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白话历史君


刘统勋与刘墉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

说起刘墉他们家,那可真的是称得上名门望族了,从刘墉这一代往上数,连者四代都是进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爹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爷爷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从地位和历史影响来看,刘统勋与刘墉无疑是他们老刘家最为出色的两位,都曾做到过内阁大学士。要知道这个官儿,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乃是清朝单个官衔中的最高级别。其再往上,估计也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等虚衔能够压其一头了。而如果仅从知名度而言,刘墉无疑要比老爸刘统勋高很多,当年那部《宰相刘罗锅》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墉也和纪晓岚一样,成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那么厉害,其与和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终其一生,临到死八十多岁了,才被嘉庆皇帝给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而年纪更小的和珅三十六岁就已经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而且刘墉早年多在外为官,与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调回京城,已经年逾六十。此时的刘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争锋相对。其为人变得圆滑世故,面对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刘墉并没有选择于其作对,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后,嘉庆着手收拾和珅,而查办者正是刘墉。

所以,刘墉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相对而言,他老爸刘统勋其实要更厉害。

相比刘墉靠着老爸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越级参加科举,而且顶着“宰相之子”的名头到处伸张正义。这么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个大学士的地位。

刘统勋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虽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谈不上恩荫。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带来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刘统勋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到举人,最后中的进士。那一年他才26岁。这个年纪在进士里面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他儿子刘墉走后门,都得32岁才考上。

刘统勋比较幸运,在雍正朝没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宫里办事儿,比如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官衔不高,但近水楼台,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时期被当成了新班组成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乾隆刚登基,他就被拜为内阁学士,开始跟着大学士嵇曾筠下地方调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可厉害了,从一品啊。而且具有监查百官之责,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个地位可不低啊,可谓是官运亨通。

而且这还是中间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结果。

而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谏张廷玉,说其晚年骄横,不宜重用。张廷玉是谁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年间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位极人臣。而雍正驾崩前更是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有点托孤重臣的感觉。而在刘统勋上谏之时,他已经是总理事务大臣,可以说是为臣者之顶峰。论权力、论地位,十个刘统勋都不够看的。可是刘统勋就是不畏权贵,一切坦白讲。

当然,乾隆无疑是十分开心得,他正愁怎么大权在握呢,刘统勋这一出,直接给他机会,把张廷玉给革职了。三朝元老,就这么被刘统勋和乾隆这两个小年轻给绊倒了,刘统勋因此闻名朝野。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刘统勋也因此走上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

这个人为人正直,且颇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水。运河疏浚,黄河水患、江南决口……每一个事关万千百姓生命的大灾,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渡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出现咱们再历史上所常见的豆腐渣工程,亏空赈饷,腐败贪污。因为刘统勋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发现,绝对严惩不贷。他经常微服私访,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贪赃渎职的官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由于地方上的出色政绩,刘统勋后来又被调职入京,正是进入到清朝的权力中枢——军机处。这地方,刘墉终其一生,都没进来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统勋还没拜大学士,这在军机处里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其能力。后来刘统勋又升任东阁大学士,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职位,在当时的清朝,差不多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这个高度刘墉可没达到过。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见刘统勋之地位。

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岁。乾隆悲痛不已,亲自上家悼念,并作挽联。

此外,他还追授刘统勋为太傅,并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奖,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刘统勋不失为清朝一代名臣!


白话历史君


首先,我们从刘统勋担任过的职位来看,他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另外从给他的谥号也可以看的出来,刘统勋的谥号是文正,在古代文正是对人臣极美的谥号,可以看出刘统勋生前是多么牛才能得到朝廷如此褒奖。

直言敢谏,参奏张廷玉和讷亲

刘统勋在做监察御史的时候,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说当时已经在晚年的张廷玉不够谦谨。朝廷外面对他的责备很多,让乾隆三年内不要再提拔重用张廷玉。对于讷亲,他同时管理吏部和户部,在部里讨论大事的时候,讷亲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让乾隆批评讷亲,让讷亲改正。

奏章上了之后,乾隆认为如果张廷玉和讷亲没有作威作福的话,刘统勋是不会上这样的奏章的。后来乾隆确认之后,确有其事,就将张廷玉和讷亲革职了,并把刘统勋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自此之后刘统勋闻名朝野。

