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大学生应该严进严出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请讲实话,不说空话?

马万富


我个人觉得大学现在的状态应当是宽进严出。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大多数人在初中阶段,由于第1次中考成绩的不理想,慢慢地失去了机遇,然后高中阶段,又有一次机会没有把握住,这就造成了有的人一生和大学失之交臂。

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形式的大学学历的教育,广播大学函授,甚至在网络中都可以买到一些大学毕业证,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学毕业证越来越不值钱。

所以我觉得应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广泛的让想进入大学进修和学习的人,有机会能够学习,然后再发放毕业证的时候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的控制背后应当剔除一部分学科的考试成绩,比如说,一些高等数学对于一些文科类的没有作用,现在已经提出了,但是还有一门学科,让大多数人也非常头痛,那就是英语。

所以在某些方面英语不应当作为大学毕业的一个硬性条件,因为英语的知识和学习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翻译工作来完成,而没有必要每一个人都掌握这一项技能。

总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可能会有这样的趋势来限制大学生的毕业,在网络中新闻已经出现了很多比比皆是。

所以我建议或者希望的就是宽进严出,给每一个人一次机会。


宜城老师


对于大学生该不该“严进严出”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应该!

我国一直以来的大学制度是“严进宽出”,也就是说,考上大学很难,毕业却很容易。对于这种情况,年级比较大的七零后、八零后记忆最为深刻。



那时候,考大学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厮杀可谓异常惨烈!能够上大学的,真的都是佼佼者,强人中的强人!有的人为了上大学,甚至反复复读了好多年,高考真可谓是“历尽千般苦,方为人上人!”

记得村上有一位同学,连着考了5年,放考上大学,端上“铁饭碗”。倒不是这位学生笨,而是那时候的高考实在是太难了!这位学生后来做了大学教授。所以说,他完全是因为“严进”而导致浪费了五年青春!

但是,那时候一旦进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柜,只要能混个60分就能顺利毕业。所以,进了大学基本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此所谓“严进宽出”!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埋没了大量的人才,因为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法上大学!同时,“宽出”也废掉了很多才俊,考上大学基本都是很优秀的。但“宽出”导致这些人变得不求上进,过日子,得过且过!最终也被废了!



后来,从90年代末期到现在,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严进”变成了“宽进”。但是,“宽出”依然是宽出!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几乎就是一个字“混”!大学生活就是谈谈恋爱泡泡妞,打打游戏睡睡觉,跑跑景区旅旅游,泡泡网吧上上网。整个大学生活就用一个词就能概括:颓废!

于是,有人提出大学应该“严进严出”!大学要严出,这肯定没问题。其实,我前面已经讲过,“严进”不可取!“宽出”更不可取!因为严进容易埋没人才,宽出容易废掉人才!故“严进严出”是走了两个极端!不足取!



反观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大学都是采取“宽进严出”。这样先让所有有天赋的孩子都进来,然后严格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准方能毕业!

这种做法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孩子们的中学时代不至于活的那么累!

第二,在创造力最强的年龄,读大学必须玩命学,否则无法毕业。

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矛盾、问题!

欢迎大家都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姑苏讲堂


你对大学生应该严进严出,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

首先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这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说法。

另外我还想说,只要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怎么样做符合实际,怎样做都对,不需要一定要怎么做。

就当前大学招生情况而言。每年高考阅卷后,各类学校按分数高低,先后依次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清华,北大,优先录取,直到最后分数低的,被那些不出名的学校录取了,高中毕业生有大约百分之八十,进入了大学。这种情况说严进呢,还是宽进呢?对有些各牌大学是严进了,但对那些还没招足的学校,就是宽进了。

对于一些名牌大学,那里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挂科,更不会有劝退的学生。

但是对那些不出名,而只招些低分的学生,他她们肯定有,成绩跟不上的,挂科的,因为他她们本来基础就差,怎么办?跟他她们谈严出,他她们出得去吗?把他她们劝退了,退到哪里?退回家,家长们的血汗钱,最后大学没毕业,落得个回家,他她们怎么面对家长,面对社会,花了钱,浪费了时间,由谁来负责,自己努力了,尽责任了,可是因为基础差,就是学不好,这能全怪学生吗?当初他她们的分数是一清二楚的,大学收了他她们的钱,又不让毕业,这样做合理吗?宽进大学的学生,谈严出,合适吗?这不叫坑爹又坑生吗?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严进,严出,严进宽出,等等都应从实际出发。那些不知名的高校,能和清华,北大比吗?他们对学生也能谈严进严出吗?他们这些大学只能宽进宽出。假如脱离实际,强行搞什么挂科,劝退,今年你搞了,明年你那个大学就不要办了,有谁花了钱,买一个丢人现眼啊。普通百姓玩不起,高中毕业后,打工,上你那个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大学,这种傻子不会有。

