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原配夫人,無愛無性,孤苦一生,但真的是命該如此嗎?

YERO


說起魯迅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曾經是我們國家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播人,也留下了許多的名篇,在小學的課本之中還能經常看到。不僅僅是在我們國內,他的著作在亞洲都是十分聞名的,有人說他是東亞之中憑藉文化佔領土地最大的一個作家。雖然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但在他身上卻一直存在著一個爭議,他對他的原配妻子並沒有愛情卻娶了她,最終讓她孤苦無依的過完了一生,這是怎麼回事呢?

魯迅的妻子叫做朱安,與他的老家在一個地方,她的祖上曾經出了不少的知縣,家裡的人也是非常的崇尚文學和古老的風俗禮儀,朱安的教養也很不錯,雖然沒讀過書,認識的字也不多,但日常的禮儀做的卻是非常好的。魯迅的母親曾經見過她,傳統的老人很喜歡這個女孩子,所以在丈夫父親去世之後私自來到朱家下了聘禮。魯迅家雖然家境並不算好,但是在當地確實有些名望的,雙方家長一拍即合,也因為這樣,兩個人在面都沒見過的情況下被定下了婚事。

雙方本是打算在魯迅從學校畢業之後回家就成婚的,但是卻因為他的成績優異拿到了去日本留學的邀請,崇尚新思想的他當然欣然前往。雖然婚事拖了下來,但是朱家覺得有一個留學歸來的女婿臉上也是十分有面子的,所以就選擇了不退婚等他留學歸來。留學期間他曾經回來過一次,但那時的他已經剪去了長辮子,可見他已經開始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他的母親擔心他會退婚,但他自始至終沒有提起過這件事。四年之後畢業的他被母親騙了回來,戴上了假辮子與朱家姑娘舉行了舊式的婚禮。所有人都擔心他會反對,但讓人詫異的是他卻沒有反抗。

他接受這一切是覺得不想駁母親的面子,但他的這份孝順卻害了這個姑娘一輩子。她並不是她喜歡的類型,而且平時接受的教育讓她與丈夫之間的共同話題太少,魯迅對她也沒有太多的話說,雖然因為婚禮在家裡住了幾天,但也只是自己在書房過夜,三天的好日子一過他又回到了日本。在丈夫走了之後朱安過上了獨守空房的生活,有人寫信回來說看到她的丈夫在日本與別的女人也結了婚,她十分的難過,晚上不停地哭泣,但她實在無計可施,而且她一直被孃家人教育的十分固守傳統,所以只能盡心的服服侍自己的太太。

後來魯迅終於回來了,她跟隨著丈夫搬到了北京,她以為自己終於盼來了幸福的生活,但丈夫對她依然是不聞不問的。沒有接觸過西方思想的他對丈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清楚,也不能與他共同探討,但她卻覺得只要他在即身邊就好,但是後來許廣平的到來又讓她的希望再一次破滅了。許廣平與包括它在內的當時很多女性是不同的,許廣平上過學,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文化,而且在文學上與魯迅也很是交流的來,這讓魯迅喜歡上了這個女子,並將他帶回了家。

對於魯迅而言朱安並不是他的妻子,他自己也曾經說過她是自己母親的太太,不是自己的太太,可見魯迅對她是並不認可的。雖然如此,朱安依然盡心的照顧著婆婆,對許廣平和她為丈夫生下的孩子也是照顧的無微不至的,這個孩子在長大之後也說她對他們母子照顧的十分妥帖。

後來魯迅帶著許廣平母子來到了上海,將這位原配妻子留在了北京,當時婆婆已經去世了,她留在北京為魯迅打理著房子,在魯迅去世之後還曾寫信安慰他們歡迎他們回去,不過此後的朱安生活拮据,便想著變賣魯迅的遺物,換一些生活費,卻遭到別人的譴責,尤其是魯迅生前的朋友非常反對。

朱安被迫反擊道“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有沒有想過我的處境?”這也是她臨終前留下一句話,著實令人心酸,其實朱安一輩子孤苦伶仃,婚姻的失敗也是她不能改變的。

