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付加苗子


我觉得原因以下4个:

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虽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但是她的这首《夏日绝句》至今读起来仍然豪气冲天,力透纸背。不过李清照对项羽有点误会,因为项羽不是不肯过江东,而是真没办法过江东。当然,这个误会的产生不怪李清照,只能怪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给项羽安排了一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项羽之死其实充满悬疑,这个悬疑从垓下之战就开始了。垓下之战是一场兵力悬殊的决战,项羽的兵力有十万,《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项羽之卒可十万。”刘邦的兵力是多少,史书并未给出具体的数字,但我推测至少应该有八十万。首先韩信的兵力有三十万,《史记·高祖本纪》对此有详细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其次,刘邦作为韩信的领导,兵力不会少于韩信。而且刘邦只会在兵力数倍于项羽的前提下才敢独立追击项羽,所以推测刘邦的军队至少为四十万。再次,彭越长期在后方游击项羽,且曾攻下项羽二十余座城邑,兵力应该有十万。所以,汉军在垓下投入的总兵力应该至少有八十万,对楚军的兵力是八比一。

即使汉军以多击寡,依项羽的性格和能力又何所惧哉!之前的巨鹿大战与彭城大战,项羽那一次不是以少胜多。特别是彭城大战,项羽带领三万精锐骑兵大破刘邦所率领的五十六万联军,《史记·项羽本纪》写到:“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而垓下之战,虽然项羽被击败且被围困,但兵力至少还有八万,怎么会因为听见“四面楚歌”就带领八百骑兵突围而弃大军不管呢?我说项羽在垓下大战失利后兵力至少还有八万是有根据的,因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如果项羽只剩下八百骑兵,灌婴斩首的的这八万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既然项羽至少还有八万兵力,以项羽的性格和能力怎么会因为听到四面楚歌就心理崩溃,然后自己带着八百骑兵突围,任由这群龙无首的八万楚军将士被灌婴宰割?显然司马迁记载的内容不符合情理。

项羽不是一个小肚鸡肠而不识大体之人。项羽对齐国田氏兄弟有很大的怨恨,一方面是齐国田氏兄弟不肯发兵助项梁,造成项梁兵败被杀。史书记载“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楚兵东走,而章邯渡河围赵於钜鹿。项羽往救赵,由此怨田荣。”另一方面是田荣与田横两兄弟老在西楚的东边给项羽搞事情。就是这样的关系,当韩信攻打齐国时,项羽仍然派龙且救援齐国。《史记·田儋列传》写到:“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项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整体军事战略上他并没有以私废公。由此可见,项羽连齐国田氏这样的冤家都不愿意抛弃,又怎么会抛弃八万楚军将士?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带八百骑兵突围!

二、如果项羽没有带八百骑兵突围,那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纳尼!难道项羽不是在乌江自刎而死的?恭喜你,答对了!首先,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是怎样安排项羽乌江自刎的。“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突围后先是迷路,后是被骗,最后到了东城。然后在东城给他的属下表演了斩将,刈旗的好戏,还用眼神吓退了赤泉侯杨喜。大家要知道垓下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城在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境内。项羽这一南撤,用今天最短的公路里程数统计,项羽也跑了近150公里,真可谓人疲马乏。

然后项羽对他的属下说了一句话:“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在这一句话后,司马迁突然毫无征兆地把镜头对准了乌江边,项羽就突然出现在了乌江边上。同时出现的还有乌江亭长和那艘小船。我们要知道乌江在今天安徽和县,从定远县到和县,今天最短的公路距离也有160多公里,请问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司马迁什么都没有说,他要不无话可说,要不就做了剪辑。

项羽到了乌江边上本来就是要准备渡乌江,《史记·项羽本纪》写到“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但是在乌江亭长一番话后,项羽就放弃渡江了,这个剧情反转也太大了吧!如果按照司马迁所描述,项羽丢弃大军不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杀到了乌江边上,结果突然顿悟而自杀,这个剧情实在太脑残!如果你信了,说明你偶像剧看多了。更奇葩的事情出现了,按照《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项羽向南突围时只有八百骑,但是按照《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所记载,此时乌江边上的项羽又有了一万二千人。“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从这段史料可看出,项羽死后灌婴还俘虏了楚军左右司马和楚卒一万二千人。这个事件与场景是连续的,这一万二千人只可能出现在项羽自刎的乌江边上。

