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對華泰GDR套利的另一種思考

今年夏季,中英之間開設了滬倫通,兩國的證券交易市場有了連接的渠道。隨後不久,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華泰證券以GDR(全球存託憑證)的形式,在倫敦交易所進行了再融資。根據相關規則,每張GDR相當於10股華泰證券A股股票,而在發行GDR時,在價格上有所折讓。當時華泰證券的A股大體在19元以上,而按美元定價的GDR是每張略高於20美元。

通常情況下,股票在境內發行上市與在境外發行上市,價格不太可能完全相同,而是會有一定的價差。遠的不說,剛發行的科創板中國通號(港股03969)、昊海生科的A股,其價格就大大高出在香港的H股。不過,由於內地與香港的證券市場並不能實現股票互換,因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兩地市場可以互聯互通,但A股不能轉為H股,H股也不能轉為A股,因此相互之間是不存在套利機制的。因此即便A、H股價格相差懸殊,但兩者之間在價格定位上的相互影響並不直接。

但是,GDR就不一樣了,時下推出的滬倫通交易規則中,是允許GDR在上市交易120天后,轉換為A股的。這也就意味著,投資者假如持有華泰證券的GDR,在鎖定期滿之後,是可以通過相應的途徑,將存託憑證轉為股票。這個時候如果還是存在較大的價差,那麼就可以進行跨市場套利。應該說這個套利機制對於那些的敏感的投資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且不說兩者之間一度存在的近30%的價差,即便到後來價差縮小到10%,也有很好的利潤。不過,也因為是這樣,有部分投資者對此提出了異議:發行GDR本身是為了引進外資,現在卻成了套利工具,這是給別人送錢。更有人認為,GDR提供了外資打劫中國股市的路徑。其實,這種說法是很不準確的,存在認識誤區,作為股票的衍生品,GDR天生就有轉為正股的內在要求,否則也就不是真正的GDR了。這裡的問題在於,當正常交易的市場出現套利機會時,一定是有交易的某一方,或者交易雙方的出價,出現了問題。如果不去解決這個問題,反過來指責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轉換股票的通道,實在是有點本末倒置。

這次華泰證券發行GDR,首開中國上市公司利用這一國際通用的手法,在境外再融資籌集資金的先河。而作為投資者,既然看到GDR發行時在價格上與A股是有價差的,那麼就應該想到今後可能存在套利空間的事實,並且提前做好準備。畢竟,在存在價差的背後,反映的是某一方或雙方在定價上的不合理,而這種不合理,應該說是與購買者對於股票的估值以及行情的判斷不同相關的。從完善市場機制的角度出發,人們不應該是去人為地維繫這種價差,而是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縮小兩者之間價差。如果確實是A股的價格偏高,那麼利用GDR套利的機制予以調整,也不是什麼壞事。在很短的時間裡股票因為存在套利因素而下跌,這隻能認為是以往的價格虛高,這裡的泡沫,早一點捅破有什麼不好的呢?

我們說,中國資本市場要與國際接軌,贏得海外資金自願地大舉流入的局面,除了把外資進入的通道維護好之外,還應該淨化自己股市的氛圍,抑制過度投機現象的泛濫。在這裡,對GDR套利手段的利用,應該說是件好事情,因為這有利於讓股價的基礎打得更加堅實,同時也是提醒了廣大投資者,在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過程中,是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與成本的。

經過幾天的劇烈波動,時下華泰證券的股價已經逐漸企穩,與GDR的價差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通過這場套利風波,中國的投資者也開始真切地瞭解到跨市場套利的魅力與價值,而這些都是有利於市場穩定發展的。因此就華泰證券GDR套利一事而言,正本清源,樹立理性意識,也就是時下應該做的事情。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