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一剑砍了谋士许攸,爱才如命的曹操为何毫不计较?

小康叔叔-


计较?曹操开心还来不及呢!

许诸杀许攸,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这一段很有趣。

基本上是一个不怕死,一个不怕事儿;酒疯子碰上了二虎子,花样作死系列。

话说在官渡之战中,许攸叛袁投曹,夜献奇计,帮助曹操奇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仓,导致袁绍军心大乱,最终曹操拿下了他的命运之战。

后面袁绍病逝,儿子袁谭、袁尚自相残杀,曹操坐收渔利,成功让四世三公成为了历史,拿下了河北,成为了冀州新主。

而许攸因为官渡献计的功劳,也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评价。

正常情况下,这种时候,老老实实,谦虚一番,见好就收。

可许攸偏偏是个没有情商的人,典型的书呆子,恃才自傲,恃功自骄。自以为帮曹操拿下了冀州,就功比天高,谁都的让他三分。

而且仗着自己是曹操发小,直呼曹操小名,一口一个曹阿瞒。

甚至于当着曹操面讲:“阿瞒,要是没有我,你进不了这冀州”,曹操虽然面子上笑着无所谓,连连迎合兄弟说得对。

但其实心里早就一万匹曹家马飞奔而过,我曹操好歹也是大汉丞相,你们的主公,我不要面子的吗?

这还不算!

有一次许攸喝多了,在大街上开始炫耀自己的功绩来,口口声声讲曹阿瞒全靠他,各种吹嘘。刚好许诸从此经过,警告他不要胡言乱语。

而许攸来拿曹操都不放在眼里,有怎会理会许褚这样一个他所谓的粗鲁匹夫。许褚大怒于是就把他砍了。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

在《新三国》里,他还挑衅许褚说他的头就在这,若许褚不怕丞相怪罪就来砍他,来啊。

许褚心想,我从没听过如此要求,看在同姓本家的面子上,那就满足你吧。

于是,手起刀落,官渡之战让曹操光脚连鞋都来不及穿的大谋士许攸就这样被砍了。

可惜许攸,虽然傲慢,但也不至于有此下场。然而他碰上的不是正常人啊,他是虎痴许褚啊!

而许褚杀了许攸之后,去到曹操那里,名义上是负荆请罪,口口声声一命抵一命。其实是在和曹操唱双簧。

曹操假意杀他,底下荀彧曹丕等人连忙求情,上演了一出曹操痛失好友兼巨才,大怒杀心腹;终因群臣所阻,无奈作罢的戏码。

一次良好的政治公关。

事实上,曹操当时心里估计早已经乐开了花,心想着许褚真会来事儿,正愁怎么堵上许攸这臭嘴呢?不愧是我心腹。

很显然,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一切以曹操喜恶为主。如果曹操真的宠幸许攸,许褚即使再怎么没脑子,也不会杀他。

多半是曹操给出了信息。

当然了,在正史中,更加直接。

就是因为许攸嘴巴大,不尊敬上级,被曹操给法办了。

曾国藩说:“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许攸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不懂得谦虚,迟早要出事儿啊!


白话历史君


不管是正史中,还是演义里,许攸的事迹都差不多。

不过,许攸真实的死因,比演义更加精彩!

许攸触怒曹操而死,可是,我认为,曹操杀许攸,不是因为情绪愤怒,而是政治需要。

许攸被杀经过

我们看下许攸被杀的过程:曹操攻占邺城,入城后,许攸恃功骄狂,见到曹操经常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没有我,你进不了这里“。曹操听了很不高兴。后来,许攸有次在城门口,大声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了这里!“曹操听说后,收押许攸,随后杀了他。

到处吹牛逼,最后吹死自己了。


为何我说曹操杀他是政治需要呢?