其实大学招生,国家应该有计划,根据需要决定招生人数。不讲什么,怎么进,怎么出的问题。

说说我们国家以前,从来没有什么一定要什么严进宽进等说法。

我是六零年进入淮安师范的,那一年是宽进,只要填志愿的都录取,原因是初中生太少,五七年小学考初中,十三选一,当时师范就招不到人。

我爱人六三年考进师范,那一年是十一个初中生考上一个师范,那才叫严进。

严进的,宽进的,最后大家都毕业了,不存在什么挂科,什么劝退的现象。学校既然招收了大学生,就应该对人家负责任。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我认为任何规定,都应该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都要对老百姓负责。

这个议题肯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大家的观点都对,这里无需更多的争议。发表自己意见就行。


马万富


大学有四种形式,严进严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

在教育部没有取消“清考”制度之前,我国的大学属于“严进宽出”,导致大学毕业生质量严重下降,大学生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竞争力,连农民工都竞争不过。以致于出现“3000月薪想找农民工门都没有,找大学生还差不多”的吐槽。这反映了大学生质量严重不达标。

在大学没有扩招之前,我国大学的情况基本上是严进严出,那时候大学生到社会上,即使是不包分配都被抢着要,何况当时都是包分配的呢?所以那时候的大学生就是香饽饽。

扩招后,重点大学继续是“严进宽出”,而一般的大学,特别是大专,就变成宽进宽出了。因为只要参加高考,都有学校要去,一个学渣接到10份以上录取通知书,是很正常的现象。里面除了野鸡大学外,就是招不到学生的大专院校,聊胜于无吧。

事实证明,宽进宽出,就是害了学生也害了家长,严进宽出结果跟宽进宽出基本一样。那么宽进严出呢?这种方式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因为大家都要进重点名校,而这些学校的资源是不足以实施宽进严出的,所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那么,要保证大学生质量,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声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一条路,严进严出。所以,我本人百分百支持严进严出。是的,学生学的会苦一些,但是,这些苦,比起没有实力到社会上受的苦,皮毛都不到。


当代师说


我是寒石冷月,我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不赞同大学采取“严进严出”这种制度,而应采取“宽进严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严进严出,必然导致比现在还要激烈的应试教育竞争。

大学扩招已经好多年了,虽然现在高考录取率已经非常高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激烈的高考竞争态势。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恰是因为很多家长普遍把目光定位在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但是好大学有多少呢?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那些有名气的大学。

如果再采取严进的话,按现行的录取机制只能大大提高录取分数线,由此导致更加激烈的应试竞争,恐怕很多老百姓更会怨声载道了。说到这,就得问题主了,你所言的严进具体标准又是什么呢?除了拿分数来衡量外,还别的评价标准和高考录取标准吗?

第二,宽进严出,必然会降低高考的激烈竞争程度,让大学生自己去努力。

远且不说,自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小升初的铁闸被打开了,让绝大多数孩子能够轻松上初中,甚至在小学阶段成绩较差的孩子也都能继续读初中。这对初中来讲,其实就是宽进,但是到了中考,哗,又把闸门关起来了,开始过筛子,结果有一半的学生进不了普高。如果把中考和高考的大闸门都打开,你看还有多少不愿意学的学生想去上大学?而那些真正想学习的孩子,进了大学后,由于已经成人,具备对自己前途负责的能力,自然就努力了,不努力必然会被淘汰,连大学都读不完。

第三,大学的严进,最直接的后果就导致生源严重不足,国家也不允许这么做。

若问当代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怎么样?恐怕真的很让人堪忧,因为靠分数一路拼杀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像流水线上缺乏灵魂的产品一样,考试是他们最擅长的能力。除了考试之外,综合素质与能力就差的太多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如果大学真采取严进机制,恐怕就得彻底改革应试教育体系,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严格的标准。但是越是严苛,可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大学生涯严重不足,国家也根本不允许这样做。

