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理財產品也要小心了...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要小心了...

01

2019,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包商銀行被託管,錦州銀行被重組,恆豐銀行獲匯金公司入股——

目前這三家是擺在明面上暴雷的,未來還有多少小銀行需要政府出手相救,就不好說了。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要小心了...

看來地方銀行的風險係數,有所上升——

也就是說,現在小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能亂買了。

畢竟理財產品不是存款,它不受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

之前說過存款保險制度保障:

只要在同一家銀行的存款,本息加起來不超過50萬,都有存款保險保護,要是銀行破產了,本金是100%賠付的。

而銀行理財沒這個制度保障,它是“按合同執行”,所有理財產品均不得承諾保本保息。

即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

還記得今年寧波土豪買了中泰證券5.5億理財產品炸雷的事情麼?他的投資標的是債權。

所以,對於穩健型的朋友來說,可以先規避下。

要麼選最踏實的存款;要麼選大銀行的低風險理財。

02

眾所周知,小銀行的實力比較弱,比不上大銀行。

具體多大的銀行才能被稱為大銀行呢?

目前我們國家的銀行有五大梯隊:

  • 五大國有銀行(中農工建交)安全指數最高,五顆星。
  •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信、招商、廣發、民生、華夏)4.5顆星。
  • 城市商業銀行(例如: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等,共有133家)4顆星。
  • 農村商業銀行(例如:重慶農商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共有1055家)3.5顆星。
  • 村鎮銀行,共有1500多家,3顆星。

像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抗風險能力不夠強,不推薦。

銀行理財儘量挑選國有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比較安全。

並且,咱們在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要明白你是把錢給了誰。因為銀行裡也會有不是銀行自己家的產品。

需要區分哪一些是銀行發行的產品,哪一些是銀行代銷的產品。

再來說說關於銀行理財的一些陷阱。

a. 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很多產品是刻意誇大收益,而不是保證收益。

有些理財產品可能會達到預期收益,也有很多的理財產品根本達不到。

b. 偷樑換柱

有些銀行把保險產品當做理財產品來賣。

所以咱們一定要看清產品認購書!到底買是保險,還是理財。

c. 延長募集期

我們都知道募集期越長,收益率越低。

並不是T+1或者T+2就產生利息,而是要等很久,所以整體收益並不高!

之前麥芽的一個朋友就曾經等過將近半個月,因此大家要多多留意...

d. 霸王條款

簡單的說,就是條款偏向於銀行,比如超過收益歸銀行所得,發生虧損,客戶自己承擔。

有收益我分紅,有虧損你承擔。這樣的條例就是霸王條例!老鐵,你籤不籤?!

e. 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

有些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很多隻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導致用戶可能會信息不完整。

所以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所簽下的合同條款。

03

現在麥芽跟身邊人說的最多的就是基金定投和現金為王了。

雖然現在世道不好,但股市整體不貴,堅持定投指數基金,相對還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長期投資佈局。

那麼基金怎麼選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基金的業績?

毫無疑問,市場、規模、價值等這些因素會影響基金的業績。

不過對於主動型基金來說,好的基金經理人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建議大家選擇擇時能力與選股能力強的基金經理。

先說擇時能力:

如果基金經理能在市場上漲的時候高倉位、市場下跌的時候低倉位,那麼基金經理的擇時能力是正的,反之則是負的。

如果說一個基金經理的能力主要來源於大盤,那就直接買大盤的基金就好了。

再說選股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能夠選中具有價值的好股票。

縱觀公募基金的歷史,真正能穿越牛熊的優秀基金經理很少依靠擇時能力。

因為短週期的擇時是非常困難的,決定基金業績的主要是選股能力。

選股能力又可以基本分為行業選擇能力與股票選擇能力。

根據歷史數據,長期而言,非週期行業,消費與醫藥行業是最優選擇。

如果覺得選擇比較好的主動型基金太麻煩,其實定投並長期持有低成本指數基金(ETF)也挺好。

好啦,麥芽出去跑幾圈。

大家有啥事情咱們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