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审言《大酺》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唐代杜审言《大酺》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创作背景: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任县丞、县尉等地方小官时,写下不少诗,流传至今的以《大酺》为题的就有两篇。

杜审言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大酺注释: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毗陵: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杜审言的主要作品有:

送崔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夏日过郑七山斋、大酺、春日京中有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旅寓安南、赠苏绾书记、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登襄阳城、赠苏味道、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