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白話歷史君


劉統勳與劉墉是父子關係,劉墉是劉統勳的長子。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者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其再往上,估計也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等虛銜能夠壓其一頭了。而如果僅從知名度而言,劉墉無疑要比老爸劉統勳高很多,當年那部《宰相劉羅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劉墉也和紀曉嵐一樣,成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劉墉,遠沒有那麼厲害,其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其終其一生,臨到死八十多歲了,才被嘉慶皇帝給升到了內閣大學士的位置,而年紀更小的和珅三十六歲就已經坐上了大學士的位置。

而且劉墉早年多在外為官,與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調回京城,已經年逾六十。此時的劉墉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爭鋒相對。其為人變得圓滑世故,面對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劉墉並沒有選擇於其作對,而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後,嘉慶著手收拾和珅,而查辦者正是劉墉。

所以,劉墉其實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厲害。相對而言,他老爸劉統勳其實要更厲害。

相比劉墉靠著老爸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直接越級參加科舉,而且頂著“宰相之子”的名頭到處伸張正義。這麼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個大學士的地位。

劉統勳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雖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談不上恩蔭。只能說是書香門第帶來了良好的培養環境。劉統勳可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秀才到舉人,最後中的進士。那一年他才26歲。這個年紀在進士裡面已經算是了不起了。

他兒子劉墉走後門,都得32歲才考上。

劉統勳比較幸運,在雍正朝沒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宮裡辦事兒,比如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官銜不高,但近水樓臺,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時期被當成了新班組成員的重點培養對象。乾隆剛登基,他就被拜為內閣學士,開始跟著大學士嵇曾筠下地方調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官兒可厲害了,從一品啊。而且具有監查百官之責,相當於今天的紀委書記,這個地位可不低啊,可謂是官運亨通。

而且這還是中間他母親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結果。

而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劉統勳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諫張廷玉,說其晚年驕橫,不宜重用。張廷玉是誰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年間他就是內閣大學士加軍機大臣,位極人臣。而雍正駕崩前更是任命其為顧命大臣,輔政乾隆,有點託孤重臣的感覺。而在劉統勳上諫之時,他已經是總理事務大臣,可以說是為臣者之頂峰。論權力、論地位,十個劉統勳都不夠看的。可是劉統勳就是不畏權貴,一切坦白講。

當然,乾隆無疑是十分開心得,他正愁怎麼大權在握呢,劉統勳這一出,直接給他機會,把張廷玉給革職了。三朝元老,就這麼被劉統勳和乾隆這兩個小年輕給絆倒了,劉統勳因此聞名朝野。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劉統勳也因此走上屬於自己的歷史大道。

這個人為人正直,且頗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績就是治水。運河疏浚,黃河水患、江南決口……每一個事關萬千百姓生命的大災,都是在他的帶領下渡過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少有出現咱們再歷史上所常見的豆腐渣工程,虧空賑餉,腐敗貪汙。因為劉統勳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發現,絕對嚴懲不貸。他經常微服私訪,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貪贓瀆職的官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由於地方上的出色政績,劉統勳後來又被調職入京,正是進入到清朝的權力中樞——軍機處。這地方,劉墉終其一生,都沒進來過。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劉統勳還沒拜大學士,這在軍機處裡是比較罕見的,可見其能力。後來劉統勳又升任東閣大學士,加上其軍機大臣的職位,在當時的清朝,差不多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大學士加軍機大臣,在清朝就相當於宰相。這個高度劉墉可沒達到過。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見劉統勳之地位。

1773年,劉統勳於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歲。乾隆悲痛不已,親自上家悼念,並作輓聯。

此外,他還追授劉統勳為太傅,並賜諡號“文正”,這個諡號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獎,是每個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死後哀榮。

司馬光曾說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由此可見,劉統勳不失為清朝一代名臣!


