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楊西|撰文

郭沫若先生於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省樂山縣一個商人家庭。幼年在家鄉私塾唸書,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被稱為文學家、歷史學家、戲劇學家、書法家、考古學家及詩人。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研修醫學。生長在四川農村的郭沫若,親眼見到身邊的老百姓都因看不起病而喪生,年輕的他與魯迅先生一樣試圖走“醫學救國”之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郭沫若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為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建國伊始百廢待興,中國的思想文化藝術也要隨之而復興,郭沫若當仁不讓,親自率隊到各省考察調研,至今全國各地都留有他的題詩、題詞。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浪成都時的故居,位於青羊區青華路37號,佔地面積300畝,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3年修繕杜甫草堂,郭沫若撰題楹聯一幅:“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幅聯雖僅16個字,卻高度概括了大詩人杜甫的一生,字體雄渾力透紙背,盡顯一代大家風範。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為杜甫草堂題聯 1953年

縱觀國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郭沫若這類題字、題詩還很多,如題“都江堰”,題“杜甫草堂”,題“天涯海角遊覽區”,題“故宮博物院”……我雖能如數家珍,留點空白待網友去彙集。

陝西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因軒轅黃帝死後葬於此地,號稱“天下第一陵”。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率十八萬大軍親祭黃帝陵以來,橋山就成為歷代王朝舉行國之大祭之地。

1958年,黃陵縣曾上書毛主席,請求為修復後的黃帝陵題字,毛主席看後說:“我在抗日戰爭時期寫過《祭黃帝陵文》,題字的事最好讓郭老(郭沫若)去寫。”隨後他就把信轉給郭沫若。同年5月,郭沫若將寫好的字交人寄至黃陵縣,由當地將郭老的書法手跡刻於石碑上,豎立在黃帝陵前的祭亭中央。

由此可見,郭老的書法藝術世人共識,否則事關國之大事的題字,毛主席也不會讓他去寫。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黃帝陵”題字

東西方思想文化,歷來是相互滲透、相互排斥;有時表現為相互借鑑,有時則又水火不容。八十年代初,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厭倦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保守、極左的傾向,試圖從西方現代思想文化中尋找出路,這種狀況正好為西方思想文化滲透,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為了佔領陣地,他們不惜對國內的名人、名著進行詆譭,甚至攻擊。郭沫若自然而然成為他們首先攻擊的目標,就連魯迅先生這位史上已有結論的人物,也成為他們攻擊的對象。時至今日,這種思想還像孤魂野鬼一樣冷不丁地冒出頭來。

他們給郭沫若扣上“無恥文人”“文字弄臣”“拋妻棄子”的帽子,批評郭老的字:①不是書法,最多學寫過毛筆字;②學藝不精,不可稱“體”,只算作“老幹部體”;甚至連郭老三段婚姻的陳年往事也翻出來拉黑。一時間無論是學術界的報紙雜誌,還是民間網絡,都是這類報道,弄得大家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漸漸地淡出大眾的視線。

新的時代造就新的藝術,新的藝術也在謳歌新的時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猶如時代的號角,鼓舞著人們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題字牌匾

在這文藝創作的大好形勢下我們調回頭來,看看那些人對郭老書法藝術否定的論調實有必要。為此我也列出兩條,論證如下:

一、郭沫若的字到底是不是書法?

在有關郭沫若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郭老的家庭,雖為經商之戶實為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曾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其父為族人辦起私塾,送自己的子女去學習。練字成為私塾進門第一課,“字是打門錘”一直是舊時文人的信條,然後才是《三字經》、《幼學瓊林》及《龍文鞭影》。私塾裡的先生是一位秀才,寫得一手好顏體,他以顏體教郭沫若寫字。過去的秀才拽到今天,任何一位都可稱書法家,這為郭沫若的漢字書寫打下紮實的根基。

郭沫若是一位考古學家,對於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漢簡都有極深地研究。在1935年到1937年的研究中,為了排版印製的方便,他從文字史到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都親自摹寫,許多手寫本都是以楷書的形式,如《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卜辭通纂》、《殷契粹編》、《金文叢考》、《古代銘刻匯考》、《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等。

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及郭沫若一絲不苟的鑽研精神,使他不但在學術上取得豐碩的成果,在漢字的書寫上也日臻嫻熟,自然而然地將古文字的精髓融入到書寫的筆意之中。早在辛亥年間(1911年),其書法就得到業內人士廣泛認同,如今則更為精湛。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手書影印著作

這些由郭沫若手書影印而成的考古著作,若從書法的角度去審視,常常令人驚歎。

沈雁冰、范文瀾在看了這些手書原件之後發出驚歎:“郭沫若書法用筆的沉穩、格調的老辣,工程之浩瀚宏大非常人可為,我等只能望其項背!”