结束语:说了半天实话,但可能也只是随便聊聊,关于大学严进还是宽进,这都是泛泛而谈。但是目前教育部已经发出声音,大学是一定要严出的,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再混日子的恐怕就不好毕业了。如目前的取消清考,这就是不错的办法,再如让大学教授回归讲台给本科上课,还有清退机制的启动等。种种迹象表明大学开始抓严出了。


寒石冷月


关于国内大学的培养模式,究竟是“宽进严出”好还,还是“严进严出”好,或者是“严进宽出”好,社会上对此的争论从来就不曾停止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并不只是发放文凭的场所,“严”字当头,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

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国高等教育历来有着“严进宽出”的传统,只要高考那“一锤子”买卖弄好了,进入了好的大学,即使是躺着学,那也是包拿文凭,并且还能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好景不长,享受了几十年“严进宽出”的大好时光在今年戛然而止。人民大学率先打响公开退学本科生的“第一枪”,对16名本科生做出退学处理决定,让在校大学生惊呼“严进严出”的“狼”真的来啦。

高等教育“严出”是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贤们就在讲过: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才能出人才;严格要求,才能出优秀人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表明,这仍然是教育应当持有的主基调。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之内,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出口上相对宽松,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高校扩招之后,一些大学出于招生、评估、升格等发展需要,对毕业生出口关把得不够严,导致毕业生总体水平不高,民间甚至还有了“大专生不如当年的老高中生”“本科生不如当年的中专生”“研究生不如当年的本科生”等多种说法。

虽然这样的说法不一定准确,却也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宽出”的事实,以致于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不得不面临失业的窘境,核心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实力、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样继续下去,无疑只会毁掉高等教育的根基,砸掉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

每一个行业,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免不了要革故鼎新,高等教育也是如此。进入新时代,教育部在总结高校扩招以来的高等教育得失基础之上,召开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定下了要让本科教育真正严起来、让大学生忙起来的发展调子。

在几天以前还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取消“清考”制度,体育考试不合格不予毕业,重抓毕业设计和学位授予,让广大在校学生无不感到彻骨的寒意。可以说,高等教育实行“严进”政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宽进”的基础条件目前尚不具备

我们人口众多,教育的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高等教育,离世界一流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以近几年高考的报考人数为例,几乎都在千万级别,2019年更是达到了1032万人。与庞大的高考队伍而言,国内的几千所高校的承接能力、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逾千万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每年都还有两百多万考生不得不落榜,不得不止步于高考,无缘于高等教育。

而且,这逾千万的高考生,还是在中考时分流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到中职院校的结果,否则有高等教育意愿的总人数将近两千万。国内现有的高校承接千万高考生都难以为继,如果像国外高校一样,实行“宽进”的政策,由高中毕业生自主申请,那么挤爆各大高校的大门,将是意料之中。

一方面是有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儿太多太多,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数量极其有限,就那几千所,每所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就那么一点点。所以说,高等教育实行“宽进”政策,目前尚缺乏现实的基础作支撑。

高等教育“严进严出”是发展的现实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实现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体系日 臻完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恢复高考、985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扩招等一系列重大机遇的发展,较之于几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走进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者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适时调整高等教育政策指向,让高等教育真正严起来,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到真本事,当然不认真学习的大学生将被严酷的淘汰、半路出局。这样下去,将在高校形成崇严尚实、倡导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将来的某个时点之上,就可以用事实回答久悬而未决的“钱学森之问”。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严进严出”的新形势,在校大学生们一定要真正重视起来,要看到“严进严出”背后的良苦用心,切实抓住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奋进,做一个有抱负、有实力、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育挖挖机


大学必须“严进严出”。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是为了普及高等教育,而是为了选拔并培养适合社会各业所需的人才,也就是人才储备。

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的文化知识,九年义务教育已经都教了,足够了,也就是说,开化民智的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了。

这也是很多高中生所抱怨的:“我学这些有什么用,生活中又用不到。”其实,大学学的很多东西工作中也用不到,生活中更用不到。因为这些更多是知识,不是技能。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用的更多的偏偏是技能。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学习,考学?就是为了选拔。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科举。科举考八股,治国也不用八股。

通过各层次考试,分层次为各行业有方向地选拔出有培养价值,有学习潜力和能力的人才,这才是中考、高考、大学各阶段考的目的。也是为什么各阶段都要学些无用知识的根本原因。学生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

所以,大学教育要严进严出,不能普及,连高中都没必要普及。



时光ME


大学生既然严进了就应严出,若严进宽出,那严进又有何意义呢?

