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高阳飞雪



在我看来,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跟他的属下有没有统兵人才,完全是两码事,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刘备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刘备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孙策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孙策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其他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孙坚……也都经常亲自带兵。

往远的说,刘邦、项羽、刘秀,是不是也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刘裕、赵匡胤、李世民、忽必烈、冉闵、石勒、李存勖、朱元璋、慕容垂等等,这些开国皇帝们,亲自带兵征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难道能证明他们属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喜欢亲自带兵,就证明他们的属下没有统兵人才。


汉末天下三分,曹魏独占其二,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能人志士数不胜数。其中能带兵的,会打仗的,更是和尚敲木鱼,哆,哆,哆,不胜枚举。

简单的列举几位:

第一位:曹仁

曹操麾下将领中,曹仁的统率能力,至少能排在前三位。

必杀技:振奋人心

每逢败军之际,将士们人人惶恐不安,士气低迷的时候。曹仁总是能用特别的方法,去找回将士们的自信,使其甘愿为国家奋死卖命。具体体现为南郡之战与樊城之战。

南郡之战:

曹操赤壁兵败后,领主力部队回师许都,只留曹仁统少量兵马镇守南郡。东吴大都督周瑜刚打了发胜仗,士气正盛,于是领数万兵马进攻南郡等地。

曹军将士见周瑜大军,皆想起赤壁之苦,心惊胆寒,士气低迷。适逢吴军先锋数前军马先至南郡城下。曹仁想出一计,令猛将牛金率三百勇士冲阵。

牛金一贯以勇武闻名,带领着三百将士,冲入敌阵左冲右突。虽然寡不敌众,但成功的扰乱了敌军的阵营。曹仁遥见牛金所部渐渐被曹军包围,于是率数十骑而出,两番冲入敌围,气势如虹,将牛金等人全部解救了出来。

自此!曹军将士军心大震,上下同心协力守卫南郡城池。足足与周瑜周旋了一年之久。

樊城之战:

关羽包围樊城,曹操遣于禁等七军往樊城,去解曹仁之危。结果天降大雨十余日,关云长威震华夏,斩杀了大将庞德,于禁等三万将士尽数投降。

对樊城的守军来说,情况极度凶险。一则他们只有数千之众;二则城中水深五六丈,城墙没被水淹的也只有数尺;三则粮食已然将尽;四则山洪迟迟不退;五则援军迟迟未到。

所以将士们皆情绪低迷,毫无抵抗之心。见此情况,曹仁激励将士们的勇气,与将军满宠沉白马示以誓死的决心。将士们多被曹仁此举所感动,皆愿与他誓死保卫城池。

关羽以大船在樊城外形成克数重包围圈,多次冲锋皆不能攻克。


第二位:张辽

张辽的统率之才毋庸置疑,在合肥的一系列战役中,打得东吴诸将“闻张丧胆”,江东小儿不敢夜啼哭。“张辽止啼”一节,更是被后世传为了佳话。除此之外,张辽还被后世评为了古今六十四将之一。

经典战例:合肥之战

曹刘汉中激战期间,留张辽、李典、乐进等驻守合肥,统七千兵众防备东吴孙权偷袭。孙权听说曹刘激战正酣,亲提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合肥城池。

张辽遂拆开曹操临行前留下的军令,只见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人皆不解其意,认为孙权十万之众,怎么能以卵击石主动出击呢?

只有张辽深知其意。决定趁敌阵脚不稳,杀他个措手不及,是为长我军之士气,灭敌军之锐气。

于是连夜挑选了八百勇士,第二天早上,张辽便率众冲锋,立杀数十人,斩杀敌军二将,直奔孙权大营杀去。吴兵乱作一团,孙权等不知魏兵多少,慌忙鼠窜。张辽气势如虹,气冲霄汉,紧追孙权不放。

孙权登上高出避战,见张辽所部兵少,渐渐指挥部将聚拢,将魏军围在了垓心。张辽全无惧怯,奋起砍杀,数十人杀出阵门。正准备撤回大营的时候,突见众军士被困在围中,于是再度杀入敌围,救得众人突围。

此后,魏军士气大涨,吴军锐气渐堕。在十余日的僵持之下,孙权难以攻克城池,被迫收军还吴。

在撤退的过程中,张辽瞅准时机,命令合肥的守将倾巢而出,追上孙权,一顿混战,差点将孙权活捉。


其他的比较厉害的还有……

夏侯渊: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弟弟,在军事成就方面,他甚至比他老哥更强。一生战功无数,最精彩表现为:五出平叛、大破马超。军中盛赞其“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意指夏侯渊五出平判的速度之快。

