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要是當初滅掉日本,怎會有後來的日本殘害我中華同胞。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要說劉伯溫一生的確神機妙算,為大明的建立創下了不朽功勳。


但是在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這件事情上,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是失算了。推背圖,燒餅歌的預言,劉伯溫怎麼就沒能預言到後來日本對我國人民的殘害呢?也許當時老朱屠盡倭人,現在日本只怕是中國的一個省了。

朱元璋要滅日本的由來

大明初立,朱元璋為了揚我國威,決定派使者出使去周邊的鄰國,有日本、高麗、安南、占城這四個小國家。

第一告訴這幾個國家的領導人,現在中原姓明不姓元。其次就是為了查看一下這些國家還有沒有從元朝逃亡過來的餘孽。並警告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不準收納元朝的人,否則都得腦袋搬家。


而派出去的使者,到了高麗,安南和占城這三個國家反映的情況都還不錯,但是當到了小日本這裡就出現了麻煩事。派出去的7個使者,有楊載和吳文華被日本所拘禁,其餘五人皆被日本所殺。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在日本有南北兩個天皇,而所派出去的使者到了日本,也不知道要去哪個天皇,結果哪個天皇都沒有找到,居然非常倒黴的將這個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

這個南朝的懷良親王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此人性格非常殘暴,衝動易怒,是一名武將,簡單來說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當他看到朱元璋給日本的詔書之時,衝動的脾氣,一下就將這個事情搞砸了。


當時由於南北朝國內日本國內混戰,許多的日本浪人都跑到了東南沿海來當倭寇,這讓朱元璋非常煩惱,於是寫給日本的詔書,現在看來是非常的解氣。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你日本小子要是不認臣就,等著被我滅國吧!於是南朝的懷良親王在看到這份詔書之後,就出現了使者被殺的悲劇。

當朱元璋得知日本小子如此不識好歹,龍顏大怒,一代雄主,豈能受此羞辱,於是決定發兵征討日本。而此時劉伯溫卻站了出來,極力制止朱元璋。

劉伯溫為什麼要制止朱元璋呢?

從當時的形勢來說,劉伯溫這麼做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攻打日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元朝大帝忽必烈的手中,就曾經兩次征討日本。


第一次,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當時有將近32,000人,900多艘戰艦攻打日本。第2次忽必烈將人數增加到了20多萬,戰艦達到4000多艘。然而兩次都不幸的遇到了颱風,元軍損失慘重,能回來的不過幾萬人。

朱元璋當時的明軍不比忽必烈當時的元軍強大多少,而且還有可能遇到不可預測的颱風,即使要打下日本,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活,劉伯溫自然不會同意。

其次,大明剛剛建立,根基還不夠穩定。全國各地都經歷了連年的戰亂,百姓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經濟基礎不夠紮實,現在增加戰爭無疑是增加了老百姓心中的負擔。


最後也是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西北尚未平定。元朝被滅之後,退居西伯利亞地區,實力還十分強勁,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這也是朱元璋心中一直以來的心病。一個不過是隔海的蠻夷小國,而一個是就在身邊的如虎大敵,孰輕孰重不用策神多說了。


策神歷史


在元朝之前,我們這個“一衣帶水”鄰居,一直臣服於我國。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派兵東征日本。結果,忽必烈兩次派出艦隊征服日本,都被颱風刮沒了。從此,日本就猖狂了起來,以為有“神風”相助!


明朝時期,朱元璋北擊蒙元,一統江山以後,想重新享受“萬國來朝”的盛世。於是,派出了兩名使者出使日本(東瀛)。

結果,日本人狂妄的殺死了一名使者,並讓活著的回來報信。朱元璋很生氣,彈丸小國,竟然蔑視天威,要發兵征討日本。
此時,劉伯溫覺得風險太大,還有元朝失敗的先例。於是,他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東瀛)四面環海,只能組建水師征討。而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宜勞民傷財出兵遠征。

第二,日本屬於未開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圖。甚至,有可能陷入勞師遠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東瀛)彈丸小國,物產匱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好處。勞民傷財的征服這樣的島國,得不償失。

第四,日本(東瀛)地狹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如,等以後明朝水師強大了,輕而易舉的就能滅了日本。

如果,劉伯溫和朱元璋知道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惡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滅了日本??