深受百姓爱戴,治水有功

刘统勋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开启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漕运河治水都是国家大事。每年夏天的长江汛期,黄河汛期,对现代社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棘手的事情。在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导致资源也比较匮乏。漕运河治水更是重中之重。

刘统勋自乾隆元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在这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清朝政府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亲自监督并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因为操劳猝逝,乾隆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通过这些就能看出当时的刘统勋到底有多牛了。


月古史话,欢迎大家一起多角度畅谈历史文化,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月古史话


刘统勋有多厉害?大家都知道刘墉和纪晓岚吧,刘墉是他的儿子,纪晓岚是他的学生。你说他厉不厉害。

刘统勋去世后,被朝廷追赠其为太傅,并授予文臣最高荣誉“谥文正”。清朝有史以来,只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而刘统勋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据史料记载,刘统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刘统勋也继承家族传统,于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后到翰林院做编修。不过刘统勋很快引起雍正帝的重视,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侍奉皇帝、皇子读书,官职虽然不高,但能够接近皇帝以及未来的皇帝。

果然乾隆帝一即位,就提拔刘统勋为内阁学士,第二年又提升为刑部侍郎,留在浙江办理海塘工程。乾隆六年,服丧期满的刘统勋升任左都御史,执掌督察院,在此期间,他不避权贵,敢于弹劾张廷玉、讷亲等人,得到乾隆帝的嘉奖。之后又担任漕运总督,办理漕运、水利工程。

刘统勋也历经宦海沉浮,在陕甘总督期间负责西征大军的后勤,因直言上奏,被乾隆帝一度逮捕罢官。之后乾隆帝又命刘统勋为刑部尚书,负责运河治水工程,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赏。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进入清朝最高权力核心——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

后来刘统勋又被授予“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之后他又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要知道清朝统治向来是“重满轻汉”的,而刘统勋以一介汉臣出任领班军机大臣,管理礼部、兵部、刑部,可以说他已经成为大清朝的宰相。

乾隆三十四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四年后,刘统勋乘轿上朝时病故。乾隆帝当即做出决定,追赠其为太傅,并将文臣最高荣誉授予刘统勋,“谥文正”。清朝有史以来,只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而刘统勋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几天后乾隆帝亲临刘统勋家吊唁,“见其俭素,为之恸”。回宫后,乾隆帝流着眼泪对群臣说:“朕失一股肱!”一会又说道:“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刘统勋为官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对此乾隆帝称赞他有“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正所谓爱屋及乌,当刘统勋之子刘墉服丧期满后,乾隆帝特意加封刘墉为“内阁学士,直南书房”,将其从地方调入京城,自此才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东海裔族


在1996年电视古装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热映,电视剧中讲述了乾隆年间刘罗锅(刘墉)与当朝一品大员和珅在多个方面进行斗智斗勇的民间故事。这部连续剧中的主人公刘墉机智果敢、不畏强权,深得观众的喜爱,因此圈粉无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是出自书香门第之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为官。今天观景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刘墉之父刘统勋。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刘统勋祖父到刘统勋孙子这一代,刘氏一门五代进士,被誉为佳话。

  •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启四年时的举人,在清朝顺治九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正五品官衔)。
  •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 刘统勋大儿子刘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后期官衔为正一品。刘墉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 刘统勋孙子刘镮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刘镮之最高官阶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清史稿 刘统勋传》:统勋,雍正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

  • 刘统勋在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时19岁,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时才26岁。刘统勋先后任军机处行走、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等重要官职,刘统勋官衔为正一品大员。死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

尽忠职守,不畏强权,敢于弹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刘统勋传》: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阕,诣京师。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刘统勋在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尽忠职守,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举止。没过多久刘统勋就干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给参了,说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应谦虚谨慎,结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对他的恩宠,与缙绅望族里的姚姓相互之间联姻,在官场上更是相互勾结包庇。因此刘统勋上奏请求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接着刘统勋又上奏弹劾尚书讷亲,说他在管辖吏部和户部时,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部下之人必须照办,完全没有集思广益,采纳忠言的作风。他请求皇上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能及时的反省改正错误。

《清史稿 刘统勋传》: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刘统勋的这两道奏章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廷玉和讷亲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给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时乾隆也认为如果不是张廷玉和讷亲平时作威作福,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统勋也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弹劾他们两。乾隆皇帝对事情调查一番后,将两人革职,并把刘统勋不畏强权敢于上奏的折子给大臣们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刘统勋成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漕运总督,开启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筑河道之路。身为朝廷主管漕运的官员,刘统勋尽忠职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贡献。

