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還有10萬大軍,為何項羽只帶800精銳騎兵逃亡?

付加苗子


我覺得原因以下4個:

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雖然是婉約派的代表,但是她的這首《夏日絕句》至今讀起來仍然豪氣沖天,力透紙背。不過李清照對項羽有點誤會,因為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真沒辦法過江東。當然,這個誤會的產生不怪李清照,只能怪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給項羽安排了一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項羽之死其實充滿懸疑,這個懸疑從垓下之戰就開始了。垓下之戰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決戰,項羽的兵力有十萬,《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到:“項羽之卒可十萬。”劉邦的兵力是多少,史書並未給出具體的數字,但我推測至少應該有八十萬。首先韓信的兵力有三十萬,《史記·高祖本紀》對此有詳細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其次,劉邦作為韓信的領導,兵力不會少於韓信。而且劉邦只會在兵力數倍於項羽的前提下才敢獨立追擊項羽,所以推測劉邦的軍隊至少為四十萬。再次,彭越長期在後方遊擊項羽,且曾攻下項羽二十餘座城邑,兵力應該有十萬。所以,漢軍在垓下投入的總兵力應該至少有八十萬,對楚軍的兵力是八比一。

即使漢軍以多擊寡,依項羽的性格和能力又何所懼哉!之前的鉅鹿大戰與彭城大戰,項羽那一次不是以少勝多。特別是彭城大戰,項羽帶領三萬精銳騎兵大破劉邦所率領的五十六萬聯軍,《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而垓下之戰,雖然項羽被擊敗且被圍困,但兵力至少還有八萬,怎麼會因為聽見“四面楚歌”就帶領八百騎兵突圍而棄大軍不管呢?我說項羽在垓下大戰失利後兵力至少還有八萬是有根據的,因為《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如果項羽只剩下八百騎兵,灌嬰斬首的的這八萬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既然項羽至少還有八萬兵力,以項羽的性格和能力怎麼會因為聽到四面楚歌就心理崩潰,然後自己帶著八百騎兵突圍,任由這群龍無首的八萬楚軍將士被灌嬰宰割?顯然司馬遷記載的內容不符合情理。

項羽不是一個小肚雞腸而不識大體之人。項羽對齊國田氏兄弟有很大的怨恨,一方面是齊國田氏兄弟不肯發兵助項梁,造成項梁兵敗被殺。史書記載“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另一方面是田榮與田橫兩兄弟老在西楚的東邊給項羽搞事情。就是這樣的關係,當韓信攻打齊國時,項羽仍然派龍且救援齊國。《史記·田儋列傳》寫到:“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項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在整體軍事戰略上他並沒有以私廢公。由此可見,項羽連齊國田氏這樣的冤家都不願意拋棄,又怎麼會拋棄八萬楚軍將士?所以,項羽根本就沒有帶八百騎兵突圍!

二、如果項羽沒有帶八百騎兵突圍,那就不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納尼!難道項羽不是在烏江自刎而死的?恭喜你,答對了!首先,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是怎樣安排項羽烏江自刎的。“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突圍後先是迷路,後是被騙,最後到了東城。然後在東城給他的屬下表演了斬將,刈旗的好戲,還用眼神嚇退了赤泉侯楊喜。大家要知道垓下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城在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境內。項羽這一南撤,用今天最短的公路里程數統計,項羽也跑了近150公里,真可謂人疲馬乏。

然後項羽對他的屬下說了一句話:“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在這一句話後,司馬遷突然毫無徵兆地把鏡頭對準了烏江邊,項羽就突然出現在了烏江邊上。同時出現的還有烏江亭長和那艘小船。我們要知道烏江在今天安徽和縣,從定遠縣到和縣,今天最短的公路距離也有160多公里,請問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司馬遷什麼都沒有說,他要不無話可說,要不就做了剪輯。