更有意思的是整部《史记》提到项羽是在乌江自刎的内容仅出现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其他所有章节内容均未提到项羽乌江自刎一事。而且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章,司马迁对项羽死亡地点也发生了自相矛盾。他在此章最后写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中最后又点出项羽是死在东城。但大家容易被前面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所吸引,往往没注意这一点。所以,综上所述,项羽肯定没死在乌江,更谈不上自刎!

三、东城,这个地名在《史记》中出现的次数远超乌江。特别是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东城出现的频率堪比《亮剑》中的“平安县城”。项羽其实就是死在东城,不是自刎,而是力战而死。因为篇幅有限,我把司马迁留在《史记》中的证据做个简略的展示: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吴房侯,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下邽,击阳夏,以都尉斩项羽,有功,侯,七百户。”“赤泉侯,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后属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以上的材料都说明项羽最后死在东城,而且是力战而死,不然史料中不会出现“追杀项羽东城”、“共斩项籍”、“斩项羽”等字眼。说实话,垓下之战,项羽只是失利,损失兵力并不多,十万大军元气尚在。东城决战,才是决定楚汉命运的最后一战。

真实的历史场景应该是:项羽垓下之战失利被困后,带领全体楚军将士向南突围,且战且退。汉军大军尾随攻击,并不断修补包围圈,其中灌婴所部一马当先。当项羽率领楚军达到东城时,已经人疲马乏,却又被汉军再次死死包围,项羽决定带领全军死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楚军被人数众多的汉军斩首了八万人。但是项羽和身边仅剩的万余士兵并没有放弃战斗,决心与汉军血战到底。就在此时,项羽被吕马童认出,吕马童高呼:“那个人是项王,项王在那边。”汉军将士在此起彼伏的“杀项羽者封万户侯”、“斩项羽者封王”的巨大声浪下,全部都朝项羽方向奔去,全部家伙都朝着项羽身上招呼。项羽再厉害,他也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最后在汉军包围中力战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项王死后,汉军出示项王的头颅,楚军最后剩下的一万余将士顿失斗志,痛哭不已,被迫向灌婴投降。所以才有灌婴“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一说。因此,项羽不是不肯过江东,而是他根本没有机会走到乌江边上。

四、为什么项羽之前能以少胜多,而这次却不能让历史重演?此一时彼一时也!第一点,当年刘邦虽然五十六万输给了项羽的三万,但那个时候刘邦所领导的是诸侯联军,说穿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这个时候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战斗力已经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得到了质的飞越,不可同日而语。第二点,韩信的加入。这点不用多说,中国人都知道。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楚军断粮已久,基本上是饿着肚子和汉军开战。对于楚军粮食问题,《史记·项羽本纪》清楚明白地写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楚军人数比汉军少,吃得没汉军饱,再结合前面两点,被汉军斩首八万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项羽这次不能让历史重演,而只能奋英雄怒,力战至死!

乌江自刎只是司马迁的文学遐想,并非历史真相。班固评价司马迁:“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钱钟书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古史记言,大半出于想当然,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而已。”至于司马迁笔下项羽在乌江的最后一战,其实是项羽在东城力战而死的最后写照:“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这样的项羽才是人,这样的项羽才是英雄,这样的结局才更悲壮。如果让这样的英雄真的过了乌江,后面可能还真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浮生茶说历史


公元前203年,楚汉签署了著名的“鸿沟和议”,通过分割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后来,项羽率领他的10万大军绕过南路,向固陵方向撤退。刘邦也准备西反。这时张良、陈平等人却说服刘邦撕毁合约,毕竟大汉已经拥有了天下的大半,偷袭一心想要回家的楚军,从而一统天下。刘邦听从了这两个人的建议,撕毁了合约,一直追赶楚军。到达夏南时,约韩信和彭越南下包围楚军。但是这两个人没有如期应约,导致刘邦大军在古陵被项羽击败,匆忙撤退到陈下,项羽再次包围刘邦。为了打破困境,说动韩信和彭越包围项羽。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把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给了彭越。这才说动了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大军前来,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从淮地北上联合,组成五路大军围攻项羽,垓下之战打响了了