我们看当时曹操的想法。

经营邺,需要收复当地人心

邺,是当时的大城。曹操攻占邺后,非常想经营这块地盘。事实上,曹操、曹丕,后来都花了很大力气经营邺。

后来,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还一度想带着天子迁都到邺。可见,邺,对于当时曹操集团的重要性。

铜雀台,都建在了邺。曹操是把邺作为了一个副中心了

因此,有效地整合邺的资源、安定邺的人心,是当时曹操集团非常重要的任务。

杀许攸,可以安定邺人心

早在曹军集团分析袁绍谋士时,就提到:许攸,贪而不智。可见,在河北时,许攸的名声非常差。

许攸,在袁绍集团时,长期和冀州本地的士族发生冲突。

本地的士族代表审配,甚至在官渡之战如火如荼时,查抄了许攸家,可见,许攸与当地士族关系是有多么恶劣。

曹操想收降审配,其实看中的也是他在冀州士族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本地的士族、百姓来说,如果许攸显示得很受曹操重用,那么,他们的人心是不安的。谁也不知道”小人得志“的许攸会如何对付他们。

许攸找死

此时,许攸如果稍微收敛小人嘴脸,或许还有活路,可是,他却自己去作死。

你叫曹操小名”阿瞒“,或许不算什么致命的事情,毕竟,大家熟嘛。可是,你在冀州城叫曹操小名,就是找死了。大家都看到,原来这个小人和曹操这么熟,看来我们没好日子过啦!人心不安!

你反复强调自己对打败袁绍的功劳,也算你骄傲一点,也不是容忍不了,可是,你在邺城到处宣扬,就是找死了。被打败,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尤其是因为小人的出卖而被打败,就更受不了了!许攸,你原本出卖袁绍粮草那点事情,曹操的人不说,你也就不要说啦!偏偏小人得志,四处宣扬。那意思是告诉大家:”你们看,你们栽在我手里了吧!“

许攸,一个被人忌恨的人,自己偏偏要去找死,谁又拦得住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许褚一剑砍了谋士许攸,是因为许攸侮辱曹操和许褚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许攸原来和曹操是发小,后来长大后,各自发展二人分道扬镳了,许攸做了袁绍的谋士了。



(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由于许攸的家属触犯了律法,受到了袁绍的惩罚。许攸对袁绍十分不满,于是就偷偷溜走投奔了曹操。

曹操正在洗脚,这几天让他很心烦,大战来临之际,曹操的军粮不多了,正在发愁,听到警卫员说门外有个自称是你发小的人,叫许攸来求见,曹操听罢,顾不得穿鞋就赤脚迎接许攸了。

原来曹操知道许攸是袁绍的谋士,此时许攸来投,袁绍的秘密曹操就知道了。他能不兴奋吗?

果不其然,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都贮藏在乌巢,许攸献计,曹操夜袭乌巢,故此得到了充足的军粮,在和袁绍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从此确立了曹操中原霸主的地位。

这样一来,许攸立下了大功,许攸居功自傲,时常不尊敬曹操,常常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众将都很反感许攸,尤其是许褚,好几次对曹操说:“许攸狂妄无理,让我教训教训他吧?”曹操笑着说,许攸就是这脾气,不要和他一般见识。

过了不久,刚刚打下了邺城,有一天许褚骑马和许攸骑马相遇到城门前,许攸坏毛病又犯了,他用马鞭指着许褚骂道,“不是我许攸,你们这些武夫和阿瞒能大摇大摆的进城门?你们都是沾了老子的光了,臭丘八!”

许褚跳下马,要揍许攸,谁知许攸也跳下了马,他见许褚夸着刀走了过来,于是迎了上去,伸长脖子对许褚骂道:“有种你往这砍,不砍你是孙子。”许攸用手指着脖子对许褚说道。



(许攸)

许褚火往上撞,挥刀就砍了下去,许攸当场毙命。许褚提着许攸的人头来见曹操,把前后经过说了一遍,曹操叹息道:许褚你不该杀他,许攸和我是发小,他原来就喊我阿瞒,现在他改不过来称呼,他脾气就是好居功自大,世界之大,啥样的人都有,你能杀绝吗?

