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來生,願作一片飄零的雪花

在你手心,融化

愛你,無憾。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縱觀清朝年間,由強變弱,由富變窮,直到宣統帝宣佈退位,才結束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從秦始皇算起。在清朝近300年間出了不少文人騷客,有曹雪芹、納蘭容若、曾國藩、鄭板橋、蒲松齡、黃景仁等......

---本篇出自黃景仁之手,他的詩多嗟貧嘆苦、啼飢號寒之作,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實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負,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社會地位;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故而詩中歌頌“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畫愁苦之辭為多,出於在愛情上也未諧所願,他的情詩也是一片悽清悱惻、無限掩抑低徊。

而其山水詩,則雖俊逸清壯,也難藏抑塞憤懣之氣,與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鳴。

綺懷

清代: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綺”本意為“有 花紋的絲織品”,後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悽婉動人。

---黃景仁年輕時曾同 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

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韻譯:

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簫,銀河紅牆對我來說是那樣的遙遠。

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為了誰在風露中佇立了整整一夜呢?

纏綿的情思已盡如抽絲的蠶繭,宛轉的心已經像被剝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歲時在那月圓之夜的情景,可嘆我手中的這杯酒竟已無法消除心中的憂愁。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獎賞:

---首聯“幾回花下坐 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牆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第二聯“似此星辰 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

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在黃景仁的詩中, 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著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

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溼了自已的衣裳,打溼了自已的心靈。

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正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

---第三聯“纏綿思盡 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相媲美。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

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句。

---尾聯“三五年時三 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著名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黃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史上悽美到天籟的一首絕妙詩,妖嬈到極致,媳婦兒看後心都融化了

寄語

愛情是一場修行。在這一場修行中,究竟是誰會修成正果呢?

無論是誰,我相信,我們都會成長,成長為一種愛的質感與靈魂的洗禮。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