勇戰王聊歷史


毛澤東認為歷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徵高麗,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難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朱元璋吞併不了日本嗎?更何況日本那時還是南北朝,怎麼看都能輕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認為,要是朱元璋當時揮師日本,讓日本成為我們的一個省,哪裡還有後來的甲午之恥、抗日之苦呀!?甚至個別人偏激地認為,都是朱元璋聽信劉伯溫惹的禍,都是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惹的禍。

一些人固執地認為:要是沒有劉伯溫的阻攔,尤其是誓死阻攔,日本一定要成為大明朝的一個省——倭奴承宣佈政使。這“誓死”兩字簡直是說神一樣的劉伯溫是日本在明朝的臥底、漢奸似的。真的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明初朱元璋為什麼不滅日本?這一切福垊還要從倭寇說起。

一提倭寇,我們的腦海裡總是戚繼光、俞大猷還有就一個操控日本人為他賣命而他又絕對不聽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將軍的“大漢奸”汪直。其實倭寇早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不過朱元璋時期已經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憲副趙公神道碑》載,至元年間(1335–1340),趙天綱曾奏稱“山東傍海諸郡,奸盜潛通島夷,叵測上下,數千裡無防察之備,請置萬戶府益都,出甲兵、樓櫓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處。

當年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又滅陳友定以及方國珍。福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陳友定跟陳友諒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其實陳友諒原本不姓陳,只因他爺爺謝大爺是贅婿才冒姓陳的。因為朱元璋對江南比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張士誠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陳友定還有方國珍的殘餘勢力,就流亡到海上繼續抗擊朱元璋。

他們這不是作死嗎?他們當然知道這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於是就勾結日本失業的武士、漁民、豪強、農民還有一些走私的海盜、奸商,不斷侵犯沿海地區,他們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懷良親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們來勢洶洶都侵犯到了山東承宣佈政使沿海府州縣,搶劫美女、財物屠殺男人,然後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讓楊載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楊載當時說:趕緊過來稱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練兵吧。再在我們沿海鬧事,滅了你!良懷親王的回答,殺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禍害剩下兩名使者後還關押兩天就讓他們回去報信了。然後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蘇州、崇明,搶劫殺人,官府緝拿,捉住92人。並在山東布政使沿海府縣,以及浙江布政使溫州、台州、明州劫掠,並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回應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實行海禁——寸板不許入海。同時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還是胡蘿加大棒,批評日本讓它稱臣不支持倭寇。結果趙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懷給抓了,良懷的理由:朱元璋為什麼讓一個蒙古的後裔來招撫啊。想當年元朝的派老趙說盡好話,結果卻是“先禮後兵”。老趙做了酈食其,蒙古將軍做了韓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靈,日本就滅了。

趙秩的解釋:大明皇帝聰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時朱元璋才40來歲)趕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後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種你打我大明啊!

良懷親王趕緊滿臉堆笑,好茶好酒招呼著。還讓人寫好降表奔赴大明稱臣,獻上寶馬和土特產。為表誠意還將明州、台州被擄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興,賞給良懷日曆《大統歷》還有綾羅綢緞。但沒有多久,他們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氣,派人斥責日本南朝國王,表示征伐。良懷上書說:中華有主,俺們有君。你地盤那麼大,還吃著碗裡的看著碟裡的。你看堯舜湯武他們都是靠仁義,讓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禦敵良謀。你打贏我還好,打不贏我你不糗大了嗎?不如為了兩國百姓講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氣,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後仍然是一邊來朝貢,一邊擾邊,朱元璋所做的是強化禁海令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捕捉倭寇。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就是不打日本呢?難道真的是劉伯溫不斷勸說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攔朱元璋“抗日”呢?

當然不是!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說話沒那麼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攔,那樣會被朱元璋認為是“漢奸”而被滅族的!胡惟庸被滅族都有通倭這個罪名,當然可能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那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卻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兩次伐日都遭遇失敗,更何況是朱元璋。從元朝鬧倭寇以及朱元璋時期倭寇猖獗,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水軍”(真正的水軍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實行禁海令對日本進行招撫。