乾隆十三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前去山东视察灾情,并对当地的河道进行检查。当时运河涨水过猛,刘统勋上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涨势过猛的运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刘统勋传》: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学士的刘统勋前往视察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期间查出了河道官员私自挪用公款等情况,刘统勋如实上报。贪污官吏被乾隆严惩,同时把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撤职。

刘统勋在此后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运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对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赞赏。他因功劳巨大,逐渐的从一个地方官员进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


刘统勋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献《西域图志》时,刘统勋亲自带队前往天山以北地区进行实地测绘,此书后来成为了新疆地图的蓝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经74岁高龄的刘统勋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从乾隆十七年起,刘统勋先后任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礼部与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清史稿》: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岁。乾隆皇帝闻此噩耗,亲自前往刘统勋家吊唁,发现刘家简朴,深为感动,特地亲自为其作挽联和怀旧诗,把刘统勋定位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文臣最高的谥号,在清朝的历史上只有八个人获此虚荣)。


资料参考:《清史稿》


观景说史


刘墉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电视剧《天下粮田》和《大清官》中刘墉清正廉洁的形象格外鲜明,是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历史中的刘墉亦是如此,两袖清风却又爱国爱民,曾与大贪官和珅抗争到底,但又不带有私人情绪,不得不说,刘墉就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不过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然刘墉如此优秀,那他的父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上,刘墉的政治地位和成就远远不及他父亲刘统勋,刘墉能够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离不开刘统勋的荫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呢?

刘统勋的厉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察颜观色,善于把握人心。

《清史稿》中刘统勋被誉为当政既“缜密”又“通敏”,也就是说他有主见有原则,办事又很利索,要知道《清史稿》几乎惜字如金,很少赞誉某个官员,所以这种评价不可谓不高。

刘统勋能够得到如此美誉与他善于把握人心密切相关。乾隆皇帝刚刚上位时,由于资历太浅还无法使所有人心悦诚服,尤其是鄂而泰、张廷玉、讷亲这些前朝元老,仗着自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行事嚣张跋扈,让乾隆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乾隆将刚正不阿的刘统勋任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表面上是对他的提拔,其实更主要的为了震慑那些倚老卖老的大臣,让他们收敛一下自己乖张的作风。

善于察颜观色的刘统勋领会了乾隆做法的内涵,所以他顺着乾隆的意思上疏提醒张廷玉“历事三朝,晚节当慎”,警示讷亲“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

看到奏折以后乾隆顿时龙心大悦,刘统勋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大臣有什么过错,但是却提醒他们言行举止要慎重,同时给乾隆留下后续处理的余地,简直贴心无比。最后乾隆只是让那些大臣自勉,而没有加以惩处,如此一来不但凸显了自己的仁慈,又成功警示那些“嚣张跋扈”的重臣,可谓是一举两得,试问这样缜密通敏的刘统勋怎么会不得到乾隆的喜欢呢?所以刘统勋后来的仕途生涯一直顺风顺水,直至离世。

深得乾隆信任

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以后,刘统勋便全心全意地开始检举工作,他甚至还上述乾隆称张廷玉举荐贤臣时参杂个人情绪有失公允,按理来说张廷玉作为前朝重臣乾隆不应过分触犯其利益,可考虑到刘统勋的心思他最后还是将张廷玉罢免,由此可见乾隆对刘统勋的信任。

后来乾隆又任命刘统勋为漕运总督,负责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适逢孙家集沿岸黄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乾隆又命他暂代河务总督一职,接到任命后刘统勋立刻赶赴现场修筑大坝疏浚河道,由于当地官员不作为使得疏通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开展,即使完工没过多久堤坝又会重新崩溃。

刚正不阿的刘统勋立刻派人查明事情真相,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才慢慢浮出水面,他将这些人的名单记住上疏乾隆请求惩处,乾隆二话不说就将这些人要么革职、要么处死,显然对于刘统勋无比信任。

死后享受殊荣

刘统勋逝世后,乾隆亲自前来吊唁并赏赐他的家人两千两白银,同时给予他“文正”的谥号,允许其入祀贤良祠。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纵观历史只有那些对王朝作出巨大贡献之人才有资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张廷玉为了这个谥号还差点与乾隆闹翻,但最后仍然没有如愿,我们不难看出刘统勋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不仅如此,刘统勋逝世后六年,乾隆在一次吟诗作对中突然想起他,便将其写进诗中称“得古大臣风,终生不失正”,一位大臣死后六年皇帝都无法将其忘却甚至还无比缅怀他,刘统勋的厉害可见一斑!

