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引言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群雄並起,戰亂紛爭。遼東地區地處邊陲,偏安一隅, “水則由海,陸則阻山” 的環境為公孫氏割據一方提供前提條件。公孫氏家族前後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及公孫淵三代四位統治者,主政遼東達半個世紀。公孫氏割據遼東期間,對內發展經濟文化,對外改善同周邊民族的關係,對遼東地區進行有效管理。

長期以來,史學家多將公孫氏家族作為地方割據勢力來看待,認為其偏安遼東,表面臣服,實則懷揣稱王的野心。作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雖僅存半個世紀,但其與曹魏之關係卻不容小視。本文將從漢末遼東公孫氏家族入手,細說其與曹魏之間複雜的關係,並希望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公孫氏割據遼東

公孫度始經營遼東

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見《三國志·公孫度傳》)。”起初,公孫度因其父公孫延避吏,隨之居玄菟且擔任郡吏。公孫延因何避吏,現已不可知,但公孫度居於玄菟且任職於此,應當無太大異議。公孫度為何要居於玄菟且任該地郡吏呢?《漢書·地理志下》記載:“玄菟、樂浪,武帝時置,……郡初取吏於遼東。”也就是說,玄菟郡有取吏於遼東的傳統。

公孫度是遼東人士,玄菟郡守依照舊例取吏公孫度也是可以概見的,故公孫延攜家避吏居於玄菟郡。《三國志·公孫度傳》載: “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由此可知,因公孫度少時與玄菟太守公孫琙之子公孫豹同名,又與之同年,故琙親愛之。故而,在公孫延避吏舉家居於玄菟之時,選任公孫度為玄菟郡吏也是可以想見的。

後來因為同郡徐榮(董卓的中郎將)的舉薦,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此後,公孫度在遼東地區據境自保,並“威行海外”,開始了其近二十年的割據統治。公孫度任遼東太守後,對遼東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公孫氏雖為遼東大姓,因公孫延避吏玄菟,公孫度起於玄菟小吏,不免被遼東郡所輕視。故到任後首先打擊豪族勢力,樹立威信。郡中豪族大姓田韶等素來與之並無糾葛,均被其以法誅殺,令郡中震慄。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公孫度所在的玄菟郡

此後,公孫度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他將原遼東郡分置為遼東、遼中、遼西三郡,並越海收山東半島東萊諸縣,擴大了遼東的實際管轄區域。此外,公孫度竭力招賢納士,許多中原名士避亂遼東,公孫度都以禮待之。“寧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與邴原及王烈等至於遼東,度虛館以候之。”同時,許多避亂賢士的到來,客觀上促進了遼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此外,公孫度 “威行海外”,改善同周邊民族的關係。遼東地區為多民族聚居地,而遼東公孫氏西同烏桓接壤,東、北與高句麗、夫餘、鮮卑等相鄰,幾乎處於周邊民族的包圍之中。此時三郡烏桓勢力強大,高句麗伺機而動,時常侵犯遼東。《三國志·武帝紀》載: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三國志·東夷傳》載,高句麗“順、桓之間,復犯遼東”。

顯然,對於公孫度而言,周邊民族已構成強大的外部威脅。故其“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以緩和此種局勢。公孫度亦採取和親的方式安撫夫餘,“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公孫度恩威並施,積極改善同周邊各族的關係,客觀上為東漢以及後來的曹魏鞏固了穩定的外部環境。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公孫度西擊烏丸

公孫康、公孫恭臣服曹魏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嗣位。“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寧鄉侯封弟恭。”起初,曹操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自言 “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故將印綬藏之武庫。公孫康嗣位後,將永寧鄉侯封予其弟公孫恭。若說公孫度有稱王之言而無稱王之實,其子公孫康則一改強硬態度,採取更為緩和的方式處理同曹魏之關係。

曹操征討烏桓,有人勸其同時擒拿奔逃遼東的袁尚、袁熙,曹操謂之已將此事交予公孫康。當曹操從柳城引兵返還時,公孫康果然斬袁尚、袁熙,並獻其首。公孫康此時無論意欲討好曹操,還是懼怕曹魏實力,其斬殺袁尚、袁熙及速僕丸的舉動,顯然並未將曹魏視為敵人。此外,曹操征伐烏桓時,遼東公孫氏對近在其西部、可以起屏障作用的烏桓採取近乎放置的態度,不問征伐之事,反而援助曹魏斬殺袁尚、袁熙等。

