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事业单位考试:如何评判作文高下?——谈作文评分原则

在公职类考试的作文写作中,很多同学一遇到写作就感到头疼,要不不会找总分论点,即便找到总分论点了,文章又不会展开,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全无章法,最后即便客观题答得还不错,一篇作文甚至能比别人少十几分甚至二十分,拖了整个申论文章的后腿。如何让文章做到扣题精彩,从而赢得考官的青睐。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写就一篇精彩文章。

在文章写作中,根据不同的写作情况,大体会分成四类文,对应的分值,一类文为33-40分,二类文为25-32分,三类文为13-24分,四类文为0-12分。哪些文章能得一类,哪些又能得四类呢?

以2018年国考市地的作文为例,题目让以“试谈‘有’与‘无’”为题,首先题干中提到“有”与“无”都是反映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因此,这篇文章一定要围绕城市建设这个中心点来写,才算扣题。另外,根据材料,“有”是指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是指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文化。无可置疑,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的分论点则可以表述为:城市建设应注重“有”;城市建设应注重“无”。下面分别给大家展示四类到一类文的文章:

如果在写作中出现明显抄录材料占全文超过四分之一的,或明显跑题的,或完全与给定材料无关的,则属于四类文。如:

试谈“有”与“无”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在生活中开始追求一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东西,有人去找大师看病,有人去找道士算命,就连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人士也不能免俗,整日寻“仙”访“道”,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安守自己的本分。

“无”是无价值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生活中,高楼大厦、马路汽车、飞机火车这些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相反,哪些追求精神的享受,灵魂的陶冶,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之流。除了浪费自己的生命价值,全无意义。

“无”是有害的“毒瘤”。无论是有“仙风道骨”的李一道长,还是能“隔空伤人”的王林大师,生活中,“怪力乱神”的东西总能吸引人的眼球,成功迷惑一批信众,一旦沾染上,不仅会使自己的钱财受损,也会虚耗个人的生命,甚至走火入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远离“无”的侵蚀,才能维系健康生活。

与其说“无”是一种境界,毋宁说“无”是一种疾病;与其说“无”是一种慰藉,毋宁说“无”是一种烦恼;它不仅损害人们的财产,甚至有损人们的身体健康。远离“无”,才能开启健康人生。

该篇文章首先没有围绕城市建设来谈,另外单纯分析“无”的危害,也偏离了材料“有”“无”并重的思路,另外,文章字数也存在严重不重,故属于四类文。

三类文的文章能够结合对部分给定材料的理解,讲明主要问题。但内容单薄,论述空泛,能选出角度论述问题,有层次,大致上能够说明问题。结构基本完整,有语病,字迹潦草,接近规定字数。如:

试谈“有”与“无”

当前,一些城市在发展中片面地追求“有”,忽视城市中的“无”,从导致居民幸福指数降低。只有实现“有”与“无”的平衡,使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合理配置,才能让城市发展更美丽。

城市建设应注重“有”。有形的建筑、景观、规划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不仅构成了城市的外貌,更为民众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经济发展、民众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理念之中,让高楼林立,道路畅通,才能为城市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建设应注重“无”。李奶奶从农村来到城市。离开了广袤无垠的田野,住进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单元楼的瑞丽花园小区。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过得并不开心,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想法子找人说说话,有了“无”,才能让人们交流更舒畅,生活更开心。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要同时发挥“有”和“无”的作用,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要求,这样才能让人们生活的开心,让城市的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让人们更加渴望在城市居住。

该篇文章虽然立意正确,但开头过于简单,论证过于单薄,没有对分论点进行充分展开,整个文章结构也欠佳,故属于三类文。

二类文的文章观点明确,能够结合对给定材料的理解来展开思考,内容较充实,论述清楚,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材料可靠,层次分明,有重点和说服力。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符合体例,字体较工整,符合规定字数。如:

试谈“有”与“无”

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些政府管理者采取片面的发展观,过份重视城市建设中的“有”,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密密麻麻的建筑挤压了人们的公共空间,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群众生活十分不便,城市因而变得陌生和压抑。因此,只有在城市发展中把握好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有与无的平衡,才能打造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

城市建设应注重“有”。有形的建筑、景观、规划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不仅构成了城市的外貌,更为民众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经济发展、民众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忽视城市客观存在发挥的作用,必将引发城市发展的无序。17世纪的巴黎新桥,通过建设新桥这一标志性的建筑,打破了王公贵族与底层贫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各阶层资源共享,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理念之中。

城市建设应注重“无”。城镇化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城镇化。忽视了“人”合理的、正常的需求,强行推进到头来只能是“走过场、做样子”。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者为了追求显而易见的收益,“伪城市化”却比比皆是:“高高兴兴进城,凄凄惨惨度日”,是众多农民的真实写照。有形建筑的增加,却并未同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民众逃离城市的背后是对“无”形共享空间的强烈呼唤。

新时代,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转变城市管理思路,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要求,让每一个人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彰显城市为民价值,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该篇文章立意表述清楚,论证较为充分,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美中不足文章写作仍缺少些文采和亮点,故为二类文。

一类文:观点明确、论述深刻、语言生动

一类文文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和分析问题。对材料的运用可靠、丰富,逻辑严密,详略得当,有较强的说服力,有新意。如:

试谈“有”与“无”

从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居住小区到高端繁华、鳞次栉比的商业中心,从一日千里、朝发夕至的高速铁路到设施完备、服务温馨的度假中心…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一些问题也相伴而生。一些城市在发展中片面地追求“有”,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密密麻麻的建筑吞噬了城市中的“无”,挤压了人们的公共空间,从导致居民幸福指数降低。因此,只有实现“有”与“无”的平衡,使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合理配置,“造景”与“化人”并重,才能打造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无论是作为“有”的楼房设施、铁路大桥,还是作为“无”的公共空间、文化氛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有”的支撑,“无”将失去立足的根基,走向“无何有之乡”;没有“无”的润泽,“有”也必然丧失发展的灵魂,沦为“行尸走肉”。两者如人之双足,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利用“有”的便利,夯实城市发展之基。从高楼大厦到马路大桥,从公共汽车到公共地铁…有形的建筑、景观、规划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不仅构成了城市的外貌,更为民众提供了便利的住所,是经济发展、民众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忽视城市客观存在发挥的作用,必将引发城市发展的无序。17世纪的巴黎新桥,通过建设新桥这一标志性的建筑,打破了王公贵族与底层贫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各阶层资源共享,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有”形的便利是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理念之中。才能为城市提供一副健壮的“骨骼身躯”,为城市发展奠定“好底子”。

发挥“无”的功用,增添城市发展之翼。城镇化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城镇化。忽视了“人”合理的、正常的需求,强行推进到头来只能是“走过场、做样子”。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者为了追求显而易见的收益,“伪城市化”却比比皆是:“高高兴兴进城,凄凄惨惨度日”,是众多农民的真实写照。有形建筑的增加,却并未同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民众逃离城市的背后是对“无”形共享空间的强烈呼唤。瑞丽花园小区李奶奶从城市来到农村,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其生活过得并不开心。满足人的需求,释放“无”的功能,才能让城市发展有温度,有灵魂。

亚里士多德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时代,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转变城市管理思路,既注重“造景”,更注重“化人”,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要求,让每一个人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彰显城市为民价值,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该篇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深刻,语言生动,故属一类文。

总体而言,文章写作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只要在练习中找准方法,学会论证,并不断锤炼语言,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同学们,学会了吗?

文/淮安就业人才网(hajyrc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