項羽到了烏江邊上本來就是要準備渡烏江,《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是在烏江亭長一番話後,項羽就放棄渡江了,這個劇情反轉也太大了吧!如果按照司馬遷所描述,項羽丟棄大軍不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殺到了烏江邊上,結果突然頓悟而自殺,這個劇情實在太腦殘!如果你信了,說明你偶像劇看多了。更奇葩的事情出現了,按照《史記·項羽本紀》所記載,項羽向南突圍時只有八百騎,但是按照《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所記載,此時烏江邊上的項羽又有了一萬二千人。“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從這段史料可看出,項羽死後灌嬰還俘虜了楚軍左右司馬和楚卒一萬二千人。這個事件與場景是連續的,這一萬二千人只可能出現在項羽自刎的烏江邊上。

更有意思的是整部《史記》提到項羽是在烏江自刎的內容僅出現在了《史記·項羽本紀》中,其他所有章節內容均未提到項羽烏江自刎一事。而且就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章,司馬遷對項羽死亡地點也發生了自相矛盾。他在此章最後寫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中最後又點出項羽是死在東城。但大家容易被前面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壯所吸引,往往沒注意這一點。所以,綜上所述,項羽肯定沒死在烏江,更談不上自刎!

三、東城,這個地名在《史記》中出現的次數遠超烏江。特別是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東城出現的頻率堪比《亮劍》中的“平安縣城”。項羽其實就是死在東城,不是自刎,而是力戰而死。因為篇幅有限,我把司馬遷留在《史記》中的證據做個簡略的展示: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史記·項羽本紀》:“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吳房侯,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赤泉侯,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屬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以上的材料都說明項羽最後死在東城,而且是力戰而死,不然史料中不會出現“追殺項羽東城”、“共斬項籍”、“斬項羽”等字眼。說實話,垓下之戰,項羽只是失利,損失兵力並不多,十萬大軍元氣尚在。東城決戰,才是決定楚漢命運的最後一戰。

真實的歷史場景應該是:項羽垓下之戰失利被困後,帶領全體楚軍將士向南突圍,且戰且退。漢軍大軍尾隨攻擊,並不斷修補包圍圈,其中灌嬰所部一馬當先。當項羽率領楚軍達到東城時,已經人疲馬乏,卻又被漢軍再次死死包圍,項羽決定帶領全軍死戰。在激烈的戰鬥中楚軍被人數眾多的漢軍斬首了八萬人。但是項羽和身邊僅剩的萬餘士兵並沒有放棄戰鬥,決心與漢軍血戰到底。就在此時,項羽被呂馬童認出,呂馬童高呼:“那個人是項王,項王在那邊。”漢軍將士在此起彼伏的“殺項羽者封萬戶侯”、“斬項羽者封王”的巨大聲浪下,全部都朝項羽方向奔去,全部傢伙都朝著項羽身上招呼。項羽再厲害,他也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最後在漢軍包圍中力戰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項王死後,漢軍出示項王的頭顱,楚軍最後剩下的一萬餘將士頓失鬥志,痛哭不已,被迫向灌嬰投降。所以才有灌嬰“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一說。因此,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他根本沒有機會走到烏江邊上。

四、為什麼項羽之前能以少勝多,而這次卻不能讓歷史重演?此一時彼一時也!第一點,當年劉邦雖然五十六萬輸給了項羽的三萬,但那個時候劉邦所領導的是諸侯聯軍,說穿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這個時候劉邦所率領的漢軍,戰鬥力已經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得到了質的飛越,不可同日而語。第二點,韓信的加入。這點不用多說,中國人都知道。第三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楚軍斷糧已久,基本上是餓著肚子和漢軍開戰。對於楚軍糧食問題,《史記·項羽本紀》清楚明白地寫到:“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楚軍人數比漢軍少,吃得沒漢軍飽,再結合前面兩點,被漢軍斬首八萬已經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項羽這次不能讓歷史重演,而只能奮英雄怒,力戰至死!