白話歷史君


首先,我們從劉統勳擔任過的職位來看,他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另外從給他的諡號也可以看的出來,劉統勳的諡號是文正,在古代文正是對人臣極美的諡號,可以看出劉統勳生前是多麼牛才能得到朝廷如此褒獎。

直言敢諫,參奏張廷玉和訥親

劉統勳在做監察御史的時候,向皇帝上疏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說當時已經在晚年的張廷玉不夠謙謹。朝廷外面對他的責備很多,讓乾隆三年內不要再提拔重用張廷玉。對於訥親,他同時管理吏部和戶部,在部裡討論大事的時候,訥親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心存謙誠,集思廣益,讓乾隆批評訥親,讓訥親改正。

奏章上了之後,乾隆認為如果張廷玉和訥親沒有作威作福的話,劉統勳是不會上這樣的奏章的。後來乾隆確認之後,確有其事,就將張廷玉和訥親革職了,並把劉統勳的奏疏公開給眾臣看,自此之後劉統勳聞名朝野。

深受百姓愛戴,治水有功

劉統勳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開啟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漕運河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每年夏天的長江汛期,黃河汛期,對現代社會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棘手的事情。在古代生產力並不發達,導致資源也比較匱乏。漕運河治水更是重中之重。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隨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在這期間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為清朝政府挽回損失。同時興利除弊,親自監督並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能臣。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因為操勞猝逝,乾隆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通過這些就能看出當時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了。


月古史話,歡迎大家一起多角度暢談歷史文化,歡迎【評論】、【點贊】、【關注】。

月古史話


劉統勳有多厲害?大家都知道劉墉和紀曉嵐吧,劉墉是他的兒子,紀曉嵐是他的學生。你說他厲不厲害。

劉統勳去世後,被朝廷追贈其為太傅,並授予文臣最高榮譽“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據史料記載,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做過地方官。劉統勳也繼承家族傳統,於雍正二年考取進士,後到翰林院做編修。不過劉統勳很快引起雍正帝的重視,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侍奉皇帝、皇子讀書,官職雖然不高,但能夠接近皇帝以及未來的皇帝。

果然乾隆帝一即位,就提拔劉統勳為內閣學士,第二年又提升為刑部侍郎,留在浙江辦理海塘工程。乾隆六年,服喪期滿的劉統勳升任左都御史,執掌督察院,在此期間,他不避權貴,敢於彈劾張廷玉、訥親等人,得到乾隆帝的嘉獎。之後又擔任漕運總督,辦理漕運、水利工程。

劉統勳也歷經宦海沉浮,在陝甘總督期間負責西征大軍的後勤,因直言上奏,被乾隆帝一度逮捕罷官。之後乾隆帝又命劉統勳為刑部尚書,負責運河治水工程,多次得到皇帝的讚賞。乾隆十七年,劉統勳進入清朝最高權力核心——軍機處,乾隆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

後來劉統勳又被授予“充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之後他又成為領班軍機大臣。要知道清朝統治向來是“重滿輕漢”的,而劉統勳以一介漢臣出任領班軍機大臣,管理禮部、兵部、刑部,可以說他已經成為大清朝的宰相。

乾隆三十四年,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帝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四年後,劉統勳乘轎上朝時病故。乾隆帝當即做出決定,追贈其為太傅,並將文臣最高榮譽授予劉統勳,“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幾天後乾隆帝親臨劉統勳家弔唁,“見其儉素,為之慟”。回宮後,乾隆帝流著眼淚對群臣說:“朕失一股肱!”一會又說道:“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劉統勳為官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對此乾隆帝稱讚他有“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正所謂愛屋及烏,當劉統勳之子劉墉服喪期滿後,乾隆帝特意加封劉墉為“內閣學士,直南書房”,將其從地方調入京城,自此才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東海裔族


在1996年電視古裝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熱映,電視劇中講述了乾隆年間劉羅鍋(劉墉)與當朝一品大員和珅在多個方面進行鬥智鬥勇的民間故事。這部連續劇中的主人公劉墉機智果敢、不畏強權,深得觀眾的喜愛,因此圈粉無數。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出自書香門第之家,祖上幾代都在朝廷為官。今天觀景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劉墉之父劉統勳。

劉統勳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劉統勳祖父到劉統勳孫子這一代,劉氏一門五代進士,被譽為佳話。

  • 劉統勳祖父劉必顯(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啟四年時的舉人,在清朝順治九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正五品官銜)。
  •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從二品官銜)。
  • 劉統勳大兒子劉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劉墉後期官銜為正一品。劉墉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 劉統勳孫子劉鐶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戶部尚書、順天府尹、吏部尚書、太子少保等職,劉鐶之最高官階為正二品,死後賜諡號文恭。
《清史稿 劉統勳傳》:統勳,雍正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至詹事。

  • 劉統勳在康熙五十六年中舉人時19歲,雍正二年考取進士時才26歲。劉統勳先後任軍機處行走、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國史館總裁、《四庫全書》總裁官等重要官職,劉統勳官銜為正一品大員。死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劉統勳到底有多厲害?

