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劉少奇陳毅開展統戰工作

滨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劉少奇為政委、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陳毅兩位新四軍領導上任後,除了大力組織鹽阜區抗日軍民英勇頑強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外,同時深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積極和鹽阜區的著名士紳進行交往,與阜東的龐友蘭、楊芷江、田厚齋等名紳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41年的 1月,劉少奇、陳毅在鹽城主持召開鹽阜區 300多名開明士紳參加的座談會,並分別發表重要講話,深入闡明共產黨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量、齊心合力奪取抗戰全勝的政策。開明士紳龐友蘭、楊芷江、田厚齋等人應邀參加會議,他們一致表示,堅決擁護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全力支持抗日。同年2月,在阜寧縣碩集鄉召開的阜寧縣第一屆參議會上,龐友蘭、楊芷江分別當選為副參議長,田厚齋當選為參議員。會後,陳毅和他們分別進行晤談。當年夏天,日偽軍對鹽阜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掃蕩,新四軍軍部剛轉移到阜寧縣境內,劉少奇、陳毅就委派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將龐友蘭、楊芷江等人請到軍部,與他們親切會談,進一步闡明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抗日方針和愛國一家的思想。會見後還派人護送他們安全回鄉,使他們大受感動。

1941年 9月 20日,阜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11月,根據“三三制”原則,由共產黨人、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階層人士各佔三分之一的阜東縣第一屆參議會成立,龐友蘭當選為參議長,楊芷江、田厚齋當選為副參議長。1942年 6月 11日,陳毅在《鹽阜報》公開發表《寄阜東楊、龐兩先生》七律二首。其一:光明黑暗搏神州,抗戰年來禾黍秋。胡馬窺江人投敵,權奸誤國我深憂。英雄老大詩人在,邯鄲夢迴妄念收。耆舊淮南多惠助,飄搖風雨濟同舟。其二,和龐友蘭先生步原韻:杖國精神月月新,詩懷坦蕩笑語頻。思醫國病求團結,先固邦基救細民。參議敢言踞首座,問政同情到黨人。人疑俊彥高明處,海安丰姿再化身。

為了團結各階層抗日,1941年深秋的一天,陳毅專門到東坎,拜訪龐友蘭。雙方經面敘、飲宴、對弈、聯詩後,陳毅誠摯地對龐友蘭說:“日軍侵犯,國難當頭,家國受害。登臨貴府,我只要先生疊起兩座山!”龐友蘭聽後,右手在袖籠裡劃了劃,是個“出”字,大徹大悟地笑了起來,連聲說:“一定遵命”。龐友蘭出山後,曾任鹽阜區副參議長、阜東縣參議長。在劉少奇、陳毅等一批共產黨人的精神感召下,阜東縣社會名流、開明士紳以中華民族大局為重,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日鬥爭洪流中去,參加有利於抗日的活動,做了很多於國於民有益的工作。

黃克誠的濱海抗戰歲月

滨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1942年春的一天晚上,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和師部人員來到五汛區推蝦港,在成家大院住了下來。拴在院子西南樹上的一匹戰馬,把農民周大爹家的樹皮啃去幾塊。黃克誠看到後,讓飼養員小王“把主人請來,當面認錯,按價賠償他們的樹”。正當小王為難、爭辯時,第三師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洪學智都來了,張愛萍說:“這件事我看這樣解決,小王認錯,老黃賠錢,一老一少各打五十大板。”眾人都被說笑了。黃克誠賠的錢,周大爹怎麼也不要,硬是把錢退了回來,他說:“要不是新四軍來打鬼子,不要說一棵樹,就連我們的生家性命也難保得住,怎麼能要首長賠錢?”第二天天沒亮,部隊就開走了。周大爹發現門縫裡塞了一個紙包,打開一看裡面有兩塊銀元,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鄉,戰馬啃壞你的樹,很對不起,這兩塊銀元賠給你,請收下。”左下角還寫著:“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1942年春。”

