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帮助曹操平定了北方,郭嘉的才能在东汉末年众多诸侯中谋士里面是最出众的一位,只可惜这样的人才英年早逝,如若他不死的话,曹操能否一统天下?我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来说郭嘉的才能

公元196年,郭嘉弃袁绍投曹操,他的才能在袁绍帐下完全发挥不出,而追随曹操后屡屡出奇谋,谋奇策,加上曹操本身的才能,自然是天下无双,即使在官渡之战曹操兵少将寡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取胜。


曹操对于他的信任程度,不下于自己。相信各位看客了解曹操,一生中只相信自己,从不相信其他人,实则不然,曹操最喜欢的谋士就是郭嘉,可惜其在操远征乌丸之时病重,留下遗计,告知曹操一定要将袁绍的两个儿子以及乌丸消灭。


要知道乌丸人知恩必报,曾经受到过袁绍很大的恩惠,正是因为这样郭嘉才会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时,告诉曹操一定要将其消灭。


并且在官渡之战提出《十胜十败论》,曹操才会去选择去进攻袁绍,当时的曹操已经害怕了,但听过郭嘉的分析后,险胜袁绍,最终听从郭嘉的遗计定辽东后,北方之地全数归曹。

其次来说郭嘉能不能比过诸葛亮

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如若将郭嘉放到诸葛亮的位置上,他处理事情绝对不会有诸葛亮处理的完美,毕竟诸葛亮是政治家而郭嘉却是谋士,二人的职责不同,只不过在军事谋略上诸葛亮不如郭嘉,


郭嘉在政务上不如诸葛亮,这是二人本质上的差距,治国方面诸葛亮胜郭嘉数十倍,原因简单明了,《隆中对》就是一本三分天下的言论,相信郭嘉在世的话,不等诸葛亮战略形成,曹操早已坐拥了天下。毕竟曹操比刘备在当时实力强了很多。

再次来说郭嘉不死,能不能帮助曹操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了曹操数年没有能力进攻南方,如若当时郭嘉在世,是一定能够看清形式,不会让曹操发动这场浩浩荡荡的战争的。就算战争发动郭嘉一样也能识破庞统的连环计,所谓诸葛亮的借来的东风事件本就是子虚乌有,曹操此时必定一统河山。


由此可以看出,赤壁的胜利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的功劳,最终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三分天下,这是诸葛亮最想看到的,不过换句话来说,郭嘉或者评价其顶级的军事才能,是一定会将孙权以及刘备一网打尽的。

综上所述:郭嘉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当时天下曹操独占其半,眼看着就要夺取天下,可惜郭嘉病死英年早逝,导致曹操在赤壁大战之时没有了忠言逆耳,导致大败,因此我的最终结论是郭嘉不死,便没有三国,郭嘉若在,曹操必将一统。


挚滗画畫紅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他辅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扫灭北方诸侯,奠定曹魏基础。有人说:“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还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多恐怖?难道他能帮助曹操统一三国吗?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奇才,而这个奇才主要显示在郭嘉的脑回路上。

我们拿一个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回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任何敌人以喘息时间,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为难,并且无法看到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郭嘉才会提出个人的建议,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人建议全都会被曹操所采纳。而且郭嘉的脑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情况之下是被所有谋臣和谋士所反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郭嘉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操作性。

综上。


一起聊历史


郭嘉不死无三国!

这只能算是一个假设,并且只能是学术范围内的假设!

在战略上并不成立!

那么原因何在呢?各位请看:

郭嘉VS 诸葛孔明

郭嘉之战力:

1,十胜十败论,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是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这套理论不仅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帮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2,驱虎吞狼”,就是离间吕布和刘备,令他们反目成仇。结果是他成功了,吕布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刘备走投无路只好暂且归依曹操。后来下邳一战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议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门,斩杀了吕布。

3,官渡之战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尤其体现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胜十败论(也有说荀彧)让曹操彻底下定攻袁决心。

4,他准确预知到孙策死于刺客!