江东不是回不去。但是他又怎能忍心回去。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初带走的八千子弟兵如今无一生还。他回去后怎样向父老乡亲交代呢? 此刻,天地同悲,我项羽又怎能负了忠于我的部下呢。我不是刘邦,这件事我办不到。我要给死去的兄弟们一个交代。 与其受辱,不如死个痛快,在和汉军来一场畅快淋漓的大战。 项羽带领八百人从垓下突围而出。路上和灌婴带领的五千名骑兵大战了几个回合。如今项羽手下只有二十六名士兵了。 这二十六个人和项羽一起背靠乌江,挥剑迎来了此生最后的一战。 这一战太悲惨了,连司马迁都不忍心写。 他故意把霸王临死前的狼狈给抹去,霸王英勇的一生。谁都不能玷污。项羽临死前看到旧友吕马童。很明显这个朋友此刻是来要的性命的。项羽连死的时候,都不忘记照顾朋友一下,他告诉吕马童,如今刘邦赏千金封万户来 买我项羽的人头。这个美差就给你吧。 说完,项羽就挥剑自刎了。 我们不知道这个叫吕马童的和项羽之前有什么交情。但是交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一文不值的。 我不知道吕马童把项羽分尸的时候,得了这样的奖赏,是否自己能安心的入梦。 李清照有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梦哆啦A梦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垓下之战,项羽是剩余十万大军,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们先捋一下,垓下之战前项羽面临的情况。

在垓下之战前已经有过多次大战,其中起决定性的一战是陈下之战。陈下之战前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附汉王。此时齐国其实大部分地方已经被韩信打下来了,所以韩信怎能容忍别人抢功劳,所以韩信急攻齐国。



齐国向楚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20万楚军援齐,他自己则据险而守成皋。一时间楚汉之争的主战场从中原转到了齐国,刘邦则命令调集主力开赴齐国,就连在楚国后放攻城略地的靳歙也被刘邦勒令回到巩县抵挡项羽。

楚汉主力在齐国展开大战。韩信与龙且在潍水展开激战,韩信全歼20万楚军主力。韩信平定三齐之地,就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灌婴在随韩信平定齐国后,立即南下,攻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此时项羽的后路已失。



而我们视线再转到中原,项羽在成皋听说彭越,刘贾在楚国后方切断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决定率兵亲自攻打刘贾,留曹咎守成皋。结果项羽一走,成皋就被刘邦攻打下来了。

此时项羽面临的情况是东北丧失了龙且军团,南边大司马周殷降汉,西边能够固守的成皋已失。为了切断项羽东归,刘贾占领了寿春,在占领寿春后刘贾立即攻打城父,然后血洗城父。


城父作为项羽逃向东南的毕竟之路,项羽在城父再次败退,然后至垓下。陈下之战结束,垓下之战开始。此时刘邦各路大军都已集结至垓下,《史记》记载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经过陈下和垓下两次溃败,楚军军心早已大乱,何况楚军早已断粮。夜里汉军让被俘虏的楚军唱楚歌,项羽听到汉军营地里到处都是楚国的歌声,都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国,就连项羽都这样想,何况下面的士兵呢?


如果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的楚国,往哪突围还有什么意义?既然军心涣散,士兵又疲惫不堪,楚国已经全部被汉军占领,大军突围未必会比少数精锐出其不意的突围更好。所以当夜项羽便率领800精锐向外突围了,然后他就死了。


渔耕樵读



答:哈,“项羽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的事儿是假的,别信。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作者自题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太史公著史,应该不是荒唐言,他所要记录的,是严肃的、认真的、权威性的史实。

但是,鲁迅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太史公的杰作《史记》是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啥意思呢?意思是他这部作品记史事如诗、如歌,如泣、如诉,虽然无韵,却饱含激情和思想,使人观之动容,品之流涕。

表面一看,评价极高,文学性极强。

但仔细一想,又隐藏了些不满——这是写史呢,还是写小说?