曹操只是责备了许褚一番,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于是厚葬了许攸。


秉烛读春秋


许褚许攸都是三国英雄里的风云人物,名字相差一字,但是一文一武,在曹操身边效力。很多读者都知道,曹操这个人虽然性格多疑,但是十分爱才,对于关羽,他仁至义尽,就算后来关羽决意离开,他仍然放他离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的投靠,曹操更是赤脚相迎,惜才爱才之心丝毫不逊色于刘备的三顾茅庐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惜才爱才的人,怎么会容许许褚斩杀了在官渡之中立大功的许攸,事后只是小惩大诫毫不计较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一切是许攸咎由自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背信弃义。

许攸原本是曹操对手袁绍那边的人,但是,因为看着袁绍不成气候,所以就投靠了曹操了,这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讲自然是如几十万大军从天而降一样。投靠了曹操后,他立马给曹操出了一条计策,也正是因为这条计策,让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反败为胜。火烧乌巢便是最好的见证,只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因为这个计谋,许攸在曹操的阵营里站稳了脚跟,但也因此被曹操列入了黑名单中。

对于曹操来说,一个投靠的人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许攸这种翻脸就可以将旧主出卖的人来将,他的存在就是一个威胁。

第二,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在官渡之战立了大功之后,许攸得意忘形,逢人就说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能给救了曹操所有的将士。并且,在说话的时候,一口一个“曹阿瞒”地叫着,可见,他有多么的自以为是。

在许褚的面前,许攸依旧这么地叫着,起得许褚一剑就砍了他。许褚是一介武夫,战争离不开军事的布局,但是没有将士们在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怎么可能会成功?而在许攸看来,这一切都不是什么。不过,更让许褚恼怒的是,许攸在他面前居然直呼曹操的小名,要知道,曹操那时已经是统领一方兵马的大司马,而许攸却叫着他的小名,这狂妄的态度,能不让他恼怒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曹操本来就不喜欢许攸。

这个对于读者来说有可能难以接受,毕竟,如果曹操真的不喜欢许攸的话,怎么会赤脚相迎呢?其实很简单,官渡之战,袁绍是二十万大军,而曹操才多少的兵马,许攸的到来,简直是如神助,他怎么不赤脚相迎,至于这个赤脚,到底有多少分真心,就不可而知了。

不过,再看看后面许攸死后,曹操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许攸不过是在开玩笑而已。后来对于许褚也没有重大处罚,这点也可以看出,曹操早就有了杀许褚的心了,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由此可得,许攸他虽是建功了,但是,在一代枭雄的眼里,他不过是一枚棋子而已。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史点漫漫


三国谋士中,我最讨厌的就是许攸。



官渡之战你确实立了大功,之后你天天吹捧自己。

吹捧自己一次,我忍了。

吹捧自己两次,我忍了

吹捧自己三次,我还忍了。

他不但吹捧自己,还贬低别人。

咋办?把他驱逐吧?

如果把许攸驱逐了,他就像对待袁绍一样,对待曹操。杀了才没有后患。不过许攸毕竟立过大功。再忍忍吧。

然后,许攸继续吹捧自己,贬低别人。

我想杀了许攸,许褚也想杀了许攸,曹操也想杀了许攸。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许褚内急。许攸拦些他,不让许褚如厕。继续吹捧自己,贬低许褚。许褚急不可奈何,立斩之。

曹操心想:许褚杀的好,赏赐。再一想:算了,许攸毕竟立过大功,对许褚不赏不罚。以表示对许攸的尊重。



总结:曹操对许攸,真是仁至义尽,厚道呀。


杨朱学派


曹操的确是爱才如命,但是你先要清楚他爱什么样的才。



他喜欢不张扬的才子,杨修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个人,也是一个大才子,聪明过人,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张扬,每次都把曹操心里话说出来,抢了曹操的风头,所以必然是免不了杀身之祸!

然而,这个许攸和杨修一样,也是一个爱张扬的人,说明许攸的确不是曹操爱如命的那种才子。

就让我简单的说一下故事的进过吧,当初袁绍和曹操即将开战,也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但是开战前夕,曹操粮草不足,兵马也不足,就在这是,被袁绍嫌弃的许攸来了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把袁绍的软肋乌巢告诉了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许攸就认为自己立下大功,不断的在外面宣扬,于是就遇到了许褚,看到许褚他不仅不放在眼里还羞辱了一番,结果被许褚一刀解决了。



其实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早就听人说许攸在外面宣扬说自己才是曹阿满的救星,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这个人闭嘴,但是许褚帮了他这个忙,曹操怎么会计较呢,感谢都来不及!


