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阿尼瑪卿有個雪山鄉。

雪山鄉有一位陶振華。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在上世紀70年代,在沒要國家一分錢、沒有一個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下,帶領全鄉藏族幹部牧民用4年時間自己勘察、設計、修建,為這個青海省果洛州最後解放、瑪沁縣唯一不通公路、阿尼瑪卿雪山腳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峽谷地區,打通了57公里走向外界的生命線、平安途、團結道、幸福路。

從此,從雪山鄉到州府瑪沁,路程由過去的一週變成了一天。如今隨著高速的通車,時間更是縮短到一小時。然而雪山鄉人不會忘記,那條屬於他們的“天路”,這是共產黨人陶振華和藏族幹部群眾締造的奇蹟。

阿尼瑪卿,再高也有頂;切木曲河,再長也有源。從黃河源頭瑪多行進到瑪沁的採訪組一行,不禁要追問,奇蹟背後的“密碼”是什麼?

向“九牛峽谷”說“不”


雪山鄉位於阿尼瑪卿東麓,溝壑縱橫、峭壁林立,到上世紀70年代,還是瑪沁縣唯一不通公路的公社,雪山公社到瑪沁縣有86公里,途徑東傾溝公社,期間有57公里是不通公路的,幹部群眾出行要先通過一條約20公里的羊腸小道到達東傾溝公社,再輾轉到瑪沁。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山大溝深的雪山鄉。記者 姜峰攝


這條羊腸小道位於九牛峽谷,為什麼叫做“九牛峽谷”呢?據說是在解放前,雪山人為通往外界,給淘金人送上9頭犏乳牛作為報酬,在陽柯河峽谷內修建的一條長達18.6公里的羊腸小道,這條羊腸小道也被當時的人形象地稱之為“天路”。在一條僅供一人牽著牛或馬通過的崎嶇山路上,人們在惡劣的天氣下,以牛馱馬背的方式在幾近60度的斜坡上,攀爬挪動的冬夏季轉場場景,其危險程度難以想象。就是在這條“天路”上,不知發生過多少人仰馬翻、牲畜跌落峽谷的事件,不知有多少個危重病人因未能及時就醫死亡的,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成了雪山祖祖輩輩人民迫切的願望,但是山大溝深、河流縱橫、資金匱乏的條件下,修建一條公路談何容易。他們既迫切又絕望。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陽柯河峽谷今貌。記者 姜峰攝


地域的封閉,讓雪山成為果洛最後解放的地方,解放了,共產黨來了,世代隔絕於世的雪山群眾看到了希望。1973年9月,一位來自山西的退役軍人、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陶振華來到雪山公社擔任書記,當他初次踏上這條天路時,在見識了它的猙獰險峻後,這位經歷過戰爭考驗的共產黨員暗自下定決心:只要他在的一天,一定為牧民們要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陶振華使用過的生活用品。記者 姜峰攝


陶振華深知想要燒起、燒旺“修路”這把火,很難!在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技術的前提下,僅靠人力去修建公路,對於封閉了千萬年的雪山人來說,無疑是痴人說夢。為了讓世代放牧為生的草原兒女放下牧鞭,拿起鐵鍬,參與到即將開始的修路大業中,陶振華上任初期,帶領公社幹部對公社所轄的900多戶牧民開始走訪調研,摸清了公社家底。沒有條件怎麼辦,自力更生創造幹。必須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走遍了千家萬戶、說盡了千言萬語,1974年夏天,公社先後兩次召開公社三級幹部會議,成立了“東雪公路”指揮部,陶振華擔任總指揮,公社副書記秋保擔任副總指揮,成員有負責文書翻譯的索知合、負責醫療的達日傑,並在1975年5月1日勞動節這一天,在東傾溝公社東柯河村科角溝舉行了開工典禮,“今天是雪山人值得銘記的日子,因為今天我們要向大山河流宣戰,向冰川溝壑宣戰,憑藉自己的力量打通這條縣鄉公路,哪怕是要花上四五年時間……”

“土專家”也有“土辦法”

在陶振華的鼓舞下,40多名修路隊員手拿勞動工具站成一排,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這樣,一群一窮二白的牧民,在一個瘦弱漢族幹部的帶領下,放下了牧鞭,拿起了鐵鍬,踏上了早出晚歸的修路生涯,“用十字鎬時大家要注意,握在把柄下端的手不能太緊,鎬頭下落時把柄要在手中滑動,這樣會更省力……”面對牧民初次使用勞動工具,被磨得滿是水泡的雙手,陶振華耐心地一遍一遍演示一邊解說。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修路隊使用過的器具。記者 姜峰攝


被陶振華書記立下愚公志,堅定不移修路的毅力所打動,臧建文這樣一個既不是公社幹部、也不是當地群眾,只是在雪山公社做木工討生活的河北籍木匠,也在陶振華再三動員下加入到修路隊,充當技術人員。他帶領部分修路隊員起早貪黑,將57公里的公路一步一步、一丈一丈設計出來,在彎急坡陡的“貢埡口”還發明利用了一個“土辦法”,用木頭按照卡車比例紮成的一個長方形木頭框子,由四個人抬上在轉彎處按汽車轉彎的樣子走一遍,用這個來設計道路彎度。就是這樣一個距雪山2000多公里的河北籍木匠,義無反顧地為雪山的發展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一家親。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臧建文製作的坡度係數表。記者 姜峰攝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在一鋤頭、一鐵鍬的高強度作業下,修路隊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跨過了一個又一個坎坷。任務重,土方石量需求大,他們便勒緊褲腰帶,用自己的口糧來換取;沒有水泥,他們便自建石灰窯,燒取石灰換取水泥。1976年冬天,“東雪公路”修建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修路隊面臨著打通“九牛峽谷”這場硬仗。搞不到炸藥就沒法開山鑿石,就沒法在懸崖峭壁上修建道路。就在這時,陶振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制炸藥。他運用在當工兵時學到的技術,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啟示下,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1977年春夏交替之際,草原上響起了一聲聲牧民自制土炸藥的爆破聲,在風雪凜冽的180多天裡,陶振華書記帶領修路隊員懸吊在“九牛峽谷”近90度的崖壁上,用鋼釺和鐵錘砸下一個又一個炮眼,硬是在湍急的陽柯河上,陡峭的懸崖上將“東雪公路”延伸了出去,雪山人的修路夢又近了一步。