作為一個典型舊社會的女子,她敬重丈夫孝敬婆婆,即使丈夫不愛她,她在生活中的事情也做的井井有條。但魯迅因為過於孝順應下的這門親事卻毀了她,她本可以一走了之的,但她接受的教育卻不允許她這樣,仍舊跟著丈夫背井離鄉獨守空房。她在北京一個親人都沒有,去世的時候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最後也沒能達成與丈夫合葬的心願,許廣平將她葬在保福寺一帶(北京市西直門外保福寺村),甚至連個墓碑也都沒有,實在是讓人為她唏噓。


貓眼觀史


魯迅的原配夫人,無愛無性,孤苦一生是真的。但不是命該如此,舊時代的封建思想才是造成朱安命運悲慘的重大原因。因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毒害,又接受了家長的包辦婚姻終於造成朱安一生的悲劇。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原配夫人是朱安,出生在1878年,比魯迅大了3歲。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朱安從小就在舊禮教的薰陶下,被教養成一個傳統的女子,終生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念。她性格溫和,待人厚道,會做手工針線活,也擅長烹飪,還纏了一雙小腳。

因為魯迅是家中的長子,自父親去世後,他的母親就開始為他張羅婚事。老太太喜歡朱安順從隨和的品性,1899年的時候,魯迅的母親和朱安的母親為魯迅和朱安訂了婚——而當時,這兩個年青人素沒謀面。1901年4月3日,老太太在沒有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率性去朱家"請庚",結果由雙方家長作主,成就了這段悲劇婚姻,也決定了朱安一生淒涼的命運,毋庸置疑,給魯迅和朱安都帶來了痛苦。

1901年,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魯迅被母親以自己生病為由騙了回來,到家後才知道是要與朱安舉行婚禮:朱安下轎時,伸出了一隻正常的腳,先是想試探性地踩了一下地面,但由於轎子太高,沒踩在地面,鞋子就掉了下來,露出了小腳。——原來朱安聽說魯迅不喜歡小腳,就穿了一雙大鞋,裡面塞了棉花,想以此討得魯訊的歡心,結果事與願違。魯迅是有新思想的人,面對此情此景有何想法不得而知,但在完婚的當天晚上,魯迅睡進了書房——此後,二人也沒同過房。第三天,魯迅又東渡日本,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

朱安在新房中不知所措,身為舊時代的沒有文化的女子,在這場婚姻中,她毫無發言權,一開始就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事已至此,陷入如此被動、尷尬的境地,她能怪誰呢?而從此時起,她的命運就與周家綁在了一起,在紹興,她陪伴自己的婆婆周老太太孤寂地度過了漫長的13個年頭。

1919年11月,賣掉紹興老屋後,母親、朱安和周建人一家北上,周作人一家也來到北京,於是魯迅出面買了北京西直門內八道灣11號這一處院子,建立了一個大家庭。這所宅院是那種老式的三進院,母親和朱安住在中院,魯迅與朱安仍形同陌路。魯迅曾考慮過離婚,但擔心被休的的朱安會遭受人們的嘲弄和唾棄,所以隱忍了。

1923年夏,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魯迅詢問過朱安:是想回孃家還是一起搬家?朱安毫不猶豫地說要跟著魯迅。魯迅買了新居(阜成門內西三條衚衕21號),周老太太帶著朱安同大兒子同住,家庭經濟交由朱安掌管。朱安每天只有早中晚同魯迅有三句日常的重複對話,從無深談。她愛丈夫,願意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但她攫取不了丈夫的心,主要是不懂得丈夫所從事的事業。

儘管她內心憂傷而痛苦,但她對魯迅與許廣平無絲毫怨恨之情,提起她的大先生,她總一臉幸福地說:大先生對她是很不錯的。魯迅每次買回點心零食,先送到母親那,讓老人家挑選,又送到朱安處,由她挑選,剩下的才拿回自己吃。周老太太支持魯迅和許廣平的事——她盼望能早點抱上孫子,處於悲涼境地的朱安說:大先生連句話都不和我說,我怎麼會有自己的孩子呢?