1943年 2月 19日,日本侵略軍再次佔領八灘,見房就燒,見物就搶,見人就殺,殘酷推行“三光”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內,號稱“銀八灘”的海隅重鎮房屋焚燒殆盡,很多百姓慘遭殺害,許多人家被搶掠一空,流離失所,避難他鄉。黃克誠電示新四軍第三師八旅24團,乘敵落腳未穩,搗毀山本據點,拔掉這顆釘子。師參謀長洪學智、24團團長謝振華按照黃克誠指示,直接指揮王橋戰鬥,與敵激戰 9小時,擊斃日軍中隊長以下日寇 73人,生俘偽軍 200多人,繳獲一大批武器,使八灘重見光明。

戰後,黃克誠親臨八灘視察,從一戶剛剛避難回家的酒坊師傅家裡找來五醍漿酒,用傳統的方法祭奠被日寇殺害的百姓和在黃橋戰鬥中犧牲的新四軍指戰員。在簡單的祭品前,黃師長雙手高擎清醇的五醍漿酒眼含熱淚,悲憤地說:“日本侵略軍在八灘土地上犯下的罪行擢髮難數,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血淚仇、民族恨。這次戰鬥中英勇犧牲的王光漢同志是一位老紅軍,從陝北打到河南、山東,再來到蘇北,是一位智勇雙全、敢打硬仗的好戰士、好指揮員,現在他把鮮血灑在了八灘的土地上,我們應該像他那樣克服一切困難,迅速把一個人民的新八灘從廢墟上重建起來,使其成為規模更大、經濟更繁榮的海濱重鎮,用輝煌的業績,告慰王光漢等烈士以及被日寇殺害的所有同胞的在天之靈。”1944年的一天,黃克誠在接見地方幹部時,深情地說:“五醍漿酒是鹽阜解放區的著名產品,一定要儘快恢復生產,不僅像戰前那樣,聞名鹽阜、名傳蘇北,還要成為國家名酒,讓從日寇鐵蹄下解放出來的人民盡情享用,歡慶中華民族的解放。”隨後,新四軍三師後勤部派出專人,幫助允大、公和兩家酒坊恢復生產。

張愛萍的足跡留在濱海大地

滨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抗日期間,張愛萍和鹽阜人民結下了3年多的深情厚意,為鹽阜人民立下不朽的歷史功勳,在濱海大地上留下許多戰鬥足跡。

1941年 11月下旬,張愛萍由新四軍第三師九旅旅長升任第三師副師長,與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共同戰鬥在鹽阜區,師部駐在阜寧縣孫河莊。1943年 2月 12日,日軍以獨立十二旅團、十五師團、三十五師團、十七師團各一部及徐繼泰、李實甫、胡冠軍、潘幹臣、劉湘圖為首的偽軍共兩萬餘人,分南北兩路,氣勢洶洶撲向鹽阜區,對鹽阜區開始了瘋狂而殘酷的大掃蕩。

為避敵鋒芒,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定由鹽阜轉移到淮南,主力部隊大部力量在敵人大舉掃蕩前跳出掃蕩區。張愛萍受命後,指揮主力部隊到鹽阜地區的阜寧、射陽、阜東、響水和漣水等地村莊活動,採取內線與外線、分散與集中、堅持與轉移相結合的作戰方針,機動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並相機襲擊消滅敵人,使敵人在掃蕩圈內到處撲空、不斷捱打。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張愛萍指揮所率的新四軍部隊頻頻襲擊敵人,進行大小戰鬥 658次,攻克敵偽據點50多處,打死打傷和生俘日偽軍1943年3月30日至31日打響的八灘王橋戰鬥,就是一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戰鬥,殲滅日軍山本中隊長及其他日軍共73人,俘獲偽軍200餘人。1943年5月10日,張愛萍在題為《蘇北反“掃蕩”祝捷》詩中記述了當時反掃蕩戰況:寇煙滾滾漫晴天,軍民奮舉刀槍劍。路壕堤河村村通,地陣人海處處戰。降伏惡魔逾兩月,大小鬼窟逐個殲。乘勝揮戈敵偽區,橫掃濱海下小尖。