盡忠職守,不畏強權,敢於彈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劉統勳傳》: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闋,詣京師。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劉統勳在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間,盡忠職守,負責監督朝廷官員的言行舉止。沒過多久劉統勳就幹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學士張廷玉給參了,說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應謙虛謹慎,結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對他的恩寵,與縉紳望族裡的姚姓相互之間聯姻,在官場上更是相互勾結包庇。因此劉統勳上奏請求皇上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



接著劉統勳又上奏彈劾尚書訥親,說他在管轄吏部和戶部時,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麼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部下之人必須照辦,完全沒有集思廣益,採納忠言的作風。他請求皇上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讓他能及時的反省改正錯誤。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諭曰:“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尋命以統勳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劉統勳的這兩道奏章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張廷玉和訥親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給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時乾隆也認為如果不是張廷玉和訥親平時作威作福,身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劉統勳也不敢上這樣的奏章彈劾他們兩。乾隆皇帝對事情調查一番後,將兩人革職,並把劉統勳不畏強權敢於上奏的摺子給大臣們看,劉統勳由此名聞朝野。

劉統勳成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劉統勳被乾隆皇帝任命為漕運總督,開啟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築河道之路。身為朝廷主管漕運的官員,劉統勳盡忠職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貢獻。

乾隆十三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前去山東視察災情,並對當地的河道進行檢查。當時運河漲水過猛,劉統勳上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漲勢過猛的運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劉統勳傳》: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命偕署尚書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員虧帑誤工,詔奪河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職,窮治侵帑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學士的劉統勳前往視察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期間查出了河道官員私自挪用公款等情況,劉統勳如實上報。貪汙官吏被乾隆嚴懲,同時把河道總督高斌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撤職。

劉統勳在此後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運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對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讚賞。他因功勞巨大,逐漸的從一個地方官員進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權力機構。


劉統勳成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劉統勳被乾隆任命為軍機處行走,從此成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獻《西域圖志》時,劉統勳親自帶隊前往天山以北地區進行實地測繪,此書後來成為了新疆地圖的藍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經74歲高齡的劉統勳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總裁官。從乾隆十七年起,劉統勳先後任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禮部與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

《清史稿》: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劉統勳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歲。乾隆皇帝聞此噩耗,親自前往劉統勳家弔唁,發現劉家簡樸,深為感動,特地親自為其作輓聯和懷舊詩,把劉統勳定位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文臣最高的諡號,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八個人獲此虛榮)。


資料參考:《清史稿》


觀景說史


劉墉的大名我想諸位讀者都不陌生,電視劇《天下糧田》和《大清官》中劉墉清正廉潔的形象格外鮮明,是個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歷史中的劉墉亦是如此,兩袖清風卻又愛國愛民,曾與大貪官和珅抗爭到底,但又不帶有私人情緒,不得不說,劉墉就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不過有道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既然劉墉如此優秀,那他的父親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事實上,劉墉的政治地位和成就遠遠不及他父親劉統勳,劉墉能夠在官場上順風順水離不開劉統勳的蔭庇。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劉統勳到底有多厲害呢?

劉統勳的厲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察顏觀色,善於把握人心。

《清史稿》中劉統勳被譽為當政既“縝密”又“通敏”,也就是說他有主見有原則,辦事又很利索,要知道《清史稿》幾乎惜字如金,很少讚譽某個官員,所以這種評價不可謂不高。

劉統勳能夠得到如此美譽與他善於把握人心密切相關。乾隆皇帝剛剛上位時,由於資歷太淺還無法使所有人心悅誠服,尤其是鄂而泰、張廷玉、訥親這些前朝元老,仗著自己門生故吏遍佈朝野行事囂張跋扈,讓乾隆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乾隆將剛正不阿的劉統勳任命為“督察院左都御史”,表面上是對他的提拔,其實更主要的為了震懾那些倚老賣老的大臣,讓他們收斂一下自己乖張的作風。