5,判定袁绍的两个儿子灭亡于内斗。

6,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后事属之”。

诸葛孔明之战力:

1,“隆中对”判定三国鼎立之局势,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2,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阻曹军连胜势头!

3,赤壁鏖兵,联吴破曹!

4,以退为进,巧借荆州,使刘氏天下终有寸土!

5,谋取西川,奠定三国鼎立局势!

6,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并在临终托孤!

诸位看到这里应该得出正确的结论了,第一,郭嘉没有诸葛亮的洞察力强,因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见袁氏势大曾投之,后对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看好刘备,并且运作出一个躬耕于隆上,三顾茅庐的局,在刘备最最需要他的时候方才出场!这也是让世人误以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谋略不及诸葛亮,因为郭嘉擅长计将安出,就是面对局势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如刘备投奔曹操后,郭嘉建议软禁之,后来曹操让刘备拦击袁氏,郭嘉又建议曹操不能放走刘备,但是已晚了!而诸葛亮都是谋而后动,就是说每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他就已经算到了结局,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之中!

所以说“郭嘉不死无三国”就是个伪命题,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计策对曹操没有用,也不过多费点脑细胞罢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后推迟个十天半个月的!





带你望天涯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谁谁说的???置诸葛亮、周瑜于何地??

郭嘉确实是一代人杰,谋略过人,但也不能算是三国第一谋臣,毕竟有诸葛亮在呢。所以,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并不成立。

如果题主要问郭嘉有多厉害,倒是可以谈谈。

十胜十败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对阵。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身边谋士又多,而且兵强马壮,曹操当时对能否战胜袁绍,心里没谱。

郭嘉向曹操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让曹操不必忧心。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果然被郭嘉算准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

算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如何制霸江东时,面对孙策这个不稳定因素,有些忧虑。郭嘉认为孙策不足为患,很可能被刺客谋杀。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后来,孙策果然在打猎时,被刺客所害。

曹操叹息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曹操在撤退的路上,曾叹息,“如果郭奉孝在,我一定不会是这个下场。”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非常看重郭嘉的才能,可惜郭嘉死得太早了。


袁卫宇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俺本着听老人言,不吃亏的原则,这几天捧着一本三国瞅。毕竟老人家都说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吗?俺已经快老头子了,乘着小娃娃们还叫俺叔叔的时候,回味一下三国。

这不刚瞅到郭嘉走了,回头咱就刷到了这题目,巧了!这不答都不行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不是有点高了?”

您这说的,这话还真不高,咋说呢?决定有无三国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一举击败孙刘联军,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这一准没跑。

江南那块也没啥捯饬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地也就平了,这天下稳稳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结果呢?这一战大败,三国成型,长江南岸这块为孙刘提供了壮大的土壤,曹操对他们也奈何不得。

那么郭嘉这人能不能帮子曹操一举击败孙刘联军呢?

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咱只能从一些过去的细节当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这人谋略当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项能力却比谋略更加的厉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话说曹操的谋士那叫个多,却只有一个郭嘉和曹操成为了朋友。

当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随同,那么二人必定同车,吃顿饭,一个大勺搁那鼎里边舀食吃,一个席子俩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压根就不嫌弃。

您换个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脚丫子踹你,都会拿白眼皮字瞅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您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

郭嘉搁曹操这里就能做到这一步,偏爱那就自不必说了。

咱说人无完人,郭嘉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这人干点啥事那叫个严格,搁现在那叫纪律严密。

所以郭嘉这人时常就有人告他,太过不检点,当年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的为这事大张旗鼓的跑曹操那里告了他一状。

而曹操作为典范把陈群这顿夸,夸完之后,郭嘉啥事没有该干嘛干嘛,一点影响都没有。

所以从这里,咱就不难发现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发火十匹马都拉不回来的局面,你让郭嘉试试,这逆耳的话估计就能听进去。

那么大家伙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他的谋略如何呢?

