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三鎮的“和而不同”,帶你尋找記憶

湖北武漢三鎮的“和而不同”,帶你尋找記憶

對武漢三鎮地圖百看不厭,看來看去忽然發現,如果南北顛倒地看,武昌、漢口和漢陽的分佈跟北魏、西蜀和東吳的方位大相吻合。且從特質上分析,武昌頗像曹魏,大氣,佔有天時;漢口尤像劉蜀,人多,具有人氣;漢陽則更像孫吳,有山有水,擁有地利。武漢三鎮各據一方,豈不跟三國割據有惟妙的相似?

湖北武漢三鎮的“和而不同”,帶你尋找記憶

“人家鸚鵡洲邊住,一向開門對漢陽。”“卻是漢陽川上女,過江來買武昌魚。”事實上,武漢三鎮很長時期為天塹阻隔,遙遙相望,是有著互為異域之感的。三鎮在行政上也是分而治之,整座城市的概念形成只是近百年來的事。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武漢三鎮形成有先後,版圖有大小,在歷史時空形成各自的人文地理,具有鮮明的城邑特色,包括市井風貌和生活方式。從時間歷程到空間形態,三鎮的區別都是明顯的。這種區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包括習俗、方言等等。有一句俗話說:“武昌的銀子頂著(指官帽),漢口的銀子擺著(指攤販),漢陽的銀子曬著(指木材市場)。”就形象地反映了區別的一個方面。從面積上說,武昌不及漢口大,而漢口有點大而無當,漢陽則小巧靈瓏。從氣質上說,武昌有點雅,漢口有點俗,而漢陽有點鄉野之氣。如果一定要把三鎮作擬人化描繪,武昌像一個正人君子或學養深厚的雅士,漢口像一個江湖浪子或財大氣粗的商人,漢陽則像一個村姑野妹或小家碧玉的淑女。一座城市內部三種異質文化並存,這在當今世界也屬孤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與武漢有關的事物或事件從來就是以三鎮分別冠名的,如“漢陽魚”、“漢陽人”、“漢陽造”;武昌魚、武昌首義、武昌會議;漢口租界、漢口“八七會議”,這是武漢分為三鎮的歷史遺蹟。

湖北武漢三鎮的“和而不同”,帶你尋找記憶

我於平安夜降生於漢口利濟北路貧民區,其後在外地度過了十年,累計在武漢生活了半個世紀。出生在漢口,成家在與武昌毗連的青山,現棲居在漢陽,三鎮一個也沒拉下,應該說對武漢爛熟於心。當我以資深市民的身份概括武漢三鎮,可以簡而言之為一句話:到漢口去逛街,到漢陽去逛景,到武昌去辦事。這句話的背景是,漢口市場繁榮,店鋪林立;漢陽風景較佳,有月湖、龜山和歸元寺;武昌是省會,政府衙門多,大專院校也多。它們的人文地理構成和城市發展軌跡不同,有著不一樣的故事。

備註:( 文章由羅時漢老師執筆,授權不懂哥\\澤攀 編輯整理並首發,如有轉發此文請備註出處)

羅時漢 原籍湖北沔陽,1950年代生於漢口。曾作為“老三屆”下放農村,供職過《武鋼文藝》和《長江日報》,60歲前足跡到達全國所有行政區。大專學歷,主任編輯、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中篇《翻身農奴把歌唱》《英雄和他的塑像》《與你同行》等;長篇《白沙洲蘆家》《城市英雄——武昌首義世紀讀本》《大路朝天——穿越漢口中山大道》《十八芳華——與武漢同行》等;另有散文集《孤雲獨去》《一意孤行》《孤帆遠影》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