太史公的性格爱憎分明,在写史中往往灌注入大量自己的个人情绪,严重地影响读者的价值取向。

比如说,他老人家因为为李陵辩护一事遭受腐刑,在写李广列传时,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飞将军跃然纸上;在写卫、霍两人的列传时,干巴巴、纯属记流水账。

所以,读《史记》,也要有“一把辛酸泪”和“谁解其中味”的心理准备哦。

话说回来,遍观整部《史记》,若论太史公最喜爱的人,非霸王项羽莫属。

喜爱到什么程度?

看一个地方就够了。

他老人家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其中的本纪体是专门撰写帝王的事迹的,比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和“孝文本纪”。

项羽是帝王吗?

不是。

但是,项羽进入了本纪,并且,《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之前。

太史公写项羽,直如天神下凡。

我们看巨鹿之战及战后描写:“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宋代刘辰翁在《班马异同评》喝彩说:“叙巨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平生。”

明代茅坤则《史记抄》连称这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钱钟书《管锥编》膺服万分地说:“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

日本人有井范平在《补标史记评林》语作夸张地说:“史公书至此,笔头恐生万丈杀气。”

……

太史公是如此喜爱项羽,奈何项羽是个失败者。

怎么让这个失败者有个壮烈而又不失体面的死呢?

为此,太史公是白头搔更短,煞费苦心,思量再三,最终编造出了一个“乌江自刎”的绝世悲情大戏。

那么,根据剧情的需要,就有了“项羽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这一严重悖于常理的神情节了。

不过,也许是太史公自己觉得如此造假,良心受责,在《史记》一书中,这一神情节只出现在《项羽本纪》中(注,受《史记·项羽本纪》的影响,后来的《汉书·项籍传》与《资治通鉴·汉纪三》均沿袭此说)。而在同书的《高祖本纪》和《樊郦滕灌列传》清楚地写出了项羽之死的真相——并非自刎于乌江,而是在东城被乱刀分尸。

《高祖本纪》是这样写:“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看,项羽没有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而是带领这十万大军且战且退,到了东城,有八万人被斩首。

《樊郦滕灌列传》补充了细节:“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斩杀项羽这五人是谁呢?

当然就是《项羽本纪》中“乌江自刎”时提到的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这五人喽。

这五人“共斩”项羽,因此“皆赐爵列侯”。

其中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意,中水、杜衍、赤泉、吴防、涅阳这五个地方没有一个跟乌江有关,那么,《项羽本纪》中“故分其地为五”之说就非常扯了,即“乌江自刎”事是假的。

事实上,《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太史公也泄露了老底,他说“……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看仔细了,项羽是“身死东城”,离乌江还有老远一段路呢。


覃仕勇说史


具体后面介绍,直接说原因,因为项羽是带八百骑兵“突围”。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至少项羽还有十万大军啊。汉军虽然三十余万但项羽当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五万楚军大破秦军四十万。彭城之战项羽三万楚军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为什么十万打三十万就打不过了?那我就详细解答一下,当年巨鹿之战不只有五万楚军还有诸侯的十万联军,五万楚军破釜沉舟没有后退之路往后就是死,往前冲还有机会。秦军也没想到楚军怎么猛,活捉王离,诛杀苏角,逼降章邯,章邯此后誓死追随项羽,后来被汉军用计水淹破城,章邯拔剑自刎。