善於察顏觀色的劉統勳領會了乾隆做法的內涵,所以他順著乾隆的意思上疏提醒張廷玉“歷事三朝,晚節當慎”,警示訥親“同僚爭避其鋒,請加訓示”。

看到奏摺以後乾隆頓時龍心大悅,劉統勳沒有明確指出這些大臣有什麼過錯,但是卻提醒他們言行舉止要慎重,同時給乾隆留下後續處理的餘地,簡直貼心無比。最後乾隆只是讓那些大臣自勉,而沒有加以懲處,如此一來不但凸顯了自己的仁慈,又成功警示那些“囂張跋扈”的重臣,可謂是一舉兩得,試問這樣縝密通敏的劉統勳怎麼會不得到乾隆的喜歡呢?所以劉統勳後來的仕途生涯一直順風順水,直至離世。

深得乾隆信任

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以後,劉統勳便全心全意地開始檢舉工作,他甚至還上述乾隆稱張廷玉舉薦賢臣時參雜個人情緒有失公允,按理來說張廷玉作為前朝重臣乾隆不應過分觸犯其利益,可考慮到劉統勳的心思他最後還是將張廷玉罷免,由此可見乾隆對劉統勳的信任。

後來乾隆又任命劉統勳為漕運總督,負責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適逢孫家集沿岸黃河水氾濫淹沒良田,乾隆又命他暫代河務總督一職,接到任命後劉統勳立刻趕赴現場修築大壩疏浚河道,由於當地官員不作為使得疏通工作一直無法順利開展,即使完工沒過多久堤壩又會重新崩潰。

剛正不阿的劉統勳立刻派人查明事情真相,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才慢慢浮出水面,他將這些人的名單記住上疏乾隆請求懲處,乾隆二話不說就將這些人要麼革職、要麼處死,顯然對於劉統勳無比信任。

死後享受殊榮

劉統勳逝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弔唁並賞賜他的家人兩千兩白銀,同時給予他“文正”的諡號,允許其入祀賢良祠。這可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縱觀歷史只有那些對王朝作出巨大貢獻之人才有資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張廷玉為了這個諡號還差點與乾隆鬧翻,但最後仍然沒有如願,我們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劉統勳逝世後六年,乾隆在一次吟詩作對中突然想起他,便將其寫進詩中稱“得古大臣風,終生不失正”,一位大臣死後六年皇帝都無法將其忘卻甚至還無比緬懷他,劉統勳的厲害可見一斑!

劉統勳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讚許,一切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他不但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為民,又剛正不阿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時還擅長察顏觀色揣摩皇帝的心思,這樣的優秀人才放在哪裡都會閃閃發光。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親都是進士,按照現在的理論來說,他就是官三代。父親劉棨是康熙時期著名的清官,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也讓劉統勳養成了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品德。

(劉統勳劇照)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親往弔唁,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這是文臣身後可以得到的最高諡號。而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榮譽!可見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劉統勳的突然離世。當然乾隆帝這麼高的評價是建立在劉統勳為官幾十年的兢兢業業!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

劉統勳作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當然這裡說的是他的政績上。主要兩個方面:治理水患及漕運、不畏強權!

治理水患及漕運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我們也聽說過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會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飯,水災,水路不通都會阻滯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但由於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運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劉統勳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試想下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長達幾十年之久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據《清史稿 劉統勳傳》記載: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這是他正式開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時間,也是他之後幾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將生命的一大半都獻在上面的基礎;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災情況。因運河漲水很快,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劉統勳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當地民眾紛紛讚美劉統勳為民請命的態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勳暫代其職,督促修築堤壩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證了人民安全。

從各種實例可以看出,只要劉統勳管轄的地方必先重水務,漕運。畢竟這個是人民的根本!劉統勳不管條件有多麼艱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將危險扼殺在搖籃裡。同時劉統勳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愛戴。

(劉統勳治理河道前線)