烏江自刎只是司馬遷的文學遐想,並非歷史真相。班固評價司馬遷:“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採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錢鍾書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古史記言,大半出於想當然,司馬遷善設身處地,代作喉舌而已。”至於司馬遷筆下項羽在烏江的最後一戰,其實是項羽在東城力戰而死的最後寫照:“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這樣的項羽才是人,這樣的項羽才是英雄,這樣的結局才更悲壯。如果讓這樣的英雄真的過了烏江,後面可能還真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浮生茶說歷史


公元前203年,楚漢簽署了著名的“鴻溝和議”,通過分割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後來,項羽率領他的10萬大軍繞過南路,向固陵方向撤退。劉邦也準備西反。這時張良、陳平等人卻說服劉邦撕毀合約,畢竟大漢已經擁有了天下的大半,偷襲一心想要回家的楚軍,從而一統天下。劉邦聽從了這兩個人的建議,撕毀了合約,一直追趕楚軍。到達夏南時,約韓信和彭越南下包圍楚軍。但是這兩個人沒有如期應約,導致劉邦大軍在古陵被項羽擊敗,匆忙撤退到陳下,項羽再次包圍劉邦。為了打破困境,說動韓信和彭越包圍項羽。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把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給了彭越。這才說動了他們,各自帶著自己的大軍前來,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從淮地北上聯合,組成五路大軍圍攻項羽,垓下之戰打響了了

江東不是回不去。但是他又怎能忍心回去。一將功成萬骨枯,當初帶走的八千子弟兵如今無一生還。他回去後怎樣向父老鄉親交代呢? 此刻,天地同悲,我項羽又怎能負了忠於我的部下呢。我不是劉邦,這件事我辦不到。我要給死去的兄弟們一個交代。 與其受辱,不如死個痛快,在和漢軍來一場暢快淋漓的大戰。 項羽帶領八百人從垓下突圍而出。路上和灌嬰帶領的五千名騎兵大戰了幾個回合。如今項羽手下只有二十六名士兵了。 這二十六個人和項羽一起背靠烏江,揮劍迎來了此生最後的一戰。 這一戰太悲慘了,連司馬遷都不忍心寫。 他故意把霸王臨死前的狼狽給抹去,霸王英勇的一生。誰都不能玷汙。項羽臨死前看到舊友呂馬童。很明顯這個朋友此刻是來要的性命的。項羽連死的時候,都不忘記照顧朋友一下,他告訴呂馬童,如今劉邦賞千金封萬戶來 買我項羽的人頭。這個美差就給你吧。 說完,項羽就揮劍自刎了。 我們不知道這個叫呂馬童的和項羽之前有什麼交情。但是交情在金錢利益面前是一文不值的。 我不知道呂馬童把項羽分屍的時候,得了這樣的獎賞,是否自己能安心的入夢。 李清照有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夢哆啦A夢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垓下之戰,項羽是剩餘十萬大軍,但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我們先捋一下,垓下之戰前項羽面臨的情況。

在垓下之戰前已經有過多次大戰,其中起決定性的一戰是陳下之戰。陳下之戰前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齊王,歸附漢王。此時齊國其實大部分地方已經被韓信打下來了,所以韓信怎能容忍別人搶功勞,所以韓信急攻齊國。



齊國向楚國求救,項羽派龍且率領20萬楚軍援齊,他自己則據險而守成皋。一時間楚漢之爭的主戰場從中原轉到了齊國,劉邦則命令調集主力開赴齊國,就連在楚國後放攻城略地的靳歙也被劉邦勒令回到鞏縣抵擋項羽。

楚漢主力在齊國展開大戰。韓信與龍且在濰水展開激戰,韓信全殲20萬楚軍主力。韓信平定三齊之地,就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灌嬰在隨韓信平定齊國後,立即南下,攻下了項羽的老巢彭城。此時項羽的後路已失。



而我們視線再轉到中原,項羽在成皋聽說彭越,劉賈在楚國後方切斷了楚軍的糧道。項羽決定率兵親自攻打劉賈,留曹咎守成皋。結果項羽一走,成皋就被劉邦攻打下來了。

此時項羽面臨的情況是東北喪失了龍且軍團,南邊大司馬周殷降漢,西邊能夠固守的成皋已失。為了切斷項羽東歸,劉賈佔領了壽春,在佔領壽春後劉賈立即攻打城父,然後血洗城父。


