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引言

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能力逐渐衰弱,西周时期相对稳定的向心发展局面逐步瓦解,社会环境的宽松使得各诸侯国竞相发展自己的实力,弱者以图自保,强者以图称霸天下。齐国迅速扩张国土,大力发展国力,经过僖公小霸之后,终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首霸。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周平王东迁

春秋早期齐鲁纪三国关系的浅析

作者认为,纪国作为齐国扩张过程中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对于读者们了解春秋早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纪国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纪国灭亡的过程以及齐灭纪的真实原因来理清齐、纪、鲁三国间的复杂关系。

  • 齐国、纪国的世仇

1.齐、纪双方世仇的由来

纪国是位于齐国东部的一个姜姓古国,周天子重封后成为周的异姓诸侯国之一。齐、纪两国疆界相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据《史记 · 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由此引发了齐、纪世仇。至于纪侯为何要谮哀公,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宋忠的话解释为哀公“荒淫田游”。哀公死后,周天子立胡公为君,“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

。”

献公、武公在位期间,齐国国内安稳了数十年,直至齐厉公即位后,“厉公暴虐,故胡公子复入齐,齐人欲立之,乃与攻杀厉公,胡公子亦战死,齐人乃立厉公子赤为君,是为文公,而诛杀厉公者七十人。”至此,哀公之死导致的齐国内乱终告结束,虽然内乱与纪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确是因他谮哀公而起。这也为后来的齐襄公灭纪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春秋早期形势图,齐鲁纪三足鼎立

2.齐襄公灭纪的真实原因

对于史书记载的“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解释为:“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公羊传》明确将灭纪归结为齐襄公为报世仇的正义之举。而对于《公羊传》所推崇的复仇论,清代史学家高士奇早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哀公荒淫无道者也,其烹于周必有故。纪侯之谮,其果否亦不必辨。但哀公死而立其弟胡公,哀公之少弟山复杀胡公而自立。自哀公至襄公凡十世,而哀公乃其远伯祖也,于不共戴天之义似亦少杀。且襄公鸟兽其行,败伦伤化,忍心害理,彼又岂知有祖宗之雠者,不过假报复之名,以利其土地耳

。”

高士奇通过对齐哀公、襄公的品行分析,驳斥了《公羊传》的复仇论,指出襄公灭纪的真正原因在于扩张土地,发展齐国的国力,复仇一说仅是为出兵找的借口。关于齐襄公的品行,《左传》中也曾提到:“初,襄公立,无常。”杨伯峻先生谓襄公“言行无准则,使人莫知所措。”相较于《公羊传》所推崇的复仇论,作者也更倾向于高士奇的观点,襄公灭纪更多是出于现实的原因,世仇不过是其出兵的一个借口。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纪世仇

  • 纪、鲁的联合

1.纪国通过外交途径争取自保

纪国与齐国相邻,一直为齐国所觊觎,而纪国自身的国力不足以抗衡齐国,想要保住自保必然要寻求外力的帮助。在山东半岛有能力为纪国提供庇护的只有鲁国,纪国自然要把外交重心放在联合鲁国上。纪国先是积极地与鲁国联姻,“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和鲁国联姻后纪国还是不放心,又积极地和周边国家结盟。“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纪国一系列的对外活动很是成功,但这样就真的足以自保了吗?

齐国吞并纪国本就是多年以来的梦想,再加上纪国频繁的外交活动,彻底惹恼了齐僖公。在桓公五年(公元前707)的时候,齐僖公终于忍不住想试探一下纪国的实力,“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齐国、郑国都是当时的大国,正常来说怎么会联合起来去会见一个小国呢?显然是有阴谋在里面的。对此杨伯峻先生说:“

齐、郑大国,齐僖、郑庄且当时雄主。纪,小国耳,竟联袂来朝,其别有用心可以知之。”

2.鲁国因何帮助纪国

对于齐国的别有用心,纪国也是心知肚明的,便急忙去寻找鲁国的帮助。至于鲁国为何愿意帮助纪国,作者认为应有以下几点:首先,虽然春秋初年业已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当时尚保留了较多的礼乐传统,深谙“亲亲”之道的鲁国,对于姻亲的求助自然不能置若罔闻。同时,这也是鲁国作为诸侯“望国”应有的表率之举。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鲁国和齐国不相上下