許廣平有了身孕後,朱安曾經絕望了一段時日,原以為憑著自己恪盡婦道能感動先生,可是這個機會從此沒有了。她只好侍奉周老太太,以給周老太太養老送終為已任。單純的她不久後就釋然了,對人說:大先生與許廣平的兒子也是她的兒子,自己百年後,兒子會給她齋水,不會讓她做孤魂野鬼的!——多麼單純、質樸的人啊。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後,朱安及婆婆的生活費用主要由許廣平支付,周作人也按月給點。婆婆去世後,朱安就拒絕了周作人的錢。由於社會不穩定,物價飛漲,朱安的生活處於困頓狀態,消息傳開後,各界進步人士紛紛伸出熱情的雙手捐助她,而朱安一分錢也沒收。曾有個報館願贈她一筆錢——只要她把魯迅的遺作交出來。她當場"遜謝不收",她拒絕向任何人提供魯迅先生的遺作。這說明她是個有原則、有骨氣的女人。可以說,魯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遺物得以保存,與她的悉心照料慼慼相關。

朱安是善良的人,為人坦蕩,把許廣平當作妹妹,視周海嬰如己出。這在周海嬰先生著的書中可以看到:魯迅先生逝世的當月,朱安就傳話歡迎他們搬到北平與自己同住。這樣"可上慰慈懷,亦即下安逝者。",她還願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養遺孤",她對許廣平母子二人的體貼與善意,讓周海嬰多年之後仍感懷不已。

海嬰十五六歲時,她給他寫了信:"你同你母親有沒有最近的相片,給我寄一張來,我是很想你們的。",甚至臨死還對海嬰母子念念不忘,從心裡把海嬰當做了自己的兒子。她一生愛她的大先生,大先生的親人就是自己的親人!臨終前,她要求把自己葬在大先生旁邊。1947年6月29日凌晨,向魯迅傾注了一生愛意的朱安孤獨地離世了,當時,她身邊沒有一個人。她在這個世界上渡過了69個春秋。


希望星晨58298869


當然不是命該如此,而是性格使然。

其實她有好多次機會可以改變悲苦的命運,可她無動於衷,放棄改變,逆來順受。

首先,當她發現魯迅不喜歡自己時,沒有及時改變現狀。其實她可以開始學習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向魯迅靠攏,讓自己和他有可以聊的話題。也可以跟家裡人提出退婚,重新選擇另一半。

但是朱安只是往穿的大鞋上塞布條,以求隱瞞自己小腳的事實。這讓魯迅很生氣,在新婚之夜摔門而去。明知對方不喜歡自己,還要吊死在一棵麻木的大樹上,這是朱安的最大錯誤。

魯迅出國留學後,朱安死死地守在婆家,侍候公婆和家人,以為這樣的死心塌地可以等來魯迅的回心轉意。她還是沒想辦法改變自己,去學習,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更沒有提出離婚另謀出路。

明知道魯迅在外面有了新妻許廣平,她仍然沒有反抗,繼續受魯迅的“餵養”,魯迅和待她如親媽的婆婆先後去世後,許廣平每個月按時給她錢,負責她的生活用度。她沒覺得這是多大的羞辱和不該。

有人給孤苦的朱安建議變賣魯迅的藏書,魯迅的老朋友出面勸說,讓她保留這些藏書時,她怒說自己也是魯迅的遺物,誰來保存?