不畏強權,整治貪官汙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運的時候,他都能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絕不像困難和權貴低頭。就算是面對被雍正欽點享配太廟的張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訴。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代天視察,最終查出河道官員賬目虧空,貪汙、延誤治河,最後據實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響誘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河道官吏卻以修壩的乾草不夠為託辭。跟河道打交道許久的劉統勳,知道當中肯定有問題,由於偷偷去堤壩發現有大小車數百輛滿載乾草,捆好後卻被擱置。經查實,是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乾草。於是一氣之下,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當事官員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敢於直諫言舉報張廷玉

《清史稿 劉統勳傳》疏言:“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

面對張廷玉,劉統勳不畏強權向皇帝上疏說,張廷玉作為三朝重臣,本應該作為朝堂表率,可他卻存在舉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內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經過調查,最後將張廷玉革職,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要知道張廷玉當時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幟,連雍正帝臨死前都要特別的人,也是一個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張廷玉的跟腳,他都敢直言,可見他的眼裡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蟲的存在。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也難怪他死後,乾隆嘆息說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這樣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劉統勳這一生歷任刑部、工部、吏部尚書,最後官至軍機大臣等要職,而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家各部委的部長,可見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員。他在治河、吏治、軍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說文武全才也不為過,所以說劉統勳真的很牛!


歷史每日說


清乾隆朝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只看其死後的榮耀和乾隆帝對其的哀思就可有所瞭解。

據《清史稿》載,劉統勳死後,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諡號是對某人的蓋棺評價,文正為諡號中給予人臣的最高、最尊之評定,而劉統勳為有清一代逝後即得此尊號的第一人。注,湯斌也諡文正,雖先於統勳,但其逝於康熙朝,諡文正為乾隆朝的追贈。)。乾隆帝臨其喪祭後,回至乾清門大哭,流涕對群臣言道:“朕失一股肱。”後又說:“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劉統勳之所以能受重於乾隆朝,可從作用、才能、見識三方面看。

人臣雖有才能,而無展布的時機,即無所作為,故先從其作用談起。劉統勳在乾隆朝的作用,最重要者是為初掌朝政的乾隆帝提供了壓制權臣、整肅朝綱的機會,細談如下。

乾隆執政之初,朝多雍正舊臣,如張廷玉等,門生故吏盈朝,雖不能震主,但成為乾隆施政的阻礙則為必然;而乾隆親自提拔的大臣納親也有成為權相的勢頭,為了打壓權宦計,乾隆六年,高宗(乾隆的廟號)奪情起復尚在守制的劉統勳(舊時,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後,兒子或長孫需在家守孝,期間不得婚嫁、應考、上任,現任官員也需離任稱為守制。守制期間要求官員到崗即為奪情起復,有因公廢私的意味,故不為常例,由此可見乾隆朝初時政局的波動詭秘),特授左都御史,以便其彈劾親貴。劉統勳不負帝望,到任不久就上疏劾張廷玉、納親。他劾張廷玉道,張姚(張氏姻親)二姓佔半部縉紳,應予以裁汰,並敬告張要“晚節當慎”。其攻納親,言其“屬官奔走其後,同僚爭避鋒芒”,“出一言則勢在必行”,請乾隆帝對其多加“訓斥”。疏上之後,乾隆漸次立威,借金川戰敗之機誅殺納親,於張氏子弟故舊,也多方裁汰,歷時多年,至乾隆十三年才能朝綱大振,於此一過程中,劉統勳實在功不可沒。

繼談劉統勳的才能。篇幅所限,略舉一例。乾隆二十六年,黃河於河南祥符、楊橋等處漫溢,水退之後修築提防,恰值劉統勳微服訪查,其錯亂解紛、誅斬貪腐,歷來繁難的河堤工程,得以兩月而成,其才具、魄力可見一斑。

再舉例說其見識,雲南金川用兵,因軍需靡費,劉統勳多次請求撤兵,及至木果軍敗,乾隆自謂“煩懣無計”之時招劉統勳議事,統勳奏對“日前兵可撤,今則斷不可撤”,並舉薦阿桂出征,終於克勝於敵,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綜上而言,劉統勳有才能、有見識、其操守清廉、又恰逢其時,所以能成其功業,為乾隆一代的名臣、重臣,是為其“牛”之所在。


素履幽行


當年的一部《宰相劉羅鍋》火遍大江南北,人們看到了一個駝背的劉庸智鬥和珅,看到了一個文采飛揚,剛正不阿的劉羅鍋,時常讓乾隆皇帝哭笑不得,當然我們也被藝術家的精彩演繹給逗的開懷大笑。

然而在開懷大笑的同時難免會好奇,劉庸之父是誰,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到底有多厲害?