在曹魏與烏桓的博弈中,公孫康將籌碼押至曹魏一方,未穿鑿烏桓問題。在烏桓問題上,公孫康一旦處理不慎,將會與曹魏形成敵對關係,對自身也有所影響。由上可知,公孫康旨在緩和與曹魏之關係,同其父公孫度的強硬態度迥然有異。公孫康是否真心臣服曹魏,尚不可知,但至少與曹魏關係逐步緩和,與之相安無事。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曹操畫像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公孫康卒,因其子 “晃、淵等皆小,眾立恭為遼東太守”。公孫恭為公孫度之次子,公孫康之弟。歷史上關於公孫恭的記載並不多,《三國志·公孫度傳》雲: “初,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公孫恭尊奉其兄公孫康臣服曹魏的策略,做到與之相安無事。魏文帝曹丕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授平郭侯。曹丕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自然有表彰其臣屬曹魏的意思。

公孫恭劣弱不能治國,尚無與曹魏對抗之實力,若此時不依附曹魏,則將加大曹魏殲滅公孫氏的機會。此外,公孫恭對於魏文帝曹丕招納的文人志士,亦以禮相待。《三國志·管寧傳》載: “文帝即位,徵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服物。”公孫恭對對魏文帝曹丕招納的文人志士加之以禮,也可看作是對曹魏的尊奉。

公孫淵同吳交往,周旋吳魏之間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孫淵脅奪恭位。公孫淵為公孫康之子,公孫恭之侄,其主政後,與孫吳交往,並周旋於魏、吳之間。公孫淵派遣使者交通孫吳,孫吳亦與之交往,並立公孫淵為燕王。當公孫淵得知孫吳遠不可恃時,又倒向曹魏一方。隨後,魏明帝曹叡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公孫淵畫像

翻閱史料,我們可以窺探出公孫淵周旋於魏吳間的各種原因。公孫淵結交孫吳與當時的局勢有一定的關係,此時,魏強吳弱,公孫氏繼續臣服曹魏,亦免不了被曹魏徵伐的結局。故而公孫淵一改倒向曹魏的傳統,主動遣使同孫吳交往,意在提高同曹魏的外交地位。《三國志·公孫度傳》載: “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權遣使張彌、許晏等,齎金玉珍寶,立淵為燕王。”

公孫淵又恐孫吳遠不可恃,又貪其財物,故而斬孫吳使者張彌、許晏等,送首於魏明帝曹魏。在魏吳兩大陣營中,公孫淵將雙方均置於敵對狀態,免不了被雙方殲滅的危險。若堅定的倒向一方,或可得之庇護。此時公孫淵為避免被明帝征伐,南通孫吳,往來賂遺,可以視為時局所迫。然而,公孫淵交通孫吳已冒犯曹魏,隨後斬殺使者張彌、許晏等,又對孫吳表露其決絕態度,實則與雙方為敵。

無論公孫淵旨在討好曹魏,或是提高同曹魏之外交地位,魏明帝曹叡已對其心懷芥蒂。公孫淵知道與曹魏對立的後果,儘管斬殺吳使,最終還是免不了被曹魏吞併的結局。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魏文帝曹叡分海、陸兩條線路出兵遼東。此時,公孫淵自知與曹魏之關係已無法挽回,遂自立為燕王。景初二年,魏明帝曹叡又派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征討公孫淵,一舉結束了公孫氏在遼東半個世紀的割據統治。

談談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氏與曹魏之間的複雜關係

司馬懿兵分兩路,曹魏吞併遼東

結語

公孫氏家族割據遼東半個世紀,其與曹魏政權息息相關。公孫度採取據境自保、威行海外等措施,為其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公孫康時期,斬殺袁尚、袁熙及速僕丸等,旨在緩和同曹魏之間的關係。公孫恭時期,與曹魏相安無事。

值得一提的是,公孫康、公孫恭緩和同曹魏之關係,客觀上促使曹魏政權更加穩固。公孫家族末期,公孫淵在魏吳間權衡,結交孫吳又討好曹魏,與當時局勢不無關係,公孫淵南通孫吳,旨在提高同曹魏之外交地位,實則加快了曹魏統一北方的步伐。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99年

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95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9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