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應對中國式父母

第二部分

上一部分,我們講了幼稚型、操控型、言語虐待型、身體虐待型四種父母,還有他們的四種策略。有毒的父母對孩子做過什麼,大概已經講清楚了。但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絕不在於指責和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希望傳授給受害者一些具體的對策,讓他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那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本書的核心部分,說說面對傷害,如何進行補救。

第一步是自我評估。這一步的目的是瞭解父母對你的影響程度有多大。這裡的自我評估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評估你個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是不是不敢和別人過於親密,是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是不是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倒黴蛋?總的來說,“有毒的家庭”傷害得最多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這方面有問題,多半和父母脫不了干係。

除了個人的生活狀態,你還需要評估當下和父母的互動關係。好的父母是園丁,他教會孩子自立,然後適時地放手。而蘇珊說的“有毒的”父母呢,是一根藤,從小樹苗那會兒就死死地纏上去。等樹苗長大了,這根藤只會希望繼續保持這種緊密的糾纏。你可能像小時候一樣聽從他們的擺佈,也有可能奮起反抗。但這種反抗有沒有抵消父母的影響呢?很可能並沒有。

書中有這麼一個典型的案例:有一家大型軟件公司的老闆叫喬納森,有房有車有事業。他的問題是直到四五十歲了還單身一人,想到以後要孤獨終老,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蘇珊就問他說,你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會在個人感情方面始終沒有進展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就是特別反感我母親張羅我的愛情,不停地教我該這樣該那樣,誰願意整天和她談論這種事!每當我接近一個女人,想到接下來可能要跟她結婚,我就感到十分恐慌,好像我媽就站在我旁邊指指點點。哎,你不是想要我結婚嗎?那我就偏不結。這麼一說,蘇珊就明白了。喬納森恨不得拒絕做他母親要求他做的一切事情。他過於執著地反抗他的母親,以至於忽略了他內心真正的需求。因此,蘇珊在這裡總結了一點,特別讓人震撼。她講,過於叛逆和過於順從一樣,本質上都沒有擺脫父母為你設定的互動模式,父母仍然在變相地控制著你的感受和行為。

所以,要判斷你和父母的互動是不是健康,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問你自己——假設你接下來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個月,你有沒有立刻覺得心裡彆扭、不舒服?如果你對父母總是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頻繁地感到內疚、害怕、憤怒、難過,那麼基本可以肯定,他們仍然擁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

你發現你還處在父母為你設定的行為模式中。接下來你可能會在內心當中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當父母對你做了這麼多可怕的事情之後,你要不要原諒他們呢?原諒與否取決於你自己,但一定要注意時機。這就是第二步,跳出陷阱。

有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姑娘,她告訴蘇珊說自己已經徹底原諒了小時候傷害她的繼父和她冷漠的母親,因為她的信仰要求她這麼做。但不知道為什麼,她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苦澀。在蘇珊的建議下,她參加了一個互助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全都是和斯芬蒂妮一樣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歷。聽了其他人的遭遇,斯蒂芬妮開始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幾周之後,她再一次找到蘇珊,長期壓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尖叫著咒罵她的父母毀了她的童年,毀了她的整個人生。之後,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陣子,對蘇珊說:“你說的對,我不該就這麼原諒他們。我認為上帝是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這次情緒發洩成了她的轉折點,過去的傷口開始逐漸地癒合。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子女都像斯蒂芬妮一樣,草率地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甚至認為兒時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而過早原諒是一個可怕的誤區,它讓你無法堅定地實現自我拯救。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過去生活得多麼不如意,也輪不到你來為兒時的不幸負責。父母才是那個應當承擔責任的人。所以,你必須跳出過早原諒的陷阱,先想辦法從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只有到那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第三步是建立界限。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說你要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而是要告訴明確地他們“你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捍衛你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權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少一點反應,多一點回應。反應和回應什麼區別呢?蘇珊舉了桑迪的例子。桑迪的父母特別善於利用內疚來控制她。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忘恩負義,白養你這麼大。”而桑迪就急於辯解:“我沒有!你難道忘了過去的XX事了嗎?我總是為你們著想,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你們都不滿足!“這是桑迪面對指責的本能反應,表明她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如果你總是使用本能的反應,那就永遠是“父母拼命進攻,你疲於防守”的被動局面。

正確的方式是你多運用非防守性的回應。桑迪的父母提出想搬過去和她一起住,桑迪可以說“讓我想想,我需要幾天考慮考慮”。父母講一大堆搬過去一起住的理由,那桑迪就說:“這樣啊,我明白了”。父母催她說“我們在等你答覆,你到底什麼意思呢?”“我知道你需要一個答覆,不過我也需要先考慮一下。”好,這一輪結束了。等過上幾天,桑迪再向他們表明自身的立場,允許他們在指定的日期住幾天,但幾天之後必須搬回去。父母又會拿出忘恩負義的指責,那麼桑迪應該說:“如果你這麼看,我真的感到很抱歉。”發現了嗎?要點就在於你多使用“哦”“我明白了”“這樣啊”“我很抱歉”“你有權堅持你的觀點”這樣的話。這就是既不辯解、也不防守的回應。就像對方想跟你打乒乓球,他把球打過來你不接,“啪”掉地上。對方的遊戲還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始終保持了平靜,避免了讓自己陷入強烈的負面情緒中。

