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西園聽風

秋風漸涼,新月如鉤。

“唧唧復唧唧”的促織聲裡,新建崇正橋的絢爛燈火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華山前面的湖裡。我與妻並肩坐在曾是我們自己故宅的地方,彼此一言不發,靜靜地聽著排簫大師的《孤獨的牧羊人》,那種空靈的感覺,直擊心底---------我把心思放飛到幾百年前,試想著古人在此處的湖水邊、月光下的景象。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這是一片被明代濟南大詩人邊貢稱作西園的地方——此刻,它還沒有正規的名字,我且暫將它也喚作“西園”吧!邊貢在丁憂家居期間,曾住在這裡的東村別墅,並滿懷深情地寫下《西園八景》等多首詩篇。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前些日子去看華山南面剛建成的連接華陽宮與外界的大橋時,發現已將去年發現的一方古石碑立在橋頭。很欣慰——負責承建單位的朋友接納了筆者的建議,將這座橋名之為“崇正橋”,並將清代嘉慶年間重修崇正橋的石碑,重新立在了這座橋頭。

為了方便大家瞭解這段歷史,特將自己辨讀、校對的重修崇正橋碑記碑文抄錄於下:

重修崇正橋碑記

華不注山之陽,乃小清河下流,阻斷東西通衢,舊有崇正橋,被山水沖壞,好善士庶捐修,跨河平橋,以通往來,歷年久遠,又就傾圮,東道不通,業經數載。 陛任周邑侯,奉公祭山,徘徊不禁惻然,願捐俸金百兩,為倡一時,臨近村莊,各捐資財,共襄盛事,遂置工料,仍修平橋。於是,年三月開工□□(意為“於八”)月事竣,雖不及------寬闊鞏固,立見車馬駢闐,絡繹不絕,梗塞十□□通之一旦,此 周邑侯倡率之功德,而亦我同人之快事也□,將樂善士庶並 所捐襄資□記石,以垂不朽是為記。

庚午科恩貢魏守清撰文

邑處士秦塏書丹

嘉慶二十年四月吉日立石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但是,崇正橋最初的位置並不是在這裡,而是在現在的橋的東北方向的華陽宮前。“崇正橋”得名於明代嘉靖年間將華陽宮改建為崇正祠的一段歷史事實。陸釴在《崇正祠碑記》中有如下描述:

崇正祠碑記 (嘉靖十一年 )

濟南城東北十餘里,孤峰桀立、巍然而蒼翠者,為華不注山。山陽峻宇繚垣、鬱然而盤垣者,為華陽宮。宮據山為勝,泉深而谷幽。幡幢鐘鼓,振響林壑。過者相顧嘆息曰:“秀靈結融之地,明神弗棲而淫瀆其祀,曷表勝觀以式邦人?”

嘉靖壬辰,詔天下毀淫祠,於是有司議毀華陽。值府臺袁公釐革庶政、爰秩祀典,乃進藩臬諸君謀曰:“祀淫非□,毀成匪儉。匪□典將廢,匪儉民將戕。盍存舊而新之,以正易淫。”傳曰:先成其民,後致力於神如之何?維時,按臺方公稽古禮文,則復進諸大夫。謂曰:“祀欲正,報欲隆。舉欲不費慎之哉!”鉞不敏,從諸大夫後乃退而言曰:“餘賞登華不注有遺憾焉。逢醜父之忠,偉焉、烈矣!閔子騫之孝,醇焉、至矣!華泉取飲,脫君虎喙,茲非此地乎?而費之廟食,幾非華陽之虛矣。餘安得已於慨耶。餘聞:古之君子,生於其鄉,則社祀勞於其地。則邦祀死於其土,則墓祀。是故社祀以昭靈也,邦祀以徵勞也,墓祀以寧魂也。思不忘故也,故祠之。言思也,過晝邑者,必思。燭入孝堂者,必思巨。登華不注而不弔逢、閔二公,故忠臣、孝子之思何?”諸大夫曰:“祀以崇報。報以立勸忠臣、孝子之大防也。勸斯致矣。”餘乃復起而言曰:“明興百五十餘年,士大夫以宦業鳴東土。於鄉先生歿而祀於社者,何可勝記然?不曰有功德、蓋六郡、譽望超一鄉者乎?是故名宦自鐵公鉉而下吾得二十一人焉,鄉賢自黃公福而下吾得十有九人焉,雖專祀一方奚其愧。”諸大夫曰:“禮以義起,義協則禮稱。數君子逢、閔之徒也可合以祀矣。”