彭城之战的确是三万楚军,刘邦的联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凑个数看着吓人 况且项羽可是一路血拼过来的精兵。可是后来诸侯就纷纷倒戈,就算。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项羽如日中天,楚军仰望项王天威,在当时项羽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楚军士气极高。兵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这个道理。当时以韩信率领的三十万楚军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让士兵纷纷唱起楚地的歌曲。楚军将士听见纷纷潸然泪下。心里也以为汉营了有很多楚地之人。项羽也是这样想的,听见汉营传了楚歌断定楚地也已经被刘邦占领,这时候的楚军已经没有什么士气而言了,项羽见大势已去只能带八百精兵铁骑连夜突围。汉军得知后,连忙派遣五千骑兵对项羽进行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经过路上的消耗,身边仅仅剩下百余骑相随,在路上被田父欺骗(史记记载)耽搁了时间,到了阴陵,被汉军追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下二十八骑。项羽率领二十八人赶来的汉军来回搏杀,,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狂奔,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无逃命东山再起之心了,楚军下马,用短兵器与汉兵厮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中十余伤,最后自刎而死,汉军立刻前瓜分项羽尸体。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唯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展示给鲁人看才放弃了抵抗。可怜一代英豪死后被人分尸邀赏,也着实凄凉。但垓下之战后,标志着汉帝国的开端,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今项羽头颅安葬之地)


(刘邦安葬之地长陵)

此情此景应附杨慎《临江仙》一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项羽之所以仓皇出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他在精神上已经放弃了。

按照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当时刘邦及诸侯兵三十万,项羽兵十万。两军的处境截然不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兵少还可以勉强支撑,关键是粮尽太要命。没有粮草,大军很快就会不战自愧。但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楚霸王的脾气,应该拼死作战才是啊,为什么要逃跑呢?

因为垓下之围之前一年,项羽接连遭到重大打击,垓下之围又打了败仗,彻底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这一年,由于项羽的猪队友太多,楚军在齐地、梁地接连被汉军打败,诸侯都背叛项羽,归附刘邦。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面对这样的困境,项羽早就没有了争夺天下的信心。于是主动与刘邦议和。双方在鸿沟达成议和。但是这个议和只不过是刘邦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要迷惑项羽。项羽果然中计,带着楚军东归。结果汉军调集各路兵马,把项羽包围在垓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被包围以后,项羽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挣扎了一下。双方发生会战,楚军大败。项羽彻底丧失信心,仓皇逃跑。楚军失去统帅指挥,全军溃败。汉军斩首八万。垓下一共有楚军十万,被斩首八万,基本全军覆没。

最后项羽自己也没有跑掉,被灌婴领着五千骑兵追到东城给杀掉了。

项羽突围的时候,带了多少人呢?

我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比较真实,可能有八百人左右。这些人是项羽的亲兵卫队,都是骑兵,机动性和突击力都很强,是楚军最后的精锐。汉军追击项羽的人马,只有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说明项羽带的人确实不多。否则汉军不可能只派五千人马去追击。

为什么项羽不带着十万楚军突围呢?

因为带着十万人,根本跑不出去。楚军已经在之前的野战中被打败了。守着营寨还能勉强支撑,一旦走出营垒突围,很快就会被三十万汉军歼灭殆尽。

项羽只带几百名精锐突围,大军不动,很好的迷惑了汉军,达成了突然性。项羽半夜突围,天明了汉军才发现。如果不是迷路了,汉军根本追不上项羽。

所以说,项羽只带几百人突围,是正确的选择。但却是懦弱和不道德的选择。他没有选择与十万部众同生共死,反而当了逃兵,置十万楚军的性命于不顾,独自逃生。可耻。


上将嗳福斯


公元前202年,项羽经过5年战争,已经是国土丧失大半,盟友全部失光。值得庆幸的是,麾下楚军仍有10万众,尤其是精锐的江东子弟兵都还在。

彭城一战,刘邦被项羽打成狗,自知无能力指挥数十万大军。于是,屡建奇功的韩信接过60万联军的军权,与项羽做最后的决战。

10万对60万,在刘邦手里估计要玩完,在韩信手里是多多益善。韩信曾经待在项羽身边多年,颇为了解项羽的用兵之道,这让项羽失败的风险大幅度提升。

项羽长于野战,更长于以少胜多,用兵快狠准。只要项羽在,楚军犹如战神护佑,犹如10万狼咬60万羊。

只是这次对方的领头部队,不是羊,也不是狼,而是猛虎般的韩信。猛虎带的庞大羊群,战斗力全新升级,楚军危也!

