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序言:

受農業種植水平落後以及社會分工不發達等因素的影響,封建時期的大多數政權,往往都會把“重農抑商”作為治國的基本國策,以抑制“商品貿易”的發展來作為支持“農業發展”的勞動力支撐。不過唐朝卻有一個例外,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雖同樣重視農業生產,但卻沒有去保守的抑制“商品貿易”,反而大為支持,畢竟對唐太宗而言,唐朝“商品貿易”的優勢屬實得天獨厚。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現代人手機購物示意插圖

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對某一件商品特別喜歡或者確實比較需要的話,那麼只需要拿起手機,點開手機上的購物軟件,然後挑選商家、選擇商品、支付訂單一氣呵成,便可足不出戶,靜待商家送貨上門。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現代社會那發達的互聯網科技、完善的商業貿易體系、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才能夠實現的,而這些在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卻屬於那種幾乎統統都沒有的存在。

而且,由於封建時期戰爭頻繁的緣故,幾乎所有的封建政權都需要囤積大量的糧食,並以此來作為發動戰爭,爭奪利益資源的軍事力量儲備,偏偏古代的農耕器械以及種植技術又十分的落後,所以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會想方設法的在“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傾注大量的勞動力資源。

所以,像“重農抑商”這樣重視農業生產,抑制商品貿易發展的政策制度,也就成了封建時期大多數政權所推崇的基本國策。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商鞅畫像插圖

封建政權“重農抑商”的表現

  • 戰國時期

諸如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自繼位之日起,便深感秦國的弱小,故而決心變法圖強,重視商鞅變法,以“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經濟指導思想為基本國策,而後於公元前359年,支持商鞅在秦國進行第一次變法,即頒佈推行《墾草令》。

通過大幅度的提升商稅,從而來實現打壓“商賈”的目的,就像其中的“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商賈少,則上不費粟”,商人每賣出去一件商品,就必須要繳納比本錢還高十倍的賦稅,這也就意味著商人掙不到錢不說,甚至可能還要倒貼錢,如此一來,又還有誰願意去經商呢?——《商君書·墾令》

足以表明商鞅確實有通過打壓“商賈”,然後借抑制“商品貿易”的發展來實現“發展農業”的意圖。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漢高祖劉邦畫像插圖

  • 漢朝時期

之後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迫於當時漢朝經濟低迷、人口稀少的現狀,同樣頒佈推行了一些抑制“商賈”,打壓“商品貿易”的政策政令,藉以實現儘快恢復人口,促進漢朝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目的。

就好比西漢初年,“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第四下》

顧名思義,漢高祖劉邦曾明令要求商人不得穿絲綢衣服,也不能乘坐馬車,同時還得繳納更多的賦稅。之後到了漢惠帝、漢高後執政時期,雖然對“商人”的抑制稍微鬆了一點,但也同樣要求商人子弟不能入朝為官,說白了還是打壓商品貿易。

這還不算完,在漢武帝劉徹登基稱帝以後,為了增加漢朝國庫的財政稅收,更是頒佈推行了"算緡令"與"告緡令",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抑商”運動,“是時,富豪皆爭匿財......中家以上大率破”,造成了大批的中等以上工商業者商人破產。——《文獻通考·卷十九·徵榷考六》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閉關鎖國”示意插圖

  • 明清時期

繼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歷史的車輪一路前行,到了明清時期,雖然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明清時期國內的“商品貿易活動”空前活躍,已經無法被當朝統治者抑制。

但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卻依舊在想方設法的保證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自然經濟”的社會地位,藉以保障統治階層的利益需求,從而鞏固封建皇權的統治地位。

諸如於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頒佈推行的“開中法”,由朝廷壟斷鹽、茶經營,增加國庫稅收;以及清朝雍正皇帝所說的“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的說法,都足以證明直到明清時期,封建政權對“商品經濟”的抑制依舊存在。——《清世宗實錄》

而後,明朝因種種原因而頒佈推行的“

片板不許入海”的海禁舉措、以及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治措施,雖然暫時保證了封建統治者所密切關注的“自然經濟”的社會地位,但也間接的使中國錯過了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直接導致中國在封建末期落得一個被動挨打的局面。

那麼問題來了,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為何卻在重視農業發展的同時,不按常理出牌,要選擇支持“商品貿易”的發展呢?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陸路絲綢之路插畫

這就要從唐朝“商品貿易”的優勢開始說起了。

  • 一、陸路絲綢之路

而這陸路絲綢之路的開通,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從而形成了一條以長安起點,經甘肅、新疆,而後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到地中海各國的陸上貿易通道。

但遺憾的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卻並不是為了促進漢朝與其它西方國家的商品貿易往來,而是他聽說“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故而打算聯合“月氏”一起來夾擊匈奴。——《史記·大宛列傳》

再加上漢朝本就“重農抑商”,所以漢武帝對“絲綢之路”所可能帶來的促進“商品貿易”發展的作用,直接就選擇了忽視,並沒有太過於重視。

之後到了東漢時期,繼張騫之後,東漢外交家“班超”又奉命前往西域,再次打通了絲綢之路,並在西域鎮守30多年,但由於“匈奴”的虎視眈眈,同樣沒有將絲綢之路這條“黃金走廊”的作用發揮出來。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張騫出使西域插圖

就好比此前西漢時期的張騫,在路過匈奴地界的時候直接就被匈奴給扣了,“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之後張騫從月氏回來之時又再次被扣了一年多,如若不是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可能張騫能不能再回到漢朝都是一個問題。——《史記·大宛列傳》

而漢朝之後,又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樣的亂世時期,各個封建政權能保證自身的安穩都算不錯了,又哪裡還有心思去與西方各國增加聯繫,發展商業貿易呢?