劉庸之父乃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劉統勳,說起劉統勳在歷史之中可比劉庸還要出名,正史中的劉庸當然也不是什麼羅鍋,而是身材高大的帥哥,老年有點彎腰才被帝王笑稱為羅鍋。

劉統勳同樣如此,雖然劉統勳也是出身於官宦世家,但其仕途並沒有籍父之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升至高位。

劉統勳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考取進士,開始步入仕途。

劉統勳進入仕途之後,獲得第一個特殊的職位,雖然沒有品級,相對來說卻很重要,就是可以在南書房行走,那可是在皇帝身邊晃悠,並且又是皇子們的老師,重要性可想而知。

其中一位皇子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即位之後,劉統勳為內閣學士,此時的劉統勳已經是乾隆身邊的紅人之一。

劉統勳一生之中主要成就有很多,其中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算是給乾隆解決了燃眉之急。又是治水之能臣,先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懲戒貪官汙吏等等。

乾隆帝在劉墉兩任學政時都鼓勵過劉墉好好幹,寫詩相贈,但這都是看劉統勳的面子。乾隆帝不過是把劉墉當成煽情的道具,讓劉統勳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

從劉統勳先後的職位我們差不多就知道劉統勳當時有多牛,劉統勳先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務,乾隆即位,被升為內閣學士,次年又被提拔為刑部侍郎。而後又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陝甘總督、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當了幾十年京官、久居相位,但他從不中飽私囊、以權謀私,因此一直為乾隆皇帝所器重,被乾隆皇帝視為自己的肱股之臣、大清國的“真宰相”。

當然在藝術作品中也有劉統勳的身形,比如《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之中,雖然與正史有些出入,但劉統勳確實如同影視劇中那樣清廉正直、德才兼備,與貪官勢不兩立。

現在還記得《天下糧倉》的一個片段,劉統勳誤殺了一位好官而自我懲罰,這位官就是員管理粥廠的沈石,由於貪官把賑災之用的糧食給貪墨了,造成沈石無糧給災民煮上插筷子的後粥,讓劉統勳斬首,後來劉統勳知道自己錯殺了一個好官。劉統勳在懲戒自己之後,依然調查此事,最後還了幾十個貪官,讓沈石得以安息。至今還記得那句話,筷子浮起,人頭落地,雖然是誤殺,也間接的表明劉統勳嫉惡如仇,心繫百姓。

雖然誤殺了一位好官,但劉統勳還了上百個貪官,看似劉統勳忠於乾隆皇帝,實則劉統勳忠於的是黎民。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的股肱之臣劉統勳在上朝途中逝世,遂追授太傅,諡號“文正”,乾隆時常昭告群臣:“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豫北老崔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劉統勳官至宰相,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由上可見做過刑部、工部、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重要職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劉統勳在官場是有一番大作為,曾被《清史稿》嘖嘖讚譽的高官很少,劉統勳被譽為當政既“縝密”又“通敏”,按現在話講就是態度嚴謹守原則而行動通達又敏銳,乾隆剛剛接班的時候,鄂而泰,張廷玉,訥親等元老的門生故吏遍佈朝野,這些人在政治手腕還沒老練的新主子跟前可是倚老賣老擺譜很大。這也是新皇帝不大喜歡老皇帝留下的所謂重臣,雍正就不喜歡康熙的人,同樣乾隆也不喜歡雍正的寵臣。

