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父母愛護孩子出於本能,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越發細心呵護,就越容易超過本該有的尺度。很容易變成一種控制。在情緒的操控下,很多父母用自己的壞脾氣,表達著對孩子的愛,但也有很多家長用一切為你好,操控著孩子的未來。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很多父母口中很難會承認自己的控制,都會用一些言辭來掩蓋,”我放手你能做好嗎“”我都是為你好“”一切你只要聽我的就可以了“能說出這些話的父母,往往有著十足的操控能力。對待孩子的未來,狠狠的抓在自己的手心裡。到最後這樣的孩子要麼淪為媽寶男,要麼淪為巨嬰。雖然很多父母都在努力讓自己變得完美。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英國客體關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Good enough mother”(恰到好處的母親)概念。主要觀點為媽媽要給孩子足夠好的掛照顧,也要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挫折,讓孩子體驗安全和危險,也體驗失望情緒,但沒有達到絕望狀態。

父母對孩子全方位的保護,未必是對孩子最好的見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是要與父母分開,所以,讓孩子多一些獨立的體驗,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孩子要做什麼,父母就用自己的方式代替孩子去做。面對孩子的未來,父母不要做到100%,嘗試著做一個合格的母親60分就足夠了。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為什麼會出現控制型的教育方式?

第一,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父母孩子在不斷成長過程中一定是需要父母關護的。在這期間父母不能夠對孩子冷落,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這時會被冠以愛的名義去照顧孩子,因為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所以,才要去管孩子,久而久之這種內心的認知無法改變。控制在無形中強加上來。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第二,父母的嚴格教育。父母自認為要比孩子經歷的事情多,所以,需要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服從,希望孩子可以少經歷一些挫折。則會對孩子的意願要求強加干涉。雖然口中說著為孩子好,但其實隱藏的概念是必須要聽父母的。控制型家長很難會從這樣的概念中轉變過來,甚至很多父母會把父母對孩子的尊崇當成是孝順的標準,更會上升到道德要求。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管表現在哪些層面?

情緒控制

父母如果不會管控情緒,很大程度上也會對孩子有著負面影響,尤其很多父母總忍不住在孩子的面前發火,暴躁的脾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管控,通過暴力的方式讓孩子去害怕父母,因此來樹立自己的威嚴,這樣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最主要的核心是讓孩子的內心被父母所控,但實際上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不惜用撂狠話的方式來控制孩子。當自己無法管教孩子,沒有正確的方法時,就會用“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不睡覺,老虎就來抓你了”這樣的狠話來以此要挾孩子的內心,這種內心的控制慾對孩子來說更容易留下烙印。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行為控制

行為控制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並不是很高,對孩子的行為層認知比較膚淺,沒有上升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更不知道孩子要表達的是什麼,往往出現在青春期的時候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管制,這時根本達不到一個真正的好作用,只是治標不治本,在孩子內心還容易出現更煩躁的情緒。

一個滿分的父母絕對不是100%對孩子的操控,要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給孩子適當的放手,給孩子60%的成長作為輔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認知性,才能讓孩子從容的面對未來。長期的控制對孩子來說一定是不好的,也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力。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操控型父母容易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第一,失去自我的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包辦和無條件溺愛,以致讓孩子事事都順從自己的父母,看似外表是乖巧型,但實際上在孩子的內心,很多事情都拿不定主意,因為習慣性依賴父母,所有的事情由父母去操辦,會使孩子的個人行為能力下降。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沒有主心骨,更不希望自己去主動完成,那些已經習慣成為被照顧的人,所以,在孩子的內心會失去自我,長大以後也會成為聽之任之的人,工作中很容易成為老好人和牆頭草。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第二,叛逆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過多,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父母的需求便會逐漸減少,如果一直以強制的態度去參與孩子的成長,必定會在某個特殊時期讓孩子發生反彈,不論正確與否,孩子都會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唱反調,宣誓自己的主權,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還會出現離家出走等一些更極端的現象。長期的壓抑必定會使孩子做出一些驚人的舉動。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第三,雙面人格的孩子。

孩子會出現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這一類孩子會讓人難以發現他的真實面目。因此在家長面前會表現出自己乖巧一面,而在外面也許會帶著自己的假面具,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況。避免發生衝突,很多孩子都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掩蓋自己,長期以往對孩子的內心發展也是不健康的。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不做控制型父母要從改變這幾件事情開始

第一,不要事事過問。

父母要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不要讓孩子全部依賴於父母,讓孩子能夠學會成長。隨著年齡長大,孩子自己如果拿不定主意,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以後也會遇到很多問題。

第二,不要總是把為你好掛在嘴上。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容易說為你好。用這樣的方式去讓孩子感到內心內疚。每當孩子出現錯誤或者不喜歡的事情時,父母就會用這樣的道德綁架方式去讓孩子變得乖巧,這樣的控制慾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第三,給孩子方向而不是代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父母幫著選擇方向指引方向,而不是替孩子拿主意。關於孩子的事情要孩子自己去做決定,這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選擇,學會獨立。

第四,不要以自己父母的身份去強制孩子做什麼。

很多父母非常強勢,對自己給孩子安排好的一切必須要言聽計從,對於成長中的計劃一點也不允許反抗,父母控制的孩子自然就認為孩子有了安全感,其實這種事是要求孩子的行為才是扼殺孩子的天性。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摒棄控制型父母,學會正確的愛孩子,讓孩子放手成長做到三方面:

首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不論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什麼樣的情緒或者孩子的目標是什麼,一定要靜下心來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而不是活在父母的觀點下去強制孩子。

其次,支持孩子的做法。父母不要總是給孩子的事情做判斷,不允許這,不允許那。父母多給孩子開放式的選擇,讓孩子有探索精神,同時也能夠接受父母的建議。這才能夠像路標一樣給孩子指引前進的方向,父母要學會去反省自己,不要對孩子一意孤行。

最後,學會欣賞自己孩子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孩子完成好的時候及時的給孩子鼓勵。看到孩子每一次前進的方向以及改變,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驕傲,這才能夠激發孩子的向上力量。

愛孩子並不是口中的“為你好”,更不是家長的控制慾,你知道嗎

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愛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孩子好,不要選錯了形式,更不要用錯了方式,無疑是對孩子一種打擊。學會改變自己,做智慧父母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我是優優媽媽,分享生活中育兒經驗或有任何困惑都可在下方跟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人!!↓↓↓收藏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