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大萧条时的美国为何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给贫民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一度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局势,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而作为这场危机爆发地的美国,差点让自己多少年的付出成为泡影。当初有个笑话就是美国的华尔街每天都有排队跳楼自杀的人,很多人对经济前景已经绝望。很多血本无归的资本家们早都失去了活着的希望,而那些普通的民众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每天都是靠着政府的救济来度日。


1932年,大萧条时的美国为何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给贫民


当时许多工人失业,并且经济的萎靡又使得他们找不到新的工作,并且这些普通人还有着许多欠款,可以说这些人最后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了。他们只能在大街上流浪,甚至于很多还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并且每日的生活物资很难保障。但是同时发生的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当时一些农场主或者资本家们,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密西西比河,也不愿低价出售给这些贫苦无依的人。只能说这些人的行为让人很难理解。


1932年,大萧条时的美国为何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给贫民


这其实这与美国经济体制有关,当时美国生产力不断提高,而人们的工资却一直持续低水平,这就导致了美国生产能力十分过剩的现象。由于供给多,人们想买却限制于自己的工资水平,经济发展进入畸形。在当时情况看来,这算是一种供过于求的现象,资本家可以将牛奶这个存储下来,但就当时存储条件来看是不允许的。而有人说不如降价处理,当时人们的购买力已经到了很低的地步,购买意愿其实都不是很高,如果以极低的价格出售,除了会引起剧烈的价格战之外,最后受伤的还是这些农场主们。这样做的下场就是连回本都难。


1932年,大萧条时的美国为何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给贫民


倒牛奶的行为看似怪异,但实际上是在处理过剩产品,帮助减少市场上的牛奶供应量,使得市场供求再次回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下,同时还能维持牛奶价格,阻止危机蔓延。这在当时的商人看来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再更大程度的损失。如果把这些东西送给穷人的话,除了运费还需要保存费,这就是一项更大的开支。倒不如倒进河流之中,反而能在维持价格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


1932年,大萧条时的美国为何宁愿将牛奶等食物倒入河,也不给贫民


当然这都是站在商人的角度上来说的,毕竟按照美国的国家政治性质来说,依然是依靠资本家的,所以尽可能的都是在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而不会考虑下层民众的利益。虽然当时一些小商人和当时社会中的一些团体力量在极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的保证下层民众的生活,但是这对于大资本家来说是不现实的,在资本主义本后应该还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至于其他人的利益保障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这也是当时遭到很多人抵触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