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事業單位考試:如何評判作文高下?——談作文評分原則

在公職類考試的作文寫作中,很多同學一遇到寫作就感到頭疼,要不不會找總分論點,即便找到總分論點了,文章又不會展開,東抄一點,西抄一點,全無章法,最後即便客觀題答得還不錯,一篇作文甚至能比別人少十幾分甚至二十分,拖了整個申論文章的後腿。如何讓文章做到扣題精彩,從而贏得考官的青睞。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談一談如何寫就一篇精彩文章。

在文章寫作中,根據不同的寫作情況,大體會分成四類文,對應的分值,一類文為33-40分,二類文為25-32分,三類文為13-24分,四類文為0-12分。哪些文章能得一類,哪些又能得四類呢?

以2018年國考市地的作文為例,題目讓以“試談‘有’與‘無’”為題,首先題幹中提到“有”與“無”都是反映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因此,這篇文章一定要圍繞城市建設這個中心點來寫,才算扣題。另外,根據材料,“有”是指的城市基礎設施,“無”是指的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文化。無可置疑,對於城市發展而言,兩者是同樣重要的,因此,這篇文章的分論點則可以表述為:城市建設應注重“有”;城市建設應注重“無”。下面分別給大家展示四類到一類文的文章:

如果在寫作中出現明顯抄錄材料佔全文超過四分之一的,或明顯跑題的,或完全與給定材料無關的,則屬於四類文。如:

試談“有”與“無”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在生活中開始追求一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東西,有人去找大師看病,有人去找道士算命,就連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人士也不能免俗,整日尋“仙”訪“道”,放棄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安守自己的本分。

“無”是無價值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生活中,高樓大廈、馬路汽車、飛機火車這些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對人們有用的東西,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相反,哪些追求精神的享受,靈魂的陶冶,則很容易陷入唯心主義之流。除了浪費自己的生命價值,全無意義。

“無”是有害的“毒瘤”。無論是有“仙風道骨”的李一道長,還是能“隔空傷人”的王林大師,生活中,“怪力亂神”的東西總能吸引人的眼球,成功迷惑一批信眾,一旦沾染上,不僅會使自己的錢財受損,也會虛耗個人的生命,甚至走火入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遠離“無”的侵蝕,才能維繫健康生活。

與其說“無”是一種境界,毋寧說“無”是一種疾病;與其說“無”是一種慰藉,毋寧說“無”是一種煩惱;它不僅損害人們的財產,甚至有損人們的身體健康。遠離“無”,才能開啟健康人生。

該篇文章首先沒有圍繞城市建設來談,另外單純分析“無”的危害,也偏離了材料“有”“無”並重的思路,另外,文章字數也存在嚴重不重,故屬於四類文。

三類文的文章能夠結合對部分給定材料的理解,講明主要問題。但內容單薄,論述空泛,能選出角度論述問題,有層次,大致上能夠說明問題。結構基本完整,有語病,字跡潦草,接近規定字數。如:

試談“有”與“無”

當前,一些城市在發展中片面地追求“有”,忽視城市中的“無”,從導致居民幸福指數降低。只有實現“有”與“無”的平衡,使城市建築與公共空間合理配置,才能讓城市發展更美麗。

城市建設應注重“有”。有形的建築、景觀、規劃是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東西,他們不僅構成了城市的外貌,更為民眾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經濟發展、民眾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設的不可或缺,必須納入城市建設理念之中,讓高樓林立,道路暢通,才能為城市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城市建設應注重“無”。李奶奶從農村來到城市。離開了廣袤無垠的田野,住進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單元樓的瑞麗花園小區。舒適的住所、單調的生活、陌生的鄰里,李奶奶過得並不開心,覺得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幾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車穿過喧鬧的街區到城郊的公園裡活動活動筋骨,想法子找人說說話,有了“無”,才能讓人們交流更舒暢,生活更開心。

對於城市的發展而言,要同時發揮“有”和“無”的作用,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滿足群眾的多元化要求,這樣才能讓人們生活的開心,讓城市的發展步入健康的軌道,讓人們更加渴望在城市居住。

該篇文章雖然立意正確,但開頭過於簡單,論證過於單薄,沒有對分論點進行充分展開,整個文章結構也欠佳,故屬於三類文。

二類文的文章觀點明確,能夠結合對給定材料的理解來展開思考,內容較充實,論述清楚,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材料可靠,層次分明,有重點和說服力。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符合體例,字體較工整,符合規定字數。如:

