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西晋名将周处,在历史上并不算特别重要的人物,但在民间却是家喻户晓。他是浪子回头的典型代表,也是京剧“除三害”的主人公。相传周处年轻的时候,肆意纵情,为害乡里,人们将他和猛虎、蛟龙合称为三害。即便周处猎杀猛虎,与蛟龙搏斗之后,乡亲们弹冠相庆,以为他也死了。这才激发了周处改过自新的决心,摆在陆机、陆云门下,发奋读书,终于有所成就。

在1952年,宜兴精一中学在平整操场中,挖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就是周处的墓穴。文物部门在清点周处的遗物时,发现曾经被盗掘过,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陪葬品。考古专家取走了一套残金属带饰,其中包括十七件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和若干残片,没想到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文物,竟然引发了60多年的争议。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原来,在1955年时,负责周处墓清理发掘工作的南京博物院罗宗真先生,从残件中随机挑出一件,交给南京大学化学系作元素分析。没想到,得出的结论是“带饰内层合金成分:铝85%、铜10%、锰4%”,这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原因很简单,铝虽然是地球上含量很多的元素,在地表的分布量仅次于氧、硅,甚至比铁还多,但是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太过于活跃,一直没有被提炼出来。1825年,丹麦人奥斯特德利用钾汞齐由氯化铝提炼出几毫克杂质含量比较高的铝,就已经是一座了不起的丰碑。直到1886年电解提铝法才被提出,首家电解铝厂则是在1888年美国匹兹堡建立,铝才进入工业化阶段,才得到飞速的运用。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也就是说,相对于铜、铁等常见金属,作为单质的铝,出现的时间是很晚的。这几乎是学界的共识,就连普通民众对此也不陌生,但在公元297年就去世的周处墓中,怎么会出现用铝合金制成的金属品呢?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放在现代,很多人会笑称这是穿越之物,但在当时,对于这个惊人的发现,人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论证。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残片逐一化验。结果证明,这些带钩类残片之中,一部分是铝合金的,一部分是银的。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这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银的可以解释,但只要有铝的,哪怕只有一件,就仍然是个谜。国内很多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以及科普作者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认为西晋时期,炼丹术很兴盛,这为提炼纯铝创造了条件,有可能是古代劳动人民无意间制作了这样的金属制品。

不过,在当时国内外火法炼铝的各种试验,都未能提炼出高铝合金,更不用说是纯铝了。为此,沈时英先生率先提出,因为周处墓葬被盗过,所以这些物品,有可能是被后人随机带入的。不过主持现场发掘的罗宗真先生坚决反对这个观点。他亲眼看到金属带饰出自人的骨架处,而且位于淤泥之下,考古层没有被破坏,不存在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后来,德高望重的夏鼐先生在1972年发表了一篇长文,认为西晋炼铝之说证据不足,并不能将周处墓中发现的部分文物,作为当时人工炼制铝的根据。这个观点得到广泛认可,也让争论平息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进入了八十年代后,化学界的新发现,让这个争论再次有了新的方向。在六十年代,人们不知道自然界存在天然铝,所以焦点放在西晋人能不能炼制铝上面。到了1978年,前苏联科学家奥列尼可夫首次宣布发现了天然铝,1983年国际新矿物委员会确认了这一新发现。

历史名将墓穴被发现,专家取走17件带饰,引发长达60多年的争议

就是在中国,同时期也找到了不少天然铝,80年代先后在广西贺县、贵州安龙县、湖南麻阳、广东莲花山等地发现了天然铝,纯度在83%到98%之间。因此,顾骏在1991年首次提出周处墓中的带钩及残片,有可能就是来自天然铝的新说。这个观点,让人很难驳倒,因此这场争议,又延续了几十年,至今还是一个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