看到這裡,我想那些說郭沫若的字不是書法的人,也會為之震撼吧!自古以來,一位大書法家必定是大文學家、大學問家,郭沫若和古代書法大家一樣,一生不曾把書法作為自己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刻意地去創作。他手中的筆墨是隨著他作書立著的心而跳動,其字是在他做學問的過程中而練就這與當今會寫幾個字就稱書法家的人不一樣!

所以,郭沫若的字不矯揉造作,不故弄玄虛,人書合一道法自然,不但可稱為書法,而且是上乘書法!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 都江堰南橋內題字

二、郭沫若的字是“老幹部體”還是書法大家?

郭沫若不但是考古學家、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白話詩、古體詩到律詩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他的書法藝術早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七十年代的人民畫報、報刊、雜誌,經常以郭老的字體作通欄標題,吸引很多熱愛書法的朋友,將其剪下裝訂在一起,作為學習材料,我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講究“書畫同源,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郭沫若的很多書法作品,都是以書法的形式將自己所作的詩寫出來,這樣其用筆用墨是隨著詩中的情感騰躍、伴著詩詞的節奏飛旋,如影相隨韻味無窮。

看了郭沫若的書法作品,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大家親切地稱其字為“郭體”。對於這個稱謂,反傳統者知道從正面去否定郭沫若,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採取迂迴的辦法,往郭沫若身上潑髒水,不惜借郭沫若家庭生活的陳年舊事轉移視線,說他“拋妻棄子,德不配位”,“書法名氣是權力的遊戲,寫的‘老幹部體’”以圖抹黑大眾心中的偶像,混淆視聽混水摸魚!

郭沫若位高權重這一點不假,但他一生的藝術成就和他所擔任的職務,是人民賦予的榮譽及責任。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思“學習一技”,給父母的信中他寫道:“要思習一技長一技,以期自餬口腹,並籍報效國家。”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郭沫若在日本組織發起救國團體,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並親自撰稿,幾經刪改終於以《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面市,贏得一片讚譽之聲,為他的新詩創作打下了基礎。1926年投筆從戎,隨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張猛龍碑拓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與日本的妻子不辭而別斷絕關係,毅然投身於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革命戰鬥之中。

新中國成立,郭沫若的革命鬥爭經歷得到人民的認可,可以說實至名歸。其書法風格的形成是其學識上精益求精的必然產物,相輔相成,而非人為因素可以達到。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說:“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點畫要具一種勁險之狀,且有明利媚好之態方為上乘,……用筆要得法,勿使失度,寫字時還得心胸豁然,才能入妙通靈、人書會通,我看古人妙跡,流傳至今,耐人尋味者,也不過如此而已。”

史樹青在回憶郭沫若時說的話,正好與張旭的書論相符:“我從他1935年7月所寫的《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一書的扉頁書體看,可以說是標準的顏真卿書法,可見郭老早年習字是從唐人入手,而於顏書功力甚深。五十歲以後行草書有所變化,能懸腕作大字,喜讀孫過庭《書譜》及包世臣《藝舟雙輯》,領悟用筆之法在於逆入平出、回鋒轉向,……他對秦漢以後,歷代書法幾乎無所不觀,故其用筆不拘一格,惟能運用中鋒,是為其特點,深得‘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要也!”

其字鋒芒內斂,卻又沉厚安祥,風姿綽約,卻又韻味清醇;圓腴俊朗,卻又高雅絕倫入妙通靈,人書會通自成一體,觀其書真可謂白鶴翔雲、人仰丹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1983 郭沫若 《兩週金文辭大系考釋》手稿

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既重傳統又講創新,具有鮮活的時代特徵,尤以行草見長。筆道雄渾,運轉自如,提按使轉間折射出一種博識廣大的“文”氣,寵萬端於胸中,幻化成千種思緒,如春蠶吐絲;演繹成他文、詩、史及種種學問相融的化境,以書法外化之狀態展現給讀者;其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少有出其右者,堪稱當代書法藝術大師!