咱刚刚不是说了吗?郭嘉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谋略更胜一筹。

咱说几件事,大家伙听听,就能明白!

当年郭嘉其实最先投靠的是袁绍,毕竟当年袁绍那舞台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几天的功夫,就给袁绍下了断语:“这人喜欢谋划这很好,但没有一点决断之能,拯救国家于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这种事搁他身上,就一个字难!”

回头郭嘉就走了,这时间点上郭嘉才二十一岁。

事后证明郭嘉说的话都应验了。

而郭嘉这一走,搁家里边一呆就是六年

这不后来曹操的一个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了,这就写信给荀彧,让他给自己再弄一个谋士。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事为嘛要找荀彧?”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戏志才就是荀彧举荐的,事实证明荀彧的眼光没有错,所以曹操回头又找人家去了。

那么经过荀彧的举荐,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俩人一交谈,您还别说,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两人一度表示相见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谋士,得咧,从此之后俩人算是绑到了一辆战车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军事祭酒。

后来曹操打张绣,结果被人家张绣打了个稀里哗啦,袁绍得到了信,特意给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连个张绣都打不了,还争霸天下,要点脸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这顿数落。

把个曹操气的够呛,有心提兵要弄袁绍,但一想自己的体量和袁绍的体量,这就打算忍个肚疼,算了。

结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明袁绍十个必败的理由,以及曹操十个必胜的理由。

这顿气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来,而且曹操一帮子将士听了也觉太有道理,一家伙就拧成一股绳子,要弄死袁绍。

后来,咱刘皇叔到处溜达,也没个根据地,加上又被吕布给整趴下了,这没地可去了,这不就跑到曹操这里做客。

瞅着刘皇叔,当时就有谋士提议要把刘皇叔给整死,郭嘉就提议这刘皇叔瞅着挺狼狈,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找你,你一家伙把人家干死了,这就是杀贤士的恶名,所有人都会质疑你,将士和智者都会远你而去。

事实确实如此,可后来郭嘉又提了一个更加险恶的主意,说这刘皇叔虽然现在落魄,但他有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辅佐,现在已经得了人心,那么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软禁起来算了。

结果后面的意见曹操没搭理。

说道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准啊!当时曹操真要是把刘皇叔给软禁了,打这起就没啥三国了。

后来,曹操提大兵去和吕布掰手腕,大家伙都知道吕布这人勇到是勇,但没智,一家伙就把吕布给逼到了下邳。

咱说吕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搁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没有拿下下邳。曹操瞅着士兵都打疲了,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却瞅出了机会:“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败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给曹操打气,让他下大力气再弄一次,于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边攻城,一边可就开始决堤准备水淹下邳。没跑,吕布直接就被擒杀了。

这不后来,刘皇叔呆在曹操这里,瞅着郭嘉的样子,感觉这不是个善茬,就等着郭嘉不在曹操的身边,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着袁术投靠袁绍的时机,要去拦截。

曹操一听用别人的手,去办自己的事,这挺好的。

结果放跑了刘皇叔,回头刘皇叔就把下邳给拿下,和曹操对着干。

这事让曹操面对郭嘉的时候,弄了个大红脸。

再后来,曹操被袁绍和刘皇叔夹在当中间。曹操就有心先把这连脚跟子都没有站稳的刘皇叔消灭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绍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许都。

这弄了个左右为难,于是他又去咨询郭嘉。

“这还用问!当然是直接弄刘皇叔,这人脚跟子都没站稳当,灭他容易,三两下的功夫。那袁绍压根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您这弄刘皇叔的时候,他一准犹豫,当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刘皇叔灭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这么一个保证,直接提兵就去干刘皇叔,这家伙把刘皇叔给坑的不要不要的,还没怎么打就跑了。