這時期,乾隆皇帝就看中了剛正不阿的劉統勳,讓劉統勳出任“督察院左都御史”,老皇帝傳下來的人,面子上還得留一點給他們,但絕對需要在他們翹尾巴之前戳一戳,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別再欺生我這個新手。“通敏縝密”的劉統勳立刻得到響應,不久就上書直指張廷玉,提醒他“歷事三朝,晚節當慎”,訥親是“同僚爭避其鋒,請加訓示”。好一個老劉,用詞“縝密”,沒有指出你們幾個實實在在哪裡犯了錯,只是請你們不要賣老資格,言行“當慎”,就是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時又給乾隆皇帝留下了操作空間,皇帝眼前的本意也不是要故意找茬把他們擼下來,讓他們感到時刻有人有眼睛盯著他們,感到自危才是目的。估計當皇帝打開奏摺,看到劉統勳的文章,面不改色卻心中暗喜,怎麼老劉就這麼善解朕意呢,一定會給“通敏”的劉統勳點一個贊。不出所料,乾隆只是責令他們個個“自勉”,警示了老臣,資格淺的小輩自然更會加緊尾巴。君臣這出配合默契,我唱開頭,你收官結尾,既教育人又團結人,好戲的典型。皇帝耍弄權術初露鋒芒,也意味著和乾隆心思默契的劉統勳從此仕途一帆風順。




劉統勳去世後,乾隆親臨並賞銀二千兩,賜諡號“文正”,入祀賢良祠,這可是文官死後的最高待遇了,更可貴的是,六年後乾隆皇帝在作詩時還提及劉統勳,“得古大臣風,終生不失正”。封建王朝大臣死後清算是常事,能讓喜新厭舊的乾隆皇帝多年後再能想起老劉,他地下有靈也應該為乾隆點讚頌歌了。


大老二爺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歷史非常的悠久,在這悠久的歷史之中,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

當然經歷了這麼多的皇帝,自然也就有很多的大臣。在這麼多大臣之中,有的人因為做了喪盡天良的事情,被老百姓以及後人所唾棄,遺臭萬年。也有的大臣在做官期間一心為民,到現在還被後人所瞻仰,流芳百世。

說到了這裡,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了,據說他當官期間,從沒收過別人一點銀子。在為官期間,他過著清貧如洗的日子。不單單是如此,在他當官的時候,不管是肱骨大臣,還是皇帝,只要有做錯的地方,他都會直言進諫,他就是劉統勳。


劉統勳,字爾鈍,號延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於陝西羌州。父親劉棨是康熙朝進士,生劉統勳時擔任羌州知州,後調任四川布政使。劉統勳的祖父劉必顯也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劉統勳生於陝西的一個小縣城裡,他出生的家庭環境還是非常好的,因為當時他的父親是朝中的進士,而且他家中的人都喜歡讀書,可以說他也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裡了。因此在後來他考取了進士。之後又被提拔成詹事等職務。

在1736年的時候,乾隆把劉統勳提拔為了內閣學士,並且派他和大學士嵇曾筠去浙江學習治水之法,一年之後他的母親在家中病逝了。在古代,人們對孝道看非常重,尤其是父母去世,無論子女在哪們都會趕回家守孝。所以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就辭去了官職回家守孝。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劉統勳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人。兩年之後,守完孝的劉統勳就繼續擔任官職了。後來他又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左都御史,這是一個主要負責監察百官言行的官位。在為官期間他不怕權貴,敢於直諫。



據說在當時他擔任這個官職沒多久就發現了,當時的尚書和張廷玉之間有些貓膩,所以他就上書對皇帝說:張大人是三朝重臣,皇帝你對他器重一點也是應該的,但是如今你就不能在提拔他了,因為他在朝中的地位已經夠高了,如果在提拔肯定會惹出很多事的。


至於尚書,因為他的權力很大,導致他說什麼很多的大臣跟隨他,面對這樣的現象,我覺得皇上你應該批評一下,讓尚書大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時乾隆帝看到這個奏章後,非常的高興,就覺得他是一個當官的好苗子。後來乾隆帝怕那兩位大臣由於劉統勳指出他們的過錯而不快,所以他就故意在朝廷上說,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那就應該高興,這是君子行為。

從那之後,劉統勳敢於直言進諫的威名就開始傳開了。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乾隆帝對劉統勳就更加重用了。加上之前學習的治水的知識,所以後來山東發生水災後,乾隆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統勳。因此皇帝就把他派了過去,沒過多久水災就被治理好了,後來他因為治水有功勞,就被升為了刑部尚書。

除了這些,據說他當官40多年,從來都沒有貪過一兩銀子。在這40多年裡,他一直都為黎民百姓著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能得到乾隆的重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