第二、朱元璋雖然蕩平群雄,但還有很大威脅。群雄殘餘勢力(尤其是倭寇),還有各地不斷的起義(明初起義很頻繁),尤其是北元殘餘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軍漂洋過海來滅日,且不論明軍成敗,他們也會趁機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帝王中打仗最厲害的李世民征戰高句麗,還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費力。只到唐高宗時才把高句麗吃掉。從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時期的日本很明顯要比唐朝的高句麗強大,而且高句麗與唐朝接壤。這也就決定了戰聖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過戰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馬。而且當時的日本也明白這些因素,才對明朝陰奉陽違,不斷滋擾的。說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沒辦法呀,而絕對不怪劉伯溫!真實的劉伯溫沒有傳說的那麼神,更沒有個別野史說的那麼不堪(如題主所為問),本文也算是為劉伯溫討個公道吧。謝謝大家。


福垊


滅掉日本,這一件事情可以說應該是無數人心中的願望了。雖然今天有著許多人選擇了原諒,但是依舊不可否認很多人還是很仇恨的。但是其實要說仇恨的話其實也就是在近代才行成的。


所以在更早以前其實對於日本其實也沒有那麼多的仇恨,即使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其實也是沒有那麼多嚴重的。

所以說真正的仇恨其實也都是抗日戰爭積累的。確實他們犯下了很大的罪行。所以就明朝的事情而言,其實還是不應該代入到仇恨這一方面的理由的。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還是要阻礙大明王朝去消滅日本呢?

其實就今天來看,當時的明朝很強大,但是要去消滅日本還是有些困難。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的海軍遠遠不夠級別。所以要是戰爭的話,轉到日本陸地上的幾率可以說是一定的。那麼在別人的主場戰爭,那麼勝率還是可想而知了。



還有另外一方面。

日本小嗎?他們不小,而且人口眾多,即使是當兵的很少,但是要是組織起來還是簡單一些的。所以就兵力來說,其實也是難以對比的。畢竟還是要漂洋過海的。說不定還會損傷大明王朝的國本。


這麼一來,打日本其實是很不划算的,再者他們本源其實和明朝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同化起來也比較困難,再者兩個地方相距的有些遠,統治起來也是一個問題。


圍知歷史


劉伯溫何時誓死勸阻過朱元璋滅掉日本?本人簡單翻了下《明史》中的太祖本紀和劉基傳,或許看的粗略,並未找到這段記載。不過,在《殊域周咨錄》裡卻有對明代與日本關係的記載。因為受時間和個人精力有限,也未再仔細考證此事,但隱約覺得,大家答的如此不亦樂乎,難免有些步入了“民科”的歧途。

我和大家一樣,也對東邊那個鄰居沒有好感,希望朱元璋一怒之下滅了它,以絕後患。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當時朱元璋的作為,多少是要讓我們“傷自尊”的。

朱元璋稱帝后,實現了統一,並使得周圍不少政權俯首稱臣。不過,倭國並沒怎麼給老朱留情面。當時,朱元璋遣使前去下詔書,寫的倒是很霸氣: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翻譯過來就是,你丫的要是知趣,就趕緊臣服來朝拜,要是不臣服,就老實待著,別來騷擾我,要不老子派水師滅了你。

只可惜,當時人家立馬就把明朝的使臣給咔嚓了。可是,當時明朝剛建立,根基不穩,而且哪裡有那麼強大的水師去征討倭國?

不過,朱元璋並未死心,第二年又派去了使者,前去跟對方談判。談來談去,算是沒打起來,表面上講和了。可是,人家一點稱臣的意思沒有,還回信把朱元璋給諷刺了一番。其中有一句說的還挺直接:

“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嫌之源乎”

大致意思就是你這個當皇帝的,不過是個不知大小輕重的井底之蛙。

人家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朱元璋肯定生氣。可是,打麼?寫到到這裡,我都替他著急。可惜,老朱儘管很生氣,還是沒打。因為他知道,現在沒有動兵的實力。

不過,朱元璋另有一套,他給子孫寫了份“祖訓”,說永遠禁止和日本進行貿易和交往,並把倭國列為了“不庭之國”。

說到這裡,其實問題很清楚,打不打日本,朱元璋自己心裡很清楚,也輪不到劉伯溫來勸,更談不到劉伯溫誓死勸誡朱元璋滅掉日本。在此提醒大家,解讀歷史切不可道聽途說,也不能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走上“民科”的歧途。


史海爛柯人


劉伯溫這個人,怎麼說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級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燒餅歌》號稱能夠預言後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兩岸統一都扯上了,不看燒餅歌我都知道兩岸快統一了!淨扯淡!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承認了元朝對中國的合法統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將周邊各國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在這一背景下,使臣紛紛從南京出發,來到周邊各國進行通報。日本也是目的國之一,可是日本人夠狠,二話不說就殺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滅掉日本。不過說實話,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做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識,估計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劉伯溫進行勸阻也不能說錯,以當時明朝百廢待興的國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見得能夠成功!