城父作為項羽逃向東南的畢竟之路,項羽在城父再次敗退,然後至垓下。陳下之戰結束,垓下之戰開始。此時劉邦各路大軍都已集結至垓下,《史記》記載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經過陳下和垓下兩次潰敗,楚軍軍心早已大亂,何況楚軍早已斷糧。夜裡漢軍讓被俘虜的楚軍唱楚歌,項羽聽到漢軍營地裡到處都是楚國的歌聲,都以為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國,就連項羽都這樣想,何況下面的士兵呢?


如果漢軍已經佔領了全部的楚國,往哪突圍還有什麼意義?既然軍心渙散,士兵又疲憊不堪,楚國已經全部被漢軍佔領,大軍突圍未必會比少數精銳出其不意的突圍更好。所以當夜項羽便率領800精銳向外突圍了,然後他就死了。


漁耕樵讀



答:哈,“項羽脫離垓下十萬大軍只帶八百精騎逃亡”的事兒是假的,別信。

《紅樓夢》第一回有一首作者自題詩,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太史公著史,應該不是荒唐言,他所要記錄的,是嚴肅的、認真的、權威性的史實。

但是,魯迅先生不這麼認為,他說太史公的傑作《史記》是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啥意思呢?意思是他這部作品記史事如詩、如歌,如泣、如訴,雖然無韻,卻飽含激情和思想,使人觀之動容,品之流涕。

表面一看,評價極高,文學性極強。

但仔細一想,又隱藏了些不滿——這是寫史呢,還是寫小說?

太史公的性格愛憎分明,在寫史中往往灌注入大量自己的個人情緒,嚴重地影響讀者的價值取向。

比如說,他老人家因為為李陵辯護一事遭受腐刑,在寫李廣列傳時,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飛將軍躍然紙上;在寫衛、霍兩人的列傳時,乾巴巴、純屬記流水賬。

所以,讀《史記》,也要有“一把辛酸淚”和“誰解其中味”的心理準備哦。

話說回來,遍觀整部《史記》,若論太史公最喜愛的人,非霸王項羽莫屬。

喜愛到什麼程度?

看一個地方就夠了。

他老人家在《史記》中首創了本紀,世家和列傳等體裁。其中的本紀體是專門撰寫帝王的事蹟的,比如“五帝本紀”,“秦始皇本紀”和“孝文本紀”。

項羽是帝王嗎?

不是。

但是,項羽進入了本紀,並且,《項羽本紀》排在《高祖本紀》之前。

太史公寫項羽,直如天神下凡。

我們看鉅鹿之戰及戰後描寫:“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宋代劉辰翁在《班馬異同評》喝彩說:“敘鉅鹿之戰,踴躍振動,極羽平生。”

明代茅坤則《史記抄》連稱這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錢鍾書《管錐編》膺服萬分地說:“數語有如火如荼之觀。”

日本人有井範平在《補標史記評林》語作誇張地說:“史公書至此,筆頭恐生萬丈殺氣。”

……

太史公是如此喜愛項羽,奈何項羽是個失敗者。

怎麼讓這個失敗者有個壯烈而又不失體面的死呢?

為此,太史公是白頭搔更短,煞費苦心,思量再三,最終編造出了一個“烏江自刎”的絕世悲情大戲。

那麼,根據劇情的需要,就有了“項羽脫離垓下十萬大軍只帶八百精騎逃亡”這一嚴重悖於常理的神情節了。

不過,也許是太史公自己覺得如此造假,良心受責,在《史記》一書中,這一神情節只出現在《項羽本紀》中(注,受《史記·項羽本紀》的影響,後來的《漢書·項籍傳》與《資治通鑑·漢紀三》均沿襲此說)。而在同書的《高祖本紀》和《樊酈滕灌列傳》清楚地寫出了項羽之死的真相——並非自刎於烏江,而是在東城被亂刀分屍。

《高祖本紀》是這樣寫:“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看,項羽沒有脫離垓下十萬大軍只帶八百精騎逃亡,而是帶領這十萬大軍且戰且退,到了東城,有八萬人被斬首。

《樊酈滕灌列傳》補充了細節:“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

斬殺項羽這五人是誰呢?