刘统勋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许,一切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他不但清正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又刚正不阿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时还擅长察颜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思,这样的优秀人才放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执笔灬写史


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亲都是进士,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说,他就是官三代。父亲刘棨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清官,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也让刘统勋养成了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品德。

(刘统勋剧照)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亲往吊唁,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而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可见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刘统勋的突然离世。当然乾隆帝这么高的评价是建立在刘统勋为官几十年的兢兢业业!

《清史稿 刘统勋传》: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

刘统勋作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当然这里说的是他的政绩上。主要两个方面:治理水患及漕运、不畏强权!

治理水患及漕运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我们也听说过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会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饭,水灾,水路不通都会阻滞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但由于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运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刘统勋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试想下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件事长达几十年之久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据《清史稿 刘统勋传》记载: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这是他正式开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时间,也是他之后几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将生命的一大半都献在上面的基础;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因运河涨水很快,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当地民众纷纷赞美刘统勋为民请命的态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因无能被撤职,刘统勋暂代其职,督促修筑堤坝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证了人民安全。

从各种实例可以看出,只要刘统勋管辖的地方必先重水务,漕运。毕竟这个是人民的根本!刘统勋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刘统勋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爱戴。

(刘统勋治理河道前线)

不畏强权,整治贪官污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运的时候,他都能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绝不像困难和权贵低头。就算是面对被雍正钦点享配太庙的张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诉。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代天视察,最终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贪污、延误治河,最后据实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响诱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河道官吏却以修坝的干草不够为托辞。跟河道打交道许久的刘统勋,知道当中肯定有问题,由于偷偷去堤坝发现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捆好后却被搁置。经查实,是官吏索贿不成、拒而不收干草。于是一气之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称要处斩,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当事官员一死,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一个月后工程完毕。

敢于直谏言举报张廷玉

《清史稿 刘统勋传》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面对张廷玉,刘统勋不畏强权向皇帝上疏说,张廷玉作为三朝重臣,本应该作为朝堂表率,可他却存在举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内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经过调查,最后将张廷玉革职,在当时引起非常大的轰动!要知道张廷玉当时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帜,连雍正帝临死前都要特别的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张廷玉的跟脚,他都敢直言,可见他的眼里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虫的存在。

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也难怪他死后,乾隆叹息说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这样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刘统勋这一生历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最后官至军机大臣等要职,而六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可见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员。他在治河、吏治、军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说文武全才也不为过,所以说刘统勋真的很牛!


历史每日说


清乾隆朝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只看其死后的荣耀和乾隆帝对其的哀思就可有所了解。

据《清史稿》载,刘统勋死后,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谥号是对某人的盖棺评价,文正为谥号中给予人臣的最高、最尊之评定,而刘统勋为有清一代逝后即得此尊号的第一人。注,汤斌也谥文正,虽先于统勋,但其逝于康熙朝,谥文正为乾隆朝的追赠。)。乾隆帝临其丧祭后,回至乾清门大哭,流涕对群臣言道:“朕失一股肱。”后又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刘统勋之所以能受重于乾隆朝,可从作用、才能、见识三方面看。

人臣虽有才能,而无展布的时机,即无所作为,故先从其作用谈起。刘统勋在乾隆朝的作用,最重要者是为初掌朝政的乾隆帝提供了压制权臣、整肃朝纲的机会,细谈如下。

乾隆执政之初,朝多雍正旧臣,如张廷玉等,门生故吏盈朝,虽不能震主,但成为乾隆施政的阻碍则为必然;而乾隆亲自提拔的大臣纳亲也有成为权相的势头,为了打压权宦计,乾隆六年,高宗(乾隆的庙号)夺情起复尚在守制的刘统勋(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也需离任称为守制。守制期间要求官员到岗即为夺情起复,有因公废私的意味,故不为常例,由此可见乾隆朝初时政局的波动诡秘),特授左都御史,以便其弹劾亲贵。刘统勋不负帝望,到任不久就上疏劾张廷玉、纳亲。他劾张廷玉道,张姚(张氏姻亲)二姓占半部缙绅,应予以裁汰,并敬告张要“晚节当慎”。其攻纳亲,言其“属官奔走其后,同僚争避锋芒”,“出一言则势在必行”,请乾隆帝对其多加“训斥”。疏上之后,乾隆渐次立威,借金川战败之机诛杀纳亲,于张氏子弟故旧,也多方裁汰,历时多年,至乾隆十三年才能朝纲大振,于此一过程中,刘统勋实在功不可没。

