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大蕭條時的美國為何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給貧民

​1929年10月,美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進而一度影響到整個世界的經濟局勢,整個世界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十分讓人滿意。而作為這場危機爆發地的美國,差點讓自己多少年的付出成為泡影。當初有個笑話就是美國的華爾街每天都有排隊跳樓自殺的人,很多人對經濟前景已經絕望。很多血本無歸的資本家們早都失去了活著的希望,而那些普通的民眾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每天都是靠著政府的救濟來度日。


1932年,大蕭條時的美國為何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給貧民


當時許多工人失業,並且經濟的萎靡又使得他們找不到新的工作,並且這些普通人還有著許多欠款,可以說這些人最後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了。他們只能在大街上流浪,甚至於很多還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並且每日的生活物資很難保障。但是同時發生的還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當時一些農場主或者資本家們,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密西西比河,也不願低價出售給這些貧苦無依的人。只能說這些人的行為讓人很難理解。


1932年,大蕭條時的美國為何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給貧民


這其實這與美國經濟體制有關,當時美國生產力不斷提高,而人們的工資卻一直持續低水平,這就導致了美國生產能力十分過剩的現象。由於供給多,人們想買卻限制於自己的工資水平,經濟發展進入畸形。在當時情況看來,這算是一種供過於求的現象,資本家可以將牛奶這個存儲下來,但就當時存儲條件來看是不允許的。而有人說不如降價處理,當時人們的購買力已經到了很低的地步,購買意願其實都不是很高,如果以極低的價格出售,除了會引起劇烈的價格戰之外,最後受傷的還是這些農場主們。這樣做的下場就是連回本都難。


1932年,大蕭條時的美國為何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給貧民


倒牛奶的行為看似怪異,但實際上是在處理過剩產品,幫助減少市場上的牛奶供應量,使得市場供求再次回到一個均衡的狀態下,同時還能維持牛奶價格,阻止危機蔓延。這在當時的商人看來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至少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再更大程度的損失。如果把這些東西送給窮人的話,除了運費還需要保存費,這就是一項更大的開支。倒不如倒進河流之中,反而能在維持價格的基礎之上儘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損失。


1932年,大蕭條時的美國為何寧願將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給貧民


當然這都是站在商人的角度上來說的,畢竟按照美國的國家政治性質來說,依然是依靠資本家的,所以儘可能的都是在維護資本家的利益,而不會考慮下層民眾的利益。雖然當時一些小商人和當時社會中的一些團體力量在極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儘可能的保證下層民眾的生活,但是這對於大資本家來說是不現實的,在資本主義本後應該還是赤裸裸的商業利益,至於其他人的利益保障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這也是當時遭到很多人牴觸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