暂且不说严进严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在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大学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每一位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成才,教育学成毕业,大学老师绝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毕不了业。

作为大学学生,既然花那么大的精力走进大学。那么,进入大学就应该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作为大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即是必要一种态度,也是义务,也是责任。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国家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老师与学生,必须严格尊守校纪校规,绝不允许乱七八糟的事存在。老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努力,共同完成目标,老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教导并帮助学生完成结业,不能让个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毕不了业。大学生毕业的标准不能订的太低或太高,起码要成绩极格,才能毕业。

大学老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学校也要督促老师尽量教导帮助学生毕业。国家政府也要督促学校培养优秀的学生,学校的学生毕业率一定要达标,对学校与老师也要有一个规章约束的,要有章法的。


鄙视那阴暗的小人


大家好,我是宪平说教育。关于大学生是否应该严进严出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会持赞同态度,但是怎么严进严出才是最应该讨论的事情。

当代的大学生真的很糟糕吗

网络时代,媒体十分发达,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在网络上总会看到大学生不好的一面,边以过来人的角度批评,边发表一些针对大学生的言论,但是其实如果我们上学那个年代很多大学生也是这么过的,为什么那时候的声音那么小呢?因为信息传播快了。



当代的大学生真的有那么糟糕吗?就只知道打游戏,谈恋爱,浪费时光。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面,很多优秀面并没有被人察觉。当然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当代的大学生或许没有你想象的糟糕,别再以过来人的心态批评谁,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曾经80后被批垮掉的一代,可是如今却成了国家的脊梁。

大学生严进严出是必要的,怎么严进严出才是应该讨论的重点

现在大学扩招严重,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质量也越来越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好大学一样很难进,每年有多少高考落榜生。严进应该不仅仅止步于学习成绩,如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量才是最重要的,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严出是很重要的,不能让大学生天天混日子。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取消了毕业清考等等,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校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这就是严出的信号,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何加大严出的力度这次是需要做的。仅仅是考试吗?显然人才不等于考试成绩,品行一样很重要。如何考察一个大学生的品行恐怕也是应该关注的。

结束语

大学应该严进严出,但是要得法。一切都需要慢慢来,教育是一棵果树,从种子,发芽,再到开花结果,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工程,只有每一步做好才能做到真正的严进严出,只考虑大学有现实意义吗?