當然就是《項羽本紀》中“烏江自刎”時提到的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這五人嘍。

這五人“共斬”項羽,因此“皆賜爵列侯”。

其中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注意,中水、杜衍、赤泉、吳防、涅陽這五個地方沒有一個跟烏江有關,那麼,《項羽本紀》中“故分其地為五”之說就非常扯了,即“烏江自刎”事是假的。

事實上,《項羽本紀》的“太史公曰”中,太史公也洩露了老底,他說“……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看仔細了,項羽是“身死東城”,離烏江還有老遠一段路呢。


覃仕勇說史


具體後面介紹,直接說原因,因為項羽是帶八百騎兵“突圍”。

可能有朋友要問了,至少項羽還有十萬大軍啊。漢軍雖然三十餘萬但項羽當年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五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彭城之戰項羽三萬楚軍大破劉邦五十六萬聯軍。為什麼十萬打三十萬就打不過了?那我就詳細解答一下,當年鉅鹿之戰不只有五萬楚軍還有諸侯的十萬聯軍,五萬楚軍破釜沉舟沒有後退之路往後就是死,往前衝還有機會。秦軍也沒想到楚軍怎麼猛,活捉王離,誅殺蘇角,逼降章邯,章邯此後誓死追隨項羽,後來被漢軍用計水淹破城,章邯拔劍自刎。

彭城之戰的確是三萬楚軍,劉邦的聯軍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湊個數看著嚇人 況且項羽可是一路血拼過來的精兵。可是後來諸侯就紛紛倒戈,就算。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項羽如日中天,楚軍仰望項王天威,在當時項羽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楚軍士氣極高。兵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這個道理。當時以韓信率領的三十萬楚軍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讓士兵紛紛唱起楚地的歌曲。楚軍將士聽見紛紛潸然淚下。心裡也以為漢營了有很多楚地之人。項羽也是這樣想的,聽見漢營傳了楚歌斷定楚地也已經被劉邦佔領,這時候的楚軍已經沒有什麼士氣而言了,項羽見大勢已去只能帶八百精兵鐵騎連夜突圍。漢軍得知後,連忙派遣五千騎兵對項羽進行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後,經過路上的消耗,身邊僅僅剩下百餘騎相隨,在路上被田父欺騙(史記記載)耽擱了時間,到了陰陵,被漢軍追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下二十八騎。項羽率領二十八人趕來的漢軍來回搏殺,,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狂奔,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也無逃命東山再起之心了,楚軍下馬,用短兵器與漢兵廝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中十餘傷,最後自刎而死,漢軍立刻前瓜分項羽屍體。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唯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展示給魯人看才放棄了抵抗。可憐一代英豪死後被人分屍邀賞,也著實淒涼。但垓下之戰後,標誌著漢帝國的開端,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今項羽頭顱安葬之地)


(劉邦安葬之地長陵)

此情此景應附楊慎《臨江仙》一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項羽之所以倉皇出逃,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已經喪失了抵抗意志。他在精神上已經放棄了。

按照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當時劉邦及諸侯兵三十萬,項羽兵十萬。兩軍的處境截然不同,“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兵少還可以勉強支撐,關鍵是糧盡太要命。沒有糧草,大軍很快就會不戰自愧。但是就算在這種情況下,按照楚霸王的脾氣,應該拼死作戰才是啊,為什麼要逃跑呢?