史中醉


许攸虽然对曹操贡献很大,但嘴太碎,自已为自已惹来杀身之祸。

也许他对曹操有什么不满,但这种不满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能克制,奈何他不是,总是提,老是提,提他的功劳,提他和曹操的关系,唉,也不懂走走后门,私底下叫曹操安排个肥缺。

曹操应该也不可能不懂得知恩图报,奈何许攸可能想成为身边的第一谋士行列,毕竟如今这些位置都有人啦,得等等,但许攸总是摆着那副嘴脸,在身边零零碎碎的唠叨,再好的修养也会怒了。

对比一下,汉高祖刘邦也遇见过这种问题,直接咔嚓了。

曹操还是很有忍耐力的,已经给足许攸宽容和改变的机会,甚至有不少人劝过许攸,奈何他不听,不听,总是不听,相信这些好意的人应该有曹操派去的人。

好了,该说说许诸,他可是曹操的护卫,绝对是见识过许攸对主公不敬N回了,忍也忍够了。

护卫的职责就是消除对保护对象的威胁,许攸的言行已经严重踏足许诸的职责领域。

好死不死,居然敢去冒犯快爆发的许诸,还能说什么?

自作孽不可活呗。

或许里头也有曹操的授意吧,总之许攸就这么将自个作死,死在一位匹夫,蛮夫的手里,而且俩人都姓许。


鸿哥iouyh福小铺


方圆论坛在线

要说许攸此人也确实很有才能。东汉末年名士孔融就曾说过“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由此可以看出许攸是有真才实学的。之所以许攸会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完全是许攸自己嘴贱。许攸为人恃才傲物,仗着有些才能显得自视清高看不起他人。而且是贪婪善妒。这些都是许攸的弱点。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曾评价许攸“贪而不治”。短短四字评价可谓是入骨三分。事实上许攸是被曹操亲自下令杀死的。而不是因为触怒了许褚被杀。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许攸的死也是杜撰的。


事实上曹操和许攸是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朋友。少年时期曹操结识了袁绍。因为袁绍和曹操都是官宦后代,所以他们一些纨绔子弟也算是臭味相投了。而许攸因为曹操的关系也成为了纨绔之一。后来三人成年之后都开始按照家族的安排发展。袁绍由于家大业大所以在家族的安排下混的风生水起的。而曹操虽然要比袁绍家世差一些,但也不落人后。许攸由于家庭条件不行,所以就动起了歪脑筋。汉灵帝时期许攸就联合了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门密谋废除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原本许攸想拉曹操入伙,但曹操不愿意造反,所以许攸只有自己干。但之后造反没成反被汉灵帝察觉,许攸害怕之下只得亡命天涯。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继位,董卓入长安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从此之后汉室江山被董卓祸乱。袁绍等人在密谋铲除董卓无果后,趁机逃出了董卓的控制开始组建自己的势力。而许攸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袁绍的。为什么许攸投奔袁绍而没有投奔他的发小曹操,我认为是袁绍势力比曹操大的缘故。许攸此人喜欢攀附权贵,强大的袁绍远比当时的曹操要靠谱的多。之后曹操向天下诸侯发出邀请组建联军共诛董卓。而许攸也在这个时候强力建议袁绍和曹操结盟诛杀董卓。并不是许攸多忠君爱国。而是因为许攸知道这是建立威信扬名立万多好时机。所以袁绍才那么痛快的加入了联军并且依靠家世当上了盟主。


后来袁绍剿灭公孙瓒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此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就是袁绍。此时袁绍准备灭掉曹操一统北方。但在针对曹操的时候袁绍内部出现了分歧。田丰认为应该和曹操拼消耗,因为当时曹操势力不大,袁绍和曹操打消耗战会生生把曹操给耗死。而且对于袁绍来说也不需要损失太多。而以审配和许攸为首的人则认为应该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掉曹操。后来田丰着急话说的比较重了。许攸趁机抹黑田丰使得田丰入狱。