双方的决战在垓下平原展开,尽管平原战斗有利于项羽军队,但是项羽的人数太少,难以实现纵深作战,必须集中兵力突击,然后击溃敌阵。

韩信当然明白项羽的打法,里三层外三层布阵迎敌,不仅让你项羽有冲不完的阵,还要从偏路出兵分割你的兵马。反正,我韩信人多,够安排!

结果项羽部队陷入包围,1个拳头被分成5个指头,楚军损失惨重。项羽领兵败退……

史书记载,经此一战,项羽10万军队被干掉8万,剩下2万残军,遭遇起兵以来的大败。我们可以推测百战百胜的项羽,优势项目上遭到失败,一定是大受打击。

项羽退守垓下城,修建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然而,楚军缺少粮草,坚守并不能长久。史书上说,项羽心情烦闷,就去军中巡视,结果听到敌军营地川来阵阵熟悉的楚歌声,大惊失色以为楚地尽失。

当晚,项羽和虞姬对酒当歌,美人卧剑死。半夜时分,项羽带领800精锐骑兵冲出城门,突破汉军防地,向南而去。为什么带800人?

可能有几个考虑:其一,人太多容易突围不便,800人可灵活指挥;其二,这些人是剩下的江东子弟,项羽要带他们回江东;其三,800人能迅速集中出城,免得造成楚军慌乱。

刘邦命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河仅剩100多人,后被农夫误入沼泽遭汉军追上。项羽再次强行军,以摆脱汉军追击,进入东城县时仅剩28骑兵。背后汉军烟尘弥漫,项羽决心赴死……


子屠龙


因为项羽要逃跑,所以他不可能带着十万大军一起跑,只能轻装简行地跑。

1.项羽只能逃跑,因为楚战士无力再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垓下此时,刘邦集团有多少兵?

粗略统计,韩信的齐地军团兵30万,刘邦成皋军团20万,彭越魏地军团10万,英布、刘贾的九江兵团10万,约数应该在60到80万之间。

而项羽有多少兵?

只有从成皋荥阳战场上退下来的10万疲卒。

20万龙且军团,已经被韩信团灭;西楚彭城,已经被韩信军团扫荡。

所以,除了这10万人,项羽没有也不再有支援力量。

第一次交手,韩信五军阵的大纵深布局,直接压制了项羽的雷霆攻势。

就是说,你项羽想搞重点突击、中央突破的手段,已经不可能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本就是疲敝之卒、又被重重包围,一鼓冲锋已经耗尽了十万楚军的全部心力。

而这还不算完,四面楚歌声的心理战,彻底让楚军崩溃了,曾经以一当百的楚战士已经彻底没了战心斗志。

纵横八年、历战七十的项羽,当然明白战心斗志的意义、自是明白何为死局何为僵局。所以,垓下之战已经不用打了,肯定输,而项羽只能跑。

2.项羽为何没能再次上演一幕彭城之战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项羽是兵形势的登峰造极者,巅峰之作不是巨鹿之战而是彭城之战。

刘邦举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占彭城、定西楚。而项羽从齐地率三万精骑、千里回援,闪电一击,不出一日,便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灰飞烟灭。

此时项羽有十万大军,为何不彪悍一把,再来一场彭城之战?

原因是形势不再了。

雷动风举,你得有突然性,此时还怎么突然?

变化无常,你得有大纵深,困死垓下有何变化?

轻疾制敌,你得有快速机动部队,此时的项羽估计也就八百骑兵了,还怎么快速?

而且,刘邦也不允许项羽折腾各种骚操作,大军严阵以待,挖好深沟、筑好壁垒,布置好各种远程近战的武器,你项羽还能变出什么戏法?

所以,彭城之战,只能是回忆,而垓下,只能是死局。

3.项羽没法带着十万大军一起跑

首先明确一点就是:项羽肯定不能带着十万大军跟他一起去打仗了,不仅军无战心而且事尽兵疲。

所以,项羽只能逃跑。

要逃跑就得透着跑,在百万大军汇集之地,带着几百骑兵往外跑,还是有可能的。

而带着十万大军逃跑,那就是战略撤退了,那刘邦的几十万大军肯定会在后面死命砍杀,而刘邦的骑兵部队也一定会包抄掩杀。

项羽为什么没跑出去?