因為垓下之圍之前一年,項羽接連遭到重大打擊,垓下之圍又打了敗仗,徹底喪失了抵抗的意志。

這一年,由於項羽的豬隊友太多,楚軍在齊地、梁地接連被漢軍打敗,諸侯都背叛項羽,歸附劉邦。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面對這樣的困境,項羽早就沒有了爭奪天下的信心。於是主動與劉邦議和。雙方在鴻溝達成議和。但是這個議和只不過是劉邦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要迷惑項羽。項羽果然中計,帶著楚軍東歸。結果漢軍調集各路兵馬,把項羽包圍在垓下。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被包圍以後,項羽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掙扎了一下。雙方發生會戰,楚軍大敗。項羽徹底喪失信心,倉皇逃跑。楚軍失去統帥指揮,全軍潰敗。漢軍斬首八萬。垓下一共有楚軍十萬,被斬首八萬,基本全軍覆沒。

最後項羽自己也沒有跑掉,被灌嬰領著五千騎兵追到東城給殺掉了。

項羽突圍的時候,帶了多少人呢?

我們認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比較真實,可能有八百人左右。這些人是項羽的親兵衛隊,都是騎兵,機動性和突擊力都很強,是楚軍最後的精銳。漢軍追擊項羽的人馬,只有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說明項羽帶的人確實不多。否則漢軍不可能只派五千人馬去追擊。

為什麼項羽不帶著十萬楚軍突圍呢?

因為帶著十萬人,根本跑不出去。楚軍已經在之前的野戰中被打敗了。守著營寨還能勉強支撐,一旦走出營壘突圍,很快就會被三十萬漢軍殲滅殆盡。

項羽只帶幾百名精銳突圍,大軍不動,很好的迷惑了漢軍,達成了突然性。項羽半夜突圍,天明瞭漢軍才發現。如果不是迷路了,漢軍根本追不上項羽。

所以說,項羽只帶幾百人突圍,是正確的選擇。但卻是懦弱和不道德的選擇。他沒有選擇與十萬部眾同生共死,反而當了逃兵,置十萬楚軍的性命於不顧,獨自逃生。可恥。


上將噯福斯


公元前202年,項羽經過5年戰爭,已經是國土喪失大半,盟友全部失光。值得慶幸的是,麾下楚軍仍有10萬眾,尤其是精銳的江東子弟兵都還在。

彭城一戰,劉邦被項羽打成狗,自知無能力指揮數十萬大軍。於是,屢建奇功的韓信接過60萬聯軍的軍權,與項羽做最後的決戰。

10萬對60萬,在劉邦手裡估計要玩完,在韓信手裡是多多益善。韓信曾經待在項羽身邊多年,頗為了解項羽的用兵之道,這讓項羽失敗的風險大幅度提升。

項羽長於野戰,更長於以少勝多,用兵快狠準。只要項羽在,楚軍猶如戰神護佑,猶如10萬狼咬60萬羊。

只是這次對方的領頭部隊,不是羊,也不是狼,而是猛虎般的韓信。猛虎帶的龐大羊群,戰鬥力全新升級,楚軍危也!

雙方的決戰在垓下平原展開,儘管平原戰鬥有利於項羽軍隊,但是項羽的人數太少,難以實現縱深作戰,必須集中兵力突擊,然後擊潰敵陣。

韓信當然明白項羽的打法,裡三層外三層佈陣迎敵,不僅讓你項羽有衝不完的陣,還要從偏路出兵分割你的兵馬。反正,我韓信人多,夠安排!

結果項羽部隊陷入包圍,1個拳頭被分成5個指頭,楚軍損失慘重。項羽領兵敗退……

史書記載,經此一戰,項羽10萬軍隊被幹掉8萬,剩下2萬殘軍,遭遇起兵以來的大敗。我們可以推測百戰百勝的項羽,優勢項目上遭到失敗,一定是大受打擊。

項羽退守垓下城,修建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然而,楚軍缺少糧草,堅守並不能長久。史書上說,項羽心情煩悶,就去軍中巡視,結果聽到敵軍營地川來陣陣熟悉的楚歌聲,大驚失色以為楚地盡失。

當晚,項羽和虞姬對酒當歌,美人臥劍死。半夜時分,項羽帶領800精銳騎兵衝出城門,突破漢軍防地,向南而去。為什麼帶800人?