后来审配又密报袁绍许攸家中有人贪污受贿。所以袁绍恨极了许攸。正好这个时候许攸获取一份曹操缺粮的消息。原本许攸兴高采烈的娶报告袁绍。但却被袁绍一顿训斥。而对于许攸的情报袁绍也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许攸心灰意冷之下想到了曹操,许攸一不做二不休,在被袁绍斥责之后连夜就投奔曹操而去。曹操得知许攸来的消息大喜过望。许攸也没让他曹某人失望,一来就给曹操献了一条决粮毒计。因为许攸身为袁绍帐下重要谋士所以知道袁绍粮草都储备在乌巢。所以许攸建议曹操突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没有粮草之后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后派兵奇袭乌巢大获成功。袁绍得知粮仓被毁自然是非常担心,想要封锁消息也晚了。粮草被毁的消息在袁绍军中好像瘟疫一样传播。袁绍军心开始不稳。曹操趁机突袭袁绍大军,取得巨大的成功。河北名将张颌,高览投降。袁军崩溃四散逃亡。袁绍仅带着八百人逃回了河北。

曹操击败袁绍后声威开始如日中天。气势官威也越来越重。整个曹营当中曹操的威望也是与日俱增。但唯有许攸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攻破邺城之后许攸多次在公众场合调侃曹操。并且每次都无理的直呼曹操的乳名阿满。并且许攸见人就说没有我许攸,曹阿瞒根本打不过袁绍也拿不下邺城。刚开始曹操忍了下来没有处置许攸。但后来许攸越来越过分一直不停的诋毁曹操,许攸这样的行为在曹营之中引起了不小的混乱。很多人开始质疑曹操。后来曹操在忍无可忍之际杀掉了许攸。一代谋臣许攸死在了自己的一张臭嘴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三国演义》里的许攸是被许褚一剑砍死的,这是作者以人物个性而虚构的情节。许褚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打仗不怕死,曾跟张飞挑灯夜战,杀得天昏地暗被曹操嗔称许痴,又忠心护主,死忠一个。而许攸是个奸妰之人,因与审配不和,出于私愤,带着情报投奔曹操,使曹操轻易烧了乌巢粮草,令袁绍数年基业毁于一旦。后又助曹操攻邺城,得翼州,颇有功劳,但却持功自傲,对曹操语出不敬。许褚是谁,只要敢对曹操不敬,就是皇帝老子也敢一剑砍了。曹操计较什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也是杀一儆百,让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住置必须清楚,不要有点功劳就没大没小了。不过还是做点表面文章,叱斥了许褚而厚葬之。



事实上,许褚在攻破邺城、翼州后,口出狂言,对左右说,如果没有我许某人,这家人进不了此城,被人告发。曹操早就因许攸一口一个阿瞒不满,真好找个借口杀掉了事。苟彧就曾品价许攸:”贪而不治”


车工00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中描写了许褚一剑砍了谋士许攸:

情况大致是,许攸在许褚面前自吹你们没有我没法出入冀州城的大门,又骂许褚为匹夫,惹恼了脾气本就暴躁的许褚,许褚就一剑杀了他,提头去见曹操,曹操说了句:

许子元是我的旧交,所以开玩笑,又为什么杀他呢?!

随后深切地责备了许褚,厚葬了许攸,但是,责备归责备,曹操没有处罚许褚,说是本问题题目中的“毫不计较”也可以。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来看正史中的许攸。

《魏略》记载:

正史中的许攸更加作死,他称呼曹操的小名(这里的“某甲”应该就是“阿瞒”),说的还是“没有我没法得到冀州”、“这家人没有我不能从此门出入”,曹操表面说“你说的是”但是内心厌恶,后来就把许攸抓起来处死。

正史中许攸不是被许褚一剑杀死,而是被曹操处死,《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许攸之死写成上述这样,是为了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恃功自傲、口不择言的许攸,脾气暴躁、说干就干的许褚与表面责备、其实正中下怀的曹操,都活灵活现,与他们在整部书的性格特征也有连贯性。

至于为什么爱才如命的曹操要杀了许攸,一则当然是许攸冒犯了他,二则是许攸虽然是谋士,对曹操起到的作用并不是战略战术上的谋划,而主要是提供了情报,情报与功劳都已经过去式,他再嘚瑟无礼曹操自然不能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