继谈刘统勋的才能。篇幅所限,略举一例。乾隆二十六年,黄河于河南祥符、杨桥等处漫溢,水退之后修筑提防,恰值刘统勋微服访查,其错乱解纷、诛斩贪腐,历来繁难的河堤工程,得以两月而成,其才具、魄力可见一斑。

再举例说其见识,云南金川用兵,因军需靡费,刘统勋多次请求撤兵,及至木果军败,乾隆自谓“烦懑无计”之时招刘统勋议事,统勋奏对“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举荐阿桂出征,终于克胜于敌,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综上而言,刘统勋有才能、有见识、其操守清廉、又恰逢其时,所以能成其功业,为乾隆一代的名臣、重臣,是为其“牛”之所在。


素履幽行


当年的一部《宰相刘罗锅》火遍大江南北,人们看到了一个驼背的刘庸智斗和珅,看到了一个文采飞扬,刚正不阿的刘罗锅,时常让乾隆皇帝哭笑不得,当然我们也被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给逗的开怀大笑。

然而在开怀大笑的同时难免会好奇,刘庸之父是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到底有多厉害?

刘庸之父乃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统勋,说起刘统勋在历史之中可比刘庸还要出名,正史中的刘庸当然也不是什么罗锅,而是身材高大的帅哥,老年有点弯腰才被帝王笑称为罗锅。

刘统勋同样如此,虽然刘统勋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其仕途并没有籍父之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升至高位。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刘统勋进入仕途之后,获得第一个特殊的职位,虽然没有品级,相对来说却很重要,就是可以在南书房行走,那可是在皇帝身边晃悠,并且又是皇子们的老师,重要性可想而知。

其中一位皇子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刘统勋为内阁学士,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是乾隆身边的红人之一。

刘统勋一生之中主要成就有很多,其中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算是给乾隆解决了燃眉之急。又是治水之能臣,先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惩戒贪官污吏等等。

乾隆帝在刘墉两任学政时都鼓励过刘墉好好干,写诗相赠,但这都是看刘统勋的面子。乾隆帝不过是把刘墉当成煽情的道具,让刘统勋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

从刘统勋先后的职位我们差不多就知道刘统勋当时有多牛,刘统勋先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乾隆即位,被升为内阁学士,次年又被提拔为刑部侍郎。而后又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陕甘总督、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当了几十年京官、久居相位,但他从不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因此一直为乾隆皇帝所器重,被乾隆皇帝视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大清国的“真宰相”。

当然在艺术作品中也有刘统勋的身形,比如《天下粮仓》和《天下粮田》之中,虽然与正史有些出入,但刘统勋确实如同影视剧中那样清廉正直、德才兼备,与贪官势不两立。

现在还记得《天下粮仓》的一个片段,刘统勋误杀了一位好官而自我惩罚,这位官就是员管理粥厂的沈石,由于贪官把赈灾之用的粮食给贪墨了,造成沈石无粮给灾民煮上插筷子的后粥,让刘统勋斩首,后来刘统勋知道自己错杀了一个好官。刘统勋在惩戒自己之后,依然调查此事,最后还了几十个贪官,让沈石得以安息。至今还记得那句话,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虽然是误杀,也间接的表明刘统勋嫉恶如仇,心系百姓。

虽然误杀了一位好官,但刘统勋还了上百个贪官,看似刘统勋忠于乾隆皇帝,实则刘统勋忠于的是黎民。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的股肱之臣刘统勋在上朝途中逝世,遂追授太傅,谥号“文正”,乾隆时常昭告群臣:“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豫北老崔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由上可见做过刑部、工部、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刘统勋在官场是有一番大作为,曾被《清史稿》啧啧赞誉的高官很少,刘统勋被誉为当政既“缜密”又“通敏”,按现在话讲就是态度严谨守原则而行动通达又敏锐,乾隆刚刚接班的时候,鄂而泰,张廷玉,讷亲等元老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这些人在政治手腕还没老练的新主子跟前可是倚老卖老摆谱很大。这也是新皇帝不大喜欢老皇帝留下的所谓重臣,雍正就不喜欢康熙的人,同样乾隆也不喜欢雍正的宠臣。