錯的是,劉伯溫既然能預言後世日本會殺掉數千萬中國人,竟然沒有提醒後人防備日本。而且,在劉伯溫的忽悠下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國,導致明朝永遠失去了滅掉日本的機會,這就更不對了!

正確的做法是,將滅日計劃後延,告誡子孫有朝一日一定要滅掉日本,以報殺我使節之辱。

實際上,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已經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艦隊如果東征,可以輕易將日本徵服。因為,這一時期不僅是明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節點。

當時,日本已經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人一樣拉一個打一個,讓日本列島提前進入內亂,就可以輕易將他們征服!


歷史風暴


中國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國家,兩個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由來已久。想當年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對於中國文化是多麼的欽佩,還直接派出一些女的來中國接種,覺得中國人比日本人聰明。但是日本學到了中國文化技術之後,就開始打中國。真的是典型的白眼狼。

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當了皇帝,這個時候朱元璋覺得自己已經是天下之主了,那麼就必須要讓周邊的小國也知道這件事,中國是大明,已經不是蒙古人了。於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邊的小國去告訴他們這件事,也讓他們臣服於大明。其餘的小國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這個島國就不答應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給殺了。

這下子老朱就不幹了,說是一定要滅了日本,但是劉伯溫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就馬上來阻攔,劉伯溫就給朱元璋說日本現在還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為還是蒙古人,因為元朝的時候曾靜幾次去打日本結果都失敗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結下了仇恨。朱元璋一聽可能是真的。

後來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還是被殺了,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個小小的倭國竟然幾次殺我大明的使者,讓我大明何以立足。劉伯溫又跑來勸朱元璋了。

劉伯溫把當時大明的局勢一分析,朱元璋就放棄了,首先當時雖然大明已經立國,但是根基不穩,天下初定。如果一旦派大軍去攻打日本,那麼很可能自己的老窩就沒有了。其次當時北元還在,蒙古人難道不想把天下掙回來嗎?相比於日本這個隔海相望的國家,蒙古人加上西北這些遊牧民族才是最大的威脅,因為他們就挨著大明,隨時都有可能南下對中原造成威脅。還有就是沒錢,元朝本來就把中原大地上搞得民不聊生,根本沒有把漢人當人看,中原大地上經濟衰敗,國家那裡來的錢,加上元朝末年年年打仗,朱元璋好不容易統一了,這個時候百廢待興,打仗要什麼,那就是錢,出兵去日本,造船,訓練水軍等等那些不是要錢的。朱元璋這個時候根本就拿不出來。

所以說大明沒有去打日本也是正確的選擇,如果選擇去的話,失敗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有機會成功,畢竟當時日本也是內亂,南北並立,要是老朱當時去了,說不定就把小日本滅了,也就沒有後來這麼多事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講真,若不是劉伯溫當年組織朱元璋滅掉日本,哪裡有後來這麼多事情?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除了對內平定天下,對外就是要向各國派遣使者,告訴周圍的鄰居,這片土地現在姓朱了,畢竟自古以來,還有很多跟著中國混的小屬國。再者,每一個皇帝都有“萬國來朝”的夢想。所以,對當時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這也是必要的外交禮節。

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呢?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這還要從向日本派遣使者說起。在建立明朝初期,也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當時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要日本嚮明朝稱臣,其二是要求日本方面解決邊境倭患問題。因為在元朝末期,中原大亂,倭寇就趁機不斷騷擾沿海地帶,當時朱元璋還未一統天下,所以也就沒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些事情。到了明政府建立,天下太平,便騰出手來準備解決這個問題。

在送達日本的國書中,朱元璋十分的強硬。說道:如臣則應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如確為盜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而鎛其王。意思就是說,要聽話的話,就老老實實來我天朝朝貢,不聽話那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依舊騷擾邊境,那就揮師兵下,踏平日本。

收到朱元璋這封國書的是當時天皇的弟弟,攝政王懷良親王,這個親王是一個極端好戰分子,看到國書,不但不害怕,還把前來的大明使者給殺掉了,就留下兩個活口,放了回去給明太祖朱元璋回信,信中說道:順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懼哉?意思就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將奉陪到底。

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小小的彈丸島國,竟敢如此對天朝無視?朱元璋勃然大怒,就打算出兵討伐。但又按下心來,再想想這小小島國,沒必要如此興師動眾。於是在次年,又一次修書給日本,這次換了一種方法和口氣,大意是邊境倭寇作亂,想來也不是貴國國王的意思,而是小部分流寇所為,如果你們能制止流寇作亂,雙方共享太平,豈不是一件美事?