朱安真的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物件,一件毫無思想,沒有主見的物件。她甘願一輩子悲催地生活無愛無性虛無婚姻裡。

我們知道,徐志摩的原配夫人起初也和朱安一樣不被夫君待見,可她能在離婚後努力學習,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成了許多人羨慕的商業人才,讓拋棄她的徐志摩刮目相看。

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很多生活不公,許多人生悲劇都由每個人的性格所決定。人生有很多可以重新再來的機會,就看你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月兒上山了w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朱安確實是個可憐的女人。

魯迅,周樹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個典型的傳統女人,裹小腳,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與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毫無共同語言,所以極為不得魯迅喜歡。

完婚的當天晚上,魯迅就睡進了書房,此後,二人也沒同過房。第三天,魯迅又東渡日本,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

隨後的十三年中,朱安一直恪守婦道,侍奉在婆婆身邊,後來魯迅將母親與她接去同住,儘管她內心憂傷而痛苦,但她對魯迅與許廣平無絲毫怨恨之情,魯迅與許廣平育有一子周海嬰,朱安一直將周海嬰視為自己的兒子,在魯迅故去之後還一直有書信來往。

作為一個傳統女人被封建社會所束縛的確很悲哀,一生沒有得到丈夫的疼愛也是可悲,可是朱安性子寬厚,一生敬愛婆婆,敬重丈夫,接受命運不公,卻也毫無怨言,後來魯迅逝去以後生活困頓,卻也不接受外界施捨,並竭力保護好丈夫的遺作,可以說,魯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遺物得以保存,與她的悉心照料慼慼相關。

這樣的女子,雖說孤苦,卻也有骨氣,沉穩如花綻放,讓人敬佩。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這世界有一個詞叫命中註定!魯迅先生與他的原配夫人之間就是如此,只是這個命中註定只是單方面的放在他夫人身上最合適。

魯迅先生的原配名叫朱安,是個深受封建社會迫害的深閨中的女人,她從小接受到的教育便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而學會的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在那個年代也是體面人家的孩子,即便目不識丁,憑著那三寸金蓮也可覓得個好人家。

魯迅原名周樹人,出身於浙江紹興,周家人丁興旺,在當地也算是名門望族,魯迅先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斷求知求新,一生致力於革命,是個真正的鬥士。

魯迅與朱安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感情悲劇的產生往往都是一個人的一廂情願,而他們倆的婚姻悲劇是在魯迅毫不知情的狀態下,是由其母親單方面定了雙方的婚事,演變為後來朱安單方面渴望被愛,命中註定遭此一劫。

個人認為他們婚姻的不幸有兩個方面:

一、思想的不同步

雖然雙方在家境上算得上門當戶對,但從思想上來說千差萬別,二人從小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學內容的偏差導致對事物的理解方式不同,魯迅是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是一個思想境界遠遠高於普通人的大神。

而朱安卻是名副其實的普通老百姓,這種思想上巨大的差異無疑會造成三觀的不同,永遠都無法讓對方懂,是件多麼痛苦的事情。

二、性情的不匹配

魯迅是真性情人,他敢於為中國發聲,敢於直面那些土豪劣紳,他為挽救中國人的思想而棄醫從文,曲線救國,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他筆尖的鋒利和口才的狠厲,他就是要罵,罵醒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國人,他是頑強的革命者,是真的剛!

朱安的性情則完全不同,她是地地道道一介平民,是大家閨秀,從小的教育讓她根深蒂固的恪守婦道,嚴格遵守三從四德,拒絕一切新的思想和行為,她什麼都聽魯迅安排,除了離婚!

總結:

這樣不同的兩個人的結合一定是慘淡收場,朱安寧願一輩子無愛無性也要守著她的婚姻,她內心是崇拜魯迅的,即便對方對她毫無感情,她也依然生死相隨,世界上有一種感情叫做:愛你是我自己的事情,她願意就此沉淪,自我歡喜,誰又能肯定的說她是悲哀的呢?這是朱安的命中註定!


姊曉品讀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一位文人。他寫的很多文章我們都在小學或者初中的時候都學習過。

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位夫人,叫做許廣平。但是大家知道他的原配是另有其人嗎?她就是朱安,朱安是一個普通的舊社會女性。她出生在1878年,比魯迅大了三歲,和很多的舊社會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樣,朱安從小就被教養成一個符合傳統要求的女子,脾氣要好,會做針線,擅長烹飪,無才便是德,還有纏小腳。