郭沫若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方面都取得成績的人是不多的……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

郭老在書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輝煌的、巨大的。中國漢字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從形體兼備成熟的甲骨文、金文開始,對於書寫來講就有美的要求,不過甲骨文是用刀刻,金文則是用陶鑄,當時的墨跡只不過未能留傳下來。對於書法的研究,必須從文字學、史學領域,擴展到書法藝術領域。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學養博識,就不可能成為書法大家。我的這個說法,宋代著名學者薛尚功,在他所撰寫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已有論述,只不過我結合了現代人的認知罷了。

郭沫若在這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功的,1937年他在自己寫的《殷契粹編》中,指出甲骨文為一代法書,原文是:“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可見郭老對中國書法藝術研究之深,豈是幾個黃嘴小兒就可枉議的?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甲骨文龜殼

由於郭沫若提出了鍾、王、顏、柳之說,使得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家,將甲骨文進行整理,分為“賓、子、出、何、黃”分期斷代,賦予甲骨文中楷書、行楷、行書、小楷的理念,應視為對甲骨文書法鑑賞的精闢之言。

郭沫若因學識淵博,又精於考古,在經過一番研究之後,於1965年發表了題為“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一文。文章中他引經據典,斷定《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後人的“依託”,也就是一篇冒王羲之之名的偽作,連序文也是假造的。郭老的主要依據有二,《蘭亭序》在思想上即不合符王羲之的思想,書法上也不符合王羲之的風格;《蘭亭序》的書風與王羲之生活的時代不符。

我這篇文章主旨不是探討《蘭亭序》的真偽,而是借郭沫若對《蘭亭序》範本的質疑,讚美郭老在治學上的嚴謹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前後共寫了四篇文章,涉及歷代著作上百篇,所考證的書法和碑帖共六十多種,且逐句逐字加以考證,甚至每個字用筆的輕重、用墨的濃淡都不曾放過,這種精神便是他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的奧秘。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郭沫若對《蘭亭序》辨偽所發表的四篇雄文,基本上向我們展示了他對待書法藝術創作的態度,讓我們有規可尋地進入到他的藝術世界。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蘭亭序》局部

1961年9月,郭沫若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樂山,樂山大佛的偉岸神秘、孩童時的天真爛漫、鄉親鄰里的溫馨回顧,使他在輪船出三峽時突然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長詩《蜀道奇》。全詩836個字,加上題跋落款共874字,郭老以書法的形式一氣呵成。在記載中他這樣寫道:“李白曾作《蜀道難》極言蜀道之險,視為畏途,今略擬其體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此詩的創作立意,頃刻之間便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這幅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郭沫若書法精品中之精品。從謀篇佈局到用筆用墨,其中沒有一處刻意安排,也沒有一畫故作嬌態。同時作為詩人和書家的郭老此時的激情,似乎如乘坐出峽的船舶乘風破浪,又似乎如江水滔滔一瀉千里。

宋《宣和畫譜》中寫道:“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爰自西漢之末,有潁川劉德昇者,實為此體,而其法簡易,相間流行。”郭老的這幅書法,也正好如論述中所說“兼草則謂之行草”,字裡行間,筆力穩健灑脫,落、打、頓、挫,開合運轉有度。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蜀道奇》作品之一

作品起首一句:“噫籲嘻!雄哉壯乎!蜀道之奇奇於讀異書”,前三個字用筆沉穩、用墨飽滿,“雄哉壯乎”四字則轉入靈動,“蜀道之奇”則又變為沉穩,“奇於讀異書”五字又轉回靈動。從用筆用墨中,我們彷彿看到郭老心中那種對故鄉四川思念熱愛的深沉。

第二句:“四川盆地古本大陸海,海水汪洋向東注”,前四字仍然為開頭沉穩的格調,“古本”兩字沉穩靈動參半,為承上啟下之勢,緊接著為一氣呵成到“向東注”結束。而後筆上的墨便如開閘之水勢不回頭,……時而如高空墜石力斷千鈞,時而又如枯樹盤根迂迴往復;時而如蜻蜓戲水點畫通靈,時而又如魚躍龍門平中見奇。讓人覺得一支筆在郭老的手中,隨著情感的噴湧而有節奏地旋轉,或提或按,牽絲映帶,逆入平出,妙趣橫生;字字如珠落玉盤靈動雋秀,行行似韓信用兵遇險不驚!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蜀道奇》作品之五

書聖王羲之在《書論》中寫道:“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在《記白雲先生書訣》中又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速,望之惟遠,發之惟靜,敬之法也,書妙盡矣!”郭老在《蜀道奇》作品中,將王羲之書論之要領展示得淋漓盡致。這種在忘情狀態下,無意識形成的筆墨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讓人歎為觀止!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郭沫若《蜀道奇》作品之十三

郭沫若的書法藝術,何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果,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得益於他深厚的國學根基

從郭沫若傳記及相關歷史資料中,我們知道郭老啟蒙於私塾,像《三字經》、《幼學瓊林》、《詩經》、《楚辭》等著作大多數都須通讀,他大哥郭開文16歲中秀才,是郭沫若少年、青年時期國文學習的奠基石。郭沫若在若干年後的回憶中說:“我到後來多少有點成就,完全是我長兄賜予我的。”

