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森嚴的宮禁之地,也是偷盜成風的混亂場所?明朝宮中盜竊事件

宏偉莊嚴的皇宮內院,大約,也會有老鼠洞穴的存在。

律令森嚴的宮禁之地,其實,也會有偷竊事件的發生。

話說,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三十二年(公元 1604年),負責掌管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襪的宦官官署尚衣監,竟然將朱翊鈞的一件珍珠袍給丟失了。

為此,皇帝大怒,命令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拷訊究問此事。

對於任何事件的處理,辦事人員本身非常重要。

所以,必須簡要介紹一下負責查辦珍珠袍丟失一事的陳矩。

陳矩(公元1539年~公元1607年),字萬化,號麟岡,北直隸安肅縣(今河北徐水)人。明朝中後期的賢宦,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他為人平恕、識大體,廉潔清正,力主安靜。陳矩曾奉詔收集書籍,收到匿名作者的《續憂危竑議》一書。書中妄言鄭貴妃陰謀變易太子,萬曆皇帝為之震怒,命令一定要找出作者。因為此書,株連甚眾,其間,陳矩多所保全。在執掌司禮監、提督東廠時,陳矩對冤妄者,也多所平反。陳矩死後,聖諭賜祭九壇,祠額“清忠”。

既然陳矩為人如此,在辦理珍珠袍失竊一事時,自然也不會惡劣到哪裡去。

陳矩查辦此事,自然是先審問負責管理存放珍珠袍庫房的內官。

管理庫房的內官田進等三人,平常就有仇怨,於是,他們便藉著此事,互相攻訐。

結果,三個人均備受酷刑,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出珍珠袍的蹤跡。

很快,田進便病死在了牢獄之中。

另外兩人,都被充軍,成為淨軍(由太監組成的軍隊,其來源之一,就是罪不至死的太監。)軍士。

事過很久之後,有人才知道,那件珍珠袍是皇帝身邊一位顯貴的宮女盜走的。

那位宮女在宮內被稱之為“某太”。

“某太”將珍珠袍盜去之後,給了其菜戶內官,內官早就拿出去賣了。

這裡的“菜戶”,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和稱呼,是指太監與宮女結成假夫婦。

雖然後來大家知道是“某太”盜走了皇帝的珍珠袍,但是,眾人心中明白,這位“某太”是皇帝聽信任用的人,故對她有些忌憚;再者,那時,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於是,也就不再深究問責這件事情了。

這是偷盜皇宮內府物品的具體事例之一。

其實,在皇宮之中,盜竊內府的事情,是宮女內官們擅長的技能。

小偷小摸,內府大了,丟點東西,也沒人會發現、也沒人去查究。

偶然之間,宮女內官侵奪偷竊過多,發現難逃大罪時,他們就會故意說,東西失火燒掉了。然後,就上報說,是因為失誤造成的物品燒壞的。這樣,也就是輕微責罰一下了事。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時期,供用庫的大管庫暨盛,與其同黨盧添保、王朝用等人,捏造供用庫失火,謊報燒掉香料達十八萬八千多斤。

事後,暨盛等人被司禮監少監何進揭發。

隨即,朱厚熜下詔,將暨盛等人逮入大獄。

接著,朱厚熜又命令給事中張嶽、御史董堯封等人嚴格查辦此事,並上報實際損失物品的數量。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二月,張嶽、董堯封等人已經將此事查核清楚。

經過查證,才發現:

原來暨盛負責管理的供應庫的確有失火一事,但是,失火供用庫所儲存的物品,並不是香料;暨盛等人所稱的供用庫失火燒掉香料十八萬八千多斤,全都是侵吞謊報。

同時還查明:

暨盛曾經私自縱容其家人、其兄長暨忠等人,出入供用庫,與經驗豐富、專門招攬生意的李欽等人,盜賣香料、蠟燭等物。

張嶽、董堯封等人建議,以上事項,應當一起治罪。

朱厚熜得知實情之後,大怒,命令將暨盛等人全都按照盜竊庫內財物的罪行,依律治罪。

關於此事,《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百四十三中有記載。《萬曆野獲編》記載此事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或誤。

暨盛等所犯的事情,是最終敗露出來的個別案例。這也僅僅是盜竊內府財物事件中的十分之一罷了。

還有一事,也是在明世宗嘉靖時期。

當日,朱厚熜十分著急地索要真龍涎(或即龍涎香)。

但是,到處找,都找不到。

後來,戶部尚書高燿千方百計以高價買到了。不過,當時僅僅購得八兩而已。

那時,上報說這真龍涎是從民間買來的。其實,這也是內官從府庫之中偷出來,流散在外的。

所謂大盜竊國;那麼,小盜只能竊庫了。

其實,不惟宮廷,這人世間的事情,很多時候,冠冕堂皇的表象背後,多的是雞鳴狗盜的暗黑無光。

(全文結束)

律令森嚴的宮禁之地,也是偷盜成風的混亂場所?明朝宮中盜竊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