刘皇叔的老婆也丢了,兄弟关羽也让曹操给拿了。整个战局和郭嘉预料的一样,袁绍压根就没啥反应,刘皇叔就这么撂挑子了。

他还预演孙策虽然拥兵百万,但他必死于刺客之手,因为他吞下辽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

确实后来的孙策就死于刺客之手。

接着是曹操打败袁绍,一般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继续追击袁绍剩下的俩儿子,而且一帮子谋士都是这么建议的,唯独郭嘉不赞成。

“费那劲干嘛?咱不动他,这俩兄弟自己个就能打起来,咱要动他,他们反而会抱成一团。”

曹操表示同意,这不,曹操带着大兵刚刚回到许昌,这俩兄弟就闹别扭了,曹操立马又带着大兵杀了回来,这俩兄弟被曹操逐个击破,一个领了便当,一个跑的那叫个欢快。

这一仗打的轻轻松松,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204年曹操就将郭嘉封为洧阳亭侯。

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对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谋略很棒。

那么在赤壁之战曹操犯了好几个错误,如果郭嘉在的话,他必然会指出来,其结果就是曹操必然会接受。

所以这就有人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话是这么来的。但历史就是历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认为郭嘉是比肩诸葛亮的,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开始走向成功。而郭嘉在曹魏的作用不比诸葛亮低,遗憾的只是他英年早逝。

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痛哭说如果有郭嘉在,他怎么会沦落如此地步。甚至在郭嘉生前曹操曾经多次讲过,在自己百年以后要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郭嘉。伟人毛泽东也评价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

郭嘉在少年时期就有一个绰号叫“小太公”,因为当时有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郭嘉大为惊叹,称其姜子牙转世。确实,郭嘉虽然寿命没比得上姜子牙,但是智力却毫不相让。

少年长成后,郭嘉在好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称他为“天下英雄”,极为敬重,以厚礼相待。但是不过百日,郭嘉就弃袁绍而去,因为他看出袁绍非成大事之人。袁绍此刻正是最得意的时候,郭嘉竟然有气魄抄了袁绍的鱿鱼。

此时的郭嘉,只有21岁。

你要说郭嘉是有更好的下家了,那也不是,不然他也不会闲赋在家六年之久。时间一晃到了公元196年,此时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伤心归伤心,但是事业还是要搞下去,所以他就让荀彧推荐新的人才。

于是,荀彧就将他的好友也就是郭嘉介绍了过来。曹操那家伙十里相迎把郭嘉接到帐下,共谋天下大事。


当曹操就天下形势询问郭嘉时,郭嘉建议曹操趁袁绍和公孙瓒相斗时先消灭吕布,这样既可以消除隐患,又可以增强自身实力。

曹操又问郭嘉,身为谋士,什么才是最关键的素质。郭嘉回答他,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预先部署好的,熟读兵书只是入门,临时应变的能力才是关键的。曹操听后感慨:“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郭嘉就成为了曹操的军事祭酒,也就是参谋军事之官。

这一年,郭嘉26岁。

郭嘉身为祭酒,屡建奇功

197年,当曹操担心自己干不过袁绍时,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说。他一连举出十个理由,证明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进而帮助曹操拟定了作战目标。

198年9月,曹操围困吕布于下邳时,吕布坚守不出,曹操见久攻不下,就起了退意。郭嘉却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并建议曹操一面猛攻城池。一面决堤水淹下邳。果然曹军在12月攻进下邳,吕布也被擒杀。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在背后捅刀子,郭嘉就建议袁绍优柔寡断,不会迅速做出反应,此时只要迅速出立立足未稳的刘备即可,然后再会师应对袁绍。于是曹操举兵东征,大败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以及关羽,而袁绍并没做出反应。

203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而归,不久病逝。曹操趁机追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胜。就在所有人都主张继续追击的时候,郭嘉提出反对意见。他建议曹操回军佯攻刘表: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一直为传位给哪个而犹豫,以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才草草决定让二子袁尚接位,长子袁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定会发生内讧。”