这时期,乾隆皇帝就看中了刚正不阿的刘统勋,让刘统勋出任“督察院左都御史”,老皇帝传下来的人,面子上还得留一点给他们,但绝对需要在他们翘尾巴之前戳一戳,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别再欺生我这个新手。“通敏缜密”的刘统勋立刻得到响应,不久就上书直指张廷玉,提醒他“历事三朝,晚节当慎”,讷亲是“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好一个老刘,用词“缜密”,没有指出你们几个实实在在哪里犯了错,只是请你们不要卖老资格,言行“当慎”,就是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又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操作空间,皇帝眼前的本意也不是要故意找茬把他们撸下来,让他们感到时刻有人有眼睛盯着他们,感到自危才是目的。估计当皇帝打开奏折,看到刘统勋的文章,面不改色却心中暗喜,怎么老刘就这么善解朕意呢,一定会给“通敏”的刘统勋点一个赞。不出所料,乾隆只是责令他们个个“自勉”,警示了老臣,资格浅的小辈自然更会加紧尾巴。君臣这出配合默契,我唱开头,你收官结尾,既教育人又团结人,好戏的典型。皇帝耍弄权术初露锋芒,也意味着和乾隆心思默契的刘统勋从此仕途一帆风顺。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亲临并赏银二千两,赐谥号“文正”,入祀贤良祠,这可是文官死后的最高待遇了,更可贵的是,六年后乾隆皇帝在作诗时还提及刘统勋,“得古大臣风,终生不失正”。封建王朝大臣死后清算是常事,能让喜新厌旧的乾隆皇帝多年后再能想起老刘,他地下有灵也应该为乾隆点赞颂歌了。


大老二爷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在这悠久的历史之中,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

当然经历了这么多的皇帝,自然也就有很多的大臣。在这么多大臣之中,有的人因为做了丧尽天良的事情,被老百姓以及后人所唾弃,遗臭万年。也有的大臣在做官期间一心为民,到现在还被后人所瞻仰,流芳百世。

说到了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了,据说他当官期间,从没收过别人一点银子。在为官期间,他过着清贫如洗的日子。不单单是如此,在他当官的时候,不管是肱骨大臣,还是皇帝,只要有做错的地方,他都会直言进谏,他就是刘统勋。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于陕西羌州。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羌州知州,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刘统勋生于陕西的一个小县城里,他出生的家庭环境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朝中的进士,而且他家中的人都喜欢读书,可以说他也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里了。因此在后来他考取了进士。之后又被提拔成詹事等职务。

在1736年的时候,乾隆把刘统勋提拔为了内阁学士,并且派他和大学士嵇曾筠去浙江学习治水之法,一年之后他的母亲在家中病逝了。在古代,人们对孝道看非常重,尤其是父母去世,无论子女在哪们都会赶回家守孝。所以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家守孝。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刘统勋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两年之后,守完孝的刘统勋就继续担任官职了。后来他又被乾隆皇帝任命为左都御史,这是一个主要负责监察百官言行的官位。在为官期间他不怕权贵,敢于直谏。



据说在当时他担任这个官职没多久就发现了,当时的尚书和张廷玉之间有些猫腻,所以他就上书对皇帝说:张大人是三朝重臣,皇帝你对他器重一点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今你就不能在提拔他了,因为他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够高了,如果在提拔肯定会惹出很多事的。


至于尚书,因为他的权力很大,导致他说什么很多的大臣跟随他,面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皇上你应该批评一下,让尚书大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时乾隆帝看到这个奏章后,非常的高兴,就觉得他是一个当官的好苗子。后来乾隆帝怕那两位大臣由于刘统勋指出他们的过错而不快,所以他就故意在朝廷上说,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那就应该高兴,这是君子行为。

从那之后,刘统勋敢于直言进谏的威名就开始传开了。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乾隆帝对刘统勋就更加重用了。加上之前学习的治水的知识,所以后来山东发生水灾后,乾隆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统勋。因此皇帝就把他派了过去,没过多久水灾就被治理好了,后来他因为治水有功劳,就被升为了刑部尚书。

除了这些,据说他当官40多年,从来都没有贪过一两银子。在这40多年里,他一直都为黎民百姓着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得到乾隆的重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