张郃:

张郃是曹魏中后期成长起来的名将,他应该是一员儒将。张郃懂得事物变化的规律,善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役计划,没有不如他所料的。蜀中刘备、诸葛亮等,皆非常忌惮张郃。陈寿亦评其为“巧变著称”。


——还有

徐晃、于禁、乐进、李典、曹洪、曹休、文聘、曹真、曹彰……

等等等等

总之,曹营能统军的将军数不胜数。


爱尚文史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或许很多人很奇怪,曹操手下猛将如云,为何每次征战,非要自己亲自带兵呢,其中其实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strong>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军权

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军权对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年代尤其重要,军权是立足之根本,曹操作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不会不明白个钟道理,因此牢牢把握军权,才是重中之重。

二,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

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曹操算的上是比较贤明的人,广开言路,广纳贤才,在于袁绍一战中,将领,谋士投靠的不少。作为第一线的指挥官,曹操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决策,授予高官厚禄。

三,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

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曹操自己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战场形势把控,战略规划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卓展计划。


唯恋无名


曹操太过于自信了,认为只有自己亲自带兵打仗才会取得胜利。自己甚至改编了孙武的兵法,然后写出了著名的曹操的兵法。可惜的是这个兵法最后被烧了,就是因为当时蜀地的一个谋士能够过目不忘的背出,说这个兵法所有人都知道,就连小孩子都能够背下来,曹操一气之下就烧掉了。

曹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当今这个乱世之中,必须自己要牢牢的掌握着兵权,他吸取过所有人的教训,只有自己掌握着权力才是最可靠的,任何人都不能够相信。

曹操不相信任何人,他只相信自己。

曹操之所以在梦中杀人,就是因为他在防范所有人,希望所有的想要刺杀他的人都离他远。当杨修知道曹操是这样做的原因之后,曹操对杨修是越来越讨厌,所有真正了解他的人都得死,最后杨修被曹操杀掉了。虽然司马懿也能够猜到曹操想到什么,但是他最后是什么都没有说,隐忍了起来,所以才能够生存这么久。

对于兵权这么重要的东西,他希望能够自己掌握在手里,不希望给任何人。而且他带兵打仗也非常的厉害,曹操虽然被很多人鄙视,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厉害的。想官渡之战,所有人对曹操都已经失望了,但是曹操却一个人扛起了重任,最后凭借着自己优秀兵法和掌握时机,最终是打败了袁绍,一下子成为了北方中最大的军阀。



手底下带兵打仗的人也特别的多,但是真正的统帅也依然是曹操。

曹操虽然会把很多权力交给自己的手下,但是他牢牢的掌握着对这些将领的控制权。这些将军能够带兵打仗,而曹操却能够带领这些将军打仗。曹操每次都亲自的去打仗,就是因为重视每一个小战役,所以他才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取得胜利。很多时候的失败都是因为一些小因素而造成的,曹操对这个可是非常的明白。


像曹操这么谨慎的性格,他不能够去信任任何人,他唯一能够相信的就只有自己 就像他曾经说过,我宁可负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负我。

你们认为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刘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无论是灭秦之战,还是楚汉战争,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能说刘邦手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亲自带兵征战的,并不是说手下没有统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参与整个过程。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1、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包括各种资源也优先战争,如粮草、补给等后勤都要满意征战要求,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

2、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统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可以统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来说,授于假节的将领基本上可以独自统兵,举几个例子:

1、夏侯渊。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作战勇猛,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历任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中以督军校尉为曹操运输军粮,夏侯渊分别与张辽、于禁两次平定昌豨的叛乱,因功拜为典军校尉。



之后夏侯渊平黄巾、 灭雷绪、斩商曜、屠大陵,逐渐成为征西护军,后随曹操讨伐张鲁、马超、韩遂,成为曹魏西部关中地区军事主帅,驻守汉中,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斩杀,夏侯渊虽战死沙场,仍是曹魏方面的统兵大将,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别部司马、厉锋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征徐州时,曹仁为偏将,率领一支偏军击败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吕由,击破敌军,与曹操胜利会师。曹操征吕布时,曹仁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句阳,成功破城并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曹操征张绣,曹仁还是率领一支偏师,最终击败张绣。曹仁与史涣一起击败眭固,并斩眭固,官渡之战期间,曹仁率偏师大败刘备于许都以南,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大败,下令曹仁坚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战,坚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后随曹操征关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乱时,曹仁率军平叛并屠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宁死不降,为徐晃击败关羽提供了保证。