果然,曹操刚回到许昌,就接到了袁军发生内讧的消息。曹操趁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分之击破。

207年,袁尚逃亡乌桓,也就是现在的辽宁锦州一带。当时曹军将士都认为不应该再继续追击袁尚,以防刘备和刘表袭击许昌。这时,郭嘉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刘备就算想要袭击许昌,刘表也不会同意的,刘表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而且袁家对胡人有恩,难保胡人不会帮助袁尚,留着终究是隐患,所以主张曹操安心去远征乌桓。



当曹军在白狼山奇袭乌桓主力,俘虏了20万人后,郭嘉建议曹操留下辎重,轻兵追击袁尚。后来当曹军突然出现在乌桓首领踏顿王背后时,乌桓大乱,提顿王也被杀死。同年秋天,逃亡辽东的袁绍被太守公孙康杀死,首级送给曹操。

也是就这一年,体弱多病的郭嘉因为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急行、操劳过度,患病去世。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正式出山。

第二年,曹操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邯郸醉


事有两面,话分两说。

先黑一黑

三国中有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然而他的前半句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此人叫戏志才。陈寿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说,曹操最开始创业时,身边有一个筹画士,是颍川戏志才,此人谋略过人,曹操“甚器之”。但是这个戏志才却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对荀彧再询问人才时,荀彧才举荐了郭嘉。关于戏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国志荀彧别传》有记载:“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皆以智策举之。”只是历史牛x点儿的人遇见的时代而已。放现在来说就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

再夸夸郭嘉

其一 他牛在识明主,弃袁绍而投曹操这在当时人的思想中算很灵活的。没有愚忠

其二 郭嘉牛在具有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参谋能力。他提出的计策和建议总是符合曹操的意图。这不是揣摩领导心思以便钻营逢迎,而是设身处地地为领导着想,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主张。

其三郭嘉牛在天妒英才,207年37岁的郭嘉就退出了三国的舞台,他去世时真是曹操平定北方时期,天下豪杰正慢慢出现,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传说了。

其四郭嘉牛在连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都为郭嘉点赞你说他有多凶!!!




XXX3757


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兴亡往往就在于一场战争,因为一场战争导致亡国的大有人在,比如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击败,之后就被曹操消灭整个势力。

一场战争的胜利或者失败,往往与其中一两个关健人物有关,比如官渡之战,许攸的叛逃就是袁绍失败的关健原因。



而三国之所以是三国鼎立,关健就在于一场战争曹操失败,这就是赤壁之战,正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才让孙权和刘备在长江以南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建国立业,才形成了三国鼎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被击败的话,那么历史上便没有三国,曹操铁定能统一天下,曹操只要在赤壁之战击败了孙权与刘备,再花费数年的时间吃掉江南,天下一统便成定局。



也就是说,有没有三国的关健原因就是曹操是否能在赤壁之战取胜!

换句话说,如果郭嘉不死,能不能协助曹操在赤壁之战取胜?如果能,那么历史上便没有三国鼎立。

郭嘉能吗?



郭嘉跟随曹操11年,与荀彧一样,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绍,同样认为袁绍不足成大事,后来离开袁绍闲赋在家,在曹操早年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经荀彧推荐给曹操,与曹操相见交谈后,彼此相见恨晚。

两人一番交谈之后,郭嘉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啊!曹操说:让我成就天下大事的,就是他了!这叫什么?这叫知已相遇,志同道合,英雄所见略同。



之后,郭嘉开始为曹操出谋划策,官渡之战,郭嘉为曹操提出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抗击袁绍的信心,稳定了军心;下邳之战,郭嘉劝曹操不要放弃攻城,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时,便是败亡之际“,告诉曹操坚持就是胜利。

