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在我們所熟知的歷史時期劃分中,歷史學家往往會把一個朝代的兩個時期分別以“東或西”來劃分,譬如我們熟知的

東周、西周、東漢、西漢、西晉、東晉,後面還有什麼“南北朝”、南宋和北宋,那麼為什麼東晉明明是衣冠南渡,為什麼不叫南晉呢?

而宋朝同樣也是南渡,卻為什麼叫南宋呢?

其實,這其中就涉及了在劃分歷史朝代時的不同現實考慮,所以讓我們從頭梳理,詳細說一說這個歷史朝代的劃分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來劃分

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假如我們問:東周和西周是怎麼劃分的?

那麼十有八九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是因為“平王東遷”的緣故,那麼為什麼“平王東遷”以後的周朝會稱為“東周”呢?

(1)地理位置的緣故

周朝建立後,經歷了數次的遷都。起初,周武王姬發將都城定在了洛邑(洛陽的古稱),到了周共王時又把都城遷到了南鄭(今陝西渭南),而周懿王時期又遷都犬丘(今陝西咸陽),直到周宣王遷都鎬京時(今陝西西安),周朝的國都才算確定下來。

鎬京之亂中,周幽王被殺標誌著西周滅亡,周平王把都城東遷到了洛邑,在地理位置上洛邑處於鎬京的東面,因此初步形成了在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按照這個劃分標準,我們就會發現

西漢的都城長安相較於東漢的都城洛陽在地理位置上屬於西面,故就有了西漢和東漢的劃分。

那麼到了晉朝時為什麼明明是“衣冠南渡”,為什麼卻稱東晉和西晉呢?

首先,西晉的都城在洛陽,“八王之亂”後晉朝政權瓦解,大量定居在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紛紛建立割據,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而從北方南渡到江左的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晉朝

由於東晉的都城建康處於西晉都城的東面,而且東晉統治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江東一帶,故又稱其為東晉,而像南宋同樣是南渡,為什麼卻要稱為南宋和北宋呢?其實就是因為北宋的都城在河南開封,而南宋的都城卻在浙江杭州。

又因為北宋的統治疆域包含了北方的大片疆域,所以由於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統治疆域上的不同,就把宋朝分為南北。另外在南北朝時期還有一個北魏,而這個北魏又分裂成西魏和東魏,那麼它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這就要提到南北朝的劃分了,東晉十六國末期,北方在前秦苻堅的攻伐下進入統一狀態,形成了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不過隨著前秦和東晉的瓦解,南北兩面再度進入分裂狀態,但為了區別東晉十六國時期政權割據的狀態。

儘管南北朝時期也同樣處於政權割據的狀態,但已經明顯區別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局勢,所以便把由於前秦和東晉瓦解導致的割據時期稱為南北朝,其思路實際上就是延續了前秦和東晉曾經南北對峙,而且這些南北割據政權都源於前秦和東晉的瓦解,故稱這一段時期為南北朝。

而在南朝一方有一個劉裕取代東晉建立起來的宋朝,但我們已經不能把它稱為“南宋”,不然就和後來的宋朝產生了衝突,所以歷史學家就把稱為“劉宋”,以區分後來的宋朝。但像其它政權一般都按照地理位置來劃分,譬如南朝有南齊、南梁、南陳,北朝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那麼這其中的東魏和西魏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這個北魏分裂出來的兩個政權,它們都是“魏”的延續,而東西魏的劃分主要是以洛陽為分界線,統治著洛陽以東的稱為東魏(由高歡扶持的魏國政權),而統治著洛陽以西,並且建都長安的稱為西魏(由宇文泰扶持的魏國政權)。

這是基於各個政權在統治疆域、都城位置上的地理性來劃分的,除了把地理位置作為劃分歷史朝代的一個依據,此外主要是以歷史事件來區別這些歷史朝代的劃分為主要標準。

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從歷史事件上來劃分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東周”和“西周”的劃分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但這還不足以成為劃分歷史朝代的主要依據,恰恰相反,通過地理位置來劃分歷史朝代只是一種便於分類和稱呼的手段,真正劃分歷史朝代還是要依照歷史事件的時間線。

(2)以歷史事件的時間線來劃分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東周”和“西周”的劃分是因為雙方在都城的地理位置上的不同而劃分的,但如果只憑借地理性來劃分歷史朝代顯然是不嚴謹和不科學的,實際上通過地理位置來劃分只是一種次要的輔佐手段,其根本還是要看各個朝代在不同的時間線上發生的歷史事件來具體劃分。

譬如“東周”和“西周”在歷史事件上的劃分是因為周幽王時期的統治日趨黑暗腐敗

,甚至為了博美人一笑還做出了“烽火戲諸侯”的事情,並且廢除了王后和太子,這一舉動激怒了王后的父親申候。他聯合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攻進鎬京並殺死了周幽王。

周幽王死後,廢太子被擁戴為新的周天子,即周平王,而周平王幹了一件事情就是遷都洛邑,因此為了區別東遷之後的周朝,又藉助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把定都鎬京的周朝稱為西周時期,東遷洛邑之後的周朝稱為東周時期。

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而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那麼又怎麼來劃分呢?由於春秋戰國是東周表現出來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局勢,我們已經不能從地理性上去區別它,所以必須藉助歷史事件中的時間性。所以,現在普遍的觀點劃分就是把“三家分晉”之前稱為春秋,之後稱為戰國。

依照這樣的思路,東晉和西晉的劃分肯定也不是完全按照地理位置上的差異而區分的,像東周和西周都屬於周,西漢和東漢都屬於漢,西晉和東晉都屬於晉朝,北宋和南宋都屬於宋朝。如果我們只以地理性去區別這些朝代不同階段的表現,那麼顯然會帶來許多困擾和麻煩。

譬如明朝起初的都城是在南京,朱棣後來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麼我們肯定不能單純的說都城在南京的稱為“南明”,都城在北京的稱為“北明”。後來明朝滅亡,其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起一個延續了明朝的割據政權“南明”。

這個時候因為明朝已經在李自成的攻伐下都城失陷,崇禎自縊而死,所以我們已經可以視為明朝滅亡,但明朝的許多王室逃到南方建立起了割據政權,

由於不是正常的延續明朝,所以就把它稱為“南明”。其劃分的第一要素就是在某段時間線上發生的歷史事件,其次就是以地理性來方便稱呼和分類。

衣冠南渡後,東晉為什麼不像南宋一樣叫南晉?主要是由於這些習慣

所以,單純的以“地理性”來劃分歷史朝代必然是不科學的,必須要結合具有代表性、標誌性以及顛覆性的歷史事件來作為主要的劃分基礎和依據

,像西晉滅亡的標誌就是末代皇帝晉愍帝的死亡以及都城長安的失陷為標誌。

“皇帝死亡以及都城失陷”一般是作為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依據,像西漢滅亡的標誌就是王莽篡位;西周是因為周幽王死亡,鎬京失陷;北宋是皇帝被俘虜,都城失陷;明朝是因為崇禎自縊,都城失陷。因此,這些具有代表性和顛覆性的歷史事件成為了我們劃分一個朝代兩個階段的重要依據,其次再以這些王朝在“地理性”上的差異來作為輔佐工具,以便利於區分和分類。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衣冠南渡”後為什麼不叫南晉,而叫東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