曹操去世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次年又进封大将军,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吴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死。曹仁虽在最后一仗中被击败,但曹仁一直是曹操军中一员大将,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战,先后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宁死不降,可谓是统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直接跟随曹操,在公元192年就开始随曹操,194年,于禁单独率兵随曹操征战吕布,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打张超,平黄巾,杀黄邵,斩袁绍手下四将。



之后随曹操征张绣,并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乱,随曹操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并斩眭固,官渡之战中于禁坚守延津,杀昌豨,讨伐梅成,夺朱灵兵权,因功成为曹操手下外姓将领最高的地位,假节钺,之后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被擒而投降,晚节不保,但并不能否认于禁一生的战功。

4、张辽。张辽是降将,最早跟随丁原,之后是董卓,后来在吕布手下,吕布被曹操擒拿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被封为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官渡之战中,张辽因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有功,之后平昌豨、讨袁谭、袁尚于黎阳,随曹操攻破邺城,招降 黑山贼,收复东莱诸县,因功被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张辽随曹操征乌桓,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平定陈兰、梅成的叛乱,215年守合肥,与李典、乐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此战亲率800勇士,突袭孙权大营,打到孙权中军大帐,孙权十万大军况不能挡,之后孙权攻城也被击败,逃离时差点被张辽俘虏,幸亏孙权部下拼死救援,此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从此惧怕张辽。

曹操去世后,张辽被封为前将军,222年病死,张辽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作战最勇猛的,领军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这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有统兵才能的大将,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乐进、张郃、徐晃等 ,都是统兵人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虽然是汉朝的丞相,但他因为是曹魏集团的老大,其实也就是那时候汉朝的老大。照一般的情形来看,他大可呆在后方,派大将出去作战。然而,实际上每次有什么战事,他都会“亲冒矢石”,亲自率军上前线和敌人厮杀。有好几次,比如被张绣追杀,被马超追杀,都差点死在战场上了。

(曹操剧照)

那么,明明可以好好地呆在家中,派大将谋士出去打仗就是了,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难道是曹操这边没有人才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人才,无疑是最多的。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蜀汉和东吴没办法相比的。既然如此,曹操这样做,有什么考虑呢?

一、应该。

曹操虽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者,但他并不是皇帝。

古代皇帝是不能随便离开京城的,皇帝要离开京城,那就是大事。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天子要是出行,天下必然风雷滚涌。反之,皇帝要是在路上东奔西跑,东躲西藏,那叫做“天子蒙尘”,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是曹操不是皇帝,他是丞相。如果是太平年代的丞相,一般也都不会随便离开京城。但是,那是战争年代,曹操是战争年代的丞相。古代仕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既然要“平天下”,在战争年代,你不去带兵打仗,能叫做“平天下”吗?

所以,作为丞相的曹操,无论如何,都应该亲自带兵,前往前线打仗。

(丞相曹操)

二、被迫。

我为什么说曹操带兵打仗,是被迫的呢?

因为曹操手下虽然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帅才的,其实非常少。

要知道,打仗是系统工程。首先要有个很好的设计和配合,整个军队中,哪些人负责打前哨?哪些人负责去诱敌深入?哪些人负责埋伏?哪些人负责断后?打赢了又该如何处理?打输了又该如何处理?还有,谁来负责粮草?谁来准备武器?这些,都需要一个通盘调度。

我们所说的“帅才”,就是一个能够进行通盘调度的人。

曹操的手下人才虽然多,执行力也都还可以,但是,要找一个这样的人出来,进行通盘的调度指挥,却非常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曹操那样,同时调动别人。

既然如此,曹操就算是想偷懒,过安闲日子,也是不能够的。

(司马懿剧照)

三、必须。

以上所讲的两个理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曹操之所以每次都会亲自带兵打仗,是因为他必须亲自率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当丞相,表面上是想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就是说,他表面上是想做“周公”,实际上是想夺取汉朝的天下。要想夺取汉朝的天下,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把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二是把人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如果曹操不亲自带兵上前线,他能够牢牢地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吗?如果曹操不亲自上前线,亲自给那些部下们分配任务,他能在那些部下心中建立威信吗?那些部下能听他的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曹操如果把军队交给那些将军去打仗,那些将军立的功劳太大,建立了自己的权威,不是就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吗?那样一来,自己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每次打仗的时候,曹操都会“亲冒矢石”,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知道,毕竟曹操这个人比较多疑,又特别自信,同时又绝对不允许哪个部下有做大的迹象。因此,虽然他打了很多仗,但其实他也失去了很多机会。比如当年司马懿就曾向他提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因为他提防司马懿,觉得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因此,并不听司马懿的那些计策,以至于很多时候,与战争的胜利失之交臂。

