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是“四書”中內容最多的一本,千百年來,學者必讀。其中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等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至少有個之多。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1.杯水車薪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孟子·告子上》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點評:水本來是可以剋制火的,但是有一個量的問題,一杯水的量當然不能澆滅一車著火的柴草,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水克火的特性。孟子說“仁者無敵”,為什麼仁者不能敵不仁者,也有一個量的問題。

2.不為已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

出處:《孟子·離婁下》 “仲尼不為已甚者。”

點評:孔子講究中道、中和之道、中庸之道,即不過分,也無不足。好就說是好,壞就批評,並且分寸恰當。

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不孝。

出處:《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點評: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呢?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 學習和效法。

“無後為大”,字面之意,以及世人普遍的理解是“沒有子孫是最不孝之事”,讀《孟子》原文,這不符合孟子原意。

4.不言而喻

解釋:喻,瞭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

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點評:成語在流傳過程中其意思實在是變遷得太大了,如果不去閱讀原文及其上下文,很多時候失真太多。“不言而喻”這個成語流傳的意思完全損失掉了孟子身上的能量。孟子原來的意思是:仁義禮智充斥於內心,不需經過言語,自然而然在四肢上呈現出來,這是有內而外流露和生髮過程。

5.不虞之譽

解釋:虞,料想;譽,稱讚。沒有意料到的讚揚。

出處:《孟子·離婁上》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6.出爾反爾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點評:孟子的願意是說你有怎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後果,講的是因果報應的問題。現在的意思演變成了之一個人反覆無常,言而無信。

7.出類拔萃

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點評:孟子用出類拔萃來形容孔子,並且是前無古人地出類拔萃。子貢評價孔子:“仲尼如日月,不可毀”。朱熹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8.此一時,彼一時

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9.簞食壺漿

解釋: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10.當務之急

解釋:當:當前;務:應該做的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出處:《孟子·盡心上》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11.獨善其身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點評:獨善其身、明哲保身,古時其實都是褒義詞,發展到今天似乎變成了貶義詞。身尚不能保全,身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其它?

12.反求諸己

解釋: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點評:孟子說:“射箭不中靶心,不埋怨勝於自己者,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問題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孔子也有類似的說法“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以及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時說的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外者誤也”,其實差不多同一個意思。道理說出來簡單,真正要悟透,也許需要一輩子。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釋: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紹者(媒人)。舊指兒女婚姻須由父母作主,並經媒人介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14.顧左右而言他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點評:孟子問齊宣王:“如果把妻子託付給朋友,自己出差幾個月,回來發現自己的妻子在挨餓受凍,怎麼辦?”齊王說:“跟他斷絕朋友關係。”孟子:“一位地方官員沒有管理好地方,怎麼辦?”齊王說:“炒掉他。”孟子層層遞進:“一位國君沒有治理好國家,怎麼辦?”齊王這次不回答孟子了,跟身旁左右的侍從扯開話題去了。

15.寡不敵眾

解釋: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形容在戰爭中敵對雙方的(人員)實力懸殊太大(孤軍奮戰不可以力敵)。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16.好為人師

解釋: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不知求教而喜歡以教導者自居。

出處:《孟子·離婁下》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7.何出此言

解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出處:《孟子·離婁上》 “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18.君子遠庖廚

解釋:君子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凡有血氣的東西不親手去殺它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點評:這本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不要胡亂殺生害生,後來成為了某些男人不願意下廚的藉口。

19.具體而微

解釋:具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微,微小。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20.盡信書,不如無書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本或迷信書本。

出處:《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點評:孟子說的“書”原意是指《尚書》。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21.解民倒懸

解釋: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危急。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2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解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孟子強調君王要與民同憂同樂。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點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孟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23.亂臣賊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24.明察秋毫

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有敏銳的洞察能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5.茅塞頓開

解釋:茅:茅草;塞:堵塞;頓:頓時,立刻;開:開通,通順。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突然理解、領悟了某種道理,解開了心中的疑問。。

出處:《孟子·盡心下》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26.卻之不恭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孟子·萬章下》 “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27.仁民愛物

解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

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之於物也,愛人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28.水深火熱

解釋:老百姓所受的災難,像水那樣越來越深,像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釋: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費力小,功效大。只用一半的力氣,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事情比別人用時少,卻比別人收穫多。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30.捨我其誰

解釋: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於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31.捨生取義

解釋: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2.同流合汙

解釋:流,流俗;汙,骯髒。思想、言行與惡劣的風氣、汙濁的世道相合。多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

出處:《孟子·盡心下》 “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解釋: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4.為富不仁

解釋: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35.挾泰山以超北海

解釋:挾,挾持,夾著;超,超越,跨過。夾著太山(泰山)跨越北海(渤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36.心悅誠服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誠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點評:以武力讓他人懾服,他人並非真心服從,只不過是力量不足以反抗而已;以德行讓他人信服,他人才是心悅誠服。孟子是勸人行仁。

37.習焉不察

解釋: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出處:《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8.先知先覺

解釋:知,認識;覺,覺悟。指認識事理較一般人早的人。

出處:《孟子·萬章下》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39.引領而望

解釋:引,伸長。領,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40.一暴十寒

解釋: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用於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41.緣木求魚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42.夜以繼日

解釋: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出處:《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43.言近旨遠

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出處:《孟子·盡心下》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44.以鄰為壑

解釋:壑:本意為溝壑,這裡指擴大受水處。拿鄰國當作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洩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出處:《孟子·告子下》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45.與人為善

解釋:與,讚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46.知人論世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47.自暴自棄

解釋:暴,糟蹋、損害;棄,鄙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於落後或墮落,不求上進。

出處:《孟子·離婁上》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8.左右逢源

解釋: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出處:《孟子·離婁下》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解釋: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現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孟子·萬章上》:“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 ”

50.專心致志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集中精神,一心一意,絲毫不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認真地去做某件事。

出處:《孟子·告子上》 “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