宪平说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面向全体学生,拥有博大胸怀和公正公平的意识,懂得师生沟通的技巧,结合教学实践努力让学生喜欢是做好老师的关健。 关键词:自身素质;沟通技巧 ;关爱学生 要怎样成为学生心中喜欢的教师,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求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经验,使教育教学更有成就。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材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目前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唯一出路,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实现四化,科技是关健,基础在教育。我们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关健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设法让学生喜欢。如何提高素质,让学生喜欢?相信很多同仁方法不一,各有绝招,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不断充实自己,力争高屋建瓴,博观达识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便是教师一问三不知或一知半解。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途径。因此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年龄大而信服和尊重教师,而要教师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实施有效地教育和管理的。因此,自己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并且要懂得必要的适应时代的生存知识与现代技能。回想自己做学生时,就喜欢那种在上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老师;喜欢时常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的老师;喜欢不经意间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的老师。 我常想:自己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新信息,要求自己经常去研究教育科学理论,深入教学实践,这样会使得自己知识较扎实,讲解知识比较准确,促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而喜欢我这个人,最终喜欢我所代的课。 2 、注重修身,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很多时候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实践证明,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青少年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也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 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事业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教师要做好榜样,就要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对待学生,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开诚布公,坦坦正正。这既是教师良好的为人品格,又是育人事业所必备的美德。以诚为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的基础上。 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季扎解剑祭徐君,并说:“我心已许,怎能因其死而背心?” 海涅说:“生命里不可能从谎言里开出灿烂的鲜花。” 可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的美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诚信更是:立命安身之本;是待人接物,行事成事的源泉。 做一个诚信的老师吧,这样才能可以让学生有法可效,有样可仿!要求学生做到的,特别是作班主任的首先要做到。如班主任模范地维护班级环境卫生,不吐痰,不随手抛杂物;学生遇到困难班主任首先慷慨捐助,在各种场合下都要维护学校声誉。大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小到在班级中和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处处给学生以表率,潜移默化,增强他们的班集体责任意识,维护班集体的良好的形象。不作班主任的代课教师,要像班主任一样关心班集体的事情。 答应学生的事,对学生许下诺言,一定要践行. 时刻要做到光明正大,实事求是.注意有错就改,勇担责任.严格遵守学校纪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搞好与同事的关系,绝不贬损同事.如果老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脱节,心口不一,那么就会给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误人子弟。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我们老师更要时注意加强师德修养,让他们由衷的佩服与喜欢你,而乐于向你看齐。 3、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 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具备很多的能力:如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新时期还应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等等。因此我想我们老师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并努力践行.时常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甘于奉献. 二、掌握师生沟通的技巧 1、尊重理解,平等待生。 17年前,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懵懵懂懂的成了一名教师,一名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凭着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一些初生牛犊不惧虎的勇气,发奋工作,想争取好成绩,证明自己。成天想着给学生加课业,进教室就板着脸,睁着一双若大的眼睛,像鹰一样地时时透视着一些凶光。不时地为自己想到的“暴力”而不出格的“收拾”学生的招数而沾沾自喜。 一两年里,成绩倒也还不错,但是我却发现,学生老远见我就躲着。并且,花开的季节,果熟的季节,山里的孩子们总会不时的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采些野花,送些水果,全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人送,就我没有。一次开班会,我让学生们要实话实说为啥没人给我送花哈,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的老师啊?同学面面相觑,没人敢吭声。最后我笑着说,不敢说啊,那就无记名写写,可不许说假话,也不能不说。老师天生心眼里有测谎仪。课后拿着一堆纸条,认真、反复地看看.......“老师,我喜欢你,好多次都想给你送花,可是怕你骂我。”“老师,我喜欢你,可你太严厉,我多想把我家的桔子,给你摘一点来。我家的桔子,同学们都说好吃的不得了。”“老师,我妈妈说,你教我,我的成绩提高了,让我请你去我家坐坐,可我不敢叫你。”从小倔强刚毅从不轻易流泪的我,不知不觉流了很久复杂的泪.再次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讲课,让学生们每人写一篇短文.题目:《老师,我想你对您说》,要求:写实话,字数不限。在我的记忆里,那次几乎一半的短文,后来都放在学校的展版上展出了。用心写的文章,足可以打动人心;用情凝成的语言,一定可以感染人的灵魂。 后来,我慢慢放下教师的架子,不断提醒自己对学生要讲民主,讲道理,做学生的朋友。下课后,有时候同学们一起打打乒乓球,有时候看见学生们跳皮筋,去和她们探讨一下游戏的规则,体育课时想办法设计一些我自己也可以参与的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遇上学生的键子或者乒乓球不小心滚到自己面前的时候总是温和的帮他们捡起来。有学生进步时,想办法摸摸他们的头,并适时地赞美一下。有学生调皮的时候,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及时帮他们改正错误,拔出成长中的那些“野枝、野芽”。并且注意适度与学生亲和,严厉而不再过分。 