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自泾渭之滨兴起的周王朝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社会治理体系”、“ 宗法思想”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进程产生了关键影响。其中“以藩屏周”是西周王朝最具特色的一项政治举措,它利用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形态,表现在西土管理上是将大批商遗民族群从东方迁至王畿西部,改变了夏、商两代的统治策略,开启了以后历代王朝以“迁民”来加强政权管理的新模式,但也造成了西周晚期政治格局的变化,甚至是西周王朝的灭亡。正可谓“兴于此,败亦于此”。如何从文献资料记载、考古学资料上解读两周时期这一政治格局,泾河上游地区一直为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关注。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宁县石家墓地在近几年考古发掘中取得了重大收获,为这一学术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发现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是泾河上游地区的首次发现。2016年至2017年两度入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位古豳老人,来听他诉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神秘面纱揭开

石家墓地位于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现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其东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遇村遗址隔沟相望。沟内常年泉水流淌,途经古峪沟,汇入泾河支流马莲河(图一)。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一 石家墓地地理位置

上世纪60年代,宁县西头村石家一组村民在修筑地坑式窑洞时,发现一车马坑(图二)。80年代,当地村民在打土坯时曾捡到1件铜鼎,1件铜矛,另外发现有玉玦、玉璜及穿革铜带饰等,初步揭露出石家墓地为一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进入本世纪初,石家墓地盗墓猖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组建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为科学保护与有效提取文物信息,考古队运用课题指导发掘工作,并在考古学的基础上,吸收多学科的研究优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测绘、样品科技分析等方法,展开对墓地的发掘与研究。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二 马坑发现地

辉煌时刻

石家墓地考古勘探已完成面积有19.8万平方米,除发现墓葬372座,车马坑19座之外,另有窑址、灰坑、壕沟等遗址的发现。遗址和墓葬似以壕沟为界,壕沟以东主要为遗址区,以西主要为墓葬区,表明石家墓地内涵并不单纯。截至目前,石家墓地四至范围仍不清楚。

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发掘,截至目前,共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69座,车马坑3座,祭祀坑1座。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三 石家墓地南区—北区位置图

墓葬发掘分南北两区(图三),其中北区共清理墓葬133座。墓葬形制多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分布密集,墓室面积较小,埋葬深度较浅,葬式上以屈肢葬为主,且下肢屈肢较甚,随葬品出土较少,属于小型墓。南区现已清理墓葬36座。墓葬形制皆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或口小底大,墓圹近底部周围流行二层台。多置棺椁。葬式明确者,多为侧身屈肢葬,少量为仰身直肢葬(图四—图五)。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四 M218椁室全景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五 M32墓室全景

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石器、蚌器等;按功能可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丧葬器及墓主人近身之物等(图六—图十)。墓葬等级划分上,依墓室底部面积、用鼎数量、棺椁数量等标准可分A、B、C三类,即大、中、小三类墓。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六 M216铜鼎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七 M257金虎饰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八 M40条形玉饰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九 M6铜戈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十 M6瓷碗

车马坑在位于墓地南区,现清理出3座。2座为东西向,平面大致呈梯形,东窄西宽,口略大于底。车马同坑。其中MK5,坑内殉车5辆,均为单辕,车与车东西向纵列,辕朝东。由东至西。第1辆车无马。第2、3、4、5辆车均为一车二马。第2至第5辆车下发现7个殉人坑,第2辆车对应1个,第3至第5辆车各对应2个(图十一—图十二)。另1座为南北向,编号为MK2。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车马同坑,分层放置,马上车下。车1辆,为拆装。马个体有30匹,又可分两层,葬式较乱(图十三)。明显区别于MK3、MK5,车马均作驾乘状的形制特点。此外,三座车马坑均有殉狗现象。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十一 MK5随葬车马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的神秘面纱

图十二 车马遗存下殉人坑

祭祀坑位于墓地南区,现清理出1座,编号为K1。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四壁斜直,口大于底。坑内填土发现少量灰陶片。坑东南角发现2个脚窝,上下分布,似是人为临时踩踏所致。坑底未构建棺椁,亦未见人骨。仅在西南侧发现一截动物骨骼,可能是祭祀用牲。

价值意义

通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石家墓地年代范围较集中。以春秋早、中期为主,个别墓葬年代上限能至两周之际,少数墓葬年代下限延续至春秋晚期。

墓地层级结构基本清晰,第一等级墓,墓室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用鼎6~8件,一椁重棺;翣(角)6~12件。第二等级墓,墓室面积约6~14平方米,鼎多为3件,一椁一棺或重棺或一棺,翣(角)6件以下。第三等级墓,墓室面积约1~2平方米,无鼎,无棺椁,无翣(角)。

墓地文化面貌复杂,以周文化为主体,另包含有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从族属上定义可能是非姬姓周人,但亦不可排除为高度被“周化”的戎狄族群。

石家墓地是在庆阳地区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该墓地所在的泾河上游地区,在西周时期,被纳入到王室行政管理地域之内。而随着周王朝的衰弱、灭亡,周王室对该地区的掌控减弱乃至失控,使这一地区在东周时期又成为了周余民、戎狄(义渠)、秦人相继角逐的历史舞台,对应在石家墓地文化内涵上,除主体特征为周文化外,另包含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诸因素。因此,宁县石家东周墓地的新发现,无疑为探讨东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泾水悠悠,一时多少豪杰,都付笑谈中。落日余晖,几缕温和的光线打在这位老人的脸上,他显得那样的端详与沉静。他咂了咂手里的烟锅,又往里填了些许烟丝。我们知道,他的故事未完。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无其他目的;

备注: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