試談“有”與“無”

當前城市發展中,一些政府管理者採取片面的發展觀,過份重視城市建設中的“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和密密麻麻的建築擠壓了人們的公共空間,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群眾生活十分不便,城市因而變得陌生和壓抑。因此,只有在城市發展中把握好城市發展與人的需求之間的關係,實現有與無的平衡,才能打造美麗溫馨的宜居城市。

城市建設應注重“有”。有形的建築、景觀、規劃是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東西,他們不僅構成了城市的外貌,更為民眾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經濟發展、民眾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忽視城市客觀存在發揮的作用,必將引發城市發展的無序。17世紀的巴黎新橋,通過建設新橋這一標誌性的建築,打破了王公貴族與底層貧民之間的界限,實現了各階層資源共享,這一成功案例充分證明“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設的不可或缺,必須納入城市建設理念之中。

城市建設應注重“無”。城鎮化歸根結底應該是人的城鎮化。忽視了“人”合理的、正常的需求,強行推進到頭來只能是“走過場、做樣子”。 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設者為了追求顯而易見的收益,“偽城市化”卻比比皆是:“高高興興進城,悽悽慘慘度日”,是眾多農民的真實寫照。有形建築的增加,卻並未同步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民眾逃離城市的背後是對“無”形共享空間的強烈呼喚。

新時代,人們對城市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轉變城市管理思路,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滿足群眾的多元化要求,讓每一個人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彰顯城市為民價值,提升民眾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該篇文章立意表述清楚,論證較為充分,層次分明,語言流暢,美中不足文章寫作仍缺少些文采和亮點,故為二類文。

一類文:觀點明確、論述深刻、語言生動

一類文文章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認識和分析問題。對材料的運用可靠、豐富,邏輯嚴密,詳略得當,有較強的說服力,有新意。如:

試談“有”與“無”

從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居住小區到高端繁華、鱗次櫛比的商業中心,從一日千里、朝發夕至的高速鐵路到設施完備、服務溫馨的度假中心…當前,我國城市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一些問題也相伴而生。一些城市在發展中片面地追求“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和密密麻麻的建築吞噬了城市中的“無”,擠壓了人們的公共空間,從導致居民幸福指數降低。因此,只有實現“有”與“無”的平衡,使城市建築與公共空間合理配置,“造景”與“化人”並重,才能打造美麗溫馨的宜居城市。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於城市發展而言,無論是作為“有”的樓房設施、鐵路大橋,還是作為“無”的公共空間、文化氛圍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有”的支撐,“無”將失去立足的根基,走向“無何有之鄉”;沒有“無”的潤澤,“有”也必然喪失發展的靈魂,淪為“行屍走肉”。兩者如人之雙足,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利用“有”的便利,夯實城市發展之基。從高樓大廈到馬路大橋,從公共汽車到公共地鐵…有形的建築、景觀、規劃是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東西,他們不僅構成了城市的外貌,更為民眾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經濟發展、民眾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忽視城市客觀存在發揮的作用,必將引發城市發展的無序。17世紀的巴黎新橋,通過建設新橋這一標誌性的建築,打破了王公貴族與底層貧民之間的界限,實現了各階層資源共享,這一成功案例充分證明“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設的不可或缺,必須納入城市建設理念之中。才能為城市提供一副健壯的“骨骼身軀”,為城市發展奠定“好底子”。

發揮“無”的功用,增添城市發展之翼。城鎮化歸根結底應該是人的城鎮化。忽視了“人”合理的、正常的需求,強行推進到頭來只能是“走過場、做樣子”。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設者為了追求顯而易見的收益,“偽城市化”卻比比皆是:“高高興興進城,悽悽慘慘度日”,是眾多農民的真實寫照。有形建築的增加,卻並未同步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民眾逃離城市的背後是對“無”形共享空間的強烈呼喚。瑞麗花園小區李奶奶從城市來到農村,單調的生活、陌生的鄰里,其生活過得並不開心。滿足人的需求,釋放“無”的功能,才能讓城市發展有溫度,有靈魂。

亞里士多德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新時代,人們對城市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轉變城市管理思路,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滿足群眾的多元化要求,讓每一個人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彰顯城市為民價值,提升民眾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該篇文章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語言生動,故屬一類文。

總體而言,文章寫作應遵循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原則,只要在練習中找準方法,學會論證,並不斷錘鍊語言,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寫出好的文章。同學們,學會了嗎?

文/淮安就業人才網(hajyrc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