郭嘉成功预测孙策之死,是其算无遗策的最大证明,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战役中,郭嘉建议曹操暂缓进攻,让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再坐收渔翁之利,也让曹操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郭嘉临终前力排众议,建立曹操北征乌桓,不用担心刘表及刘备在背后偷袭,因为郭嘉算次了刘表是坐谈客,而刘备寄在刘表之下,难有所为,劝曹操放开手脚,北征乌桓,解决边患问题,最终结局果然如郭嘉所言。

郭嘉也许不是曹操最有能力的谋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曹操之所以喜欢郭嘉,是因为郭嘉是真正懂曹操的人,也就是知已,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曹操对郭嘉有一句评价是: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

郭嘉为什么会知道曹操的心思?

这就是郭嘉的特长了,郭嘉善于人物性格分析,善于出人意料,喜欢冒险,不按常理出牌,并且算无遗策,郭嘉预测袁绍成不了大事,后来袁绍的结局证明了郭嘉预言;郭嘉认为吕布不过是有勇无谋之人,后来吕布果然败在曹操的下邳之战。



郭嘉还预测刘备得人心,又有关羽张飞相助,不会久居人下,后来刘备果然背叛曹操;郭嘉预测孙策会被刺客所杀,后来果然如此;郭嘉预测刘表是坐谈客,刘备即使有心偷袭,也无能为力,事实证明了郭嘉推测正确。

郭嘉算无遗策,又深知曹操心思,曹操想要做什么,郭嘉早已为曹操想好计策,这种谋士别说曹操会喜欢,任何人都会喜欢,领导喜欢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最懂领导的人,这就是郭嘉。



对于曹操来说,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并没有几个敢跟曹操讲真话,也没有多少人能与曹操谈心事,唯有郭嘉可以,高处不胜寒的曹操,更加迫切的希望能有人真心相待,坦诚交谈,这个人就是郭嘉。

如果郭嘉不死,肯定会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只要郭嘉能够提出在赤壁之战中击败孙刘联军的计谋,或者劝曹操更改发动赤壁之战的时间,曹操都不会输。



事实上,赤壁之战前,已有程昱和贾诩向曹操提出了正确意见,可是曹操当时头脑发热,听不进去,很多时候,谋士能让领导听取自已的意见也是一种能力,而郭嘉与曹操的关系,是当时唯一能让曹操听进意见的谋士。

只要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不过急于发动赤壁之战,等于曹操完全收复或同化了荆州,再来对付孙刘联军,曹操就不会有赤壁大败,天下统一就指日可待。这样的话,郭嘉就改变了历史,东汉之后将无三国,而是统一的大魏朝。



这就是郭嘉的能力,并不恐怖,只是与众不同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郭嘉不死,三国还是那个三国。刘备连卧龙、凤雏都得到了,也没见着他得到天下。

三国是个谋臣、武将涌现的时期,各种文武人才成井喷式爆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代被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向往神驰。武将就不说了,关羽成了武圣,吕布是无敌,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等等,虽然都有后世加工的成分,但依然掩盖不了三国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

三国时期的智谋文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为集中出现的时期,而郭嘉就是这群文臣的代表之一,以致三国中后期时代的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都对郭嘉推崇备至。

郭嘉死得太早,建安十二年就死了,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是重大的损失,作为曹操的头号智囊,他为前期的曹魏北方政权的稳定和巩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要说郭嘉的智谋有多么的恐怖,还真说不上,因为郭嘉与司马懿等谋臣有着本质的不同,郭嘉是战略性谋臣,司马懿、程昱、荀彧,诸葛亮、庞统等都是偏向于战术性谋臣。

郭嘉成名很早,在投奔曹操之前,他本在袁绍手下,只是不受重用,郭嘉很看不上袁绍的短视和寡断,这与郭嘉心目中的明主有很大的区别,于是就离开了袁绍,经过荀彧的推荐到了曹操帐下。