洪學智、謝振華指揮王橋戰鬥

滨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為加強黨對華中抗日鬥爭的領導,大力發展華中,實現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戰略決策,1939年秋,中共中央決定派劉少奇深入華中敵後地區。11月底,劉少奇抵達駐淮南津浦路西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劉少奇到達淮南後,從深入調查研究入手,將黨的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的有關方針、指示與華中敵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分別於1939年12月、1940年1月和2月,3次召開中原局會議,確定大力發展華中的方針和任務,決定建設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方針及對頑固派的鬥爭策略。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洪學智、八旅24團團長謝振華奉命開闢濱海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阜寧城解放後,洪學智、謝振華負責組建阜寧縣地方武裝,他們將縱隊教導營分成幾個小組,分頭走訪阜寧縣各區,開展地方武裝組建的宣傳動員。謝振華深入到天場、大套、東坎一帶,向群眾宣傳抗擊日寇、保衛國家、保衛家鄉的道理,動員青年積極參加抗日武裝。通過深入宣傳發動,很快組建起一支1000多人參加的地方抗日武裝隊伍阜寧縣大隊。

1941年底和1945年4月,洪學智、謝振華領導24團駐今天場鎮陶圩村開展抗日鬥爭。他們不僅謀劃和發動著名的八灘王橋戰鬥,給日偽軍以重創,對鞏固和發展阜東乃至鹽阜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還歷經大小戰鬥百餘次,取得攻克小尖、突襲響水、激戰陳家港戰鬥的“三戰三捷”。戰鬥休整期間,謝振華狠抓軍事訓練和部隊軍紀軍風整頓,要求全體指戰員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利用空閒時間幫助群眾做農活、幹家務。在謝振華的號召下,24團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深受人民群眾的讚許和擁護。

韓培信忍痛拆八灘

滨海大地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1943年前的八灘,盛產糧食、大豆、棉花,有較為豐富的鹽資源,是新四軍重要的後勤給養基地,駐有新四軍軍工廠、部隊醫院,以及大批後勤人員、傷病員。同時也是東坎鎮通往沿海地區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極為顯要。

1943年2月下旬,日偽企圖在八灘建立據點。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為了保衛八灘,不讓敵人在八灘有立足之地,親自召見時任八灘區委、區政府領導韓培信,要他動員群眾,堅壁清野,限“幾天內必須將八灘街的所有房屋全部拆光”。為抗擊日本侵略者,韓培信作出“犧牲局部、顧全大局”“做通所有幹群思想,無條件執行黃克誠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戰略決策”,決心拆八灘。韓培信立即召開區、鄉、村黨員幹部會議,傳達黃克誠的指示和區政府的決定,闡述拆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2月27日至 30日,韓培信帶領地方幹部群眾日夜行動,用幾天時間將八灘街上300多戶的房屋全部拆光,妥善地將拆房群眾疏散轉移到周邊村莊安置,對糧食等物資實行異地掩藏。八灘街堅壁清野工作剛剛做好,從東坎來的日偽軍於 3月 4日佔領八灘,因住無片瓦、吃無粒米,並不時地受到地方抗日武裝的襲擾,只好又縮回到東坎。3月 29日,日偽軍第3次來到八灘,因街上無吃無住,就到八灘街東南方向2里路遠的王橋,將王家油坊人強行趕走並建起據點。30日晚,根據黃克誠的指示,新四軍第三師八旅24團和師特務營及八灘區隊民兵,在師參謀長洪學智、24團團長謝振華的指揮下,於深夜向王橋據點日偽軍發動攻擊,激戰 9小時,擊斃山本中隊長及以下日軍 73人,生俘偽軍 200多人,取得了王橋戰鬥重大勝利,使敵人企圖佔領八灘這個新四軍後勤保障基地的計劃化為泡影。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們哦,每天都有新鮮的資訊給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