正是這一些的舊習慣使得她和魯迅的關係如同陌生人。在1899年的時候,魯迅的母親和朱安的母親為魯迅和朱安訂了婚,那時候他們都沒有見過面。在1901年的時候,魯迅才和朱安舉行了婚禮,這還是魯迅的母親用生病的理由,騙了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回來中國與朱安舉行婚禮。

大家都知道,魯迅有著當時新時代的想法。然而朱安卻有一雙小腳,在當時他們舉行婚禮的時候,朱安從轎子下來的時候,先是伸出了一隻正常大小的腳,她的腳先是試探一樣的踩一下了地面,但是由於轎子高,一時間沒有踩在地面,鞋子掉了下來,這時候朱安真正的小腳露了出來。原來,朱安聽說魯迅喜歡大腳,所以穿了一雙大鞋,並且在裡面塞了很多棉花,原本是打算討魯訊的歡心,沒想到敗露了。在完婚的當天晚上,魯迅獨自睡進了書房,第三天他就從家裡面出走,又去了日本,這一去又是去了七年。這期間,朱安在家裡侍奉魯迅的母親。她以為他這樣安安靜靜的等待著魯迅,魯迅便會感動,會回頭看她。但是想不到的是,魯迅認識了許廣平,並且娶了許廣平。

對於這樣的結局,朱安不敢說什麼,也沒說什麼。甚至在許廣平懷孕的時候,她還對許廣平悉心照顧,就好像照顧自己的女兒一樣。朱安認為即使魯迅不喜歡他,但是她如果像蝸牛一樣慢慢的爬,總會爬上去,總會有魯迅看到她的時候。可是,她連這個機會也等不到,魯迅始終都沒有對她有夫妻之愛。魯迅甚至還想過跟他離婚,只不過一想到在當時離婚的女人是被看不起的,只好作罷了。

朱安這個善良的女人,還把魯迅和許廣平的兒子看成是自己的兒子。

就連魯迅兒子周海嬰也說他非常感謝朱安對他們母子倆的體貼和關愛。

小編認為,作為一個女人,朱安應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守著一顆沒有希望的樹。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這一代的人是比以前的人要更加幸福。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你們認為呢?


旺昊曇


古人遺留的古書籍記錄了歷史演進過程中的或大或小的事務,是我們打開歷史知識大門的"金鑰匙",不僅傳遞這個一個個歷史真相,更是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的遺傳。



在魯迅原配朱安的同一個時代,有一個女人的經歷與她極其相似,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那個女人名叫張幼儀,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們是民國第一對離婚的人。離婚又喪子,張幼儀手上的這副牌比朱安還要差吧?但張幼儀沒有就此認命,她很快便從悲痛中振作起來,自學德文,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後來回上海定居,她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經過多年在商場上的歷練,張幼儀搖身一變已成為上海赫赫有名的女商人,是新新時代的新女性代表。



朱安和張幼儀這兩個同時代的苦命女人,她們故事的開始何其相似。丈夫都是當時文壇赫赫有名的文人,而丈夫都是被迫於“父母之命”而與她們完婚,婚後又遭受了丈夫的百般冷待,受盡丈夫冷暴力的折磨。但最終,張幼儀擺脫了丈夫的陰影,成為了一個比丈夫還成功的女商人,甚至在晚年時還答應了一個追求者的求婚,得了個好歸宿。而朱安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在等待魯迅的回心轉意,最終等來了個孤獨終老的結局。 她們命運的分叉口在於,張幼儀選擇了學習,學會了獨立,相信了自己的力量,從而變得無所畏懼。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而朱安卻始終將自己的命運懸系在魯迅身上,深深地依賴於自己的丈夫,甚至在魯迅提出讓朱安去學習的時候,她仍然選擇了替丈夫照顧婆婆。朱安的悲劇在於,在舊傳統裡面浸淫太深,以至於沒了自我。她將自己視為無法自立於世的弱女子,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綁在丈夫身邊,而丈夫的遠離又令她極度自卑,極度恐懼。 所以,女人絕對不要依賴男人。當然,最好是,你有可以依賴男人的資本,也有不依賴男人的本事。



所有的親密關係,無論是朋友亦或是戀人,都應該建立在勢均力敵的基礎上。男人也好,女人也罷,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不相信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信的人,又怎會懂得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如何要求別人來愛呢?