眾人齊心架大橋

啃下了“九牛峽谷”這塊硬骨頭,修路隊員的幹勁越來越足,精氣神越來越高昂,公社副書記秋保看到修路隊們儘管風霜滿面,但手拿鐵鍬、十字鎬的雙臂揮舞的越起勁兒,便想盡辦法給修路隊在有限的條件下提供最優質的後勤保障,就像他動員群眾家屬時說的“他們在前面揮灑汗水修路,我們哪怕省吃儉用也要讓他們吃飽吃好。”雪山公社將最肥的牛羊,最下奶的奶牛,最美味的酥油曲拉,最健壯的馬隊提供給修路隊,讓他們在修路的過程中從未擔心過後勤保障,從未擔心過是否能吃飽肚子。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東雪公路”基本成形,眼看勝利在望,但要在東柯河、陽柯河、陰柯河上架樑建橋這個大難題又擋在了面前,沒技術、沒設備、沒材料架設堅固的水泥橋是想都不用想,只能就地取材搭建簡易木橋。切木曲林場,二十多公里的冰坎路,修路隊七人一組,腳踩臧建文發明的“腳齒”,白天拉運木材,夜晚在山坡背風處睡覺,在切木曲冰河上就像“伏爾加河的縴夫”,經過60多次,一整個冬季的往返,完成了500多方的圓木拉運,而這中間,他們在冰河上伴著勞作的號子度過了1978年的春節。

冬雪消融,枯草萌芽爭相破土而出,乍暖還寒的南方已一片綠意,而位於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雪山公社,依然料峭雨雪交融,河水暴漲。一口烈酒一聲喊,年輕力壯的修路隊員像下餃子一樣“噗通”跳入冰冷的陽柯河中,用血肉之軀築起人牆,暫緩湍急的河流,好讓同行隊員架起橋墩,就這樣,承載著雪山兒女數年的修路夢,連接著“東雪公路”的5座簡易木橋橫跨在東柯河、陽柯河、陰柯河上。

幸福不忘修路人

1978年春夏之交,曲格那草灘扎滿了各種各樣的帳篷,牛羊在安靜的吃草,小孩在草地上打鬧,老人在休閒地曬著太陽,一切看上去祥和安寧。突然,一陣突兀的鳴笛聲打破了這片刻寧靜,一輛插滿紅旗,車門上噴有“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鄉人民公社”字樣的青海湖牌卡車緩緩開了過來,陶振華書記那獨有的帶著山西口音又夾雜著果洛特色的普通話讓公社幹部群眾倍感振奮“同志們,鄉親們,五年前我說過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公路總會修道家門口,汽車也一定能開進雪山。今天,我們公社自己的車就開了進來,大家再加把勁,咱們爭取把車開到公社去。”參與修路的老同志桑旦仍清楚地記得在曲格那草灘上,陶振華書記站在卡車前說的那一番鏗鏘有力的話語,正是他這番話,在決戰“曲格那”打通最後五公里那天,全公社幹部群眾,甚至是公社幹部家屬也紛紛參與了進來,唱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歌,揮舞著各樣修路工具,七月的陽光雖曬得人們汗流浹背,但大家的心情就像炎炎夏日正午的太陽,激情高昂、興高采烈,因為這耗時五年的巨大工程,這承載著雪山數代兒女走出大山夢的,夾雜了無數人血汗淚水的“東雪公路”就要貫通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個艱難險阻,整整五年,沒有外援、沒有一件像樣的機械設備,硬是靠一雙手,一錘一鎬,貫通了阻擋雪山人出行的一道又一道天塹,實現了雪山人做了數代的修路夢。

1978年10月1日這天,“東雪公路”勝利竣工,在沒有鞭炮、沒有鮮花的通車典禮上,雪山公社幹部群眾身著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慶祝這改變雪山人民命運的和值得載入史冊的這一偉大工程的竣工。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隨著高速通車,雪山鄉到瑪沁縣路程縮短到一小時。記者 姜峰攝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陶振華為代表的修路隊為雪山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一輩子去銘記,一輩子去感恩。在2014年3月10日,得知陶振華書記逝世,雪山牧民群眾自發的為陶振華書記誦經祈福,並自願捐助2.5萬元打造了陶振華書記半身雕像,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陶振華書記的感恩之情,因為正是有了陶振華書記,雪山鄉才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雪山修路精神。

陶振華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大愛踐行了各民族交融互愛的團結理念,用“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為雪山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在今年,陶振華成功入選由中宣部發起的“全國最美奮鬥者”候選名單。

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雪山鄉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幹部群眾艱苦奮鬥,紮實苦幹,使得全鄉各項工作走在了全縣,乃至全州前列,如今的雪山呈現出一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這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後創造了一項奇蹟!


來源: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採訪組 記者 姜峰 通訊員 辛玉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