餘乃具請於兩臺,鹹報議可遂。易“華陽”為“崇正祠”頹者起之,腐者新之。有堂、有門、有廡、有亭、有庖、有有龕、有坐,其外固以周垣,表以石檻、通以津樑、引以川源,其制廠煥,瞻維肅。其祀則逢、閔二公居於中。國朝諸君子並列左右,春秋歲祀著為令雲君子曰:闡靈、據勝,得其地。抑邪、扶正,合乎經。存舊為新,節乎費。舉逸、修曠,希乎典。景賢、勵俗,寓乎教。一事而庶美備焉,弗述將泯焉已乎。鉞無能為役,始識其始末,而系之說。

華山岩巖,華水蕩蕩。

靈氣磅礴,明神是藏。

翼翼新祠,誰其作之?

顯顯中丞,允維度之。

曰昔華陽,龍宮赫奕。

彼淫費剪,正氣斯蝕。

正氣維何?為忠為孝。

嶽峙川流,日星同耀。

忠不避難,孝亦底豫。

挺挺哲人,為世砥礪。

坎其擊鼓,俎豆肅雍。

神之降止,居歆既同。

百爾君子,有君有父。

式瞻永懷,彝壓倫網。

大明學憲陸釴撰文

嘉靖十一年是1532年,陸釴在這篇碑文裡詳盡地敘述了華陽宮改建為崇正祠的過程。通過他的努力,我們才能看到今天的華陽宮。“泉深而谷幽”,說明當時華泉的水很旺盛。“通以津樑、引以川源”說明這時在華陽宮外修建了橋樑。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通以津樑”的這座橋樑,就是最初的崇正橋!至今已有447年。

(詳見拙作《濟南第一名山——華不注》,濟南出版社)

前面說了崇正橋的來龍去脈,接下來聊聊這片水。

對華不注山前有較為詳盡描寫的最早文章,可能是元代文學家、大詩人王惲的《遊華不註記》,在這篇優美的遊記中,他這樣寫道:

“------遂自歷下亭登舟,亂大明湖,經會波樓下,出水門,入廢齊漕渠,所謂小清河者是也。泛灩東行,約裡餘,運肘而北,水漸瀰漫,北際黃臺,東連疊徑,悉為稻畦蓮蕩,水村漁舍,間錯煙際,直畫圖也。於是,綠萍蕩槳,白鳥前導,北望長吟,華之風煙勝賞,盡在吾目前矣。是日也,天朗氣淑,清風徐來,水平不波,鳴絲歌板,響動林谷。”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而目前的景象,已與他筆下的記載相仿。可惜這位詩人當時已到華陽宮,卻因突然身體不適放棄登山,悵然而返。在歸途中不無遺憾地堅持記下這樣美好的感受:“既歸,伏臥舟中,怦怦焉如宿酲在懷,殊伊鬱也。但聞兩舷間風水之聲,自宮自商,拍拍盈耳。殆魏獻子之歌鐘石鐘山之水樂也。且念華峰之勝,樂在近郊,因以步裡計之,自歷亭北至華陽院下,廿裡而遠,由水門抵黃臺北渚,十八里而近。以葦汀漁箔,周折灣漵,從城東北阿至艤舟山家,蓋且十曲矣。”

明代的另外一位詩人王象春,從濟南城裡沿小清河乘船來看華山時,因最後的水閘閘門不能打開而未能如願,大約在此遺憾的留下《稻屯》一詩:

每憐舟至稻屯回,七閘連環未盡開。

華岫隔湖如喚日,明朝截雨上山來。(憑記憶,未校對)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儘管我們目前能看到的華山湖水面比古時候高出了許多,不能像元代趙孟頫看到的華不注那麼高峻、水面那樣開闊,但能有如此規模確實不易!應該感謝設計者的智慧、感謝建設者的汗水。然而,我覺得更不應該忘記那些為此永遠失去故園的鄉親們!我也藉此把一腔鄉愁融進風裡,讓他慢慢飄散開來------

濟南華山,華山湖,崇正橋,西園聽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