有一个议题,刘邦能够几年功夫就建国,曹操奋斗了三十多年,才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曹操事必躬亲,不敢大胆用部下的缘故。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从不缺破阵杀敌、镇守一地的武将。而能独当一面、有战略眼光的将才,实属稀缺资源。这需要时间培养、需要在战争中历练,在未挖掘出这种人才时,曹操不得不赤膊上阵,亲自指挥作战。

曹操才识卓著,尤其喜好兵法,性格又灵活变通,在战争中积累经验,在胜利中赢得自信。在强大的自信心支配下,在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中,曹操相信自己能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用胜利铸就威信,曹操早已变成军中之魂,是众人的主心骨,将士们已习惯曹操的存在,是众人的心理支柱。

出将入相,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是西汉时期丞相能服众的基本要求。对于曹操这样力图超越先贤的人来说,必定会来军中实现夙愿。

群雄征战,不是简单的军事征伐,还要掺杂许多政治考量。前线将领或是没这个能力,或是没权限处理,当曹操在前线时,就可以迅速做出调整,降低交通、通讯不便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才的提拔挑选,离不开沟通交流。在军事第一线,通过接触才能了解谋士将领的才干、性格特点、擅长领域,以及有哪些缺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快更好的选拔人才。

还有就是客观情况的需要,军中只能有一个声音,这样才能做到号令统一。越是有能力的将领,越是有不同的想法,只有曹操这个统帅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思想、消弭矛盾。要不然,一个将军一号,各吹各的调,没等打仗,自己内部先乱了。


寒星针


曹操并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也有属下将领指挥的战役,到后期只有属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曹操才会亲征。

在早期,曹操不过衮州一个地盘,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自己带兵出去的多,比如进攻陶谦的时候。等到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以后,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亲征了,只有在遇到属下解决不了或者比较重要的战事时,曹操才会出征。

比如刘表和张绣进犯南阳、章陵的时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讨,结果失败,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阳、舞阴,生擒刘表部将邓济。建安三年吕布改和袁术联盟进攻刘备时,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顺击败以后,曹操才在九月东征。刘备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先派刘岱、王忠来进攻,被击败以后才自己亲征。汉中之战也是在夏侯渊兵败以后曹操才亲自前往。

还有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在官渡和袁绍主力对峙,但是其他战线上都是由属下负责,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牵制在青州的袁绍军,而郭援、呼厨泉、高干进攻河东时也是钟繇率马腾等人将其击退。刘备和龚都在汝南响应袁绍,曹操命蔡阳迎战结果被杀,在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才赶回汝南击败刘备。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夏侯渊、夏侯惇等人虽然也是名将,但是和曹操相比,在军事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较强悍的对手时往往不能取胜,有时候必须曹操亲自来指挥。特别是决定性的决战时,曹操也不敢掉以轻心,自己要亲临一线才放心。

二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部下叛乱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东征陶谦时衮州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所以自然始终把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动用时必须由自己亲自指挥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开始是由曹纯指挥,曹纯死后曹操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宁可自己亲自指挥,也不轻易交给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动用主力的情况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着去。从后来司马懿夺权的事情看,曹操这么小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沉的经远


曹操生于官宦之家,举孝廉入仕,起初和袁绍袁本初一起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被十常侍诱杀后,曹操转投于董卓,又因为刺杀董卓失败,曹操于是回到乡里举义旗,变卖家产用以招兵买马,在乱世之中欲有一番作为。


曹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阉党和外戚交替祸乱朝纲。此时,群雄逐鹿中原,曹操与各路义军一起征讨黄巾党,而后会同十七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不久,袁绍害怕曹操实力逐步壮大而攻打曹操,最后袁绍反被曹操所灭,曹操收编袁绍三十万军队后,向南一路吞并徐州、荆州,并击败刘备、吕布,可谓兵锋正盛。


曹操

然而,不管是刚举义旗时的征讨黄巾党、张绣,还是争霸天下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西征西凉军之战,曹操都是亲自领兵出征,这是为什么呢?曹操手底下有上千员大将,不乏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张辽这样的勇将,那为什么不让他们领兵打仗呢?