可能有幾個考慮:其一,人太多容易突圍不便,800人可靈活指揮;其二,這些人是剩下的江東子弟,項羽要帶他們回江東;其三,800人能迅速集中出城,免得造成楚軍慌亂。

劉邦命5000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河僅剩100多人,後被農夫誤入沼澤遭漢軍追上。項羽再次強行軍,以擺脫漢軍追擊,進入東城縣時僅剩28騎兵。背後漢軍煙塵瀰漫,項羽決心赴死……


子屠龍


因為項羽要逃跑,所以他不可能帶著十萬大軍一起跑,只能輕裝簡行地跑。

1.項羽只能逃跑,因為楚戰士無力再戰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垓下此時,劉邦集團有多少兵?

粗略統計,韓信的齊地軍團兵30萬,劉邦成皋軍團20萬,彭越魏地軍團10萬,英布、劉賈的九江兵團10萬,約數應該在60到80萬之間。

而項羽有多少兵?

只有從成皋滎陽戰場上退下來的10萬疲卒。

20萬龍且軍團,已經被韓信團滅;西楚彭城,已經被韓信軍團掃蕩。

所以,除了這10萬人,項羽沒有也不再有支援力量。

第一次交手,韓信五軍陣的大縱深佈局,直接壓制了項羽的雷霆攻勢。

就是說,你項羽想搞重點突擊、中央突破的手段,已經不可能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本就是疲敝之卒、又被重重包圍,一鼓衝鋒已經耗盡了十萬楚軍的全部心力。

而這還不算完,四面楚歌聲的心理戰,徹底讓楚軍崩潰了,曾經以一當百的楚戰士已經徹底沒了戰心鬥志。

縱橫八年、歷戰七十的項羽,當然明白戰心鬥志的意義、自是明白何為死局何為僵局。所以,垓下之戰已經不用打了,肯定輸,而項羽只能跑。

2.項羽為何沒能再次上演一幕彭城之戰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項羽是兵形勢的登峰造極者,巔峰之作不是鉅鹿之戰而是彭城之戰。

劉邦舉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佔彭城、定西楚。而項羽從齊地率三萬精騎、千里回援,閃電一擊,不出一日,便把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打得灰飛煙滅。

此時項羽有十萬大軍,為何不彪悍一把,再來一場彭城之戰?

原因是形勢不再了。

雷動風舉,你得有突然性,此時還怎麼突然?

變化無常,你得有大縱深,困死垓下有何變化?

輕疾制敵,你得有快速機動部隊,此時的項羽估計也就八百騎兵了,還怎麼快速?

而且,劉邦也不允許項羽折騰各種騷操作,大軍嚴陣以待,挖好深溝、築好壁壘,佈置好各種遠程近戰的武器,你項羽還能變出什麼戲法?

所以,彭城之戰,只能是回憶,而垓下,只能是死局。

3.項羽沒法帶著十萬大軍一起跑

首先明確一點就是:項羽肯定不能帶著十萬大軍跟他一起去打仗了,不僅軍無戰心而且事盡兵疲。

所以,項羽只能逃跑。

要逃跑就得透著跑,在百萬大軍彙集之地,帶著幾百騎兵往外跑,還是有可能的。

而帶著十萬大軍逃跑,那就是戰略撤退了,那劉邦的幾十萬大軍肯定會在後面死命砍殺,而劉邦的騎兵部隊也一定會包抄掩殺。

項羽為什麼沒跑出去?

劉邦不會給項羽機會的,凡是能走的路,肯定都派了部隊,因為這時候劉邦沒別的,就剩下兵了,要多少有多少。

別說什麼死老頭子有多壞,把項羽指進了泥濘死路,這條路就是項羽自己走出來的。

因為能走的大路、好路,都被劉邦站住了,烏江裡面也不見得有一條船。

原因這是楚漢爭霸的總決戰,誰也不會再給對手以機會。

項羽800騎兵,灌嬰5000騎兵,楚漢騎兵決戰東城、項羽烏江自刎。


減水書生


劉邦、項羽訂立“鴻溝之約”,“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為楚”,中分天下,罷兵言和。

而當項羽遵守盟約、引兵東歸之際,劉邦卻出爾反爾,發兵追擊項羽,企圖一舉殲滅,永絕後患!