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个别的老师,忘了适度,而变得难以控制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教学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做朋友时,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温婉里必须有几分老师的样子。时常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自己这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在与学生的亲和的过程中,慢慢地让自己有了明锐的观察力。每带一个新班,要求自己迅速记住学生的姓名,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逐步洞悉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的性格、优点、缺点。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做老师的,最难做到的可能就是平等待生了。因为没有老师不喜欢成绩好、纪律好的学生。然而每一个班这样的学生都是有限的。我们面对的还有很多中等、偏差的一些学生。如何让每一类学生把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做最棒的自己,最终达到整体提高?可是说教师首当其充要解决的问题。最简单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等待生”,不漠视,不抛弃,不放弃,不把不同的类次的学生,一刀切。力求公平、公正。老师公正与否,直接影响老师的威信。每个老师都有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所以我特别弄一张表,把我心里不太喜欢的学生的名字罗列了一遍,平时多注意给他们爱护,批评的时候多长一个心眼。我想,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一位代课老师给的爱已经很多,这时,我得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时时提示自己有无偏袒,对喜欢的学生不乱姑息、包庇。久而久之,学习好的不骄傲自负,学习偏差的不自暴自弃,有些叛逆的不会和我顶撞。 在工作中我用这种方法,收效一直是不错的。因为我的教学成绩,17年来,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最后在我的努力下,几乎都是进步的,完全可以大言不惭。 2 、懂得学生心理,学会聆听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此时他们的思维发展在观察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能根据抽象的命题进行逻辑推理,但基本属于“经验型”,由于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制约,思维显得片面和肤浅。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发展。对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一般不轻信和盲从,观察事物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能从事物的本质和各种主要细节,从事物因果关系上分清主次,喜欢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但水平较低,观点常常偏激,难免片面化和表面化。 他们情感丰富易变。活泼而富有朝气,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绪色彩浓厚,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比较突出。自控能力较差。在行动方面常为个人利益所驱使,意志不稳定。 个性上,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成人感的形成,极力想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但是在自评和互评的问题上,常常不客观、不全面、不稳定。他们不想再依赖父母,渴望独立地选择所喜欢的事。他们要自由支配时间,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因而,易与家长、教师产生分歧。 当学生发生矛盾或者有心事时,我们做教师的一定针对学生心理,有耐心,学会聆听。想办法让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学生将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万一矛盾已经发生,一定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公平公正地处理。 3 、心胸豁达,学会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更容易犯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碰到学生犯错误时,一定要尽可能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爱因斯坦小时候,把一个指南针拆坏了,却末受到父亲任何指责。拿破仑?希尔小时候被父亲称为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而他的继母恰恰认为他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对他倍加关爱,在他犯错时宽容,拿破仑后来才有了巨大成就。 一则伊索寓言故事-----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蓬。冷风拼命地吹,想吹掉斗蓬,结果游客反而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客,只一会儿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树阴下纳凉。这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为人应该宽容,用专制、暴力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往往无济于事。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你的简单的教育方式只会招来学生的不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温和、宽容地对待一切,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好。 三、用心关爱学生。 “师爱”,即 “师魂”。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学生,最关健的是师爱。特别是对我们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目前,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孩子,要么缺乏亲情的关怀,要么缺乏有效的监护。被漠视,被溺爱的结果就是仇视、放纵、心理脆弱。加之社会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和不良诱惑,让我们作老师的有时候是出力不计好。这时候我们抱怨,叹息是无济于事的。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定要相信,孩子始终是孩子,也是人,需要我们人性最光辉的爱,敲响他们的沉睡的心灵,拂去他们心灵上的一些阴霾。用爱心沐浴,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我校就有一位老教师,学历最高,职称最高,算得是腹有博识。但是,对学生,总是一幅恨铁不成刚的架势,常常为了激发学生奋发,用近乎恶毒的语言批评学生。一次,两女生说闲话,别的学生也差不了多少,他气极了,竟然说:“两个小母猪,吵什么吵,要脸不要!”弄得最后,差点收不了场。一次,全班的学生可能都没想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还据理力争。他一生气说:“你们硬是你妈与驴配的种。”将其全班父母捎带进去寒碜。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认为每位学生都有卧薪尝胆的勇气与胸怀。可是,很多时候一句话,不仅会伤害了某位学生,而且,可能会伤害了一个班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做,时间长了,只能让学生敌视他而故意他唱对台戏。管不下台了,要么听之任之,要么就出手,而一出手,不知轻重。不是把学生鼻子给弄出血了,就是把学生脸拧痛了。因此,他的课堂,常常需要班主任去压堂,有时候,学生的噪音高过于他的讲课声。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没有一颗爱生之心,不受学生喜欢,那么你再学术五斗,也没人买你的帐。一定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去教。事实证明,少数老师在不能用行为暴力的形势下,就常常改用语言暴力。其结果是让自己失去师魂,而面临有劳无获之地。 四、总论 也许,做好老师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喜欢你! 好老师会步入学生的心灵,好老师会和学生保持“零距离”。当我们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时候,我们不光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而且是步入了一种全新的、美妙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