郭嘉与曹操非常对脾气,一个信服曹操雄霸天下的抱负,一个喜欢郭嘉筹划天下的格局。

曹操充分的信任郭嘉,在重大的事情的决策上总是要咨询郭嘉的意见,主与臣之间的关系非常的亲密。郭嘉对曹操的影响力非常大。

不是说郭嘉对曹操有足够的影响力,就能够左右曹操的任何决策,比如曹操征伐张绣,虽然胜利了,却因为自己的不检点和大意,差点被张绣给做了,要不是长子曹昂和典韦力战,估计曹操就在那个时候就被灭了,这不能说有了郭嘉就能万事大吉,天下一统。

郭嘉对曹操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征讨袁绍,灭了袁绍势力,在制定整体战略上,力主曹操应该先平定北方乌桓等地区,只有北方稳定下来,曹操才能够全力南下讨伐刘表,东征孙吴。

这种国家级别的战略制定,在当时的曹操阵营里没几个人有如此的格局,郭嘉不但有这样的天下眼界,更能够得到曹操的支持,正是由于曹操能够虚心接受郭嘉的建议,实施他的大战略,才确保了曹操势力在北方日益壮大,地盘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形成曹魏政权的基础格局。

郭嘉死于曹操征伐乌桓的途中,他死后,曹操真正能够可以咨询国策的人就比较少了,能够像郭嘉一样与他有同样的眼光和战略思想的人就更少,所以郭嘉的死对曹操打击非常的大。

如果郭嘉没有那么早死,曹操依然还是会南下征伐刘表,并一举渡江讨伐孙吴,这个战略找在郭嘉在世的时候就定下的,前面说过,郭嘉是战略性的谋臣,对于具体的战术他其实出谋划策的并不多。

所以,即使郭嘉没有死,甚至跟随了曹操来到了荆州,赤壁之战,曹操该输还得输,这是曹操的性格,以及当时魏、吴两国的军事实力决定的(东吴善水战,曹魏多北兵),至于刘备能否在赤壁之战中捞到第一桶金,那就不好说了。

说到刘备,就不得不说郭嘉的另外一个性格弱点——仁义,心软。

当初刘备投奔了曹操后,曹操帐下的谋士程昱力主杀了刘备,以绝后患,程昱、荀彧、郭嘉都看出了刘备是未来与曹操争天下的人物,程昱和荀彧都主张杀了刘备,只有郭嘉反对,认为杀了刘备有损曹操在天下人心里的名声,他建议曹操既不杀,也不放,软禁他。

曹操也照办了,只是后来由于郭嘉不在,刘备趁机要求领军前去讨伐袁术而脱离了曹操。从此时来看,郭嘉缺乏杀伐果断的气质,过于的仁慈,这样的性格和谋事特点在三国混战的局势下不一定是好事情。

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荀彧、程昱、贾诩、庞统、鲁肃等等这些三国时期的智慧型谋臣对三国那个时代局势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都无法改变天下大趋势的发展,毕竟谋略是一部分因素,真正能够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的永远只能是——实力。


沉墨I方之城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换句话说,就是郭嘉如果不死,曹操必将一统天下。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就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诗曰: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是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那么,这句话是否有夸大之嫌呢?从演义到历史,我们且看三国第一谋臣郭嘉郭奉孝的开挂之路。



从入世到病逝,郭嘉追随曹操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在有限的时间,他所立下的不世之功足于让他傲视三国。

郭嘉为荀彧所荐,公元196年入世成为曹操帐下谋臣。他最大的功劳,就是献《十胜十败策》,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平定北方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十胜十败策》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比较了曹操和袁绍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阵营在当时形势下的实力优劣,为曹操提供了以少可以胜多的信心和理论依据。通篇下来,思路清淅,层次分明,真正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对曹操袁绍个人的认识上,几乎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自古用计,讲究的就是心理博弈。只有在完全了解对手的同时,加上自己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双方较量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郭嘉的《十胜十败策》,无疑是当时天下最好的范例。