這次,懷良親王雖然沒有為難使者,但也對朱元璋的信無動於衷,不過安排自己的使者前來大明朝貢,可能當時也是怕真是朱元璋打過來了,自己招架不住,做做樣子而已。而在之後,日本卻莫名的停止了朝貢,想來這幫倭寇之眾,心裡必定也是不服氣。

這種不朝貢的情況一直維持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前去日本,並傳達朱元璋的旨意道,說爾等小小屬國,坐井觀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無乃構嫌之源乎?意思就是說,如果再不好好收斂,就別怪不客氣了。

這次可是把日本給惹毛了,要知道日本人中,好戰分子有很多,於是,一封極為囂張的信,就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頭。

信中回到: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這信中,把老朱給罵了一通,說老朱你只是中原的主人,我們這裡你說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別指手畫腳的。

這下,可把老朱給氣壞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氣那可是說一不二,狠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主兒,怎麼會怕這個小小的日本呢?

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派兵攻打日本?正是劉伯溫冒死進諫

正在朱元璋準備著手攻打日本的時候,軍事劉伯溫對朱元璋分析了很多形式,才使得朱元璋放棄了這個念頭。

一、元朝數次攻打日本,均無功而返

至元十年(1274),元太祖忽必烈就派兵攻打日本,包括至元十八年(1281).又一次進攻日本,兩次都是折戩而歸,倒不是日本有多強大,只是水上風浪無數,元朝雖然騎兵是當時天下第一,但是在水上,就處處吃癟,導致損失上千搜戰船,死亡數十萬軍隊方才罷手。

二、天下初定,再次興兵打仗,勞民傷財

經過元末的戰亂,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統,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個時候再次舉全國之力去攻打東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論戰爭輸贏,都將是一件勞民傷財的行動,再者說,當時的日本正值戰亂,也對明朝造成不了威脅,並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必不可少的資源。所以,從多個方面來講,沒有打的必要。

三、海軍一直是明朝的弱項

明朝初期的海軍,一直是軍隊的短板,從朱元璋起事,一直沒有很正規的海軍,並且海軍的戰鬥經驗也較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戰役應該就是與陳友諒決戰潘陽湖那一次,所以對於明朝的軍隊來講,海戰是一個弱項,如果要是陸地上的戰爭,估計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國書,早早就滅了日本了。這也是後來朱棣當皇帝時,遣派鄭和下西洋,船越造越大的原因。

之所以不出兵,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慮到多層方面,權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沒什麼好處。於是便沒再攻打日本,但是通過幾次事件,朱元璋對日本這個國家可算是深惡痛絕,並且將日本列為永不來往的國家。

《太祖寶訓》中,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從而告誡子孫後代,不要為了逞一時之氣,而做一些得不償失的額行為。但是朱元璋卻沒想到,在若干年以後,這個被他無視的島國,卻成為明朝末期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這個結果,想來當年一定會踏平日本這個島國吧。


史曉生


劉伯溫,即劉基,到底有沒有勸諫過朱元璋不要去打日本,奕天沒有查找到原始史料。既然沒有劉基的原話,劉基勸諫朱元璋的原因也就無從說起了。但是,日本在宋朝之後,的確變成了一個野心勃勃、反覆無常的小國,是需要時刻提防的。朱元璋之所以沒打日本,原因很簡單,但是過程還是很曲折的,聽奕天慢慢給大家講。如果能看完本文,就會對中日之間的恩怨有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瞭解。

按照《明史》的記載,從時間上來看,劉基在洪武四年已經被賜歸老還鄉。還鄉期間,因為被胡惟庸構陷,劉基戰戰兢兢的跑到南京,找朱元璋謝罪,並且留在京城不敢回鄉。這時候,劉基已經自身難保,還去找朱元璋進諫,奕天覺得不太可能,更何況劉基在洪武八年就去世了。