香妃meiyi


魯迅,不對等的文化與人格

魯迅是中國革命的闖將,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這個似有定論。

但是,魯迅的文化甚至可以縮小為文學上的的高深造詣,比之於其人格,實在不相匹配。

魯迅高呼新文化新思想新青年,當然也包括愛情的自由,比如他與學生許廣平的愛情,實在是偉大,偉大的丟棄了一個大他三歲的朱安為其獨守空房一生。

從這一點上看出,魯迅是自私和虛偽的。自私在於,他本不愛朱安,但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孝道,竟讓朱安侍奉母親一生。自己在許廣平的溫柔富貴鄉里享受男女之歡,卻讓朱安夜夜空房,可以看出,魯迅不但是自私的而且是冷酷的。魯迅的虛偽表現在,他本可以與朱安離婚,但他說朱安離婚後可能不好過,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和,傳言有魯迅偷看周作人日本妻子洗澡,此傳言不知真假,但從魯迅拋卻朱安迎娶學生一事,有理由相信此言不虛。

據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這個結論實在叫人不足為信。魯迅可以寫出很硬的文章,但絲毫沒有很硬的骨頭。他沒有聞一多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能收回的革命勇氣,每每躲在租界或者內山完造的書店躲避。

魯迅的文筆是優美的,一篇“紀念劉和珍君”感動了多少人,又鼓動了多少人。當以劉和珍君為代表的學生為國為民請命而喋血街頭,同樣是學生的許廣平,在魯迅的勸導下,在魯迅的勸導下,躲在書齋寫文章。

魯迅的文化造詣是很高的,但人格是渺小的。一個文學作品,如果僅僅因為作者本人的因素流傳於世,那麼這些作品就是應試之作。

魯迅,果真代表新文化新思想嗎?也許,他的作品可以,但他不可以。



老馬燈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請聽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魯迅的原配夫人,無愛無性,孤苦一生,但真的是命該如此嗎?

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首先,很可憐朱安,她並沒有做錯什麼,卻要獨守著空房孤獨一生,只因為她是個傳統女性,也許她很愛魯迅,也渴望得到魯迅的愛,然而最終沒有得到回應。而這又能怨得了誰呢?魯迅要的是愛情,而且是極高標準的愛情,他盼望的是精神的共鳴,朱安絕不可能做得到,就像徐志摩對待張幼儀,很多人批判他們的做法,是的,從某一方面來講他們的作為值得批判


可是在我看來,我更加理解和同情他們,他們也是受害人,他們的情感是不容許夾帶雜質的,旁人可能真的不理解他們內心的真正感受。魯迅曾想過“賠了這一世”,而很慶幸的是他最終遇上了許廣平,而朱安,是一個悲劇的一生,最後孤零零的死去,她無力也根本沒想過要抗爭吧,那樣一個時代,傳統女性大抵如此,魯迅對她也是尊敬和奉養著的,只是心中實在無法容下她。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從當事者的角度去想想事情,不要隨意用自己的眼光來評價和批判別人,真愛至上,愛情沒有誰對誰錯。


歡迎關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裡流淌


你的朋友夜航船


這個故事是經濟學裡,沉沒成本的最好解釋

一開始的朱安只是被安排了一門自己滿意的親事

明確魯迅不愛自己以後

用了一個女孩子所有的心血去努力

侍奉公婆,克己守禮

希望總有一天能打動丈夫

時間每過一天,一月,一年,十年

那背後的付出也就越多

旁人自可以站在上帝視角說“放棄吧,他不會回來了”

🉑️當局者迷

那些付出的,讓堅持變得彌足珍貴

若然放棄,那前面所有的付出都將沒有意義

於是,朱安將一生都葬送在了沉沒成本上

戀愛中的姑娘們請記住,所有已然付出的都是沉沒成本,是無論如何也收不回來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對未來做一個判斷,根據當下作出最正確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