其次,春秋初年的鲁国,国力和齐国尚不相上下。史学家童书业先生曾说:“春秋初年,鲁只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和燕。直至齐桓称霸前夕,鲁之国势尚甚强,不亚于齐。”这证明春秋前期的鲁国国力与齐国相较确在伯仲之间,这是鲁国能够帮助纪国的重要原因。最后,鲁国帮助纪国有自己的战略目的。春秋初期,无论鲁国多么重视礼乐传统,都无可避免地要为了自己的国力发展而走上开疆扩土的道路。

早在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就已发生了“无骇帅师入极”一事,桓公时期又多次发生对周边小国的征伐之事,如“九月,入杞”,“杞侯归,乃谋伐之”,“秋,伐邾”。鲁国帮助纪国可以有效地牵制齐国的扩张。出于以上几点考虑,鲁桓公对纪侯的求助欣然应允,纪、鲁联合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纪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齐国的扩张。

  • 齐、鲁的冲突

1.矛盾转移

纪、鲁联合使得齐、纪两国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齐、鲁两国之间的冲突,由此展开了齐、鲁两国之间对纪国的长期争夺。在春秋初年,齐、鲁两国的关系就时好时坏。杜注云:“春秋前,鲁与齐不平。”由此可见齐、鲁之间关系并不融洽。纪国为了能够自保,除了不断加强同鲁国的联系,还寄希望于能够凭借周天子的威严来迫使齐国放弃吞并自己的想法。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鲁纪联合

于是纪侯在桓公六年(公元前706),两次前往鲁国朝见桓公,希望鲁国能够帮自己去寻求周天子的帮助。“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据《左传》记载,隐公、桓公都未曾朝拜过周天子。隐公时期郑、鲁之间的一次田地交换,更是能说明此时的周、鲁关系。“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鲁国把王畿之内朝拜周天子所用的土地都换给了郑国,可以得知当时周、鲁之间已经很少往来了。

2.鲁国和齐国的间接冲突

虽然桓公对纪侯所请“告不能”,但最终纪国还是和周王室结上了姻亲关系。“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对于鲁国一次次帮助纪国,齐国自然不能置若罔闻。桓公十年(公元前702),齐国便参与了一次针对鲁国的进攻。《左传》记载:“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左传》紧接着对“有辞”进行了解释:“

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攻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

鲁人坚持以王爵来排列各国顺序而惹恼了郑国,当时的郑国正处于庄公小霸的时期,自然不能轻易地咽下这口气,由此便拉上齐国一同侵鲁。次年齐、郑关系进一步亲密,“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形势对鲁、纪两国来说十分不利。而郑庄公的去世,使得齐、鲁、郑三国同盟彻底瓦解,由此便开始了齐、鲁两国间直接的冲突。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鲁两国爆发直接冲突

3.鲁国和齐国的直接冲突

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国发生了长期的君位争夺战,在平定郑国内乱的过程中,各国关系经历了全新的组合,鲁桓公在外交上大有作为。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榖丘”,“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次年,齐、鲁之间便爆发了直接冲突,“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这次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齐、鲁两国间对于纪国的争夺当是原因之一,并且作为当事国的纪国也参与了这次战争。齐国的战败使其不得不正视鲁、纪联盟的实力,使得齐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吞并纪国。在此之后,虽然齐、鲁之间矛盾很多,但谁也不敢贸然发起战争,于是双方的关系再次趋向缓和。齐僖公的去世给齐、鲁之间关系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刚刚即位的齐襄公对鲁国展现出了和平友好的一面。