朱元璋曾數次威脅要打日本,只是一種外交手段罷了。

明朝初立,朱元璋主動去招撫日本,是因為被擊敗的張士誠、方國珍餘部,跑去了沿海諸島,並和日本浪人勾結,劫掠明朝濱海的州縣。朱元璋對此事比較厭惡,就在洪武二年,派楊載作為使者前往日本,以宗主國的語氣斥責當時日本的南朝執政者良懷親王。

從楊載轉述的內容和語氣上來看,朱元璋當時根本就看不上日本這個小國,“宜朝則來廷,不則修兵自固。”你們方便來朝貢,就來朝廷拜見我,不然你們就修兵自守,不要搗亂。

朱元璋完全沒把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把日本當小兒一般訓斥。並且還說,你要是約束不住這些匪寇,那我就派兵打了。良懷親王當時也是瓜娃子一個,誤認為是蒙元忽悠他,就斬了楊載使團中的幾個隨從,但是,沒敢殺楊載。但是,倭患還是未絕。

於是第二年,即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趙秩前往日本,繼續斥責良懷親王的不臣。良懷親王卻將趙秩誤認為是蒙古人。因為元朝打日本之前,就是先派一名叫趙訹的使者前往日本招撫,結果是,還未談判完畢,十萬攻打日本的元朝遠征軍就到了。這讓日本認為明朝是要故技重施。

說點題外話,島國在南宋滅亡時,因為唐的原因,對南宋是懷有深情的,但毀於元朝。而另外一個半島國,對明朝是懷有深情的,卻毀於清朝。如果中華帝國,沒有經歷這兩個朝代,也許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感情會有所不同,而中華帝國也不至於經歷那麼久的閉關鎖國,遠遠落後於世界。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看趙秩跟良懷親王的談判。良懷親王認為趙秩是蒙元的使臣,當時就準備命武士捉了趙秩處死。趙秩義正言辭的說,“我大明天子神聖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後。能兵,兵我。”趙秩說我大明神聖文武,不是蒙古能比的,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你要有種,就殺了我呀。良懷一看,“氣沮,下堂延秩,禮遇甚優。”良懷在趙秩的義正辭嚴之下,立刻慫了,厚待趙秩,並且派遣僧侶祖來帶著國書前往明朝,拜見朱元璋,表示稱臣。

日本都稱臣了,朱元璋當然沒必要再去打日本了。此時的劉伯溫,第二年就要被送回老家養老了,劉伯溫也沒有勸諫,特別是死諫的必要。

當時,日本處於大分裂時期,多個政權都向明朝進貢,但是明朝只以良懷的南朝為日本國王。日本多個政權在十餘年的朝貢中,也多不遵守中華禮儀,被朱元璋屢次譴責。這時候,日本各方,特別是良懷的不臣之心開始越來越明顯了。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責備日本的徵夷將軍,並且暗示如果再不按禮制,不能約束匪寇,那就發兵征伐日本。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良懷竟然回書,詰責起了朱元璋。

良懷給朱元璋的國書,大意是說朱元璋已經封疆萬里,還不知足,還要打倭國,沒有堯舜之德,商湯周武之仁。並且還說,倭國已經做好了被攻打的準備,“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要打就打,但是“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所以,還是講和為上。

不能不說,寫這封國書的日本刀筆客還是很有才華的,堯舜湯武、賀蘭山的典故都知道。這封國書的言辭不敬,雖然讓朱元璋不悅,但還是說到朱元璋的心坎上。就像當年趙秩出使日本,說中了良懷的心思一樣。雙方都不希望開戰,特別是對於朱元璋,“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還是很有理智的,並沒有大怒,只是對日本的良懷政權有點生氣罷了。

朱元璋之所以不打日本,到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原因很簡單,主要就是因為蒙古十萬遠征軍,因為天氣原因,全軍覆沒於颱風之中的前車之鑑呀。至於北竄的蒙元和明朝初立的經濟待興,都不是什麼最主要的因素。這點看看我們剛建國時的五零年代就知道了,經濟困難不可怕,就看要不要打,有沒有決心打。就是因為天時難測,打仗不怕,就怕還沒到地方,已經被天災滅了,這個就太不值了,所以,朱元璋忍了。

這時候,劉伯溫在哪裡呢?早已經去世了。

至於朱元璋時期,對日本的國策,並沒有原則上的問題。明朝不徵日本,日本雖然不守禮法,但名義上還是稱臣的。明朝在航海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保持暫時的隱忍,是正確的做法。