刘邦不会给项羽机会的,凡是能走的路,肯定都派了部队,因为这时候刘邦没别的,就剩下兵了,要多少有多少。

别说什么死老头子有多坏,把项羽指进了泥泞死路,这条路就是项羽自己走出来的。

因为能走的大路、好路,都被刘邦站住了,乌江里面也不见得有一条船。

原因这是楚汉争霸的总决战,谁也不会再给对手以机会。

项羽800骑兵,灌婴5000骑兵,楚汉骑兵决战东城、项羽乌江自刎。


减水书生


刘邦、项羽订立“鸿沟之约”,“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为楚”,中分天下,罢兵言和。

而当项羽遵守盟约、引兵东归之际,刘邦却出尔反尔,发兵追击项羽,企图一举歼灭,永绝后患!

当追到阳夏的南边,停了下来,等候韩信、彭越的兵马一起出击。可被稳住阵脚的项羽,打得四处溃散,缩守壁垒不出。

左等右等,韩、彭二人就是不来。在张良的建议下,“把齐地封给了韩信,将梁地赏给了彭越”,结果两人都来了。同时,“刘贾(刘邦弟弟)、周殷(楚国叛将)”也赶来帮忙助阵。

于是,就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围住,来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简直是水泄不通,号称“十面埋伏”。

到了夜晚,韩信又想出扰乱楚军军心的怪招,“让汉军都唱起楚人的歌谣”。


项羽听闻后,大惊失色,自问道:“楚地已被汉军攻占了吗?为何楚人这么多?”

这一招毒啊!让楚兵“人人自危,惊恐万状”,以为大势已去,自然是“跑的跑,逃得逃”。当然是人数大减,拼死效命的能有多少!

再者项羽是半夜溜走,自然是人越少越不容易惊动汉军。加之得保证成功逃脱,也必须携带精兵悍将。

在此情此景之下,当属贴身亲兵可用,也唯有他们愿意跟随。800人不少了,爆发出了逆天的战斗力!


内求安己


别小看这800骑兵,虽然垓下之战中项羽号称有十万大军,但最后真正剩下的精锐,可能也就是这800人了!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败亡,也基本宣告楚汉战争的结束,西汉政权就此建立,但也就是在这建国的初期,西汉政权的版图内一片疲弊,刘邦出行连几匹好马都难以找全,甚至还有士大夫只能乘坐牛车,显然经过常年的战乱,马匹尤其是上等的战马早已成为奢侈品,而项羽在关键时刻能够集结800多骑兵,甚至冲破了几十万汉军的包围,很显然这800多官兵并不是等闲之辈,而是项羽麾下最强悍的武装,也是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之后,为数不多愿意留下战斗的人!



也许在多年前的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横扫刘邦56万大军,这800骑兵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垓下之战的最后时刻,对于项羽而言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退路,己方10万人遭到对手30万人的包围,早在鸿沟划界东归之时楚军就已经粮草匮乏,相信在这一时刻更会出现断粮的状态,无粮无士气更无胜利的希望,纵然项羽有十万大军,但在崩溃的关键节点,这些人当中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指望!自己的叔叔项伯没有留下,号称一诺千金的季布更是消失不见,连这些核心的人物都悄然离开,下面的基层士兵又有多少愿意跟随项羽继续战斗?



此前多年的楚汉战争之所以能够相持不下,最核心的因素就在于刘邦并没有真正将诸侯各势力整合到一块铁板上,带着各自为战心态的韩信彭越,首鼠两端的英布。。。楚汉战争的前半程,更像是项羽刘邦两股实力的对决,但在垓下之战,这个格局已经彻底被打破,项羽对付的不仅仅是一个刘邦而是全天下的诸侯,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又在自己陷于困境之下,项羽即便再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对抗不了这样的大格局!



所以最后时刻他只能携带自己最快速最核心的力量突围撤退,只要能够保住这个最精锐的力量,自己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800个愿意敢战的敢死之士,远比十万个乌合之众要珍贵的多!只可惜,刘邦已经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