首先,曹操出身于行伍,在带兵起事之前,其本身就是一名带兵打仗的将军,因此,曹操起事后,每凡有战事,自己自然而然就充当大将亲自率兵打仗,坐镇军中。况且,曹操起兵之前,经常游走于基层军旅,了解普通士兵的心理,知道军官身先士卒对军队士气具有提振作用,因此每逢战斗,都会亲自挂帅,起的作用犹如皇帝御驾亲征一般。

赤壁之战

其次,在派遣武将带兵打仗上,曹操有过血的教训。汝南的袁术自不量力,自己竟然坐了皇帝,曹操派遣当时投靠曹操的刘备和曹操手下大将朱灵一起领兵讨伐逆贼袁术。袁术被剿灭后,刘备竟然捆绑了魏国大将朱灵,自己把原本属于曹操的大军独自带走,去攻伐此时占领徐州的魏军,刘备来到徐州城下后,用魏军虎符骗进了徐州城,把守城魏将车胄斩杀,刘备自己又重新霸占了徐州城。曹操知道此事后,瞬间晕倒,自己不仅丢失了五万军队不说,还失去徐州城,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此,每到关键战役,曹操都会亲自领兵出征,避免像刘备骗取徐州之事再次发生。


官渡之战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曹操生性多疑,做事顾虑重重,往往对用人上也多有疑虑,并不完全信任。曹操自举兵以来,攻城夺地,历经战役大小上百战,曹操能够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并保障自身的性命安全,就是平时做事十分谨慎,对身边将士多有提防。曹操曾经向外传出自己夜晚睡觉时常梦游起来杀人,其实就是曹操防备身边人夜晚刺杀他自己罢了。对别人的不信任,其实反过来也就是对自己过于信任。曹操屡次亲自统兵出征,就是说明了宁愿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万一哪个将领带兵带熟了,拥兵自重,然后把自己给架空,那么真的要重演汉王室衰微的局面了,曹操做事可谓是深谋远虑。

综上所述,曹操手底下并非无大将可用于领兵,而是曹操本人更加愿意自己带兵打仗。


月夜读春秋


错!曹操并不缺能带兵打仗的能人。整个三国里,最难打的不是战争,而是政治。比如乌桓谋反,曹操就不是自己出征了,而是派曹彰去出击,因为这种国与国的战争很好打,双方比拼的是实力,甩开膀子干就是了;夏侯渊在追击马超的时候也遭到了羌族武装的截击,夏侯渊也是拎着大刀对砍就是了。但是在碰到同样是汉族势力的时候政治就显得很重要,这就是民心问题,这玩意儿关系到政策,普通将军做不了主,还得请示曹操,远不如曹操亲征来得有效率。比如在进攻邺城的时候,曹操发兵夺取邺城后想要继续进攻南皮,邺城老百姓派出了代表,跟曹操谈判要求免除邺城三年的税赋,曹操当场就答应了,所以邺城百姓才会民心归附并主动帮助曹操搬运粮草物资。

其次,军队组成问题。曹操的部队是屯田兵,这些部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他们本身分属于各自的将领,将领与将领之间并不互相统属,难免有互相猜忌,比如张辽跟李典就有矛盾,互相不服;庞德跟于禁也是互相矛盾,明争暗斗,这样的情况就不利于打仗必须曹操自己去亲征。比如,夏侯渊,曹仁,夏侯惇等,这三个人由于资历够,手下将领多能服从管束,所以曹操在派他们三个人打仗的时候基本上就不需要自己出征了,比如曹仁长期镇守荆襄曹操也不管的。


优己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而不让属下统兵是大家常见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正是处于四战之地的曹公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曹操总是自己担任主要方向的战场指挥,部下担任次要方向的战场指挥。而我们如果不深读,眼光总是放在主要战场,自然就会产生“曹公总是亲征”的错觉了。

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亲自领军在官渡主战场“遏其喉”,曹仁领军在阳翟掩护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牵制,同时徐晃等担任游击截取粮道,另外河内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领军防御刘表,程昱防濮阳。

曹仁:丞相,他们说你总是自己一个人领军辛苦,臣觉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断刘备叛乱的严重性时,由曹仁守卫官渡,自己亲自引军攻刘备。

这就是曹公善于用兵之处,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类似的,在征讨马超的战争中,自己在潼关方向牵制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侧击,一举突破潼关天险。

马超:我就是以为曹操就是唯一领军大将,才丢的潼关呀

实际上,任何时代的创业之君,要是没有亲自统军的能力,是无法有效进行决定性战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个统军大将,也是无法生存的。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顿坏,毛主席在后来评价时,谈到“亮宜自临阵”,也是这个意思,统帅应该出现在要害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