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導語:"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詩中的五王指的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恆彥範、袁恕己五人。他們聯合太子李顯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王朝,從而立下大功被封為異姓王。

此詩的作者皇甫澈認為五王發動神龍政變,是立下了遠邁萬古的功績,是李唐王朝當之無愧的大功臣。然而這五位功臣的結局卻都不盡如意,其中三人被迫害致死、二人因病逝世。

在中國古代能得善終的功臣實在太少太少,五王也不例外。不過他們的死亡原因與大多數功臣們不同,並不是被皇帝猜忌而亡。這不禁令人產生疑問,復辟李唐王朝的五王為何慘死?

看似是功臣,實則是"五賊"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曾與唐中宗李顯談過一次話,她明確表示發動神龍政變的五位大臣並不是功臣,而是"五賊"。武則天這麼說,有一部分原因是對這五人的痛恨,可也不排除這五人幫助李顯的目的並非是要光復大唐。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要從神龍政變的起因談起。神龍政變看似是由李顯帶領一批人,意欲復辟李唐江山。其實不然,李顯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將自己的老母親拉下皇位,他不過是在張柬之這一批人的逼迫下,才出來當這個領頭人的。

按照當時的情況,武則天已是風燭殘年、命不久矣,而李顯貴為太子又正值壯年,完全沒有必要在此時發動政變。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影視劇照:李顯

若是政變成功還好說,李顯能夠提早一步登上皇位。可若是失敗了呢?以武則天狠辣的個性,她能夠放過李顯嗎?那李顯還不如等武則天死後明正言順的繼承皇位呢。

所以說,李顯沒有發動神龍政變的必要性,可張柬之這五人就不同了。當初武則天登基為帝時,這五人為保全自身都依附於武則天。等到李顯登基為帝后,這些擁護武則天與武周王朝的臣子,怕是難得善終。

張柬之等人認為只有當自己立下大功,才能免遭日後的清算。何為大功,自然是擁立李顯為帝、復辟唐王朝。有了這一件大功,便保全了他們永生的榮華富貴。所以張柬之等人不顧李顯的同意,硬是將李顯推到了政變的第一線。

還原歷史的真相後,五王看似是光復李唐王朝的頭號功臣,實則不過是謀取私利、保全自身的小人罷了,是名副其實的"五賊"。

武氏家族大權在握

神龍政變後的大唐,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因為神龍政變的目的不過是想逼迫武則天還位於李顯,順便再剷除興風作浪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

武則天退位後,朝廷的大致格局依舊沒變,李顯雖然再次當上皇帝,可並沒有掌握太多實權。那朝廷的權力究竟在誰的手裡?有人說是五王,五王雖有權,可權力不太多。真正的權力其實還是在武家人手裡,準確來說朝廷的實際掌權人是武三思。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神龍政變,逼宮那日,武則天靜坐於大明宮

武則天晚年時,對皇位繼承人問題憂愁不已。她原本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狄仁傑卻說,若是將皇位傳給侄子,百年後將得不到祭奉,畢竟沒人會去供奉自己姑姑的。

狄仁傑一番話打動了武則天,她召回了廬陵王李顯,立其為太子。可她又不願意把權力交給李顯,一旦李顯掌權,便會打擊武家,這是武則天最不願看到的。她希望李武兩家能夠實現平衡,李家得皇位,武家掌天下。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晉劇《武則天與狄仁傑》中的武三思

所以在武則天晚年,即便張氏兄弟再得勢,朝廷的大權始終在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人手裡。可令武則天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侄子竟然背叛自己,參與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武三思這一批武家人的參與,這也導致了作為功臣的武家人在武則天倒臺後依舊風光無限,武三思的權力並沒有受損。

張柬之過於信任李顯

唐中宗李顯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軟弱無能,確實如此,若是李顯真的果敢剛毅,他就不會被自己的母親趕下臺,也不會被自己的妻子、女兒毒死了。

李顯是一個庸人,但張柬之卻不這麼認為,他對這位皇帝的能力充滿了極大的信任。然而恰恰就是這番信任,為五王的悲慘結局埋下隱患。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倒臺,可她背後的武氏家族由於擁立新皇有功,過得依舊順風順水。其實,神龍政變後最應該剷除的就是武氏家族,就如同漢初的諸呂之亂那般。

曾有人想五王建議,趁著現在還能掌控局勢,趕緊誅殺掉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以絕後患。張柬之知道這個道理,但他有自己的一番考量。張柬之認為,誅殺武氏一族應該是給皇帝做的事情,新皇登基,要給他一個立威的機會。所以五王一直對武三思秋毫無犯。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影視劇照:張柬之

可李顯過於平庸,他並沒有領會張柬之等人的意思。他不僅沒有懲罰武氏,反而繼續重用武氏。這樣武氏一族比武則天在位時還要得寵,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

我們只能說,張柬之等人實在太信任李顯了。他們對李顯的過於信任,使得武氏一族鑽了空子,反倒害了自己。

韋后與武三思聯手

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她擁有一個女皇夢,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

在李顯被貶為廬陵王時,韋后陪著他受盡千辛萬苦,李顯承諾若是自己重回帝位,一定與她共享天下。神龍政變後,李顯說到做到,他給了韋后很多權力嗎,這也不知不覺激發出她的野心。

韋后開始與武三思勾結起來,逐漸把控朝政。武三思得知五王意欲剷除自己,他便在韋后面前詆譭、誣陷五王。後來事態發展到,武三思和韋后相繼在李顯面前構陷五王,李顯對這五人本就沒什麼好感,聽了武三思和韋后的鬼話,對五王的疑心日漸加重。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影視劇照:韋后

神龍政變僅僅五個月後,李顯便削除這五人的職務,將他們封為異姓王。看似是在提拔他們,實則是在削減他們的權力。當了半年多的異姓王后,五人又被流放到偏遠地區。

武三思本想誅這五人三族,但李顯心軟,並沒有採納。武三思又怕這五人再次得勢,便暗中派人殺掉了敬暉、恆彥範、袁恕己。而張柬之、崔玄暐則在被流放後病逝而亡。

至此,當初擁護李顯復辟李唐王朝的五位"功臣",相繼而亡,他們辛辛苦苦復辟的李唐王朝又差點落到另一個異姓人——韋后的手中。

結束語:五王擁護李顯,雖是為了自己的私心,但他們確確實實復辟了唐王朝,也算得上是功臣了。可他們如此為自己考慮,卻忽略了李顯的懦弱無能,最終葬送了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