至於之後的隋朝,雖然盛極一時,但由於存世時間太短,同樣沒能真正發揮出“陸路絲綢之路”的作用。

但唐朝不一樣,唐朝實力強悍,版圖也是十分龐大,直接就控制了漠南、漠北以及西域等地區,所以也就有能力在西域地區設立“安西四鎮”,由西域都護府統轄,藉以維護“陸路絲綢之路”的安寧。

從而也就為“陸路絲綢之路”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和平貿易往來”的基礎條件,為促進中西方商品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如此一來,陸路絲綢之路又怎麼可能不出現繁盛於唐朝的盛景呢?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海上絲綢之路插畫

  • 二、海上絲綢之路

除了“陸路絲綢之路”以外,唐朝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十分的發達,而且還不止一條。

  • 一條是“南海航線”,也叫“廣州通夷要道”,主要以“廣州”以及“泉州”出發,然後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再穿越“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等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另外一條則是“東海航線”,從今山東地區的“膠東半島”出發,沿著海岸線一路直通“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而後再到“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其發源最早更是能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是受“造船技術”以及“航海術”的限制,所以在秦漢時期以後才逐漸開始正式形成和發展,到了隋唐時期開始逐漸的繁盛。

之後由於“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西域地區日益混亂,對來往的商旅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海上絲綢之路這才逐漸開始取代了“陸路絲綢之路”的地位,鼎盛於宋元時期,卻衰於明朝。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鑑真和尚雕像

諸如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典故,僧人鑑真“年十四出家為僧。......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極大的促進了唐朝和東瀛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商品貿易活動,鑑真所走的,也正是前文曾提到過的那條“東海航線”。——《唐大和上東征傳》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既然擁有著如此得天獨厚的“商品貿易”優勢,唐太宗李世民又還有什麼理由不用呢?

所以,自唐太宗登基稱帝以後,一方面“薄賦尚儉、救災恤貧”,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注重輕徭薄賦,藉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緩解“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的後遺症,安定民生,讓百姓休養生息、恢復人口數量。

畢竟,據《新唐書·志四十一》中的相關記載,“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雖然這個數據可能並不算太精確,但也足以證明唐朝初年所面臨的“地廣人稀、以及經濟凋敝”等不良社會現狀了。

另一方面,唐承隋制,故而,唐太宗李世民又效仿隋朝,“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開放鹽鐵,將原本由朝廷專營的鹽、鐵、酒等資源悉數下放,交由百姓自主經營,從而擴大百姓的商業經營範圍,在對外貿易的商品種類上自然也就更加具有優勢。——《隋書·食貨志》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潼關古城照片插圖

與此同時,唐太宗還下詔,將“潼關以東,緣河諸關,悉宜停廢。其金銀綾絹等雜物,依格不得出關者,不得須禁”,通過廢除一些沒必要的關卡以及相關關稅,從而得以減少商品流通時的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更好的促進貨物及貨款的自由流通,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同時也能起到整頓吏治,精簡官員體系的重要作用。——《冊府元龜·卷五百零五》

當然,僅有這些福利待遇還是不太夠的,畢竟經商需要本錢,而很多人卻往往因為沒有本錢而無法經商,所以,唐太宗又下詔,“令身能估販,家足貲財,錄牒吏部,便即依補。大率人捉五十貫已下,四十貫已上,任居市肆,恣其販易。”——《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顧名思義,就是由朝廷出資,並負責審核“商人”資質,然後發放貸款,藉以資助商人進行商業貿易活動,即所謂的“公廨錢”,但是有一點,這個是要收利息的,而且利息還不低,需“每月納利四千”,如果按照一貫一千錢的概念來算的話,利率已經十分接近100%左右了。實打實的高利貸。——《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雖然唐太宗的這個貸款政策利息高昂,但無疑也從側面說明了唐太宗對商業的支持,畢竟這個貸款也不是強制性的不是嗎?如若按照唐太宗時期那大面積且大幅度減免商稅的情況來看,如果有本錢經商的話,其利潤空間,定然還是很不錯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似於“高利貸”的“公廨錢”,也不是光收利息就沒了,而是有所回饋的,“送利不違,年滿授職”,顧名思義,如果能如約還滿一年,就可以向朝廷申請入朝為官,福利待遇豐厚。——《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唐太宗:唐朝重農可以,但抑商不行,有商品貿易優勢憑啥不用

唐朝盛世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唐太宗這一系列的支持商業貿易的政策制度,以及唐朝那得天獨厚的商業貿易優勢,使得唐朝很快就緩解了因隋末農民起義而造成的經濟凋敝局面,人口數量也有了初步的復甦,為唐朝盛世“貞觀之治”的出現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是讓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各種各樣品類繁多的貨物在東西方世界之間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也間接的刺激了中國傳統手工業技藝的迅速發展和進步,諸如以“唐三彩”為代表的陶瓷業,以及絲織業、造紙業等等,使得這些代表著傳統文化瑰寶的傳統技藝,也能在“世界”這個巨大的大舞臺上大放異彩,彰顯中國符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