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為什麼不再受大學生歡迎?

于丹為什麼不再受大學生歡迎?

認識于丹,在十多年前。2007年初,筆者到人民日報海外版履任,曾策劃系列報道《于丹為什麼這樣紅》。報道結束後,與于丹在編輯部約談,她的聰明、睿智,以及談吐間的自信滿滿與激情洋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臨別,于丹贈我當時世面很難買到的她的成名作。自那以後,雖然聯繫不多,但常在一些公眾場合見面,她大都會應邀上臺,作一番或長或短的演說,臺下照例會爆發出熱烈掌聲。

然而,不知什麼原因,于丹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尤其是,不受大學生歡迎!曾經看到網上傳出一條“于丹遭遇尷尬,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消息,不禁有些吃驚。

消息說,某年月日,北大百年講堂舉辦戲曲精品演出,首先,由十來個古稀崑曲名家,演唱了幾十段經典唱段,精彩紛呈,頗受歡迎。演出結束後,主辦方邀請于丹上臺談觀後感,

然而,于丹尚未開口,便遇臺下一學生高呼“于丹,你下去吧!”,眾人紛紛響應,喧譁起鬨,于丹只說了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給老藝術家們”,就尷尬地下臺了。

于丹遭“轟”,在網上引來各種議論,有表示同情、憤慨和不理解的,也有幸災樂禍,酸言酸語,甚至拍手稱快的。

于丹本人,對此倒也比較冷靜,曾先後三次在微博回應,還特意說明,演出性質為“面向社會”,並非只為北大,“不要誤會了北大的同學們”,“大家雖然因為時間太晚喊了幾句,但絕對沒有不雅或過激的語言。”她寬容地表示:“大家買票是來聽演唱的,不是聽演講的。我們都是愛崑曲的人,因為有愛,所以一切可以理解。”

此事告一段落,本可不再議論。但一位曾經那麼受人尊敬和喜愛的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為何突然之間竟遭遇尷尬,甚至被人“轟”下臺來?這倒頗有些值得我們深思了。筆者以為,此事的發生,確實有些偶然,但偶然之中,亦有其必然在也。

首先,時間不對

于丹上臺準備演說,是在名家戲曲表演結束之後。此番演出,確實非常精彩,但是,畢竟已經演了三個多小時了,再精彩的節目,再有功底的名角,觀眾坐下面聽這麼長時間,確實有些累了。此時,你再冒出個與演出幾乎不搭界的人來,還要滔滔不絕一番,從心理上講,人們自然不會接受。

其次,地點不對

于丹被“轟”之地,乃一向以倡導“學術自由,特立獨行”為精神傳承之北京大學也。北大學子向來崇尚凡事“有獨立見解、有自由思想、有叛逆精神”。而於丹關於“論語解說”的那一套“於氏理論”,天生帶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的色彩,原本是講給文化水平並不高、對歷史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的普羅大眾聽的,以精英自詡的北大學子們,對此原本就不大買賬,此番您竟然主動登臺,豈非是送上門來,自討沒趣?

其三,內容不對

名家演唱完畢,再聽他們談談演唱體會,說說幕後故事,這是觀眾願意甚至樂於接受的。但此時,以演講和解說論語而出名的于丹卻站上臺來,準備“代表觀眾”發表觀後感,這就有些不合時宜了。何況于丹那一套“話語體系”,雖然寓意深刻、激情洋溢,但因過於追求辭藻的華麗和排列的整齊而確乎少了些樸實與真誠,容易給人居高臨下之感,缺乏與受眾平等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演說,一般百姓是容易接受且會大聲喝彩的,不被有個性、有見解的知識分子所認同所接納是必然的。

“我雖然反對你的觀點,但堅決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利。”一位資深媒體人曾如此評價于丹事件,認為北大學子無論如何也不應採取“轟”的態度。不過話說回來,不如此一“鬧”一“轟”,也就可能不是北大學子了。

正因此,老詹以為,此事應該吸取教訓的,不僅僅是于丹教授本人,也包括那些不看時間地點、不分內容場合、動輒就滔滔不絕的演講者們,雖然,你的用意或許挺好。

于丹為什麼不再受大學生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