”為儒家所尊 ,在民族文化思想上確立了華夏的正統地位。孟子則進一步提出 “用夏變夷 ”的論點 ,“吾聞以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金末元初儒士郝經明確提出了“ 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從秦漢時期的“華夷之辯”,到明清時“華夷一家 ”已成為大一統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大一統”的文化認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 都以實現統一為己任, 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

前趙開國皇帝劉淵,本是匈奴人,稱自己是漢王朝的外甥,他建國號為“漢”,自稱漢王。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行漢族衣冠,改姓自己的拓跋氏為元姓。赫連勃勃建立夏國,以此來說明自己秉承夏朝正朔,以中國正統皇帝自居。契丹人始終把自己稱作是炎帝、黃帝的子孫。遼代從耶律阿保機到耶律德光,將中國帝王名數“盡襲用之”,以此表達自己是中國之君。

元世祖忽必烈根據漢文經典《 易經 》中的 “大哉乾元” , 建國號 “大元 ”並提出 “天下一家 ”的思想 。清軍入關以後 ,宣告 “統一天下, 滿漢一家, 同享昇平”。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這就是“大一統”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沒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可能爭先恐後自視為中華正統。

“大一統”成了中華民族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誰搞分裂,誰就是歷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敗類;誰為統一做出貢獻,誰就是民族英雄,就是國家功臣。祖逖多次組織北伐,企圖實現統一南北朝,最終沒能實現,在彌留之際,還在高呼:“渡河、渡河!”民族英雄岳飛,志在收復中原、奪回燕雲、直搗黃龍府、還我山河,只可嘆奸臣當道昏君誤國,無奈一曲《滿江紅》。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被分割蠶食以至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對民族的危機感,大一統思想越發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統一是大勢所趨,分裂不得人心,中國人的歷史信仰就是“大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