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欧洲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部相爱相杀的历史。长期以来,沙俄虽然不被欧洲列强接纳,但毕竟身处欧洲的地盘上,而且体量太过庞大,欧洲列强的混战不叫上它,终归是没有灵魂的群殴。

1871年,随着普法战争法国的一败涂地,普鲁士终于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欧洲列强的新秀一跃登上欧洲历史舞台,成为叱咤风云的耀眼角色。

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完成统一的德国迅速爆发了极强的实力,短短数10年便甩开英法等传统殖民帝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而德国的实力与窘迫的国土面积及稀少的殖民地严重不成正比,而德国的工业发展又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德国与日不落帝国英国的矛盾空前尖锐,这种势不两立的趋势最终演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随着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欧洲列强开始了异常惨烈的混战。早在一战前,英法俄就结成协约国阵营,而德奥意则结成同盟国阵营。一战开始后,见风使舵的意大利迅速加入协约国阵营,而德奥则与奥斯曼帝国联手组成新的同盟国联盟,开始和英法俄等协约国阵营展开你死我活的厮杀。

值得玩味的是,从普鲁士王国开始,德国与沙俄的关系虽然谈不上亲密无间,毕竟因瓜分波兰两国接壤,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纷争必然令双方累觉不爱。但毕竟有英国这个共同敌人,德国与沙俄本应互帮互助才是,比如历史上三次瓜分波兰的革命友谊;1812年沙俄击败拿破仑帝国随后完成反杀,帮助普鲁士复国的再造之恩;甲午战争后德俄两国成都联合法国逼迫日本还辽;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惨败后德国殖民地为沙俄提供舰船修理等后勤支持等。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德俄两国在一战前反目成仇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首先德国的强大不符合沙俄利益

俄德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发展太快了,就像昔日一起啃馒头咸菜的铁哥们,其中一个突然有一天踩了狗屎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么哥俩好必然会变味儿。

这就是德国和沙俄关系疏远甚至破裂的最真实写照。

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前,分裂是德国的封印,一旦德国统一,封印解除,体内蕴藏的力量瞬间爆发,德国必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上云霄。而沙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国家,农奴制的根深蒂固,让沙俄社会长期处于一潭死水的状态,如果说同一天的德国体内蕴藏的是能量,那么长期统一的沙俄体内蕴藏的就是足以吞噬一切的隐患和危机。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而这样落后的国家,是最害怕欧洲出现强权帝国的,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德国。所以随着德国的崛起,俄国首先与法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对德国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因为英国和日本沆瀣一气,特别是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将沙俄打的满地找牙,所以英俄关系剑拔弩张。

但由于英法在对德问题上的一致态度,促使沙俄最终和英国化敌为友。

2、其次巴尔干问题是最后一根稻草

英俄关系的水火不容由来已久,除了英日结盟的外线作战,在欧洲内部,巴尔干火药桶也是英俄反目的重要原因,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英俄关于巴尔干半岛的激烈争夺。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但其后的欧洲各势力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1866年普鲁士打垮奥地利完成统一的第二个步骤,失败的奥地利从1867年开始与匈牙利组成二元制帝国,即奥匈帝国。

由于地处巴尔干半岛,大而不强的奥匈帝国成为欧洲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昔日的巴尔干半岛主人奥斯曼帝国虽有东山再起的野心,但已然沦为世人耻笑的西亚病夫。

由于奥匈帝国的崛起,巴尔干半岛开始成为奥匈帝国与俄罗斯角逐的平台。而因为奥地利本来就具有德意志血统,在血缘上德国更加亲近。

所以在俾斯麦卸任德国首相后,激进的威廉二世草率地在奥匈帝国与沙俄帝国之间作出了2选1,那就是和实力较弱的奥匈帝国组成联盟,共同对抗沙俄。而因为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也不得不和实力较弱的奥匈帝国共同对抗沙俄,所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小国保加利亚共同构成了一战时期的同盟国阵营,德俄两国也彻底反目成仇。

恨人有笑人无?本可成为盟友的德国和沙俄为何在一战前势不两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