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5:北洋水師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讀書有伴,昨天我們說完了李鴻章的外交成就,和他的外交策略,今天來說說他對於大清的軍事管理,李鴻章歷任過無數總督,他還管理過中國的海軍和陸軍,但是基本都是失敗的。歐洲人很難想象的是,他一個文官,而且擔任了總督,商務這麼多重要的管理事物自後,還要去管理軍事。這太高科技了,但是李鴻章卻自信滿滿。這就是中國的官僚體系,沒人會嫌官大,更沒人會嫌權力太多。

但李鴻章也很天真,外國人當時也已經看出來了,李鴻章這種只買武器的建軍思路,對於軍隊的戰鬥力根本沒有幫助。而且李鴻章的管理下,陸軍和海軍成了腐敗的集散地。甚至有人拿李鴻章和慶親王對比,說他們的貪汙程度差不多。也有人說李鴻章的腐敗程度,比李蓮英也差不了多少。他是一個腐敗的愛國者。他的海軍在甲午開戰之前,已經變成了一個半商業化的機構,而這種腐敗已經被日本注意到,所以日本才敢於向紙老虎的北洋水師開戰。

《李鴻章傳》5:北洋水師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其實話說起來,李鴻章所建立的軍隊,自始至終都是地方武裝,都是帶有他私人性質的,比如在甲午海戰的時候,南洋水師就眼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沒有參戰,李鴻章也調不動地方其他地方的軍隊,所以才有了之前的說法,是李鴻章一人對抗日本一國。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這麼建立軍隊和國防,而不進行軍事改革呢,他見到過那麼現代化軍隊,他為何不去效仿呢?

這其實還是李鴻章的歷史侷限性,他做的國防和海防,只不過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勢力範圍,任人唯親比任人唯賢要重要的多,比如北洋水師的丁汝昌,就是一個海軍外行,但就是因為他是安徽人,又是淮軍老部下,所以李鴻章才力捧這位親信上位,而北洋水師不是沒有能人,底下的那些管帶都是留學回來的,接受過現代海軍的培訓,但因為都是福建人,所以也得聽外行丁汝昌的。體制的束縛和歷史侷限性,其實已經決定了北洋水師和日本進行海戰的結果,現在也可以回答之前那個問題,即使不修頤和園,把軍費都用於購買軍艦,北洋水師能夠戰勝日本嗎?答案其實已經非常明顯。這種建軍思路無疑就是虛張聲勢而已。你的武器再先進,制度的落後都是硬傷。

其實李鴻章自己也深深的知道這一點,但他不可能跳出歷史對他的束縛,他只能在自己的利益上,在舊的制度上儘可能做到最好。所以他基本都採取了防守策略,我打不了別人,防守保命總可以吧。即使對捻軍的作戰中,李鴻章也很少正面衝突,他只是包圍,然後把他們驅趕到別的省份,這樣別的省份要想再對付這些捻軍,就要付錢給李鴻章,他把這種圍剿變成了一種生意。

後來他建造海軍,特意請來來琅威理上校,他也有意的要把這隻海軍建成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但是他不得不用中國人,不可能不讓他們當官,只要還在中國的官場之下,就避免不了腐敗。後來所有人都明白了這點,所謂強大的北洋水師不過就是個嚇唬人的空架子,不打仗只操練還能嚇唬嚇唬人,而一旦交鋒,根本無法與現代化軍隊抗衡。

《李鴻章傳》5:北洋水師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李鴻章不可能相信那些外國教官,所以最後琅威理被擠兌走,而李鴻章默認了這一切,從那以後北洋水師迅速腐化,劉步蟾,林泰曾和方伯謙三位艦長開始把海軍當成自己的商業機構,只是在領導檢查的時候才拉出去做做樣子,甚至炮彈都沒有,就在遠處找個水兵去點燃火藥,製造被炮擊的效果。就這麼欺上瞞下,這隻軍隊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從內部垮掉了。李鴻章當然清楚,只要不打仗,他就能維持北洋水師一切美好的形象,但一旦開戰,所有的謊言都會被戳破。這也是他極力反對戰爭的一個自私的原因。所以從這點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慈禧修建頤和園,其實也是替李鴻章背鍋了。後世子孫都在痛罵老妖婆浪費了大把金錢,沒有用於國防,但其實真的把錢投給了海軍,也都進入了個人的腰包。