當追到陽夏的南邊,停了下來,等候韓信、彭越的兵馬一起出擊。可被穩住陣腳的項羽,打得四處潰散,縮守壁壘不出。

左等右等,韓、彭二人就是不來。在張良的建議下,“把齊地封給了韓信,將梁地賞給了彭越”,結果兩人都來了。同時,“劉賈(劉邦弟弟)、周殷(楚國叛將)”也趕來幫忙助陣。

於是,就在“垓下”把項羽團團圍住,來了個“裡三層,外三層”,簡直是水洩不通,號稱“十面埋伏”。

到了夜晚,韓信又想出擾亂楚軍軍心的怪招,“讓漢軍都唱起楚人的歌謠”。


項羽聽聞後,大驚失色,自問道:“楚地已被漢軍攻佔了嗎?為何楚人這麼多?”

這一招毒啊!讓楚兵“人人自危,驚恐萬狀”,以為大勢已去,自然是“跑的跑,逃得逃”。當然是人數大減,拼死效命的能有多少!

再者項羽是半夜溜走,自然是人越少越不容易驚動漢軍。加之得保證成功逃脫,也必須攜帶精兵悍將。

在此情此景之下,當屬貼身親兵可用,也唯有他們願意跟隨。800人不少了,爆發出了逆天的戰鬥力!


內求安己


別小看這800騎兵,雖然垓下之戰中項羽號稱有十萬大軍,但最後真正剩下的精銳,可能也就是這800人了!

項羽在垓下之戰中的敗亡,也基本宣告楚漢戰爭的結束,西漢政權就此建立,但也就是在這建國的初期,西漢政權的版圖內一片疲弊,劉邦出行連幾匹好馬都難以找全,甚至還有士大夫只能乘坐牛車,顯然經過常年的戰亂,馬匹尤其是上等的戰馬早已成為奢侈品,而項羽在關鍵時刻能夠集結800多騎兵,甚至衝破了幾十萬漢軍的包圍,很顯然這800多官兵並不是等閒之輩,而是項羽麾下最強悍的武裝,也是四面楚歌眾叛親離之後,為數不多願意留下戰鬥的人!



也許在多年前的彭城之戰,項羽三萬騎兵橫掃劉邦56萬大軍,這800騎兵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垓下之戰的最後時刻,對於項羽而言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退路,己方10萬人遭到對手30萬人的包圍,早在鴻溝劃界東歸之時楚軍就已經糧草匱乏,相信在這一時刻更會出現斷糧的狀態,無糧無士氣更無勝利的希望,縱然項羽有十萬大軍,但在崩潰的關鍵節點,這些人當中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指望!自己的叔叔項伯沒有留下,號稱一諾千金的季布更是消失不見,連這些核心的人物都悄然離開,下面的基層士兵又有多少願意跟隨項羽繼續戰鬥?



此前多年的楚漢戰爭之所以能夠相持不下,最核心的因素就在於劉邦並沒有真正將諸侯各勢力整合到一塊鐵板上,帶著各自為戰心態的韓信彭越,首鼠兩端的英布。。。楚漢戰爭的前半程,更像是項羽劉邦兩股實力的對決,但在垓下之戰,這個格局已經徹底被打破,項羽對付的不僅僅是一個劉邦而是全天下的諸侯,在這樣的格局之下,又在自己陷於困境之下,項羽即便再有萬夫不當之勇,也對抗不了這樣的大格局!



所以最後時刻他只能攜帶自己最快速最核心的力量突圍撤退,只要能夠保住這個最精銳的力量,自己也許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800個願意敢戰的敢死之士,遠比十萬個烏合之眾要珍貴的多!只可惜,劉邦已經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