4.齐国逐渐占据上风,鲁国实力大不如前

鲁庄公也抓住机会在外交上积极拉拢齐国,“公会齐侯于艾”。鲁桓公还希望能够当老好人,调和齐、纪之间的长期矛盾,“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然而,此时齐、纪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一次盟会所能调和的,齐、鲁之间的关系也远没有齐、鲁、郑三国同盟时期稳定,盟会同年齐、鲁便再次发生疆域冲突。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鲁会盟形象图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即使齐、鲁之间因为疆事发生冲突的次年,鲁桓公就带着夫人文姜亲赴齐地会见齐襄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濼。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按照礼乐传统来说,国君出行夫人是不能与之同行的,因此在鲁桓公出行之前,鲁大夫申缛曾极力劝阻桓公:“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在齐襄公私通文姜之事为鲁桓公所知后,桓公怒斥文姜,文姜将此事告知了齐襄公,襄公在一次与鲁桓公聚会之后,“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此事让我们再次看清了齐襄公的人品,不仅私通自己的妹妹,还为了一己之欲而暗害一国之君。桓公之死的草草了事,让我们看到了此时期的鲁国国力已大不如齐国,早已没有了兴兵问罪的实力,这也预兆着鲁国无法继续充当纪国的保护伞,襄公灭纪,指日可待。

  • 齐襄公灭纪

1.鲁国放弃援纪之战略

庄公即位时鲁国国力已不及齐国,再加上庄公为文姜之子,与齐国是甥舅之国,此时襄公所顾虑的便只有纪国与周王室的姻亲关系了。为了能够顺利实现灭纪的目标,齐国也同纪国一样,努力拉拢周王室,在庄公元年(公元前693)迎娶了王姬,作为主婚的仍然是鲁国。同年冬天,齐襄公便按捺不住侵伐纪国,“齐师迁纪郱、鄑、郚”。在齐国的强大压力之下,庄公三年(公元前691)“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襄公剧照

判,分也,纪分为二,纪侯居纪,纪季以酅入齐而为附庸国。”直到此时,鲁庄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年“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庄公本想联合郑国一同援救纪国,然而此时郑国内部不稳,无力与强齐为敌。没有得到郑国援助的鲁国,无法独自对抗强齐,再加上纪伯姬的去世,使得纪鲁之间的姻亲关系也终结了,鲁庄公彻底地放弃了援救纪国。

2.齐国吞并纪国

自此,纪国失去了所有的保护伞,纪国无力独自对抗强齐,庄公四年(公元前690),“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至此,齐襄公终于实现了灭纪的目标,同时结束了齐、鲁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对于纪国的争夺。虽然“春秋无义战”,但长期的分裂割据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襄公灭纪之后不仅扩张了领土,还占有了纪国的渔盐之利,为后来齐桓公称霸提供了殷实的物质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讲,襄公灭纪推动了胶东半岛同山东腹地的一体化进程,密切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联系,为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纪国被灭的主要原因在于齐、纪之间实力差距太大,纪侯本身并没有值得诟病的地方。而鲁国作为纪国的亲戚之国,确实没有担负起尽力保护纪国的责任。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苛责鲁庄公,毕竟此时的鲁国在国力上确实已经不如齐国强大,鲁庄公作为一国之主必须要顾全本国利益,因此庄公对于援助纪国之事可以说是有心无力了。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国吞并纪国

  • 齐强鲁弱局面的形成

西周初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时,作为姬姓“宗邦”、诸侯“望国”的鲁国极具优势,对周边诸侯国影响力颇大,是王权的典型代表。自平王东迁,周王室地位渐趋衰落,作为周王室卵翼之国的鲁国自然深受牵连,襄公灭纪时,鲁国的无可奈何显著地反映出了其影响力的下降。王权没落使得诸侯争霸得以成为时代潮流,齐桓霸业进一步加大了齐、鲁两国间的力量差距。

齐国成为诸侯霸主之后,鲁国逐渐失去诸侯大国的政治地位,鲁国的宗主特权让位于齐国的诸侯霸权,逐渐沦为齐国的附属国,齐强鲁弱的局面就此确定。齐、鲁两国间冲突与调和并存,整体上是由和到战再到和,由于两国间直接性战事较少,加之彼此频繁的交往和复杂的利益关系,齐、鲁两国间的争霸并未以一方的陨落而告终,而是以鲁国屈服于齐桓霸业而结束。

从齐、鲁、纪三国的兴衰入手,浅析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鲁遗址

结语

纵观整个春秋早期,齐、鲁两国关系不仅是当时列国间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且也代表了异姓诸侯国与姬姓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在春秋时期影响诸侯关系的主要因素早已不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与血缘关系,诸侯国的实力和利益变成了影响双边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代表王权的鲁国逐渐让位于代表霸权的齐国,这不仅表明齐、鲁之间关系的转变,更体现了周王室地位的日趋衰落,预兆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霸主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