李鴻章迫於局勢的壓力,也只能從牆上摘下他那把用來裝飾的步槍,決定開一槍試試運氣。也就是讓海軍出去走兩步,當然他也知道憑藉丁汝昌這個親信肯定是沒戲的,他又想到了外國人,於是找來了一堆歐洲人,但這些歐洲人一上船就傻眼了,發現船上只有14顆練習彈,根本打不死人的。而管理軍械的官員叫做張佩綸,正是李鴻章的女婿。

定遠和鎮遠上配置的大炮威力巨大,但是逗比的是,也同樣沒有重型炮彈,歐洲教官讓李鴻章火速進口大量重型炮彈,但張佩綸卻不同意,直到開戰的時候,兩艘鐵甲艦一共只有三顆重型炮彈,但炮手還是很靠譜的,因為炮手也是外國人,他用三顆跑彈還幹掉了日本的松島號旗艦,如果炮彈足夠,也許結果會大不相同。可以說李鴻章女婿張佩綸的節儉行為,讓全亞洲最先進的戰艦,和最厲害的克虜伯大炮,幾乎無用武之地。四個月後,張佩綸被爆出和日本特務有腐敗交易,而被革職流放。在黃海海戰結束一個月後,炮彈才終於買了回來。

《李鴻章傳》5:北洋水師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更讓人氣憤的是,在要塞防禦戰中,大家發現一共有104發炮彈,只有4發裡面是有填充物的,其中裝火藥的能打響的只有一發,其他三發都裝了沙子,連主炮的觀測鏡也被人偷取換錢了,後膛也是壞的,所以最後丁汝昌還算是比較爺們,捨身成仁,但其實正是他鬆懈的管理,也是自食其果。

李鴻章一向如此,他明白軍隊很弱,但他始終要製造出一個軍隊很強大的感覺。他經常說我們現在已經裝備了優秀的武器,所需要的就是優秀的軍官。然後我們自然是一隻強大的軍隊,但這其實就是自欺欺人罷了。中國軍隊在李鴻章的指揮下,一度很唬人。但這種神話,在甲午海戰後,被擊得粉碎。任人唯親是李鴻章建軍的思路,但他身邊也是貪官雲集。這幫人擾民有數禦敵無方,日本進軍旅順港的時候,甚至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後來戰敗後的清政府也在想辦法,到底該怎麼辦,他們也請來了外國人給出主意,外國人挺逗,他們說你出錢,然後在中國招募一隻10萬人的武裝,就足以保衛中國,但前提是這隻軍隊要僱傭2000名外國軍官,中國的官員一個都不能用。這種建議其實當時是很有效的,比如當時的清朝海關就在英國人赫德的組織下建立,成為當時滿清最廉潔最高效的機構,也成為滿清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如果要讓洋人建軍隊保衛大清,戰鬥力肯定不一樣,這更類似於今天美國和歐洲日本的關係,各國花錢聘請美國成為世界警察,這樣反而更加高效,也更加安全。

《李鴻章傳》5:北洋水師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但當時的人肯定不這麼想,即使現在的人也不會認為把國防交給外國人是個好辦法。那樣大清朝的臉面也就算丟盡了,而且這些當朝的官員也是不會答應的。李鴻章也站在了反對者的一邊。他覺得這完全不可接受,如果大清的軍隊被外國人控制,那麼領土安全雖然能保證,但以後購買武器裝備,也就全要聽外國人的了,大權旁落,自然也就沒有了回扣。所以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權利,至於國家的安全和老百姓的福祉,全都拋在了個人利益之後。他寧可全國不長草,也不能容忍自己撈不到好處。這就是當時李鴻章為首的中國官僚的實際想法。

所以別說當時滿清政府和李鴻章不會答應,即使放到現在,你說裁撤軍隊,讓美國人來給中國站崗放哨,大家會答應嗎?同樣不會答應。所以這就是角度不同看待李鴻章的態度也就截然不同,歐洲人肯定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這麼好的辦法,滿清都不接受,肯定是因為腐敗和個人利益,但實際上,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對立的立場,讓中國無法接受一個敵人去替我站崗放哨。特別是在晚清,統治者的國家把控力下降的情況下,很容易想到,你會不會取而代之,會不會把我趕走。那麼我們說完了,李鴻章對於軍隊國防的建設,明天再來說說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到底該怎麼評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