做好回應能讓你在日常的互動中多爭取一些空間,面對父母多一些自信和沉穩。但這還不夠,它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你和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你需要找機會和父母進行一次正式的對質。所謂的“對質”是一次總的清算。在對質中,你要告訴父母,你已經完全明白了他們過去對待你的方式。你還要告訴他們,對此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的做法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以及今後你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總之,這次正式的對質既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新規則的制定。

它是整個補救流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你需要慎重選擇對質的方式。打電話不太適合,父母很容易把你的電話掛掉。你可以考慮寫信。寫信的好處是可以把你想說的話修改到滿意為止。它也給了父母反覆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尤其是如果父母有暴力傾向,寫信是最安全的一種形式。

另外一種可行的方式是面談。面談會有個問題,那就是地點選在哪兒。如果你有心理醫生,最好是在心理醫生的辦公室裡。或者讓父母來你家見面,這樣你會更有底氣。兩個地方父母都不來?那就選一箇中立的場所,比如在賓館找一個私密的房間。總之儘量不要去父母家,那個環境可能會容易引爆你潛藏的情緒。在面談之前,你還需要做一些預演,大聲地演練你準備好的臺詞,直到爛熟於心,再去面對你的父母。

到了真正對質的時候,很少有父母會幡然醒悟。絕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會跟過去一樣,矢口否認,大發雷霆,倒打一耙。不重要。對質成功的標準,並不在於父母是不是給出了積極的回應。事實上,只要你邁出了這一步,並且面對面對父母的狡辯時堅守立場,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對質。它代表你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你已經不再是那個軟弱可欺的、無助的孩子。所以,對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治癒。在蘇珊的諮詢生涯中,她已經見證了成千上萬人的生活從此發生改變。

第四步是打破循環。建立界限之後,你基本已經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但是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有毒的行為模式會在連續幾代人之間傳遞。曾經的子女變成父母,再去傷害自己的下一代。俗話講“媳婦熬成婆”,暗示的不就是受害者有一天會變成害人者嘛!所以自我拯救不是這一切的結束。最後一步,你還需要打破受害者和害人者的角色循環。

要打破循環,首先你要孩子遠離傷害的源頭。如果你是那個傷害孩子的人,像你的父親一樣,動不動就毆打、體罰孩子,你需要找醫生練習如何控制你的怒氣。如果傷害孩子的人是你的配偶,比方說他有酗酒的習慣,你要堅定地告訴他,你的孩子不能由一個酒鬼養大,他必須得接受專業的酗酒治療。

其次,你可以參加家長互助小組,尋求外部支持。請互助小組中那些已經打破循環的人作為你的導師,給你經驗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

再就是,你可以在家庭中公開承諾,和你父母相比,你要更加愛護自己的子女。作為一個受害者,你可能從來沒有了解過那些好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那就試著把《正面管教》這樣經典的教養方式帶到你的家庭裡,看看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會塑造出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還有,倘若你偶爾做出了不良的行為,你要勇於向子女道歉。可能你會感到難堪,把道歉看成是軟弱的表現,有損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但事實證明,主動、誠懇的道歉會讓孩子更加尊重你,也是最能顯著打破循環的行動之一。

總結

到這裡,第二部分,也是全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何補救就講完了。

我們再回頭總結一下整本書的內容。原生家庭中,有些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愛和尊重,孩子會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而有些父母則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內疚、恐懼、自卑這些負面情緒,傷害孩子的價值感和認同感。本書將後者稱為有毒的父母。最常見的是這麼四種類型:不顧孩子需求的幼稚型父母,不聽孩子意見的操控型父母,還有言語虐待型和身體虐待型的父母。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那些想要補救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的成年子女提供策略,解決問題,刷新自己的人生。

談一點感想。原生家庭這個詞兒總是給人一種特別沉重的感覺,彷彿它就是世間原罪的化身。其實它只是一箇中性的概念。這本書的推薦序是武志紅老師寫的,他總結說,中國人更需要警惕的,是不加分辨地講究孝道可能帶來的家庭陰暗面。就我的經驗,確實如此。相信世間絕大多數父母都稱不上“有毒”,但或許多多少少能從本書中找到一些他們的影子。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會把一生都奉獻給子女,鞍前馬後地操碎了心,所以最常見的問題很可能是有點像書中說的那種操控型的父母,喜歡代替你做很多決定。在中國另外有意思的一點是,這麼多三代同堂的現象,父母過來幫小兩口看孩子,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上有老下有小,你需要在三代人之間分別建立明確的界限,才能打破舊有的循環啊。最後,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撰稿:廣行

#2019生機大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