郭沫若少年時,就讀於樂山草堂寺的“樂山高小”,城外就是凌雲山,凌雲山是蘇東坡早年讀書之地,石壁上有畫像刻石,山中有讀書樓、洗硯池,山上有海通和尚組織工匠鑿成的樂山大佛,匯古今墨客騷人於此。郭沫若經常與同學到讀書樓讀書,這無疑為郭沫若的國文修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藉助在私塾八年學習的底子,樂山高小的考試成績常常穩拿第一。

樂山高小、樂山中學雖然是新學堂,但其教育方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郭沫若當時在一首題為《九月九日賞菊詠懷》的詩中寫道:“茱萸新插罷,歸獨醉餘酤。逸性懷陶隱,狂歌和狗屠。黃花荒徑滿,清眼故人殊,高格自矜賞,何須蜂蝶諛。”他以菊花傲霜鬥雪的品格自譽,嘲笑那些不學無術、阿諛奉承人性的醜惡,以此抒發內心對舊教育制度的憤慨。小小年紀竟能作詩言志,足見他國文底子的深厚。

古往今來,歷代大書法家無一不是飽讀詩書的大文學家、大史學家,以及大畫家。蘇東坡在評蔡襄的書法時說:“君謨書,天姿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樂山大佛

第二:得益於他淵博的知識沉澱

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期間,先學的是醫學,中日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使他認識到國民素質的低下,醫學不能救國,便棄醫學文。1919年,“五四運動”的相關消息傳到日本,他在日本組織發起救國團體,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將自己的學習目標轉向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及社會學的研究上。1927年,因參加“南昌起義”被通緝,被迫流亡於日本,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古文字學的研究中,整理編輯了大量古文字專著,並在社會上出版發行,如《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等,成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

在歷史和考古上,郭老依然成績斐然。1955年4月,郭沫若到都江堰參觀,工作人員將當時國內考古界爭議不休的“沫水”“離堆”問題請教於郭沫若,他帶著問題登上離堆實地勘察反覆證論,最後得出結論:“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兩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離堆所在,或以為乃嘉州烏尤山。餘,嘉州人也。今至此觀寶瓶口,猶餘斧鑿跡。謂在嘉州者,乃妄說耳。”

他以考證正視聽,為都江堰解開了一個困擾多年的秘密,可見郭沫若廣博的常識非常人可比。

他的考古知識、史學知識,對他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有力地支撐,特別是他對古文字的研究、古碑的研究,直接體現在他書法古樸的運筆中,他的字在結體方面也透出濃厚的北碑古韻。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散氏盤銘文

第三:得益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研究

郭沫若一生的精力主要投身於中國革命鬥爭實踐,在文學、戲劇、詩歌、考古、古文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驚人的成績。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在繁忙的國事之餘,從事書法藝術探索研究,由於他青少年時期良好的書法修為,為他在這個領域的突破,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我在此文的前面已經說過,郭老的書法是在日常的政務工作或考古工作中練就的,作為這一點可從他的信扎中得到證實。下面這篇信扎是千萬信扎中的一頁,是1934年寫給希白先生的,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藏,雖然這是封普通往來的信件,但卻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42歲時的郭老,在書法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字寫得隨意流暢,結體嚴謹,用筆灑脫,無拘無束,字裡行間透出一種文人的書卷之氣。其中也可看出他的字是在顏體的基礎上追本溯源,領悟到二王行草精髓之後,融合幻化出來的,如果硬將其劃歸哪個門派都不科學,都不恰當。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行草書致容庚信札 1934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1965年,為了證實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偽作,他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書法碑帖,知識之廣、數量之大,在業內沒有幾人能夠達到。同時,這些資料和碑帖反過來拓寬了郭老在書法領域的視野,豐富了他對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深層認識,使他能破繭化蝶,終成中國書法藝術的一代大師!

結束語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

以上這段話是瞿林東先生對郭老的評價,我認為十分中肯,也十分準確。

為郭沫若的書法藝術正名,淺析其《蜀道奇》書法作品中的韻律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郭沫若銅像

為了紀念郭沫若先生,發揚郭沫若艱苦奮鬥、孜孜不倦的學者精神,鼓勵年輕一代為祖國的科學、史學及文化藝術事業作出貢獻,經國家有關單位批准特設立“郭沫若文藝獎”、“郭沫若獎學金”,同時修建了郭沫若廣場。198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0週年校慶之際,學校舉行了郭沫若銅像揭幕儀式;“郭沫若像”四個字,由鄧小平同志1987年11月28日親筆題寫,為郭沫若光輝的一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