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打鬧需謹慎?警惕“家暴”這條紅線

即將到來的10月是美國的“家庭暴力宣傳教育月”(Domestic Violence Awareness Month)。為了配合這一主題,孟菲斯大學將聯合當地社區學院和社會服務中心,於9月27-28日舉辦峰會和討論會,帶領大學和社區共同關注家庭暴力和虐待等議題。在對待家庭和親密關係內部暴力和虐待事件時,不少中國人的概念還停留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美國社會則越來越清晰和堅定——除了施暴者要面臨民事和刑事指控,有家暴歷史的職業運動員可能會被徹底踢出所在聯盟,斷送職業生涯;被認定有家暴行為的大學生則可能直接面臨最嚴厲的美國大學處分類型,包括停學和開除,甚至“不允許再踏入校園一步”。

親密關係暴力,比想象中更加普遍

當大家討論大學校園中的暴力行為時,往往都在討論性暴力和性侵犯,很少有人提到“校園範圍內的親密關係暴力”,但是親密關係暴力比想象中更加普遍的存在於校園之中。根據調查數據,大學校園中女性(16-24歲)的在親密關係中遭遇暴力的人均發生率最高。21%的大學生報告自己經歷過現任伴侶的暴力,32%的大學生報告經歷過前任伴侶的暴力。同伴壓力、毒品和酒精、緊張的課業、情侶雙方交錯複雜的社交圈都會導致學生遭受虐待、侵犯和跟蹤的比例更高。

親密關係暴力的表現形式也非常多樣,除了身體上的傷害,還包括口頭的威脅辱罵和精神上的控制等。據統計,有高達70%的受害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年輕人的戀愛經歷往往也很有限,而且很多人並不明白什麼才是健康、積極的親密關係。也有些人從小就暴露在具有家庭暴力的環境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再次成為受害者或者施暴者。

情侶打鬧需謹慎?警惕“家暴”這條紅線

舉報暴力行為,比想象中更加困難

那些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虐待的人常常拒絕舉報或求助,是因為大學校園相對封閉,受害者害怕因此失去周圍的社交圈,或受到歧視和誤解。遠離原生家庭和從前的支持網絡也會讓受害者感到特別孤獨,不相信自己能夠在鬥爭中獲得幫助。受害者也可能擔心父母會發現,擔心施暴者會跟蹤或打擊報復。簡而言之,受害者害怕與周遭的環境(包括施暴者、父母、朋友、和學校)發生衝突,所以選擇息事寧人,忍氣吞聲。

這種情況在留學生圈子中表現得更加明顯——留學生社交圈相對狹小,情侶雙方的共同好友數量很多,一旦揭發對方,容易引起朋友間的分化,甚至是朋友圈內的流言蜚語。受害者的朋友在選擇是否舉報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猶豫。研究表明,有52%的人認為自己“不應該參與到朋友的戀愛事務當中”,因為自己的友誼或人身安全可能會因此受到威脅。因此,在大學校園中,制定政策保護受害學生免受報復、懲罰或排斥的危險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際生,莫因“無知”釀苦果

瞭解“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概念和應對方法,對於就讀於美國大學或研究生的中國學生來說同樣非常重要。相比於同齡的美國學生,很多中國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的感情經歷更少,父母和親人也很少與孩子探討“戀愛”“婚姻”“兩性關係”的話題。一旦留學生在異國他鄉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之中,有可能因為孤獨、無聊、空虛等心理因素而過分依賴、順從或者操控對方。曾經就讀於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在校期間多次遭受華裔教授毆打、侵犯、威脅的女生就坦言,自己來美國之前感情經歷單薄,雖然時常感受到恐懼,但是她以為自己正和教授處於“戀愛之中”,這些行為都是戀愛關係中常見的表現,所以遲遲沒有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有些在中國廣泛流傳的俗語也在向年輕人傳遞著錯誤的信息,例如“打是親罵是愛”,或是“床頭打架床尾和”。中國留學生小徐最近就因為和男友的矛盾而惹上了麻煩。小徐和男友在租住的公寓中發生了激烈的口角,兩人的吵鬧聲和小徐的哭聲驚動了鄰居。在美國,鄰居、醫生、教師都是最常見的家暴舉報者,許多居民都認為自己有義務向警方報告可能存在的暴力情況。所以鄰居很快報了警。

當男友試圖把小徐推出門外的時候,體力的劣勢讓小徐失去了理智,她用指甲在男友的胳膊和脖子上留下了很深的血印,被聞訊趕來的警察正好撞見。小徐被警察帶走,雖然最後由男友出面說明了情況,沒有以家庭暴力的罪名遭到起訴,但是還是在美國留下了犯罪記錄,並且需要參與長期參與社區義務勞動。小徐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不過是和男友“吵了一架而已”,居然差點把自己送進監獄。

那麼如果留學生感到自己在美國遭受了家庭暴力,該如何求助呢?首先,如果暴力的表現形式是較為隱蔽的語言威脅和精神控制,那麼要儘快下定決心,離開施暴者,結束不健康的親密關係。其次,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暴力的受害者,可以求助學校的諮詢中心,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如果在人身健康和安全遭受威脅的情況下,一定要勇敢、果斷得報警,後續也可以求助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為確保受害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不受壓力,警方在逮捕施暴者時可向受害者提供5至10天的緊急保護令。之後受害者可以繼續向法庭申請保護令,禁止施暴者聯繫、接近或傷害自己或家人。如施暴者違反保護令,可報警對其實施逮捕,或禁止其獲得保釋。

尊重自己的伴侶,尊重伴侶的意志和身體,不僅是健康親密關係的表現,也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基本要素之一。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讓伴侶或弱者更順從的手段;逃避也不是消除暴力的有效途徑。不斷完善中的美國大學處分類型和紀律條款致力於更好得保護校園中的每個成員,而我們也只有提高意識,學習如何識別、預防和舉報暴力行為,才能更好得自我保護和維護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