但是,朱元璋做錯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應該在《祖訓》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朱元璋在多次通過使者進行斥責、教育之後,日本還是不遵循禮法,就應該提防日本了。朱元璋這時候卻因為日本王子滕祐壽的到來放鬆了警惕。滕祐壽效唐朝之法,前來明朝國子監學習,並且留在明朝為官。這一件事,讓朱元璋很開心,誤認為日本是送質子前來大明瞭,這是表示臣服和互信的狀態,於是就在《祖訓》中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明朝實行了海禁,而日本也暫時約束了倭寇。朱元璋這麼做,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卻是極大的錯誤。

日本暨此,得到了寶貴的發展時間,逐漸恢復了統一,並強盛壯大。而明朝卻失去了通過文化輸出和武力威懾,持續控制日本政權的能力。這才讓日本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二戰中的慘痛教訓。

所以,奕天認為朱元璋的《祖訓》,應該修改一下。朱元璋應該要求後世子孫,敦促日本政府不斷的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哪怕是明朝政府出錢資助都可以。這些留學生在中國接受中華教育後,再遣送回日本,逐步扶植起親大明的日本政權。同時,也可以保持中華文明對周邊小邦的文化影響力,培養並維持好唐宋以來,周邊小邦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朱元璋還應該警示後世子孫,要持續壯大大明水師,甚至可以派遣明軍進駐日本等周邊小邦,保證親大明政權的穩固統治。這點就跟大明扶持朝鮮李氏政權一樣麼,看看當時朝鮮李氏王朝對大明是多麼的依賴。

現代的某西方世界大國不也是這麼做的,我出錢讓你來留學。你們要研究相關資料,我出錢給你複印,提供給你。表面看起來,看似吃虧了,其實提高了國家文化的輸出能力,讓世界可以更客觀的瞭解該國,提高該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如果朱元璋也這麼做了,相信中華的發展會加速,甚至在周邊國家建立起統治模式之後,在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中華日不落帝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已經彰顯了明朝水師的實力。成祖剛毅善戰,善於權謀,不亞於太祖,在成祖時期拿下日本,是有很大希望的。如果朱太祖有遺訓,成祖必然執行。如果當時這麼做了,東亞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格局了。

在良懷給朱元璋的國書中曾說,“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是倭國常懷不足之心,而中華卻常懷自足之心。

常懷不足之心,促使了崛起;常懷自足之心,卻導致了落後,這是多麼痛的教訓。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確實是一個軍事天才,消滅了張士誠、陳友諒等人,打敗了元朝,建立了明朝,那劉伯溫要極力勸阻朱元璋攻打日本呢?這個得還從元朝兩次攻打日本說起。

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日本方面稱這次戰役為文永之役,因為發生在日本文永十一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率領蒙漢高名麗共計三萬兩千人,駕駛大小戰艦九百多艘攻打日本。

十月九日,元軍登上對馬島,島上日軍被全殲,日本幕府召集各諸侯國約十萬大軍迎戰,元軍開始進行得還是蠻順利的,但後來考慮到後援不夠,所以很多元軍將領主張撤退,所以忻都就下令撤退。

但是當天晚上,遇到了颱風,很多戰艦都觸巖崖而毀壞,這次颱風給元軍造成了一萬三千多人的損失,最後回去的只有一萬三千人。

第二次是在公元1281年,日本方面稱這次為弘安之役,因為這次是發生在日本弘安五年,這次元軍的規模更大,總兵數達到二十萬,其中蒙高麗各五萬左右,漢軍十萬,戰艦四千四百艘。

因為上次元軍的進攻,日本方面有了更充分的準備,比如準備了很多經過改過的弓箭,另外在日本沿岸建了石牆,這樣元軍就找不到了合適的登陸點。

元軍的戰艦就在海上一直漂泊一個多月,幾次強行登陸都失敗了,一直到了八月一日,又再次颳起了颱風,颱風持續了四天,元軍的很多戰艦都沉了,很多元軍被圍困在海灘上,最後很多元軍戰死,只有部分人存活了下來,還有幾千人回到了元朝。

忽必烈本來打算在公元1283年想再次攻打日本,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比如船就建造不起來了,所以第三次徵日計劃就取消了。

明朝初期的明軍,不見得要比忽必烈時期的元軍要強大,面對著日本,也同樣會碰到當時元軍碰到的問題,勝算很低,劉伯溫再怎麼神機妙算,他也算不出日本的颱風什麼時候會出現,所以自然得極力勸阻朱元璋徵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