事实证明了这个策略的正确性,也使郭嘉进入了曹操阵营的决策核心。从此之后,他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安辽东,一举拿下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最终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



自古良臣谋国,一要有经济之才,二要有君臣际遇。郭嘉之所以成功,在于曹操有识人之明,从而为他提供了一展抱负的舞台。

可以这样说,没有曹操,郭嘉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精彩。

所谓良臣择明主而栖,身为一方霸主,又何尝不是为了得到良臣而苦苦追寻。然而,郭嘉曹操是幸运的,他们只一夜长谈,就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要选择的对象。

曹操说: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可见在曹操的心中,郭嘉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这一点,在谋臣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人主无条件的信任于你,你的谋略才有可能被采纳并得于实施,否则就是空谈。

如赤壁之战时的贾翊,可以说是三国中少有几个能和郭嘉比肩的重量级谋臣,面对同一个人主,曹操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致于最后赤壁惨败。



我们知道,正是因为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实力受损,回撤北方,才给了刘备和孙权得于天下三分的机会。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曹操羸了赤壁之战,就等同于嬴了天下。

答案是肯定的。

回到本文主题,如果郭嘉不死,他能否嬴下赤壁之战,继而助曹操一统天下呢?

我们先看贾诩在赤壁之战的建议。贾诩是不主张打赤壁之战,用十二个字归纳,就是赏赐将士,安抚百姓,以待时机。

当时曹操才平定北方,又南下攻占荆州大部分地区,连年征战,在战士中间己经存在了一种厌战的情绪,百姓也渴望和平,籍此过上安定的生活。如果再为征伐东吴爆发战争,势必激起民愤,不得人心,诚然是不智之举。

既然贾诩的建议是正确的,曹操为什么最终又没有采纳呢?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曹操高估了北方士兵对水战的适应能力。

二是曹操决策层在取得大胜之后,普遍存在骄兵情绪。实力对比的悬殊和对东吴军队作战能力的低估导致了速胜论的催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贾诩的建议太过消极保守,和曹操积极进取的做事风格大相径庭。



假如郭嘉未死,那么郭嘉又会怎么样才能让曹操相信自已,采纳谏言,从而嬴下赤壁之战呢?

首先我们认同郭嘉与贾诩的能力和才气是处于同一个级数的水平,那么贾诩的十二字建言,换作郭嘉想必也有同样的认识。如果是郭嘉提出,他又会怎样来说服曹操呢?

我认为,郭嘉会在十二字建言上再加四字,变成郭嘉的十六字建言。即为賞赐将士,安抚百姓,离间孙刘,以待时机。

为什么我会认为郭嘉会加上(离间孙刘)四字呢?

我们看看历史。

公元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曹操问计郭嘉,郭嘉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又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建议对他实施软禁,由此可见,郭嘉在这个时期就认识到了刘备的可怕之处,也因此

更加关注刘备阵营的后续发展。

公元200年,也就在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不下之时,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许昌。此时的曹操,己无力分兵救援,而一旦许昌失守,曹操阵营必将分崩离析,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却预测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不足为惧。结果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此等妙算神机,当建立在郭嘉对孙策个人以及东吴形势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断的。

由此可见,郭嘉一直就在关注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发展,也认定这二人必是曹操征伐天下路上的劲敌。郭嘉若在,他就应该知道当时东吴上下存在主战与主和两派,如果加于利用,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何须费一兵一卒。

相同的案例可见于公元202年,官渡之战后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



这样看来,离间孙刘的计划是可行的,也符合东吴当时的形势。在曹操看来,这不仅有前面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还在于自己并非消极等待,离间孙刘所要耗费的心智,绝不亚于一场大战,一旦成功,这种成就感必定满满。

综上所言,若郭嘉在,曹操就不会有赤壁之败,赤壁之战若不败,何来三国。

这只是我一家之言,闲来无事,煮茶奉上,有朋友认为有不当之处,请移步评论区,批评一二,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